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胖的部落对《雅舍小品》的笔记(17)
-
6.18 #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02 雅 舍 这段关于雅舍的月的描写很有诗的韵味:从地势-月初升-月升到中天-赏月后。
这段文字很简短,大部分句子只有4个字,很符合短、精炼、押韵的要求,可以说是诗歌化的散文,月初升是红盘乍涌、月到中天是月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的这个筛、洒连续两个动词很是灵动。筛,代表了树叶承接的月色,而洒是月色透过树叶,细品之下,的确是很精炼而有韵味。赏月后又有“月色逼进”的描写,带上了强迫的色彩的凄凉更加难耐。
作者的写作功力在这短短的月色描写的话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的层次感是我们写作中应当学习的。
红盘乍涌带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是热情,当人们仰头看那个红色的月亮的时候,心中涌动的一定是激情澎湃,这个“红”字,透露的是青春、是热情。
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给人的感觉转折到了清寒、淡漠,是不是像一个正走向中年的人,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后,一腔的热情冷淡了下来。不再奢望、只是默默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
而冷冷的月色“逼”入房内,是不是年老无助的你我在生命的即将踏入结束时候,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伤感。
仅仅是月色,就能在作者的笔下转换成人生的不同阶段,真是大家手笔。
-
6.19 #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02 雅 舍 无论我们拥有什么身外之物,房子也好、书籍也好、金钱也好、亲人也好,当我们拥有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活在当下,享受其带给我们的幸福。
居住在租来的简陋的房间里就没有乐趣了吗?
作者写到: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作者居住在跑风漏雨的屋子里,尚能觉得他可爱,这是很多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大部分人宁可放弃当下生活的美好,也要背负沉重的房贷,这样的有意义吗?
梁实秋老先生肯定能带走关于雅舍的美好记忆,不仅仅是住在那里的时候享受清风洞穿而来,雨飘洒而下的时候能得到诗意,在里面写下了《雅舍小品》这本流传甚广的散文集,更重要的是他洞悉了“人生如寄”,能够活在当下。
苏东坡有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把个中滋味又升级到了一个层次。
此词写于元祐六年,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再次来到杭州。由于个人经历的起伏动荡,对人生的体悟,自然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写下了这句感慨万千的诗句,是对朋友的安慰,又何尝不是在安慰自己呢?
跑风漏雨的“雅舍”都能让作者品味到生活的美好,可见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的幸福感。
安步当车、粗茶淡饭、粗木陋室,这样简朴的生活都能带来无尽的快乐,又何必更多沉迷于物质的多寡呢?
作者把生活的哲理融入到了文字中,循循启发读者放下对物质的纠结,去感受清风、明月、风雨。
对于读者来说,领悟到这一层就够了,但对于写作者的启发又深入了一层:
好的文章,一定是给人美的感受,同时引导人的生活态度。
这就要求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有淳朴的本心,而且不要迷失在路途当中。
-
6.20 #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闻一多的书房,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一样,充实、有趣而乱。他的书全是中文书,而且几乎全是线装书。在青岛的时候,他仿效青岛大学图书馆庋藏中文图书的办法,给成套的中文书装制蓝布面,用白粉写上宋体字的书名,直立在书架上。这样的装备应该是很整齐可观,但是主人要做考证,东一部西一部的图书便要从书架上取下来参加獭祭的行列了,其结果是短榻上、地板上,唯一的一把木根雕制的太师椅上,全都是书。那把太师椅玲珑帮硬,可以入画,不宜坐人,其实亦不宜于堆书,却是他书斋中最惹眼的一个点缀。 潘光旦在清华南院的书房另有一种情趣。他是以优生学专家的素养来从事我国谱牒学研究的学者,他的书房收藏这类图书极富。他喜欢用书护,那就是用两块木板将一套书夹起来,立在书架上。他在每套书系上一根竹制的书签,签上写着书名。这种书签实在很别致,不知杜工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所谓“书签药裹封蛛网”的书签是否即系此物。光旦一直在北平,失去了学术研究的自由,晚年丧偶,又复失明,想来他书房中那些书签早已封蛛网了! ———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05 书 房 这一章作者笔下写了多个书房、以及自己书房的变迁,从中体现的是战乱、政局更迭,是流离失所,是时代进步。
细数了有宋春舫先生的书房、周作人的书房、都是从书房延伸到了主人的际遇。
而摘抄闻一多和潘光旦的书房的描述,是因为觉得非常有趣。
