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自黄昏水自安对《舊唐書(全十六冊)》的笔记(2)

舊唐書(全十六冊)
  • 书名: 舊唐書(全十六冊)
  • 作者: [後晉] 劉昫 等撰
  • 页数: 5407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年: 1975-05
  • 舊唐書·本紀

    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幡而入,直突出其陣後,張我旗幟。 賊顧見之,大潰。 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虜其眾五萬,生擒建德於陣。 太宗數之曰:“我以干戈問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預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鋒?” 建德股栗而言曰:“今若不來,恐勞遠取。” 高祖聞而大悅,手詔曰; “隋氏分崩,崤函隔絕。兩雄合勢,一朝清蕩。兵既克捷,更無死傷。無愧為臣,不憂其父,並汝功也。”——《本紀第二·太宗上》

    於時海內漸平,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 行臺司勳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為學士,每更直閣下,降以溫顏,與之討論經義,或夜分而罷。——《本紀第二·太宗上》

    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 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甲子,立為皇太子,庶政皆斷决。——《本紀第二·太宗上》

    夏四月丁酉,禦順天門,軍吏執頡利以獻捷。 自是西北諸蕃咸請上尊號為“天可汗”,於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本紀第三·太宗下》

    五月壬申,並州僧道及老人等抗表,以太原王業所因,明年登封已後,願時臨幸。上於武成殿賜宴,因從容謂侍臣曰:“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時會中有舊識上者,相與道舊以為笑樂。因謂之曰:“他人之言,或有面諛。公等朕之故人, 實以告朕,即日政教,於百姓何如?人間得無疾苦耶?”皆奏:“即日四海太平, 百姓歡樂,陛下力也。臣等余年,日惜一日,但眷戀聖化,不知疾苦。”因固請過並州。上謂曰:“飛鳥過故鄉,猶躑躅徘徊;況朕於太原起義,遂定天下,復少小遊觀,誠所不忘。岱禮若畢,或冀與公等相見。”於是賜物各有差。——《本紀第三·太宗下》

    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徵薨。戊申,詔圖畫司徒、趙國公無忌等勛臣二十四人於淩煙閣。——《本紀第三·太宗下》

    2022-07-24 16:29:56 回应
  • 舊唐書·列傳

    后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列傳第一·長孫氏傳》

    武德元年冬至日,於金城宮設會,有五大鳥降於樂壽,群鳥數萬從之,經日而去,因改年為五鳳。 有宗城人獻玄珪一枚,景城丞孔德紹曰:“昔夏禹膺籙,天錫玄珪。今瑞與禹同,宜稱夏國。” 建德從之。——《列傳第四·竇建德傳》

    勣時遇暴疾,驗方云,須灰可以療之,太宗乃自翦須,為其和藥。 勣頓首見血,泣以懇謝,帝曰:“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列傳第十七·李勣傳》

    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於李績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乃出為疊州都督。 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令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列傳第十七·李勣傳》

    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 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列傳第十八·秦叔寶傳》

    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 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傳》

    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仁傑為吏人誣告,立本見而謝曰:“仲尼云:‘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傳》

    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 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幹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 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 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製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傳》

    初,越王之亂,宰相張光輔率師討平之。將士恃功,多所求取,仁傑不之應。 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耶?”仁傑曰:“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光輔質其辭,仁傑曰:“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其暴 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此非萬貞何耶?且兇威協從,勢難自固,及天兵暫臨, 乘城歸順者萬計,繩墜四面成蹊。公奈何縱邀功之人,殺歸降之眾?但恐冤聲騰沸, 上徹於天。如得尚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光輔不能詰,心甚銜之。——《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傳》

    天授二年九月丁酉,轉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則天謂曰:“卿在汝南時,甚有善政,欲知譖卿者乎?”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 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則天深加嘆異。——《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傳》

    則天移居上陽宮,中宗率百官就合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躍稱慶,元之獨嗚咽流涕。 彥範、柬之謂元之曰:“今日豈是啼泣時!恐公禍從此始。” 元之曰:“事則天歲久,乍此辭違,情發於衷,非忍所得。昨預公誅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豈敢言功;今辭違舊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終節,緣此獲罪,實所甘心。”——《列傳第四十六·姚崇傳》

    乃遣禦史分道殺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執奏曰:“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劉聰時除既不得,為害更深。” 仍拒禦史,不肯應命。 崇大怒,牒報若水曰:“劉聰偽主,德不勝妖;今日聖朝,妖不勝德。古之良守,蝗蟲避境,若其修德可免,彼豈無德致然!今坐看食苗,何忍不救,因以饑饉,將何自安?幸勿遲回,自招悔吝。” 若水乃行焚瘞之法,獲蝗一十四萬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勝紀。——《列傳第四十六·姚崇傳》

    林甫典選部時,選人嚴迥判語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識“杕”字,謂吏部侍郎韋陟曰:“此云‘杖杜’,何也?” 陟俯首不敢言。 太常少卿薑度,林甫舅子,度妻誕子,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麞之慶。” 客視之掩口。——《列傳第五十六·李林甫傳》

    眾以麾下來,光弼出迎,旌旗相接而不避。 光弼怒其無禮,又不即次兵,令收系之。 頃中使至,除眾禦史中丞,懷其敕問眾所在。 光弼曰:“眾有罪,系之矣!” 中使以敕示光弼,光弼曰:“今只斬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斬中丞;若拜宰相,亦斬宰相。” 中使懼,遂寢之而還。 翌日,以兵仗圍眾,至碑堂下斬之,威震三軍。——《列傳第六十·李光弼傳》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 昌朗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裏,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為永訣。吾於禹錫為執友,胡忍見其若是?” 即草章奏,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州。 會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列傳第一百一十·柳宗元傳》

    2022-07-30 21:36:24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