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都好啦对《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笔记(1)

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 书名: 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 作者: [美]马克·波斯特
  • 副标题: 从萨特到阿尔都塞
  • 页数: 394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12
  • 三 早期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概念

    1. 萨特的激进主义问题

    “我将认为《存在与虚无》确实提供了能够胜任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概念,它用与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非常相似的激进民主的需要和要求预示了意识到新阶段,但同时也认为,在一些特定节点上,它还仍然立足于个人主义的问题式(68)。”

    2. 创造我的自由

    萨特从对存在的现象学中引导出他的自由学说。通过把现实视为一种现象、某种显露的东西,现象学描述了显现的结构。由此意识的主观现实与客观情形相符合,这不同于科学家的认识论,在那里只有外部世界被认为是真实的。萨特的现象学承认了人类主题的现实性并在它的内部运动,而却又不丧失它对外部世界的把握。…

    从对存在的现象学考察出发,萨特发行了现实的两个性质:存在和虚无,自在和自为。存在是饱满的、完整的、不透明的;虚无是虚空的,一种空缺。自在存在是它所是;自为存在不是其所是。自为存在是意识。事物作为饱满的、完整的、正如它所是的存在向现象学家呈现;但意识不像事物那样。“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这意味着超越性是意识的构成结构;也就是说,意识生来就被一个不是自身的存在支撑着。”萨特利用了胡塞尔这样的洞见,即意识正在意指的时候来回顾这个意识,萨特发现意识的结构自身是一种空缺,一种向着它所不是的东西的飞跃。因此,萨特的意识或人类现实的定义是这样的:“意识是这样一种存在,只要这个存在暗指着一个异于其自身的存在,它在它的存在中关心的就是它自己的存在(76)。

    人的现实性只能被理解为自由。因为意识是一个“虚无”,所以不被其存在以任何方式所决定。像其他事物一样,意识也在世界之中,但是它的内容,它的具体存在却不被它的结构所规定。意识总是超出它所是,总是超越它所是,从而确定并安置自身于世界之中。因此,意识在它拥有任何特殊的属性之前——即在它拥有一个本质之前就存在了。它是开放(openness)本身,一种无限(77)。

    自由与焦虑的对子在奇特而又困难的混合中结合并综合了两个敌对的知识系统。一个是18世纪哲人和19世纪乌托邦共产主义者的乐观的、普罗米修斯的传统,它是彻底的人本主义的。另一个是回到帕斯卡的关于人的命运的悲观的、保守的观点,它唤起了人类状况的与生俱来的矛盾,人的缺陷和他的软弱…通过人的自由向着最大限度的普罗米修斯的延展,萨特发现了帕斯卡的荒谬(79)。

    萨特的自由观念没有说明的是他周遭的世界中本真性自由的缺席,真实主体明确的自由规划的缺乏… 我们将通过萨特的自欺、他人和处境的概念考察它的缺点(80)。

    3.自欺:与自身相关的自由

    (1)自欺概念的历史视角: “人的不完美性”。18世纪哲人:非理性;马克思和社会主义者:异化和剥削;弗洛伊德:家庭作为压抑情感的结构。偏离人的完全自我认知(80-81)。

    (2)自欺存在与一种意识的本体层面的原罪之中,即意识总是使自身成为一种物(81)。

    (3)《存在与虚无》缺点:对个体的过分强调,对我思的残余信奉,对反驳决定论的热衷,最后还有对处境、对个体与世界的中介重视不够(83)。

    4. 处境

    运用自欺概念,萨特指出个体总是逃离与他们相关联的自由。运用处境概念,萨特继续坚持与他人和物相联系的自由看上去似乎受到限制,而实际上仍是绝对的(83)。

    存在主义者彻底拒绝关于自我与世界的二元论…然而,萨特的处境概念并没有完全克服自我与世界的二元论(83-5)。(这里存在一个笛卡尔我思的残余,但我没看懂。。。)

    a. 与他人相关的自由

    在他者的“注视”中,个体被他自己揭示为存在从根本上是一个“为他的存在”(being-for-others). 因此,其他心灵是否存在的问题式虚假的。“在他人实存问题的起源中,有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他人,其实就是别人,即不是我自己的那个自我。”….对萨特来说他人在本体论上是与我的意识绑在一起的… (86)

    正因为每个人都完全是自由的,所以对于萨特来说所有与他人的关系都成了冲突关系 (87).

