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对《死里逃生》的笔记(21)
-
《观音巷》郭玉洁
在一些女性的写作中,男性经常是缺席的,或是一闪而过的、甚至不怀好意的。但很多男性作家的作品里也鲜有并不符号化或是刻板印象的女性角色。郭玉洁的《观音巷》刻画了三世同堂的女性:奶奶、妈妈、姑姑和孙女鱼钩,以及一个来自北京和鱼钩发生短暂友谊的朋友晓静。她们并不逆来顺受,反而坚强上进,在遗憾没能识字的奶奶的带领下,力求通过读书上大学走出乡村,摆脱荒漠。所以奶奶在分配鸡肉时,给姑姑和鱼钩的是“飞远些”的鸡翅膀,而给妈妈和弟弟的却是“站牢些”的鸡大腿。可读书并不能改变每个女性的命运,从省城读书而归的姑姑仍因为头发的得失在“乡村爱情”的闹剧里出出进进,受辱于婚闹的习俗,接受抛弃过她的男友对她给予婚姻的施舍。而鱼钩的朋友晓静则完全相反,得到机会就头也不回地离开这片土地,带着不屑和鄙视,将这段经历一把抹去。书中隐含的男性特权出现得并不经意却时刻决定女性的命运。晓静的父亲支援边疆便可将孩子从北京带至她并不愿意生活的观音巷;在家中女性和孩子总不够吃的一餐饭里,爷爷的菜永远是自己吃不完的单独一盘;姑姑的男友可随时根据她头发数量的多少,掌握着与她分手还是结婚的主动权;奶奶的丧葬仪式中年龄最大最受宠的孙女却只能走在打幡的弟弟后面……文章开篇鱼钩被公鸡啄着屁股到处跑,以及公鸡死后那双仍让她胆寒的眼睛似乎也暗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围猎与恐吓。小说最舒畅的阅读体验来自一个孩子的视角,以无数个动作影像般的语言,定格家中一个个对她来说百思不得其解,却对读者来说心照不宣的生活片段。这便是所有人的童年,在深夜捕获的窸窣细语,偷听大人们做家务时点到为止的交谈,还有偶尔从陌生人那里获得的只言片语,组成一个孩子的认识,嵌套着成人的世界。文末保护者奶奶的离世和鱼钩仰天大叫“我不去,哪里都不去!”,似乎是在懵懂中回应现实对女性的钳制,可最终她又住进姑姑的房间里,不知是否可以不再屈从于残酷的命运。(via群友@VM)
-
《观音巷》郭玉洁
我只看完了《观音巷》的前5节,发现目前为止只有“鱼钩”这一个名字,其他角色则是以鱼钩的视角称呼的,奇怪的是观音巷在北方的沙镇,干旱得连栽树都要挖下一个人高的土,自然不会发生钓鱼这种事情。起名叫鱼钩,大概像奶奶分给她鸡翅时寄望于长大能够考学到外地生活,飞高些,飞远些。奶奶是有智慧的人,坚持让自己的孩子都去读书,只有读书能摆脱这些土坯房,可是本来观音巷里容貌最标致的姑姑因为患了脱发的怪病,情感关系被迫斩断,姑姑的情绪、状态不再是过去的样子,很难看到她笑,这些事情发生在鱼钩的世界里,不明所以,困惑,也有暂时找不到语词可以描述出来感觉,鱼钩只能无助地大哭。(via群友@乐安蓝)
-
《80km/h》郑在欢
时隔一年又遇见〈候场》般的小说,活在言语中的符号化的女性(分手、出轨、爱花钱),充满男性荷尔蒙的对话探讨虚无人生。郑在欢的《80km/h》以车为喻,通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开篇与结尾,在东四环行驶出人生三个阶段:中年、青年与老年。中年人的目标是平稳、满意。满意,是一个中性词,恰如齿轮的咬合,并不一定精确,只要不耽误使用。“人就是需要一个齿轮而已”,是谁不是谁没那么重要。青年人于零点处摇摆,站在生命的开端却最爱探讨死亡,在自我矛盾的选择中,追求舒服、意义、“互动”的人生。老年人接近散场,脚踩刹车慢慢滑向终点,一生的价值在于供养出新的生命,人生总结为“怎么过不是过”的结局。跑不到80迈的汽车没有尊严,又有哪一段人生更有尊严?(via群友@VM)
-
《观音巷》郭玉洁
