大众的反叛
大众的反叛
奥尔特加·加塞特
58个笔记
◆ 第一章 大众降临
>> 一种在过去不会构成任何问题,如今却已经快要成为日常惯例的麻烦就是:寻找空间。
>> 如果我们戳破以上观察到的平淡无奇的表面,一定会为喷涌而出的泉水所惊讶,生活中我们切实拥有的每一个日常中的每一道白光,都被分解成丰富多彩的光谱。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 我们就认识了所谓“社会大众”的概念。社会从来都是两方面因素构成的动态集合体:由极具天赋之个人或组群构成的少数派以及由资质平庸者聚集而成的大众派。请注意,此处所说的“大众”,并不能单纯或主要地理解成“劳动人民”。大众代表着庸常者。
>> 在精英群体中,成员们彼此之间关系的缔结,次要于并让位于他们首先各自建立起的独具个性的态度
>> 哪怕意识到自己并不具有特别的才能,哪怕感到自身的普通和资质的平庸,却也不会自视为“大众人”。
知识分子中不乏粗鄙之人,朴实的农民也会闪烁着智慧之光
>> 相应地,在以资质为重要需求及先决条件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也可以发现伪知识分子——即那些不胜任的、按照智力量表并不具备资格的人——正在不断彰显着存在感。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那些幸存的“贵族”群体中,无论性别为何。但另一方面,在那些过去可能自然而然被视为“大众”的劳动人民群体中,却存在着一些具有崇高思想的人。
>> 相应地,在以资质为重要需求及先决条件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也可以发现伪知识分子——即那些不胜任的、按照智力量表并不具备资格的人——正在不断彰显着存在感。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那些幸存的“贵族”群体中,无论性别为何。但另一方面,在那些过去可能自然而然被视为“大众”的劳动人民群体中,却存在着一些具有崇高思想的人。
◆ 第二章 历史水平面上升
?不能明白
>>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并且这份确信感与日俱增,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人类社会究其本质而言,始终都是贵族式的。更极端的说法就是,只有当它是贵族式的,才可以称之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贵族制,其甚至无法作为一个社会而成立。
>>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并且这份确信感与日俱增,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人类社会究其本质而言,始终都是贵族式的。更极端的说法就是,只有当它是贵族式的,才可以称之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贵族制,其甚至无法作为一个社会而成立。
>> 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观察到如今的个人是如何充满能量、决心以及从容地过完一生,他们抓住转瞬即逝的快乐,强势地实现着个人意愿。
追求平等亦是反抗的过程
>> 我们生活在一个平等化的时代:机遇、不同阶级的文化以及性别都在追求平等。与此同时,平等化也发生在大陆之间,虽然从生命力的角度来看,欧洲过去相对处于劣势,但在如今的平等化过程中却成为受益者。
>> 我们生活在一个平等化的时代:机遇、不同阶级的文化以及性别都在追求平等。与此同时,平等化也发生在大陆之间,虽然从生命力的角度来看,欧洲过去相对处于劣势,但在如今的平等化过程中却成为受益者。
◆ 第三章 时代的高度
>> 与之相似的,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与所经历的时代高度之间的关系。身处现实生活的种种表现之中,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就像是身处失事之船上的人,难以将头透出水面,保持呼吸。
>> 当然了,历史上存在过各个不同的时期,都认为自己达到了充分的、切实的高度,相信已经抵达跋涉的终点,长久以来的愿望终得实现,希望总算被彻底满足。这是“时代的丰收”,是历史生活的全面成熟