    共在(Mitsein)

    对象-我们 (us-object)

    主体-我们 (we-subject)

    在主体-我们中,萨特处境概念的地位被削弱….(1)他认为这种关系的结构过于“不稳定”,不能为本体论提供一个基础 (2)由于被对象和机构中介,它表现为无名的和非个人的。

    在《存在与虚无》中,对历史和社会进行祛魅的骑士歪曲了处境的具体本质,使之成为疏远的、不确定的和非个人的。在其以本真自由的观点来界定自我的新结构的努力中,萨特回归到笛卡尔的个人主义,在其中,处境尽管被称为是必要的,但又显得是无关紧要和无足轻重的。最终,他者自身呈现为一个“两难处境”:…或超越别人或被别人所超越。意识间关系的本质不是‘共在’,而是冲突 (91)。”

    b. 与事物关系中的自由

    欲望。欲望导致与事物的三种普遍方式:doing, having, being. 然后合并了doing, having,作为一种自欺。(I am what I own)

    首先,萨特将占有事物理解为一种拜物教的关系,混淆了所有权与对事物的直接的、感性的关系。

    而且,对萨特而言,这一占有关系并不特别指向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社会。

    游戏活动:事物被允许保持为事物,而人则保持其作为存在的自由谋划的本体论地位。

    小结: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姻亲 (97)

    (1)都开始于重思《精神现象学》时期的早期黑格尔,都极力贬低了《逻辑学》和《哲学全书》时期的唯心主义的黑格尔;都接受了黑格尔早期将人类现实规定为时间中的生成,一种本质上是时间现象的尝试。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都赋予生活对思想的首要性。

    (2)思想和行动的互相依赖: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概念统一理论与行动,在萨特那里“做”与“存在”是相互联系的。

    (3)都通过回到黑格尔的承认(recognition)概念而拒绝个体自主的概念(?);马克思把人规定为他的社会交往,而对于萨特“他在”和“看”构成了自我的首要维度,尽管萨特在这一方向上前进得不够远。

    (4)都将自由规定为一种积极的自我实现和人类现实的首要目标。

    (5)都把现实看作一个辩证的总体,所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经济/劳动对于马克思,意向性对于萨特。

    《存在与虚无》与1844手稿也存在深刻的对立。 萨特:主观主义- 非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早期马克思:客观主义 – 异化是因为客观的异化关系。20世纪4-50年代的姻亲主要是因为人本主义诉求。

    2022-07-27 21:43:17 回应

怎样都好啦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99条 )

Unclaimed Experience
1
The Limits of Critique
1
Touching Feeling
1
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
1
世界主义
1
Colonialism/Postcolonialism
1
Walter Benjamin or Towards a Revolutionary Criticism
1
从批判到抗争
2
人的境况
1
What Is a World?
1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1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1
想象的共同体
1
Time and the Other
1
Literary Theory
3
摹仿论
1
安提戈涅的诉求
1
Songs of Experience
1
Charles Baudelaire
1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1
阿多尔诺基础读本
2
瓦尔特·本雅明
5
Marxism and Totality
1
影响的焦虑
1
Natural Supernaturalism
1
现实主义的二律背反
3
Heathcliff and the Great Hunger: Studies in Irish Culture
1
《简·爱》的光影转世
1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1
勃朗特姐妹
1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1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1
运动-影像
2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2
低垂之眼
2
性别麻烦
2
存在主义咖啡馆
1
身体之重
1
何为女性
1
权力、政治与文化
1
政治与文学
2
性与文本政治(第二版)
4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4
白色神话
2
福柯的生死爱欲
1
在理论内部
2
文化批评的观念
1
法兰克福学派史
3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1
保卫马克思
4
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
4
Cultural Studies 1983
2
Marxism and Form
1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1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Literature
1
论电影
1
历史与阶级意识
1
审美之维
1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1
理性和革命
2
Reason and Revolution
1
黑格尔的幽灵
1
卡尔·马克思
2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