第6节新出现的角色是一个来自北京的女生,作为鱼钩的第一位朋友带领她接触到许多不曾见识的地界,夏天姑姑的头发长出来了,奶奶绷着的一口气也跟着松了,婚礼能随即举办,鱼钩经历一场葬礼过后,又是一场婚礼,世间大悲大喜之事,鱼钩还无法理解,或者说看待的角度不同,她只能靠大人们的情绪去推断丧俗和婚俗象征着什么,其中她最在意的姑姑在两次仪式里居然同样伤心。姑姑嫁人,鱼钩便会住进姑姑的房间,骑姑姑的自行车,之后是不是也一样呢,鱼钩到底还是被要鱼线拴住的。(via群友@乐安蓝)
-
《疼痛之子》蒯乐昊
蒯乐昊以中文写外国故事,竟不违和,还自带翻译腔,将来若有机会翻译为英文,隐去姓名,可以让读者猜测一下哪一版在先。正如那本《时间的仆人》小说集,这篇小说仍带有她独特的个人风格:故事不一定新奇,但总能在里面发现许多极有趣的句子,展现她独特的想象力。譬如关于睡眠是死亡小样的比喻;黑脸羊于火车开动时看过来活像被抓了现行;爱人是吃人与被吃的关系;形容一个女人美到无法留意她身边的男人其实常常不同,就像没人注意罗马雕塑的底座;战后本来该活成炮灰的人活成了烟火;凸出的肋骨像对开的百叶窗……这些丰富的颜料色彩确实为这个简单的英国乡村版双“同志”故事增色不少。书名“疼痛之子”,来源于主角之一丽塔最爱的王尔德的名言:被烫疼过的孩子依然爱着火。无论是战火、失爱或是依然笼罩在今日的末世危机,人类只要选择活下去就是在以爱吻着这团现世之火。丽塔和培根享受当下的活法,伊琳父亲和同性恋人不出深柜的隐忍一生,以及伊琳与女友不合则散的相互尊重都是在以不同的自我选择去承受随之而来的挣扎与疼痛。没有一种活法是轻松的,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被烫疼过的孩子不爱火又能如何,TA始终生活在熊熊火焰当中。关于死亡,关于生存,家到墓地的距离最短只有五十米,如书中所说,八十年来就是为了走完这五十米,多么可笑。作者以她本人多年来热爱的绘画与神秘主义现象贯穿小说后在结尾给出她的答案,以肉眼画出虚空,把死亡抛入海中。(via群友@VM)
-
《80km/h》郑在欢
到处都是符号,生命按时间划分成不同阶段,车牌归属地,驾驶的是进口车、合资车还是国产车,在三种符号里分别选一个元素组合在一起拼出一个司机。李青没有车,没有工作,没有对象,但是他爸有钱。全篇都是李青搭顺风车回家时和司机闲聊的片段,相互讨论彼此的精神状态,无论什么车要跑起来才开始有尊严,一个人要对生活有思考才能显现他自身,否则会像半夜东四环沿路的行人被归为符号。(via群友@乐安蓝)
-
《猎杀》索耳
坦白说我并没有看懂索耳的《猎杀》。当然我完全明白故事在讲什么,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相比之前《观音巷》的女性命运,《80km/h》的三阶段人生以及《疼痛之子》关于生存与死亡之痛,《猎杀》与美剧剧本太过相像,譬如《黑镜》。它拥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架空设定,充斥着符号化的女性和隐喻性的动物,也有电影运镜般的语言和速度,从一个场景流畅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同时包含了他对于文化陨灭的控诉和个人“背叛”家乡语言试图融入主流话语的自嘲和内疚。整篇小说不分段落一气呵成确实令人体验到了阅读的畅快,同时充满昆汀影迷赞赏的性与暴力美学元素,但就小说而言,我不明白,也许需要更了解作者或者通过其他读者的解读才能发觉。(via群友@VM)
-
《窄门酒馆》双雪涛
双雪涛短篇小说的语言风格之一是,我说、你说和他/她说。窄门酒吧里的文学之夜是一场纪念严肃文学消亡史的追悼会,作家们围坐一起见证网络语言如何将它焚为灰烬。在人人为创作者的今日,随时可将牙齿上的香菜叶“书写”成为自我感动的玫瑰花。可双雪涛也只敢在小说里扎漏“大神”与“网红”的皮球,现实中他的《刺杀小说家》同样需要登上大荧幕借助流量才能更为大众所知(电影后半部改编成为动作片实在削弱了弑神主题)。