>> 真正的生命完整并不旨在欲望的满足、成就的达成,以及目标的最终抵达。就像塞万提斯很久以前说过的那样:“风尘仆仆行在路上总好过滞留在客栈。”当一个时期的愿望和理想得到了满足之后,也就同时意味着再激不起什么欲望的水花;如此这般,思想之井就会干涸。也就是说,我们熠熠生辉的富足实际上恰恰是通往终结的开始。史上多个时代都是因为无从重新激活期待,而最终困死于自我满足,就像快乐的雄蜂在婚礼的巅峰过去之后就步入死亡一样。
>> 只有一种视角算得上正当有理且自然而然,那就是安住于自身的位置,从生命的内核向外观望,去感受生命是否在衰落——亦即生活是否出现了所谓的削减、衰弱和乏味
>> 我们的时代对其自身的印象很难用语言明确地表达概括,它自信强于以往种种,但与此同时又感到一切才刚刚站到起跑线上。对此我们该用怎样的话语来形容呢?或许可以这样试试:超越以往,又不及其自身;十足强大,但同时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确定感;既为自己的力量骄傲,又难免怀有深深的恐惧。
◆ 第四章 生命潜力的提升
>> 首先,生活开始实实在在染上了世界性的色彩;换句话说,就是现在普通人的生活内容涵盖了整个世界,人们已经普遍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 一种愚蠢只能被另一种愚蠢所战胜。
>> 然而,事实却与之恰好相反,我们生活的时代自信具有惊人的创造力,哪怕根本不知道该去创造些什么。人们将自己视为万物之主,却又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从而迷失于坐享的丰盛之中。现在可供使用的方法、知识以及技术均远远多于过去,但事实却证明,如今的世界与过去最糟糕的时代如出一辙,一切仍只是无根的漂流。
>> 然而事实却是,我们总在拒绝去感受那令人忧惧的脉动,哪怕它构成了一颗渺小心灵稍纵即逝的瞬间真诚;我们殚精竭虑地试图寻找安全感,又任由自己对命运上演的最基本真实视而不见,以习惯、惯例以及无稽之谈将其淹没。
◆ 第五章 一项统计学真相
>> 大众正是这样的一类人,生活中缺少目标,仅仅在随波逐流。这也就意味着,纵使他们的可能性以及权力是巨大的,却终究毫无建树。可我们时代的决定权,偏偏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所以,接下来我们应该对大众人的性格展开分析。
◆ 第六章 大众人研究报告
>> 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实际上,当人们发现自己正身处于一个无论技术还是社交方面都如此卓越的世界时,很容易相信所有一切都是自然生成的,他们从没想过那些具有极高天赋之人为此展开的个人奋斗,而当前世界的诞生正是以此为先决条件的。
>> 一是生命愿望和由此连带的人格不受控制地膨胀,二是对使其生活的安逸享乐成为可能的付出之彻底的忘恩负义。
◆ 第七章 贵族生活和大众生活,或勤力与惰性
>> 我们现在的分析对象——大众,却倾向于不向任何自己以外的权威求助。他们对自己的状态感到非常满意,就好像那是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大众人完全不会因此而感到虚荣或自负,他们就是倾向于认为并且非常确信在自己身上发现的一切都是好的:观点、欲望、嗜好、品位等。
◆ 第八章 大众干预一切,并且为何暴力是其唯一的手段
>> 但是,这种能力对他们而言却派不上任何用场,实际上,对拥有能力的隐约感受反而令他们更深地将自己闭锁,严重妨碍了他们对能力的切实运用。他们一劳永逸地将所有碰巧堆积在其脑海中的各种老生常谈、偏见、假想或空话接受下来,并靠着一股只能用天真来解释的余勇,试图将其强行推广至各处。这正是本文第一章中所概述的我们这一时代的特征:它并不是平庸之人深信自身的无限卓越、否认其平庸本质,而在于他们非但不否认平庸,还到处宣扬并强制推行平庸的权利,或者说将平庸本身视为一种权利。
>> 实际上,种种要素于本质上都存在一个前提,即假定每个人都能考虑到他人,关心他人。文明的首要前提,就是共同生活的愿望。一个人对他人有多视而不见,决定了他的不开化及野蛮的程度。野蛮实际上就是一种分裂的倾向。相应地,每一段野蛮时期中人类都分散而居,都形成了相互隔离的小群体,并且彼此间抱以敌对态度。
◆ 第九章 原始与技术
>> 并不相信绝对的历史决定论。相反,我相信所有生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生活,都是由单独的瞬间所构成,其中每个瞬间对于上一刻而言都是相对不确定的。因此,现实表现得犹犹豫豫,左右为难地步履不停,并且在面对各种可能性时,对于是否决定其中的一种或另外一种犹豫不决。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犹豫态度,赋予了每个生命以振动共鸣的明显特征。
