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新328对《平凡的世界》的笔记(4)

苑新328
苑新328 (做一个读者、记录者、讲述者)

读过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 书名: 平凡的世界
  • 作者: 路遥
  • 页数: 1251
  •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12-3-1
  • 第238页 第三十二章

    作为一个山西人,出生在黄土高坡上的山沟沟里,读起来顺溜极了。我想不只是我,黄土高坡的儿儿女女们,不论谁读来都会非常顺溜。 田二叔的那一句“世事要变了”,贯穿了全篇,虽然正面描写那个时期的残酷世事很少,但是却把农民的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

    全书看到这里,我强烈地感觉到黄土高坡上这群汉子、婆姨们,这群农民的伟大! 就像孙少平一样,我深刻地认识到

    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
    引自 第三十二章

    在许多人的身上我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一样是为了求学而奔波,一样是不得不寄住在别人家,一样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成为个文化人,能为祖上增光添彩,一样是在父母的劳心劳力付出下上了大学,一样接受过城市的拍打,一样觉得虽没能变成纯粹的城里人,但也不完全是一个乡巴佬了,一样摆脱不了农村的影响,同时又不愿意受到农村的局限,一样是一种混合型的精神气质,既矛盾又统一。

    少安为了自家娃娃发愁难过的时候,我忽然理解了父母的心情,时光倒溯,我的父亲可能和少安是一辈儿,也许,他也曾望着我喜忧参半吧,心里着急自己不能为女儿带来更好的条件。 说到这里,我想讲一下我的父亲。在那个年代,父亲有姐姐一个,弟兄五个。家业单薄,划为贫农。憨厚老实的爷爷在崖下劳作时,崖头松动滚下土块儿来,爷爷耳聋,听不见声响,活活被埋在土里。奶奶拉扯着几个孩子,东借西凑供着上学,把姑姑和几个叔叔伯伯,还有我父亲都供到初中。姑姑算得一手好帐,毕了业做了会计。大伯是全村还是全公社上师范的两个人之一,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二伯是弟兄里面最为瘦小的,但是从小放羊练就了一手好本事,能把土坷垃扔得老远,被首长看上当了警卫员。三伯在一次劳动中叫铡刀切断了手,算是为革命做了贡献,再不能做苦重活计,因而只能用他仅剩的大拇指和平齐的断掌夹粉笔,成了全公社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我的父亲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挂彩,那会儿,不论谋什么活计都要靠大队推荐名额,大队姓刘家的村长担心没人照顾老人,硬生生把我可怜的父亲圈在了村子里,管制着不让出去。因此,父亲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命运从此改写,也从此定格。 世事弄人,如果不是在那个年代,父亲可能不会一辈子扎根在土地里做个普通农民。我这么说不是没有贬低之意,纯粹是为父亲感到惋惜而已。父亲是同届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好学生,村里人习惯把这叫做祖上有德,就是出文化人的门第。但是,躺在地下的老祖宗没办法和活着的掌权人对抗。 小时候,我总是认为父亲是这世界上最强大的人。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我小的时候,那会儿村里的人家过年的时候还买不起对联儿,总是揭几张红纸,刚刚办过丧事儿的就揭几张绿纸,跑到我家里来,让我爸帮忙写对联儿。爸爸从来都不拒绝,拿了自家的墨汁蘸着写完厚厚一沓,等着每家每户来取。也因此,虽然父亲身体不是很好,农忙时除了同姓本家人来帮忙以外,很多外姓人家也乐意帮衬一把。 以前没有幼儿园,或者说农村里是没有幼儿园的,只有学前班这种说法。我们村的光景惨淡得连学前班都办不起来,我就被父亲周一早上送到姥姥村里上学前班,周五下午准时被接回去。一二年级是在本村读的,三年级就得去邻村去读,每天早上起大早摸黑走二里地去上学,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再去,晚上回来。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每天早上母亲亲自为我单独做早餐——一袋煮方便面荷包一颗鸡蛋。那时候,一袋方便面和一颗鸡蛋对于一户农村家庭简直是奢侈啦!四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英语课,为了不让我落下课程,父母盘算了一下,狠狠心把我送到了县城继续上小学、初中,这期间一直都住在三姨家,车票钱太贵啦,回家是件很难得的事情,有时候能搭到顺车,即使是一辆敞篷的三轮车,在乌漆抹黑的夜晚冻得打哆嗦,也能让我兴奋地写一篇小学生日记出来,抒发我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也是从那时候起,离别时背着父母偷偷抹眼泪的我慢慢习惯了离家的生活,这样的求学生涯持续到高中。有一次,我给我妈盘算,和她说,我活了二十多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不在自己家,都没能和父母在一块儿。我好像注定是漂泊的命啊。后来我想,父母只有我这么一个女儿,我到学校,紧张的学习让我忘却思家的苦楚,而日渐年迈的他们是怎么挨过想念女儿的日日夜夜的呢?! 难得放假在家,我从来都是穿一身校服,以前是初中校服,现在是高中校服。我见过了农村的破败尴尬,见过了大城市的繁华。我看过越来越多闯荡在外的人回来之后都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开着锃光瓦亮的小汽车回家,引得村里人新鲜地议论几天。妈妈也希望我能拾掇拾掇自己,但是,每回到家,我还是不愿意穿着我在学校穿的衣服,太新太干净,和生我养我的村子太不搭调了。我宁愿穿着我朴素泛旧但是又洗得泛新的校服,让我的父母觉得我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假小子。我想让他们知道我永远也不会抛弃我身上流淌的那股子血性,我永远都会努力做撑得起这个家的希望。可能我不是男子,没有宽阔坚实的背膀,但是,我是黄土高坡上长出的马兰花,坚韧挺拔! 最后,“平凡的世界”,不管生活在哪个年代,都是平凡世界。人与人各有各的心思和苦楚,各有各的念想和挣扎。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至理名言——“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大抵为第一部做个总结。 接着读下去,想看看会不会是全部的总结。。。。。。

