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简史 (17) 更多
-
第327页 第十七章 工业的巨轮
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的转换。人类学会了驾驭和转换能量之后,也解决了能源短缺的问题。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料,人类的生产力开始爆炸性发展。 工业革命其实就是第二次农业革命。 -
第297页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教条
不论是建立帝国还是推广科学,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现代经济史的关键词是:成长。现代经济实际上是一场骗局,是人类惊人的想象力发挥了作用,促进现代经济的成长步伐。人们发明出“信用”这个概念, 接着出现了... -
第267页 第十五章 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欧洲之所以能称霸世界,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军事、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合作,中国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在西方花了数个世纪才逐渐成熟,中国模仿不来。 欧洲称霸世界的原因,有两个... -
第239页 第十四章 发现自己的无知
1945年,美国科学家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人类开始了“科学革命”,将资源投入科学研究进而提升人类的能力。 科学革命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这... -
第229页 第十三章 成功的秘密
历史无法解释也无法预测,那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拓展视野,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偶然,也并非无法避免。 有一点可以确定:历史得选择绝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但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使得人类发展成今天这样,原因总... -
第203页 第十二章 宗教的法则
在金钱和帝国之外,宗教是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宗教认为世界上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基于这种秩序,宗教发展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 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相信的都是神灵或是其他超自然现象。 人... -
第183页 第十一章 帝国的愿景
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有两个重要特征,文化多样性和疆域灵活性。 在中国的历史中,帝国成了秩序和正义的黄金时代。帝国最后总能统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独立性正在消失,未来可能会向全球性... -
第169页 第十章 金钱的味道
狩猎采集时期多数自给自足,偶尔以物换物,随着城市兴起,交通设施改善,开始有了专业化的分工,统统种种渠道摸索,发明了“钱”的概念。“钱”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不局限于钞票。金钱最基本的特性是“人人都想要... -
第159页 第九章 历史的方向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产生了文化。每个人类文化无法避免的,是自由和平等的冲突,正是已经为这种冲突,带来了文化的变革。 因为货币秩序、帝国秩序、全球性宗教等原因,使得人类相信全球是一家的概念秩序。 -
第131页 第八章 历史从无正义
“每一种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构”。因为这样才会使人相信。 单人类社会因为这些建构的想象产生了阶级制度和歧视,阶级有着重要功能,让陌生人不用... -
第117页 第七章 记忆过载
演化并没有让人类有踢足球的能力,只不过是因为大家都学过同样一套足球规则,而这些规则是想象出来并且大家认可的。 而一个国家要运作,需要处理得信息量远远大于一个足球比赛。但是人类的大脑储存的信息量有限,... -
第97页 第六章 盖起金字塔
农业革命之后,相对采集时期来说,人类的人居住空间变小了,但是越来越重视“未来”,农民担心未来,种更多的粮食,而正是靠着农民多生产出来的粮食,养活了越来越多的人。而这些人靠着“虚构的故事”建立起了“... -
第77页 第五章 史上最大的骗局
智人从采集时代到农业革命,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但对于智人来说,植物(比如小麦)的影响意义深远,也揭示了农业革命的真正本质: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我们往往想通过各种... -
第63页 第四章 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
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的第一项重大成就,就是殖民澳大利亚。出现了会建造和操纵船只的智人,登陆澳大利亚成为食物链的顶端。但也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历史性的灾难,物种惨遭灭绝,生物链重新洗牌。有些学者试着给智... -
第42页 第三章 亚当和夏娃的一天
如果光靠现存的文物来了解远古狩猎采集生活,会存在偏差。狩猎采集者,种族丰富多元、文化多样性。采集的不仅是食物和原物料,同时还有“知识”。需要对周遭环境了如指掌,才能生存下来。多样化的饮食给予了充分... -