>> 。实际上,大众人就是一群原始人,扇动着翅膀登上历史悠久的文明舞台。
◆ 第十章 原始主义和历史
>> 如果只要完整地说出一声“不”,我们就能将过去彻底翻篇的话,那么这一切都将非常美好。但是,过去自有其作为亡魂的本质。如果一定要指出来的话,那么就是它将无可避免地重返人间。因此,唯一能够将其摆脱的方式,就是彻底接受它的存在,关于过去表现出认真对待的姿态,而不是单纯躲避。总而言之,就是既要活在“属于我们时代的高度”,又要对历史的情况保持绝对强烈的意识。
◆ 第十一章 妄自尊大的时代
贵族运动平民化,也许是追求平等的一个结果和标志。
>> 在所有时代和所有民族中,贵族身上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如今它们正悄然于大众人身上萌芽。比如:倾向于将游戏和运动作为自己生活的核心消遣;对卫生保健的热衷和对穿着的在意;在和女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够浪漫;以和知识分子交际为乐,但实质上又对他们充满鄙视,不时命令那些阿谀奉承者或亡命之徒来惩戒他们;更喜欢生活在一个绝对权威的管控之下,而不愿生活于自由讨论的社会制度中,等等。
>> 在所有时代和所有民族中,贵族身上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如今它们正悄然于大众人身上萌芽。比如:倾向于将游戏和运动作为自己生活的核心消遣;对卫生保健的热衷和对穿着的在意;在和女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够浪漫;以和知识分子交际为乐,但实质上又对他们充满鄙视,不时命令那些阿谀奉承者或亡命之徒来惩戒他们;更喜欢生活在一个绝对权威的管控之下,而不愿生活于自由讨论的社会制度中,等等。
>> 命运并不存在于我们感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之中,只有我们意识到必须去做那些并不想做的事情时,命运才呈现出其清晰的轮廓。
>> 因此,从未有过任何时期的欧洲人像如今的我们这般,只拥有失去实质、毫无根基的生活——从自己的命运中脱离出去,漂浮于最轻薄的生命之流。这便是一个任生命“随波逐流”、由事物“自生自灭”的新纪元。几乎没有人能抵挡住从艺术、思想、政治或者社会惯例中腾空而起的那股超级旋风。结果就是,花言巧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发展壮大。
◆ 第十二章 “专业化”的野蛮主义
不是的吧
>> 实验科学之所以能取得长足进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资质极其平庸,甚至处于平庸水平之下的人们所完成的工作。
>> 实验科学之所以能取得长足进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资质极其平庸,甚至处于平庸水平之下的人们所完成的工作。
◆ 第十三章 国家:最大的危险
哈哈哈哈这也太政治不正确了吧!
>> 他们诞生到世界上,正是为了被指导、被影响、被代表以及被组织的,甚至也是为了不再成为大众——或者至少他们自己渴望如此。但这一切都不是靠其自身就可以完成的,他们需要将生命托付给由优秀的少数精英所构成的更高权威。对于究竟优秀的精英为何许人也的问题可以随意地展开讨论,但无论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人类就会难以保持其本质。
>> 因为大众在要求着自己的行动权,之后又发展成为一种对自身命运的反叛,而这正是当下正在进行中的运动,所以我称之为大众的反叛
>> 当大众独自采取行动的时候,他们只会选择自己的方式——滥用私刑,因为除此之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可选。私刑来自美国并非全然出于偶然,毕竟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是大众的天堂
>> 这正是当下对文明最为严重的威胁:国家对所有自发的社会力量横加干涉,也就是说,抹杀了历史的自发性。
>> 但是,大众人却发自心底相信自己就是国家,他们会越发倾向于以任何借口发动国家机器,用以粉碎潜藏在下面试图进行干扰的富于创造性的少数派,无论是从哪一方面产生的干扰——政治、观念、工业,等等。
◆ 第十四章 谁统治着世界?
