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对《人类简史》的笔记(8)
-
第五章 史上最大的骗局
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狩猎采集者的生活其实更为丰富多变,也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的更好过的,更悠闲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头来的饮食还要更糟。农业革命,可以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谁该负责?这背后的主谋既不是国王,不是牧师,也不是商人,真正的主要嫌疑犯就是那极少数的植物物种,其中包括小麦、稻米和马铃薯。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没有人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每一代人都只是继续着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修一点,在那里改一写。但矛盾的是,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像是在这些农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锁。
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就过的好一点,这只是理想的状况。
肉牛这个物种虽然在数量上大获成功,却完全无法安慰那些单独个体所承受的痛苦。我们从农业革命能学到的重要的一课,很可能就是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有时候,每当人类整体能力大幅增加,看来似乎大获成功的时候,个人的痛苦也总是随之增加。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构建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因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而已。
-
第七章 记忆过载
从0到10的这些数字符号,现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但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而且现在阿拉伯人自己还用了一组和西方颇不相同的数字符号系统。之所以现在我们会成为阿拉伯数字,是因为阿拉伯人攻打印度时发现了这套实用的系统,再加以改良,传到中东,进而传入欧洲等到其他符号,加入了阿拉伯数字系统,例如+、-、*现代数学,符号基础就产生了。
目前,学者研究,没有任何一个大型人类社会能真正免除歧视的情形。一次又一次。人类社会有秩序的方法就是将成员分成各种想象出来的阶级向上的人、平民、奴隶、白人、黑人、贵族和贫民,又或者富人和穷人。所有这些阶级就是让某些人在法律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高人一等,从而规范了数百万人的关系。
讲到神这种概念的起源,一种主要理论认为,神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可以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在人类不再认为可以和动植物直接沟通之后,就开始出现掌握生育、掌管气候、掌管医药的各种神灵概念,好替人类和这些沉默的动植物沟通协商。在很多古代,神话其实就是一种法律契约,在这份契约中,人类承诺会永远崇敬某些神灵,以换取人类对其他动植物的控制权。例如圣经创世纪第一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农业革命后的几千年里,宗教礼仪主要是有人类将羔羊、酒、糕点牺牲祭奠给神灵,以换取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第十二章 宗教的)
释迦牟尼认为,人类所有的痛苦并非来自厄运、社会不公或神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想维持并增加这份愉快,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远不满,永远不安。在碰上不悦的时候格外明显,碰上欢乐的事情,我们也不会真正满足。而是一直担心这种欢乐终将结束,或者无法再持续和增强。有些人多年来一直寻找爱情,但等到真正找到爱情,却还是不满足。有的开始整天担心对方可能会离开,有的又觉得自己太过屈就,应该再找到更好的人。
释迦牟尼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在事物带来快乐和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他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为此作困。虽然感受悲伤,但不要希望悲伤结束。于是,虽然拥有悲伤,但能不再为此而哭,既是仍然有悲伤,也是一种丰硕的经验。虽然感受快乐,而不要希望快乐继续,于是虽然有快乐,也能不失去,心中平静。
但要怎样才能达到心理接受事物的本质,而放下种种欲求,直到苦,即为苦乐,即为乐?实验模拟制定了一套冥想技巧,能够训练心灵,感受事物的本质,而排除种种欲求。通过训练,心灵专注在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问为什么事物。这种境界很难找到,但并非不可能。实验模拟将冥想落实在各种道理规范上,好让信众能更专注在实际感受,而不会落入各种欲求和幻想之中。他要求信众不杀生、不阴险、不偷盗,因为这些不好的行为一定会让欲望如野火燎原,而一心追求权利、感官享受或财富。等到这些火焰彻底扑灭,原本的欲求被圆满和宁静所取代,这被称为涅盘。打开涅盘,也就摆脱了所有的苦痛,能够无力清晰的感受身边的现实,没有什么幻想。虽然人们很可能还是会遇到苦痛,但苦痛已经不能再影响他们,毕竟无欲则刚。
达到涅槃后的释迦牟尼佛被称为佛陀,佛陀的教诲一言蔽之,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
佛教最高原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呢?
