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五花对《人类简史》的笔记(26)

  • 12. 宗教的法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多神论者开始对自己信仰的某位神灵越来越虔诚,也慢慢远离了基本的多神论观点,开始相信只有那位神灵是唯一的神,相信他是宇宙的最高权柄。同时,他们还是认为神有私心和偏见,让人类可以和神谈谈条件。于是,在这样形成的一神论宗教里,信徒就能够直接祈求宇宙至高无上的权力来帮忙治病、中彩票或者打赢一场战争。 …… 到了基督教,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基督教一开始只是犹太教的一个神秘教派,该教派信徒想说服犹太人,拿撒勒人耶稣就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弥赛亚。这个教派最早的领导者之一是来自塔尔苏斯(Tarsus)的保罗,他认为宇宙的至高神有私心偏见,对人类并非漠不关心,而且他甚至还化为肉身,为了人类的救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事不该只有犹太人知道,而应该让全人类都了解。于是,就有必要将关于耶稣的好事(也就是“福音”)传到世界各地。
    引自 12. 宗教的法则
    2022-11-28 20:26:36 回应
  • 12. 宗教的法则
    一般而言,一神教徒比多神教徒更为狂热、更热衷传教。毕竟,如果某个宗教愿意承认其他信仰,情况只有两种:第一种本来就认为世上没有唯一的神,而是有许多神同时存在;第二种认为虽然有一位最高的神,但下面分成许多小神祇,信仰每位神祇,可以说是看到了部分的真相。但由于一神教通常认为自己信奉的就是唯一的神,也认为只有自己看到了完整的真相,自然就会批评其他所有宗教都不可信。在过去2000年间,一神论者多次发动以暴力消灭其他竞争对手的战争,目的就是要加强自己的掌控。
    引自 12. 宗教的法则
    2022-11-28 20:31:18 回应
  • 12. 宗教的法则
    二元论宗教兴盛了千余年。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间,中亚有一位名叫琐罗亚斯德(又名查拉图斯特拉)的先知,相当活跃:他的信念代代相传,最后形成了二元论宗教的代表:袄教(Zoroastrianism,又称拜火教)。袄教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和恶神安格拉·曼纽(Angra Mainyu)之间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人类必须站在善神这方给予协助。袄教在波斯第一帝国期间(Achaemenid Persian Empire,前550一前350)已经举足轻重,到了波斯第二帝国期间(Sassanid Persian Empire,224-651)更成为国教,几乎影响了所有后来在中东及中亚的宗教,并催生了许多其他二元论的宗教,例如诺斯替教和摩尼教。
    引自 12. 宗教的法则
    2022-11-28 20:41:07 回应
  • 12. 宗教的法则
    从历史上来看,一神论就像是个万花筒,把一神论、二元论、多神论和泛神论,收纳在同一个神圣论述之下。结果就是,基督徒大致上是信奉一神论的上帝,相信二元论的魔鬼,崇拜多神论的圣人,还相信泛神论的鬼魂。像这样同时有着不同甚至矛盾的思想,而又结合各种不同来源的仪式和做法,宗教学上有一个特别的名称:综摄(syncretism)。很有可能,综摄才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宗教。
    引自 12. 宗教的法则
    2022-11-28 20:42:26 回应
  • 12. 宗教的法则
    ……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500年是个喜马拉雅山区小国的王子,看到身边的人深深陷于苦难之中,而心生不忍。他看到人不分男女老幼……无法免于种种焦虑、沮丧和不满的情绪,…… 人类追求财富和权力,获得知识和财富,生儿育女言殿和房屋。但不论取得多少成就,他们水远不会满足。……还是有无尽的烦恼和忧虑,无法从生老病死中解脱。至死,一切如梦幻泡影消失,生命就像是毫无意义的追寻。然而,该怎样才能跳出这个轮回? ……最后他体会到,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厄运、社会不公或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想维持并增加这份愉快。但正因如此,人心就永远不满、永远不安。 …… 虽然上天可以赐雨,社会机制可以提供公平正义和卫生保健,有好的运气就可以变成百万富翁,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基本心态都不会改变。因此,就算是最伟大的国王也无法避免焦虑,不断地逃避着悲伤 和痛苦,也,总是想要追寻更多的快乐。 释迦牟尼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在事物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为此所困。】虽然感受悲伤,但不要希望悲伤结束,于是虽然仍有悲伤,也能不再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伤,也是一种丰硕的经验。虽然感受快乐,但不要希望快乐继续,于是虽然仍有快乐,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静。 但要怎样才能让心里接受事物的本质,而放下种种欲求,知道苦即为苦、乐即为乐?释迦牟尼制定了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够训练心灵感受事物的本质而排除种种欲求。通过训练,心灵专注在“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问:“为什么是我?”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并非不可能。 【释迦牟尼将冥想落实在各种道德规范上,好让信众更能专注在实际的感受,而不会落入各种欲求和幻想之中。】他要求信众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因为这些不好的行为一定会让欲望如野火燎原,而一心追求权力、感官享受或财富。等到这些火焰彻底扑灭,原本的欲求被圆满和宁静所取代,这被称为涅槃(梵文的原义就是“熄灭”)。达到涅槃,也就摆脱了所有苦痛,能够无比清晰地感受身边的现实,没有什么幻想和幻象。虽然人们很有可能还是会遇到苦痛,但苦痛已经不再能影响他们。毕竟,无欲则无苦。 根据佛教经典,释迦牟尼本人就达到了涅槃,从痛苦中完全解脱。面在这之后他就被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接着,佛陀一生前往各地普传佛法,希望让所有人离苦得乐。佛陀的教诲一言以蔽之: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 对佛教徒来说,这条“佛法”就是举世皆同的自然法则,“痛苦来自欲望”这件事举世皆同,就像在现代物理里E总是等于MC2。所以,所谓的“佛教徒”,就是相信这条法则,将这条法则落实在一切日常活动中的人。另一方面,是不是信仰某个神灵,对他们来说就不是那么重要。一神论宗教的最高原则是:唯一真神确实存在,那么他想从我这里要什么呢?佛教的最高原则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呢? 佛教并不否认有神祗存在,认为他们有强大的神通,能够带来降雨和胜利,然而神祇对于“由欲得苦”这条法则却无能为力。如果能够无欲无求,任何神祇都无法让人感到痛苦。相对而言,如果人有了欲望、任何神祇也无法拯救他脱离痛苦。
    引自 12. 宗教的法则