第21页 第二章 知善恶树
智人为什么能战胜其人物种?因为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认知能力有了革命性的发展。每种动物都有某种语言,但其他动物的语言仅限于简单的信息传递,智人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词句组合灵活、可沟通的信息量... -
第3页 第一章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历史上有三大重要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通过长达数百万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物种演化,比如大脑越来越大,但是庞大的大脑也是个庞大的负担;比如人类用两条腿走路,但是直立行走会带来背...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16) 更多
-
第343页 大江健三郎
谈到写作技艺时,大江说“我是那类不断重复写作的作家”,“阐释是小说家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大江自学时有两种阅读循环“以某一个作家或思想家为中心,五年一轮;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三年一轮。”每天早晨... -
第311页 诺曼·梅勒
谈到作家是怎么升华现实素材的,梅勒说,“事实和虚构之间有一个有趣的互反关系,越尽量描写实际情况,就越显得虚构化,任何历史要是完全靠事实建立起来的话就会充满错误” -
第285页 伊恩·麦克尤恩
人人都说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既变态又黑暗。有着“恐怖伊恩”的称号。但伊恩非常享受写作带来的乐趣,乐趣在于写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惊喜。 -
第259页 苏珊·桑塔格
苏珊写小说、写剧本。“写作是一种特殊的生活,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但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写作”。苏珊喜欢旅行、喜欢谈话、喜欢聆听、喜欢去看、去观察。阅读本身营造了一种愉悦的、确凿的疏离感。大量阅读艺术史... -
第234页 唐·德里罗
唐·德里罗说“写作是一种浓缩的思考方式”。故事人物是作家带给读者的快乐之一。“试图记录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和感觉到的--记录在文化中感觉到的那如同电流班的东西” -
第217页 胡里奥·科塔萨尔
科塔萨尔说文学是一场游戏,一场可以让你毕生投入的游戏。偏爱虚构和幻想,写作毫无章法,想到些什么就写什么,一直坚持写作,但不急于发表,对自己要求严格。谈到生活和文学很难平衡时,科塔萨尔回答说,“对,... -
第186页 库尔特·冯内古特
冯内古特是一名二战老兵,经历过枪战、被俘、轰炸,战争结束后,想把战争故事写下来,于是开始写作。觉得写东西有趣、也很容易。小说中没有女性没有爱情,认为作家的任务是“上演冲突,人物会说出令人惊讶、给人... -
第162页 约翰·斯坦贝克
”一个故事要有效,必须把某种东西从作家传到读者那里,这种传导力的高低决定了它有多么出色”,写作时试着把故事核心缩减成一句话,然后再不断扩充。 “时间是唯一没有野心的批评家” -
第141页 巴勃罗·聂鲁达
对聂鲁达来说,写作就好像呼吸,无法停止写作而活着,总是出于内在的需求而写作,通过写作的收入,捐献过好几个图书馆。对年轻人诗人的建议是,必须自己找到自己的路走,会遇到表达的困境,必须自己克服。 -
第121页 E.B.怀特
怀特认为作为一名作家,有责任尽力而为,不滥竽充数,力求真实而不作假,生动而不乏味,准确而不谬误连篇。关注任何让他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进入写作状态的东西。扮演着“反映社会、诠释世界、提供灵感、指引他... -
第104页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辛格相信生活中说有领域读书奇迹,单单除了写作。认为“写出好作品唯一的途径是埋头苦干”。每天不管怎么着都坚持写一点,有想法就记录下来,然后呕心沥血的把故事讲对,包括结构、叙述、形式、内容等,其中最困... -
第61页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说,写作对他非常重要,如果不写作,就没法对付下去。写作者永远不要被自己的理念裁判和操纵。 -
第41页 哈罗德·品特
品特年轻时是个演员,后来机缘巧合开始写剧本。他认为写剧本和当演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写作是一种公众媒介,吸引观众关注发生的东西,试图尽量精确地写作,尽量如此,不管有没有观众。 -
第22页 奥尔德斯·赫胥黎
赫胥黎写作从来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人或受众,而是想尽所能写出想写的故事。他衷心认为写新闻文章是极好的练手,强迫你去书写世间百态,能拓展你的写作能力,教你如何快速掌握材料,让你学会怎么观察事物。认为作... -
第14页 佛朗索瓦丝·萨冈
萨冈在十八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她说“当时有强烈的欲望和自由的时间”,于是充满激情的完成它。她每天写两三个小时,严格的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写作,写得非常快。在小说中试着给虚构人物以真实性,认为“真实的... -
第1页 E.M.福斯特
福斯特从小深受文学的熏陶,六岁就开始写一些小作品,认为“作家总是要去探寻什么东西,某个主要对象”,写小说时会借用真实的人物,将身边的人化用到小说里去,这些人物在笔下成型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真实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