    2023-04-20 09:06:47 4人推荐 112人喜欢 20回应
  • 第二部之孙少平&田晓霞

    看到第二部的结尾,孙家人似乎终于结束了最苦难的日子,心里倒没有那么开心,也不知是什么滋味。 孙家两儿两女,少安、少平、兰花、兰香。

    真的,她现在对二哥产生了一种崇拜的感情——就像她小时候崇拜大哥一样!可是实际上,她对大哥的崇拜一点也没少。她现在只是认识到,大哥和二哥不一样。她明白,大哥因为文化程度比较低,从小就压上了生活的重担,只能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为最实际的生活问题而操劳——她深知大哥受过什么样的苦啊!
    引自 第二部之孙少平&田晓霞

    在那个时代,有千千万万个孙家,有千千万万个因为不堪生活的重压而过早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的孙少安,有千千万万个因为生计而将青春埋葬在荒诞的婚姻中的孙兰花,有千千万万个在父亲和兄长的庇佑之下接受教育的孙少平和孙兰香。

    孙少平是一个接受过较高教育的男人,是一个思想较为新潮的男人。当我讲孙少平是个男人的时候,仍然会有一点别扭,毕竟他实在也是一个被时代、被生活逼着不得不快速独立和成长起来的男人。 我可以理解他的煎熬,那种失去了失去精神生活,似乎处于麻痹状态的煎熬。我在栽培实习的结束后,曾在实习报告中这样写道:“一晃一天就过去了,时间快得不可思议。我想到了我的父母,都是农民的他们也是这样一天天的过日子吧,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会不会觉得无聊会不会很累。心疼他们的人生,希望我的努力能够使某些东西得到改变吧。”在田地里挥洒汗水,回到家之后累到连吃饭都可以将就,然后身体跌进土炕上,没一会儿就睡得死沉死沉的,农忙时每天都是这样机械地重复。重复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有时候连“今夕是何年”都真的变成了一个需要探索才能解答的问题。哪里还顾得上关心其他以外的什么! 同样地,我也能够理解他想要由自己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渴望——宁愿外出下最大的苦也不愿意继续呆在家中靠着父亲和兄长的庇护生存。以下的评价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因此,我很欣赏田晓霞这个既有想法又恨勇敢的女子。

    孙少平和田晓霞这种建立在“共同探讨”基础上发展起来恋爱关系,各自有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却又能理解彼此,是多么不容易啊。尤其是,他们共同探讨的结果是能够给彼此进行必要的“改造”。这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爱情,是多么令人羡慕啊!我觉得田晓霞是一个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懂得鉴别,更加懂得投资。每每想到田晓霞把挑好的书带给每日只能睡在空荡荡的没窗没门的框架子楼里的孙少平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一阵激动。那个趴在麦秸秆上的一堆破烂被褥里的,借着一粒豆大的烛光聚精会神地看书的男人,纵使衣不蔽体的脊背被摧残得伤痕累累、青紫黑癜,被这么好的女子爱着,也该是多么幸福啊! 因此,我是多么地希望他们的一年之约能够尽快到来,多么地希望他们两个最终能冲破命运的捉弄结合在一起!