-
第十三章 成功的秘密
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宽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播音理论也常有类似观点。播音理论告诉我们,在有多位参与者的时候,某些概念和行为模式可能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害,但就是有办法继续存活下来。军备竞赛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很多时候,各国的军备竞赛只会拖垮所有彼此对立的国家,并不会真正改变军事力量的平衡。巴基斯坦买了战机,印度立刻跟进,印度有了核弹,巴基斯坦也样样学会,巴基斯坦扩充海军,印度也立刻效仿。在这一过程中,双方权力平衡,很可能根本和过去没有什么改变,但原本可以用于教育或医疗的数十亿美元经费,就这样浪费在武器上。这种行为模式像病毒一样,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伤害了所有人。这对行为模式本身有利,符合演化论上的繁衍复制要求。于是,无论我们把历史发展的动力称为博弈理论,后现代主义或迷音学,提升人类肤质绝不是其主要目标,并没有证据显示,史上最成功的文化就是就一定是对智人最好的文化。就像岩画一样,历史的演进并不在意生物个体是否幸福。至于对个别的人类来说,即使受到了历史演进的影响,但通常一方太过无知,一方又太过软弱,因此无力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
第十五章 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在1775年,亚洲占了全球经济总额八成的比重,光是印度和中国就占了全球生产量的2/3。相比较之下,欧洲就像一个经济侏儒。一直到1750年到1850年之间,欧洲在一系列战争中,将传统亚洲大国打的大抬不起头,征服了亚洲的大片土地,全球的权力中心才移到欧洲,在1900年左右。欧洲已经紧紧掌握着世界经济和多数土地。在1950年,西欧加美国的生产量占全球超过一半,而中国只剩5%。在欧洲主持下,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秩序,出现了一个新的全球秩序。虽然我们常常不愿承认,但现在全球所有人的穿着、想法和品味,几乎都是欧洲人的穿着想法和品味。虽然有些人嘴上大力抨击欧洲,但几乎所有人都用欧洲观点在看政治、医学、战争和经济,听着欧洲风格的音乐,写着来自欧洲的语言文字。就算是中国今,就算是今天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很可能即将回归霸主地位,基础仍然是欧洲的生产和金融模式。
欧洲原本就像是处在世界的一个偏远角落,气候还冻到让人手指僵硬,他们究竟是怎么一跃而出征服世界的?常常有人认为,最大的功臣就是欧洲的科学家。确实,从1850年起,欧洲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军事、工业、科学领域的合作,以及如同巫术般神妙的科技。
中国和波斯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当时照抄或者购买完全都不是问题,他们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在西方花了数个世纪才形成以及成熟,就算想要照抄,也无法在一系之间内化。之所以法国和美国能够很快跟上英国的脚步,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和英国共享一套最重要的故事和社会结构,而中国和波斯总是追赶不及,则是因为整个关于社会的想法和组织就是不同的。
有这种想法,就能用新的观点来看1500年到1850年。虽然这段时期欧洲面对亚洲在科技、政治、军事、经济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但却在后值累积独特的潜力,直到1850年左右才终于爆发。虽然欧洲、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在1750年看起来没什么差异,但这其实只是假象。
究竟欧洲在现代早期培养了什么潜力,能让让他能在现代晚期称霸全球?这个问题有两个相辅相成的答案,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
现代科学和欧洲帝国的历史连接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虽然科技在19世纪、20世纪大放异彩,但现代早期并不突出。真正的关键因素在于,不管是想寻找植物的植物学家,还是想寻找殖民地的海军军官,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他们的共同出发点就是承认无知,都会说,我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于是,他们觉得有走出去寻找新发现的必要,而且他们都希望这样取得新知识,能够让他们成为世界的主人。
随着时间过去,对知识的追寻和对领土的追寻变得越来越紧密。交织在18世纪19世纪,几乎每一趟从欧洲出发的军事远征队都必定有科学家通行。科学家的目的不在打仗,而在科学研究。
