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i慢慢读对《智慧外脑》的笔记(5)

智慧外脑
  • 书名: 智慧外脑
  • 作者: 释若
  • 副标题: 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
  • 页数: 252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 2023-6-1
  •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三要素|第一章|第二节

    “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的3个核心要素是:知识净荷(知识点)、元知识(标签)、连接线(互联逻辑)”

    ——《智慧外脑》释若

    提到知识管理,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记笔记。从小学开始,老师家长就教导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的习惯我们从小就有,那么,做笔记是否就是知识管理,把知识点写清楚,是否就算完成了知识管理。

    在书中,作者讲了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的三要素,分别是:

    知识净荷(知识点)、元知识(标签)、连接线(互联逻辑)。

    我们印象里的笔记,就等同于三要素中的知识净荷。只是记录知识,还不算开始管理知识,那么,怎样才算是管理知识。

    作者释若带我们深入探讨了“标签”,之前我的笔记也会打标签,比如:“工作”、“育儿”,我自认为已经把知识分门别类,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标签的思考流于表面。作者提到,标签也是可以分层级的,比如用“育儿/亲子关系/游戏”来记录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游戏,“健身/背部肌群/引体向上”的标签来记录健身过程中,训练到背部肌肉的引体向上的动作要点,容易出错或者受伤的情况,在flomo软件里,标签可以有五个层级。

    第三个要素,连接线,指的是思考笔记之间的关联,从逻辑内容上,进行串接、归纳、推演,并建立连接。在书中,作者也给出了很好的例子,比如心理学,脑科学的部分,很可能可以和育儿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我大学时候是机械专业,需要学习力学,在一本关于健身的书中,作者在介绍深蹲的正确姿势时,使用了力学的受力分析,这也让我打了个激灵,应付考试的知识原来是可以实际运用的呀!一是积累不够,二是没有主动思考,导致我的知识没能学以致用。

    看完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的三要素,我意识到,重要的并不只是模型,而是基于模型,我们可以发起的思考。

    2023-07-21 01:27:14 回应
  • 适配:为运用而思考
    没有前提条件约束,任何思考与讨论都如脱缰野马。这也是做知识适配需要特别重视的,设置知识适配的前提和边界,才能产生具体并实际有效的结果。
    引自 第一节精准适配:为知识点量身定制使用场景 / 36

    ————《智慧外脑》释若

    前适配知识和后适配知识分别指什么?

    前适配知识指的是还没有被利用,在未来会使用的知识,阅读收获的知识、聊天、工作中的灵感与想法,比如:还未成为父母的年轻人学习育儿知识,设备修理人员在接触新型设备之前学习说明手册。

    后适配知识指已经使用过的,已储存的知识。比如完成的项目,引用过的名言,图片等。

    作者提醒到,前与后是相对的,后适配知识经过记录和知识网格化处理,也可以再未来加以利用,此时的后适配知识就转换成了前适配知识。

    为什么要讨论前适配和后适配?

    讨论的是知识的“存与用”,能够实践的知识才有价值,为了更好的实践知识,我们可以提前考虑所记录知识的使用场景。而在为对应知识点设计元知识时,我们会从更多的层面思考,促进知识高效使用。

    根据前后适配知识,记录知识需要注意什么?

    1.为知识写标题,记录下来源、内容与想法,并建立连接。

    记录来源可以避免出现抄袭而不自知。

    2.要思考知识的使用场景,作者建议不超过三个,避免过度耗费时间,进入只想不做的怪圈。“方向太多,也容易迷路”。

    2023-07-23 00:48:46 1人喜欢 回应
  • 知识管理的框架:元知识管理目录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框架,创建元知识管理目录,就相当于确立个人知识网络的组成结构和管理框架。
    引自 第二节搭建个人知识网络框架 / 63

    ——《智慧外脑》释若

    什么是元知识管理目录?

    现在的快递超市大多这样设置取件码,例如:5-6-2303,代表标识着5的货架上,第六层货柜里,编号为2303的货物。

    我们可以把知识子网看作仓库存放同一类物品的区域,其下一级的知识系统就是该区域的货架,放置在货架上的物品就是知识网格,其中的标签,就属于元知识。

    而标签不仅可以贴在货品上,也可以贴在货架或者放置于某一片区域上。

    元知识是知识信息点管理者。在一些笔记app中,可以显示我们用过的标签,善用本书提到的标签分级功能,标签会像目录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为什么需要元知识管理目录?

    第一.方便快速定位知识,方便调用。

    第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归纳能力

    在我们对标签进行设计、并且管理的时候,我们锻炼了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第三.自我观察

    在学以致用的前提下,元知识管理目录的背后是我们的成长愿望与规划,通过元知识管理目录,我们可以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产生思考,需要拓展哪些边界,或是放弃哪些不需要的。

    面对目标时,释若老师提到“想清楚”、“写清楚”,把问题“描述清楚”,搞清楚自己的目标与问题,对了解自己和提升自己,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第四点、方便记忆

    提炼关键字是压缩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是我们记忆的锚点,或是思维导图中的一个分支起点。

    如何来做好元知识管理目录?