吴琦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信息碎片化并不仅是为适应新新人类的阅读习惯,它会反过来进一步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削弱持续深入思考的能力。如今这已成为显著事实。只会喊“加油”的原因也许是今日人类的用语已贫乏到再难找出多一分词汇来表达内心情感,只得高喊通俗易懂、浮皮潦草、也最不容易产生误解的口号敷衍了事。速度为王的今日,语言的功用确实返祖回仅比洞穴壁画更高级一点。提笔忘字的伤痛已成过去,新痛点是“说不出来”,成为新型“哑巴”,还“俏皮”地用同音字(错字)来炫耀“网络黑话”。仓颉造字难道只为写个“是鸭”?
查证小说中的小说:
有一名男子叫欧比纳斯来自博纳科夫的长篇小说《黑暗中的笑声》。它开篇的第一段话即是双雪涛念给H“小说”的开头;
双雪涛朗读的小说是汪曾祺的《王全》;
秃顶老人朗诵的小说是鲁迅的《在酒楼上》;
《好人难寻》的作者是费兰纳里·奥康纳
感谢这篇《窄门酒馆》,让我阅读了《距离》、《王全》和《在酒楼上》。
(via群友@VM)
-
《猎杀》索耳
故事走向完全出人意料,像是一个精彩的单机游戏剧本,我读的时候代入这个男主像过剧情一般,最开始是人物角色的介绍,接着是核泄漏末日景象的背景介绍,唯一的朋友更像是NPC助手,带领开启从军杀戮之旅,主线走到一个人面对曾经惧怕的狗时出现的反转,阴谋显现,借着讲朋友接到任务之后的故事解释当前的处境,背叛,躲避,最终在少年时梦魇的岛上生活下去。这里的狗最初是危害世界的始作俑者,却在一次行动中隐约看到真相--被夹在岩缝中的狗如此弱小,于是开始被队长疏远,被团队孤立,后来狗又变成整场阴谋的证据,保护他们,就是保留真相,最后狗繁衍的太多接近饱和,又突然失去保护的意义,结局走向虚无。(via群友@乐安蓝)
-
《夜游神》孙一圣
(以下文字纯属个人偏见)《夜游神》是六篇里最长的一篇,却最令我莫名其妙并产生生理性不适,这是我一个女性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小说中大量直白的性描写并没能产生任何美感,亦或它的目的就是让人产生不舒服的体验,沉浸在粘湿稠密压抑的氛围当中。故事主线从一个学生高中对女老师产生各种性幻想开始,到与流氓同学一起打架及第一次嫖娼失败的经历,极至他成年结婚后继续无止境地嫖娼,嫖到被扫黄打非抓到局子里遇到民警老同学,共同回忆起多年前那个流氓同学因强奸女同学被人割喉以及有洁癖的女老师也在卖淫,还与成年后的这个“嫖娼达人”进行过一次未发生关系的性交易。小说结尾充满佛学隐喻(没看懂)以及对女老师断指与自我幻想的救赎,其中众多人物也充满矛盾与复杂性:洁癖与卖淫,满嘴黄腔与生理“不如人意”,对妻子女儿的爱怜与无休止地“找小姐”……小说中除女儿之外的其他女性,几乎主要以其性特征加以描述,各种胸、屁股、腿和交媾。女儿的裙子也被男同学撕了一个口子。当然这可能就是部分男性世界的真实看法,但为什么要这么写?也许是小说过于高深而我太过浅薄无法理解其内容和初衷,或者孙一圣这位作者的风格便是要如此特立独行地把无限压抑又无限旺盛的性欲赤裸裸原生态地表现出来。无论如何,期待几天后与作者的圆桌对谈。
在遗憾只收看了后半段的圆桌对谈后,得知夜游神是作者五部曲中的其中一篇,目的是写一个不那么一样的女性以及女性群体在现实中的悲惨境遇。阅读小说时确能体会到作者对女老师、妻子女儿以及“小姐”怀有同情,但不得不坦言,并不那么愉快的阅读体验也在冲淡这种理解。难道文人一定要通过描写妓女和嫖客才能抒发对底层女性的认同与怜悯,或是只有通过白描男性对女性赤裸裸的欲望与性幻想造成阅读冲击方能达此目的……作为读者确实无法理解,希望有其他读者可以给予更深层次的解答。(via群友@VM)