1931年,英国皇家海军派出小猎犬号前往绘制南美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加拉巴哥群岛的海岸图,小猎犬号。船长邀请了几位地质学家,其中一位年仅22岁的剑桥毕业生接手了邀约,他就是达尔文。在这趟航程中,船长就这么绘制着军用地图,而达尔文也就这么收集着各种正式资料,发展各种想法,最后形成他的演化。
-
第十五章 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所有的非欧洲政权中,第一个派出军事远征队的前往美洲的是日本。在1942年6月,一支日本的远征军占领了阿留申群岛的基斯卡岛和阿图岛。这两个岛位于阿拉斯加海岸,在这过程中还俘虏了十名美军士兵和一条狗。但是日本就再也没有向大陆更进一步了。
整整300年,无论在美洲、大西洋、大洋洲、太平洋,都是由欧洲人完全宰治,就算出现任何值得一提的冲突,也只是欧洲列强之间的内斗。于是,欧洲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最终让他们有能力入侵亚洲,击败各个大帝国,再进行欧洲人之间的分赃作业等。到奥斯曼、波斯、印度和中国,终于惊觉情势不对,为时已晚。
帝国之所以会自主语言学、植物学、地理学、历史学,并不是为了使用因素。另一项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能够从思想上让帝国合理化。现在欧洲人开始相信学习新知一定是好的,正因为帝国不断产生新知,让他们自以为自己的管理代表着进步,正面积极。就算代表到了今天讲到地理学、考古学和植物学的历史,还是不能不提欧洲帝国直接或间接的协助。例如讲到植物学的历史,很少会提到澳大利亚原住民为此受尽折磨,而只是大肆赞扬詹姆斯库克和约瑟夫班克斯。
此外,帝国取得新之之后,至少理论上应该有益于当地被征服的民族,让他们享受到进步的好处。帝国主义声称他们的管理不是某种泛滥的剥削行为,是一种利他的举动,是要照顾这些非欧洲民族。
科学家为帝国提供了各种实用知识、思想基础和科技工具,要是没有他们,欧洲人能否征服世界实在是未定之数。至于征服者,报答科学家的方式则是提供各种信息和保护资助者各种奇特迷人的研究,而且将科学的思考方式传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偏远角落。如果没有帝国的支持,科学能否发展的如此蓬勃,也仍是未定之天。绝大多数的科学家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帝国继续发展,而且许多发现收集建筑和学术也多亏有了海陆军及帝国统治者的慷慨资助。显然,这还不是故事的全貌,除了帝国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支撑着科学的发展。欧洲各个帝国能蓬勃兴盛,原因也不仅仅是科学而已。不论是科学还是帝国,他们能迅速崛起,背后还蕴藏着一股奇特的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要不是因为商人想赚钱,哥哥伦布就不会抵达美洲,库克船长就不会抵达澳大利亚,阿姆斯特朗也没有办法在月球上迈出它重要的一小步。
-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
现代早期的非欧洲帝国建立者多半是伟大的征服者,例如清王朝以及建立伊朗的国家或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些人主要靠税收或者掠掠夺取得资金,很少需要用到信贷,更不用提是否关心银行家和投资者的利益。
在欧洲,情况有所不同,这里的国王和将领。也逐渐采用商业的思维模式,后来商人和银行家甚至直接成为统这就是帝国资本主义的奇妙循环。信贷资助新发现,新发现带来殖民地,殖民地带来利润,利润建立起信任,信任转化为更多的信贷。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纳迪尔沙国王,帝国扩张几千公里之后就后继无人了。但对资本主义的创业者来说,一次次的征服都让经济的动力更加强大。治精英。欧洲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所需资金来源从税收逐渐转为信贷,而且也逐渐以改有资本家主导一切的目标就是让投资取得更高的报酬。
-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教条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威风八面的时候,荷兰的西印度公司在大西洋大展身手。为了掌控哈德孙河这个重要的商业渠道,西印度公司在河口的一座小岛上开拓了一个殖民地,名为新阿姆斯特丹。这个殖民地不断遭受美国原住民的威胁,英国人也多次入侵,最后在1664年落入英国人手中。英国人将这个城市名改为。Newyork即纽约newyork即新约克,约克为英国的具名,当时新罗伯斯曾在殖民地筑起一道墙,用来抵御英国人和美国原住民。这道墙的位置,现在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街道华尔街,直译为墙街。
密西西比泡沫可以说是史上最惨烈的一次金融崩溃,法国王室的金融体系一直没有真正走出这场重重大打击。
正因如此,今天在判断某个国家的信用评级时,经济体系是否健全远比天然资源的多寡,更为重要。信用评级代表的是国家清偿债务的可能性。除了纯粹的经济数据外,还会考虑政治、社会甚至文化因素。