    2016-06-20 21:42:31 回应
  • 第二部之李向前&田润叶
    人生就是如此不可解说!
    引自 第二部之李向前&田润叶

    田润叶是李向前人生永远的“主题”,李向前从一开始对田润叶展开追求到最终结合,拥有一段名不副实的婚姻,到分居两地两不相见,最终被一场车祸“拯救”。这场似乎是命中注定的车祸,李向前失掉了双腿,但却得到了他心爱的润叶的温柔以待。 对于在这场爱情里李向前的所作所为,我并不想发表过多的评论,实在是选择是自己的,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旁人的一切反应都显得多余而嘲讽。

    但是,对于 润叶在这场车祸过后的选择,倒是引得我感慨万千。当一个好端端的强大壮实的男人在她身边愿意为他付出一切时,他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令人厌恶的气息,让她连眼神都无法多停留;然而当一个断腿的可怜男人躺在病床上时,她倒是愿意停下手中的工作,奔赴这男人的病床边,变成一个温顺的小羊,愿意为他做一切了。人生啊,是多么地不可解说!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命运大逆转,既叫你难以理解,又叫你容易信服,呵呵。。。。。。 这是一个放大化的例子,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大大小小真是一抓一大把。 有时候,觉得一个人什么都没做或者做了些什么,总觉得是自己所不能接受又难以原谅的,结果突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切都仿佛可以不被计较,随之而散了。这几天是毕业季,这样的感触就更多了。相处了四年的同学朋友,就算发生了种种磕磕绊绊,到了离别之时,就容易放下以前的种种,拿出心平气和的沧桑感述说过往青春年少,孤傲张狂,然后,举起手中的这杯酒一饮而尽,仿佛一切就全都能随着酒精和汗液的蒸散在这个潮湿又酷热的夏消失殆尽。殊不知,此前惜字如金的模样,殊不知此前形同陌路的执拗。 如果说时间是缓效催化剂,那么生离死别也是一种催化剂。 时间能够磨灭的东西,生命中的大起大落磨灭得更快。我们或许也可以把这称之为“改造”,因为人生啊,对我们的改造总是持续不停,或潜移默化,或突如其来。 所以,我们最好用力去感知这种“改造”,努力地把握“改造”的方向,永远不要过早地下定论,永远不要停留在过去的自己以及过去的认识中。

    2016-06-20 23:20:07 回应
  • 第三部

    上一篇笔记写到了“改造”,这篇里面还得接着说。

    时代在变,世道在变,人也跟着变。

    事物萌芽阶段危机四伏,改革同样充满不确定因素。像孙少安这样在时代的浪潮中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农民企业家”,运气好的能正赶上国家出台的“好政策”而一路绿灯,事业风生水起,但运气不好也容易因为短视和各种偶然因素,开了个好头却惨淡收场。这可能和选择就业行业选择风口是相通的,如果能够选准风口,坐收渔利,没选准,没有损失就是最大的幸运了。 不过,孙少安有一个内心强大的老婆——秀莲,他们身后又有精神上始终支持他们的孙家老两口,终究是在这场破产欠债的风浪中挺过来了。一家人又重新成为了一家人!

    在外的孙少平也遇上了豪爽、乐于助人的河南师傅王世才,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可见,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人间真情总是能带给人无限的温暖和继续活下去的力量啊!

    当然,那些被时代的浪潮拍打得失去斗志和信心的人们,被时代改造得面目全非的人们,也叫我们痛心疾首。靠着“手上功夫”发家致富的金富暂且不说,直接进入更年期,靠着滋养补品保养身体,三天两头坐着“上海”小车去看病的张有智张书记;放着百万民众不管,坐着“马自达”回去参加儿子婚礼,大宴宾客的地区防汛指挥部总指挥、行署专员高凤阁同志;眉开眼笑将“补药”收进文件柜,大言不惭的马国雄马县长。愚昧之至,直叫人痛心疾首。

    被全市人议论纷纷的田福军同志,虽然一心为了发展和建设,时刻挑剔地看这个城市一切不顺眼的地方,也不可避免的犯下了错,我赞同笔者的看法——

    用人方面,正文比田福军水平高 不客气地说,田福军对不起他深情热爱的原西人民。他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
    引自 第三部

    可是,毕竟,他也是一个可怜人,失去了女儿的可怜人。

    看着勇敢正义的化身田晓霞挣扎着双手消失在洪水当中,我心中一直在大叫着“不可以!不可以!” 但是,寥寥几笔,田晓霞这个女子就“牺牲”了。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之处吗?为什么笔者不愿意再多写几笔呢?!可是,后来也想明白了,人固有一死,死去的人不会再有感觉,相反地,给还活着的人以无限打击和悲痛。人之死,不也是这平凡的世界中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了么? 所以,笔者是对的,对已死之人,多费笔墨有何用!

    最庆幸的是留下来的孙少平终于恢复了过来,没有被这一切打倒吧!

    2016-06-21 18:36:56 2人喜欢 回应

苑新328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