    以此长摘向本师释迦牟尼佛礼敬。

    2022-11-28 22:36:25 回应
  •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然而,如果要在过去500年间挑出一个最重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刻,一定就是1945年7月16日早上5点29分45秒。就在这一秒,美国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这时开始人类不仅有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力,更有了结束历史进程的能力。
    引自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2022-11-30 23:23:45 回应
  •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典型的前现代统治者会赞助教师、哲学家和诗人,目的是请他们让他的统治合法化,并且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是要他们发明新的药物、武器,或刺激经济增长。
    引自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2022-11-30 23:24:47 回应
  •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科学需要的不只是研究本身要有进展,更需要科学、政治和经济彼此相互强化。如果没有政治和经济组织提供资源,科学研究几乎就不可能成功。反过来说,科学研究也为赞助者带来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取得新的资源,而部分就会再用来研发新的能力。
    引自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2022-11-30 23:27:34 回应
  •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 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现代科学的基础就是拉丁文前缀‘ignoramus-”,意为“我们不知道”。从这种立场,我们承认了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愿意在知识进展之后,承认过去相信的可能是错的。于是,再也没有什么概念、想法或理论是神圣不可挑战的。】 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承认无知之后,现代科学还希望能获得新知。】方式则是通过收集各种观察值,再用数学工具整理连接,形成全面的理论。 3.取得新能力。光是创造理论,对现代科学来说还不够。它希望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来取得新的能力,特别是发展出新的科技。
    引自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2022-11-30 23:34:08 回应
  •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
    引自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2022-11-30 23:36:19 1人推荐 回应

猪五花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336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