>> 因此,英国哲学家休谟敏锐地洞察到,历史的主题在于展示公共舆论的主权实际上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无处不在,而不是表述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即使是想要通过雇佣兵的武力掌控统治权的独裁者,也要取决于士兵们以及当地其他居民对此持有的看法。
>> 在欧洲形成的第一个“国家”或者说公共权威就是教会,它在“精神权力”方面具有特殊而定义明确的特性
>> 生活就是一场为维持自身而与世上纷杂事物展开的斗争,概念则是我们在面对攻击时制定的战略计划。
>> 为了将问题缩减成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对当前时代的历史事实毫无疑问要进行一番夸大,因此无论读者是否愿意,我们都要记住:思想就是夸大。如果你倾向于不去夸大,那么你必须保持沉默;又或者,你必须消解掉你的智慧,想方设法让自己变成白痴。
>> 在前面的几章里,我试图在分类中加入一种如今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新型人类,我称他们为大众人,并且发现他们的特点正在于感觉到自己的“平庸”,进而要求享有平庸的权利,并且拒绝接受任何优越于自己的权威。如果这种心态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据支配地位的话,那么当我们把国家视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同样的心态很自然地也会从国家层面上显现出来。于是,便出现了所谓的大众民族,他们决心反抗卓有创造力的民族,而那正是构成了历史的少数派
>> 在发现自己孑然一身后,生命就彻底迷失了。纯粹的利己主义是一个迷宫,这并不难理解。真正的生活是被指引着去实现些什么,去朝着具体的目标努力。这个目标不是个人的动机,也不是个人的生命本身,而是个人将生命付诸其中并最终从中解脱出来、实现超越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只是任性地决定独自埋首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那么他就会停滞不前,困守原地,绕着同一个原点不断打转。这就像一座迷宫,像一条不会指引我们抵达任何地方的死路,它的自我本就已经迷失,内在的所有一切不过都是不停地打转。
>> 除非某种特定人群的思想能够彻底摒弃共同生活的传统结构,并且创想出一种从前并不存在的新形式,否则就不可能有名为国家的创造物。因此我们说国家的诞生是一种真正的创造,其出现完全是伟大想象力的杰作。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解放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民族正是倚仗着其想象力才得以发展成国家。因此,对于所有民族而言,在其演化成为国家的进展方向上都存在一个限度,恰恰就是大自然为想象力所设置的限度。
>> 因此我再次重复:被我们称为国家的实体并非是在血缘纽带的联结下自发形成的。国家的形成开始于自然分隔的人们意识到他们不得不生活在一起。不过这种服从并非迫于残酷兽性的力量,而是出自强有力的目标以及摆在分散人群面前的共同任务。
>> 一个语言学基础上的结合体,无论拥有着何种程度的领地,几乎都是过去政治统一形成的沉淀物。国家始终是位了不起的语言翻译。
>> “在过去享有共同的荣誉,对未来抱有共同的期待:一起完成了不起的事业,一起孕育更大的梦想,这就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条件……从过去,继承一笔荣誉与悔恨的遗产;在未来,承担并实现同一张蓝图……国家的存在就是一场日常公民表决。”这就是勒南关于国家做出的著名定义。
>> 在任一确定的当下时刻,我们都心系随之而至的下一刻。因此,活着总是一连串马不停蹄、连绵不断的活动。为什么没人意识到,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试图令属于未来的事物得以实现呢?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我们对待回忆的态度。我们在当下时分勾起某段回忆,是为了对接踵而至的下一刻构成影响,而这甚至就是重温过去的唯一快乐之处。前一时刻羞怯隐秘地呈现给我们的快乐以令人期待的未来的形式照进现实,因此我们“对往日种种展开的回忆”实际上正是亲手创造出来的。
我对这个说法抱有怀疑的态度
>> 让我们说得更清楚一点,过去对人没有任何意义,除非它能够指向未来。
>> 共同的未来。
>> 当前的世界正遭受着严重的道德颓废,在种种迹象之中,尤其以大众的反叛最具代表性
>> 我们当下过着一种自相矛盾的生活,一方面培养了真诚,但同时却实践着欺诈。只有当我们感到生活具有不可改变的必要性时,真理才会存在。
◆ 第十五章 直面真正的问题
>> 人们以一种非常滑稽的方式称自己为“年轻人”,因为他们听说对于年轻人而言,享有的权利远多于应尽的义务,而他们可以用成熟期未至敷衍对责任义务的履行。同样,像这样的年轻人还总是被视为拥有承担或完成重要任务的豁免权,他们可以完全靠着透支的方式生活。在某种程度上,那是错误的权利,是年轻不再者半讽刺、半感情用事地向年轻后辈做出的让步。但是当下令人吃惊的是,人们竟将此当做一项天赋的权利,以此为自己索要其他一切本应属于有所贡献之人的权利。
>> 大众人完全缺乏道德,或者从本质上来讲,他们缺少一种服从的情感以及服务或履行义务的意识。但也许说是“完全缺乏”就已经犯下了错误,因为这已经不只是一个某种类型的生物在做事时毫无道德可言的问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