-
第十七章 工业的巨轮
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将能源转换的革命。我们已经一再看到,我们能使用的能源其实无穷无尽,更确切的说,唯一的限制只在于我们的无知。每隔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新的能源来源,所以人类能用的能源总量其实在不断增加。
猪的智商和好奇心在哺乳动物里数一数二,可能只低于巨人。
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的重要。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技能失调,一直无法融入某个社群的人则明显比较不快乐。
婚姻又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婚姻美好与感觉快乐,以及婚姻不协调与感觉痛苦分别呈现高度相关。
虽然过去两个世纪,人类在物质条件上有了大幅改善,但因为家庭崩溃,社会失调,所以两者的作用可能相互抵消。如果真是如此,现在的人并不见得比1800年前的人更快乐。甚至我们现在如此看重自由,也可能是让我们不那么快乐的原因。虽然我们可以选择另一半,选择朋友,选择邻居,但他们也可以选择离开。我们现在社会,每个人都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条路,但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真正信守承诺,不离不弃。于是,社群和家庭的凝聚力下降而解体,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关于快乐,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在于,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佛教与现代生物学和新世纪运动的相同点在于,都认定快乐不在于外在条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见解在于,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我们如果越强调主观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外,同时也别再追求那些感觉良好的心理感受。
许多哲学家和宗教认为,快乐的关键在于追求真物,真正了解自己。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的感觉、想法、好恶组成了自己,但这是一大错误。他们感觉愤怒的时候,心里想,我很生气,这是我的愤怒。于是,这一辈子做的就是想要避开某些感受,并追求另外某些感受。但他们从来没有发现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在于对感受的不断追求。
波妞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39条 )
- 在峡江的转弯处
- 1
- 非暴力沟通
- 1
-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 1
- 置身事内
- 1
- 人间草木
- 4
- 幸福之路
- 4
- 遥远的向日葵地
- 3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
- 14
- 人类群星闪耀时
- 1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2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 10
- 人生的智慧
- 11
- 社会性动物
- 19
- 半小时漫画世界史
- 6
-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 3
- 腾讯传
- 2
- 十分钟冥想
- 1
- 树犹如此
- 3
- 风中的纸屑
- 7
- 半小时漫画宋词2
- 1
- 半小时漫画宋词
- 4
- 半小时漫画唐诗2
- 2
- 半小时漫画唐诗
- 3
- 大败局Ⅱ
- 5
- 半小时漫画必背古诗词
- 2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0
- 8
- 亲密关系(第6版)
- 11
- 大败局
- 7
- 九型人格心理学
- 6
- 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
- 5
- 我与地坛
- 15
- 沉默的大多数
- 12
- 大众哲学
- 2
- 思考,快与慢
- 14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4
- 乌合之众
- 1
- 乡土中国
- 5
- 历史的教训
- 6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3
- 爱你就像爱生命
- 11
- 被討厭的勇氣
- 9
-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