单读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21条 )
-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
- 1
- 气呼呼的小词典
- 1
-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 1
- 全球真实故事集 Ⅱ
- 2
- 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
- 1
- 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十三邀Ⅱ)
- 1
- 站在历史的远处(十三邀Ⅱ)
- 1
- 生产的政治
- 1
- 致你
- 1
- 捕风记
- 1
- 王小波的遗产
- 1
- 看不见的中东
- 2
- 次要人物
- 2
-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
- 1
- 候场
- 16
- 第三次启程
- 3
- 去公园和野外
- 4
- 喜剧的秘密
- 1
- 离散与在场
- 5
- 变得厉害
- 1
- 故国曾在
- 1
- 比山更高
- 3
- 编织活法的人
- 3
- 戎夷之衣
- 1
- 破碎之家
- 2
- 贫困过程
- 1
- 经纬华夏
- 1
- 雨鼓
- 1
- 什么是民粹主义?
- 1
- 眩晕的散步
- 1
- 可能的世界
- 2
- 大地中心的人
- 1
- 疼痛之子
- 1
- 死亡日志
- 4
- 极乐生活指南
- 2
- 韩国流行音乐
- 1
- 理性的反讽
- 1
- 同意
- 1
- 全家福
- 1
- 边界的诱惑
- 1
-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
- 1
- 生活在临终医院
- 2
- 纷纷水火
- 1
- 我们从未中产过
- 1
- 走出我房间
- 2
- 当我们重返世界
- 3
- 表演者
- 1
- 冷水坑
- 1
- 格兰塔 : 美国最佳青年小说家
- 1
- 雪春秋
- 1
- 将熟悉变为陌生
- 1
- 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
- 1
- 堆芯熔毁
- 1
- 撞空
- 1
- 巴金
- 1
- 梁启超
- 1
- 芭比
- 1
- 冬泳
- 1
- 小地方
- 2
- 多谈谈问题
- 5
- 同窗
- 2
- 金榜题名之后
- 1
- 我害怕生活
- 6
- 缓步
- 1
- 寻找救生艇
- 1
-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
- 1
- 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
- 5
- 利马之梦
- 1
- 全球真实故事集
- 11
- 巨流
- 1
- 争夺记忆
- 28
- 下沉年代
- 1
- 李美真
- 20
- 时间的仆人
- 18
- 把自己作为方法
- 2
- 单读·十周年特辑
- 16
- 新新新青年
- 15
- 青年变革者
- 8
- 成长初始革命年
- 1
- 到未来去
- 14
- 冬泳
- 6
- 都市一无所有
- 7
- 最危险的书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