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蛋对《身份的焦虑》的笔记(1)

身份的焦虑
  • 书名: 身份的焦虑
  •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 页数: 291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 2009-4
  • 身份的焦虑

    一焦虑的起因

    1渴求身份

    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耀的身份?祈财、求名和扩大影响。有一个显然不为权势规则所关注的字眼却能更准确地表述我们心中的渴慕,那就是“爱”。由身份卑微所带来的影响不应该仅在物质层面上进行思考。只要能维持生计,他们的痛苦就远远不止物质上的局限,而主要在于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感。只要不觉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毫无怨言,比如士兵和探险家们,他们愿意过着一种极其艰苦简陋的生活,其物质匮乏远甚于现今社会上那些最窘困的群体,然而,他们能熬过一切的苦难。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没有可能是因为热爱吗?)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2势利倾向

    势利者最明显的特征其实并非是简单的社会歧视,而是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完全画上等号。

    傲慢的背后藏着的无非就是恐惧。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才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在势利社会里,如果一个身份低贱的人所遭受的痛苦,在物质层面表现为贫困的话,那么被人忽略、受人白眼则是缺乏重要身份标志的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所遭受的痛苦。

    3过度期望

    人类物质方面的实际拥有极大地丰富了,随之而来的竟然是一种挥之不去且愈演愈烈的“一无所有”的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的恐惧!如果考虑到人们对“怎样才算足够的”标准中隐含的心理情愫,他们这种对“一无所有”的忧虑就并不奇怪了。(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正常;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才算明智。绝大多数的人深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只能接受剥削,而且逆来顺受,只有极少数的人渴望财富和实现自己的抱负。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隐含了两种提升自尊的策略:其一是努力取得更多成就;其二是降低对自己的期望。

    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自身的期望变得更高。

    卢梭认为财富并不代表占有物的多少,而是拥有多少我们渴望得到的东西。他是相对的,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4精英崇拜

    穷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上帝看来,世间的地位并不代表任何的道德意义;富人冷酷无耻,而且终归在即将到来的无产者正义的革命风暴中灭亡。

    穷人是有罪的、堕落的,他们穷是因为他们蠢。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5制约因素

    受变换无常的才能的制约(我们很难对成功所需的能力进行把握,因而我们在与未来相关的事务中被迫处于一种屈服和焦虑的状态中)

    受运气制约(把自己的身份建立在偶然因素之上固然令人恐慌,但在一个以理性控制为主要特征的世界里,几乎不能用“坏运气”对失败提供可信的辩解,生活在其中恐怕要更加困难)

    受雇主的制约(作为一个雇员,其痛苦不仅来自于对不能被长期雇佣的担心,而且来自于各种工作模式和运作机制所产生的羞辱感。)

    受雇主盈利原则的制约

    受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公司和其员工的生存受到经济整体发展规律的威胁)持续的焦虑绝非歇斯底里的体现,而是对经济环境的现实威胁做出的真实反应。

    原材料+劳动力+机器(投入)=产品+利润(产出)令人不安的是,劳动力和其他因素之间的确存在一种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传统经济学中没有得到论述或重视:劳动力能够感觉到痛苦。

    二解决方法

    1哲学

    决斗现象体现了人们严重缺乏一种信心,那就是认为自己的身份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自己能够对它进行决定,无需随他人评价的转变而做出调整。

    由于有了理性,我们的身份可以由我们的理智良心来确定,而不再受市场上他人一时的想法和感情的左右。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一种信心,即就算我们没有得到他人的溢美之词,依然有资格赢得他人的爱戴。

    应该使用分析推理能力来引导这些感情,让它们超一个正确的目标前进。

    哲学理想:雄心勃勃

    在对我们身边的价值体系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理解之后,我们可能会采取一种理性的遁世态度,并且不带任何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或孤芳自赏的味道。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观点充满了严重的混乱和错误。所谓的大众常识总是受简单化、非逻辑、偏见和肤浅的制约。

    2艺术

    阿诺德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的途径。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

    悲剧陈述故事的方式能够同时产生两种影响,其一是能够使观众不愿贸然批判这些英雄的所作所为,其二是观众变得更加谦卑,因为他们认识到如果有一天,他们也将面临这些英雄人物曾经面临的困境,他们也会很容易地遭受毁灭。建立在与主人公认同的基础上,观众会产生对主人公的怜悯和对自己状况的恐惧,这是悲剧故事带给我们的感情的自然反应。

    3政治

    金钱携带着一种道德品质。

    现代身份理想认为“体面”与财富直接相关,而“不体面”与贫苦直接相关,这一点构成了一些人对现代身份理想提出质疑的关键所在。

    我们并不具有根据收入水平来判断他人道德水准的特权。

    (要想停止注意某件事物,最快的方法就是将它购买到手——就如同要想停止欣赏某个人,最快的方法就是与其结婚。哈哈)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意识形态的思想总是打着客观公正的幌子,来巧妙地推行偏颇的论点。

    当观念和制度被认为仅仅是“自然而然”的时候,要么把受伤害的责任搁在抽象的东西上,要么由受害者本人承担。但从政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就可以思考是否观念本身错了,而不是思量我们性格中是否有所缺陷。

    在这个社会里,把尊严和荣誉教条式地、不加质疑地赋予那些依然踩着高跷的人的可能性会有所降低,即使是非常微弱的降低也罢。

    4基督教

    研究通过思考死亡如何是我们的追求减少世俗的成分,而增加精神的内容。对死亡的思考能够赋予我们以勇气,是我们能够摆脱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中那些毫无道理的成分。

    司汤达:记忆所能摄取的最强烈的乐趣——参观遗迹。我们总是牺牲自己宁静的心情而去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世间的荣华富贵,而遗迹能够揭示出我们这些行为的愚蠢本质。

    基督教的伦理学家们长期以来都明白,要安抚焦虑者,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像乐观的心态教我们的那样,告诉他们一切事情都会好起来——相反,我们应该告诉他一切事物最终都将变得非常糟糕。与他人相似并非不幸。

    5波西米亚

    梭罗——波西米亚人(瓦尔登湖)金钱并不能购买灵魂的必需品

    2021-05-10 09:23:09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