    对此,作者就设计、产生方面,提出了3要素组成的认知框架,分别是因果律、反事实思维和约束。

    因果律需要我们描述清楚,我因为什么原因,所以设计了这条元知识;

    反事实思维要求我们以目标为导向,思考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约束,是针对第二点,避免过度思考。

    除此之外,作者还从验证的角度,介绍了SMART框架,来检测元知识有效性。分别是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此处因篇幅有限,不再展开介绍。

    在知识管理的领域里,我们不仅要检验知识,还要检验自己的标签。

    2023-07-25 00:14:40 回应
  • 避免盲目,记录知识前的“三问”
    你种下的这棵小树苗,能否长成你喜欢的模样,有赖于你的精心养护,你要适时修剪它的枝枝蔓蔓。留下哪些枝叶,剪掉哪些枝叶,是你时常需要去关注的。
    引自 第四章 以连接为中心的知识系统 / 91

    ——《智慧外脑》释若

    我们有anki和supermemo这类根据人类记忆曲线来帮助记忆的app,但记好的笔记丢进软件却没有再打开看过。如果记笔记最后都会遗忘,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记录知识,保存笔记?

    释若老师不止一次的提到,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想好如何使用知识,你收集的大多数知识,写的大多数读书笔记,都不会再看第二遍。”

    我猜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痛点,起早贪黑读书,记笔记,最后囤积了海量信息,却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甚至连复述大意都难以完成。

    如何避免盲目囤积知识。在我们进行“收集”这个动作时,释若老师给出的建议是“三问”:

    第一问:如果早一点得到这份材料,我一定不会失去什么?

    第二问:如果我选择保存这份材料,我可以立刻得到什么?

    第三问:如果把这份材料分享出去,我一定会推荐给谁看?

    针对这些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育儿书籍,有一本育儿书籍上记载了这样的观点,在孩子独立完成一些活动,如吃饭,上厕所时,应该发自内心的相信孩子,孩子主动寻求帮助时,再给予帮助。我看到这段话时候,意识到平时虽然放手给三岁的孩子自己做事情,但总是在一旁眉头紧锁,紧张的看着孩子的饭碗。自己的情绪状态对孩子是有影响的。

    对照三问,我觉得虽然没失去什么,但还好我及时看到了,我希望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以“育儿/亲子关系/信任”保存这份内容后,我好需要在关键时刻提醒自己,内心是否真的相信孩子,好的亲子关系并不能立刻得到,而是需要长期维护和反思的。如果分享这一份知识点,我会以自己看孩子吃饭时夸张的表情为切入点,分享同样给为人父母的好朋友,并注意对方的不同意见。

    “三问”可以助我们从过去,当下和适用场景来思考,一份知识,是否值得我们记录。从记录的源头把握住知识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2023-07-25 18:55:38 1人喜欢 回应
  • 寻找内驱力,做自己的教练
    当你发起“当好自己的教练”的心愿时,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你开启思考人生模式,自发地规划未来。当你把对未来的憧憬写在纸上,就可以进入自我监督状态,愿景会陪伴你左右,成为监督你去行动的眼睛,也能让你浑身充满干劲儿。
    引自 第二节当好自己的教练,激活内驱力 / 166

    ——《智慧外脑》释若

    关键字:内驱力,反思,成效/效果

    打牌,游戏,育儿,在自己有所涉猎的领域,指点起别人时精神抖擞。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指点自己,做自己的教练。

    为什么要做自己的教练?

    释若老师提到:“如果一个人必须靠外力“惩罚”才能付诸行动,可能会陷入假装努力的困境。”存着做自己的教练的心愿,可以获得更多的内驱动力。除此外,我认为,做自己的教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视角,就像观察我们的朋友,或者孩子,由外向内观察自己。

    如何做自己的教练?

    作者给出了:一个模型以及基于模型的三个原则。

    一个模型:

    来自绩效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约翰.惠特的grow模型。

    1.目标先行

    需要具体,比如需要多少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2.分析现状

    罗列自己的资源与能力,分清优劣势。

    3.做出选择

    梳理现状与目标差距,统筹整体又重视特例。

    4.坚定意愿。

    复盘和反思,写成功日记。

    三个基本原则:

    问效机制,为了拿到效果;

    要努力,可以“吃苦”,但是是为了结果而“吃苦”。

    分析机制,为了把握计划与实际变化的情况,也为了把知识用在更多的地方。

    看现象,学知识,学经验都要分析,生搬硬套不可取。

    同时,计划赶不上变化,要经常分析过去定下的计划是否还适用。

    此外,还要分析知识能否举一反三。

    调整机制,为了纠正偏差和防止错误蔓延。

    和分析机制有相同点是,都涉及对计划作出调整,不同是,这里的调整还涉及划定边界。

    自我教练中的模型和之前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相比,要抽象的多。本书也加强了我这样的印象:记录知识恰好被放在了知识管理开头的动作里,但它只是知识管理中的一小步,更多的工作和效果,还是依赖于我们的思考。

    2023-07-26 12:51:32 1人喜欢 回应

taki慢慢读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9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