先说这个獭祭,是獭祭鱼的缩写,描述的是一种獭,吃鱼之前要摆放鱼的现象,含有堆砌的意思。
有人用獭祭鱼来形容文学上喜欢多用典故的现象。比如宋代的笔记《杨文公谈苑》中,就提到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作诗文时,为了使用典故,常常要查阅许多书本。这些书摊在屋子里,就象獭摆放鱼的样子,因此被人取了一个「獭祭鱼」的外号。
这段描述很生动形象地让人记住了闻一多先生书房的太师椅和潘光旦先生的书签。
这两段描述都是从藏书方法-特色来描述,读完合上书,脑海里跳跃的是摆摊的树獭和挂满了蛛网的书签。前者有趣,后者黯然。
这种对比很是有趣,是不是作者在对比:“当年书满堂、赫赫扬扬的诗书之家,如果没落,也会落得”落满蛛网“”的凄凉。
这些文化大咖尚且有不得已的时候,更不要说小人物的为生活所迫了。惶惶终日,不过为了碎银几两、儿女情长、父母健康。
唯独可以舍弃的,是自己的热爱,任其挂满了蛛网。
-
6.21#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而且预先料到我今天将要接到几封催命符式的讨债信,生活比我优裕而反来向我告贷的信,以及看了不能令人喜欢的喜柬,不能令人不喜欢的讣闻等。世界上是有此等人、此等事,所以我当然也要接得此等信,不必惊讶。最难堪的,是遥望绿衣人来,总是过门不入,那才是莫可名状的凄凉,仿佛有被人遗弃之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17 信 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信是人们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
而且由于不发达,各种情绪反而在信件中酝酿升华到了极致,所以才有作者笔下的“最难堪的,是遥望绿衣人来,总是过门不入,那才是莫可名状的凄凉,仿佛有被人遗弃之感。 ”
而反观现在,互联网无比发达,人们反而没有什么话可以沟通。
孩子上了大学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多半是要钱,而夫妻之间的话慢慢只剩下单个的“嗯”“好”等等、与老人之间的沟通更是少,能够每周打电话的都可以算是孝顺。
人们已经无法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没有耐心倾听彼此,被欲望裹挟着不停地奔波。
在街边矗立的邮筒已经多半成为了摆设,只有交通不便的深山,还保留着邮递员投递的路径。
那种期盼来信的难耐,辗转反侧却无从下笔的纠结、拆开信封那一刻的激动,早已成为无法再有的体验。更不要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欣喜若狂。
总是觉得,这种生命中的期盼的消失,才是很大的遗憾。
-
6.22 #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所以有人于挨了一耳光之后还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19 下 棋 这段心理分析得非常有趣,能把这种细微的内心活动写得真实而到位的作家,是很了不起的。
但如果没有那么喜欢下棋,是不是就写不出了呢?
其实不是,我觉得这种心理是共通的,这也就是“观棋不语”的道理:你无论怎么做,都是错。
这个事情虽然浅显,却蕴含着深奥的人性:说到位了: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
这里面第一个人的情绪好理解,但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 的心理的人,是很普遍的,不是说单独这个人、这件事会这么想,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本身都自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不肯接受建议,即便那个建议是对的,也不肯承认别人比自己强。
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动不动就摆出“指点江山”的样子,即便你说得对,但对方就是不领情,甚至反感,这就很尴尬了。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管住自己的嘴是太难的一件事了。
很多孩子之所以远离父母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嘴。无论是“我是为了你好”的未来设计还是“今天吃什么”的小事,孩子其实都无从决定。
因为孩子即便是决定了,家长也会有多重的劝告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选择去执行。
结果就是包括职业选择、婚姻选择、甚至连吃什么孩子往往都会以“随便、都行“来回答。
反正家长只肯同意他们认为对的东西。
可怜的家长还很欣慰孩子事事都听自己的,但其实,家长管得越多,孩子试图尝试的也越多。家长越不让吃垃圾食品,孩子就偷偷吃得越多,直到他的好奇感满足了,也就不再惦记了。
这类的事情,很有趣是不?但真实存在。
-
6.23 #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早晨起来,盥洗完毕,就想摊开报纸看看。或是斜靠在沙发上,跷起一条腿,仰着脖子,举着报纸看。或是铺在桌面上,摘下老花眼镜,一目十行或十目一行地看。或是携进厕所,细吹细打翻来覆去地看。各极其态,无往不利。假使没有报看,这一天的秩序就要大乱,浑身不自在,像是硬断毒瘾所谓“冷火鸡”。翻翻旧报纸看看,那不对劲,一定要热烘烘地刚从报馆出炉的当天的报纸看了才过瘾。———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27 看 报 作者很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把细微的内在感受外化、描摹得活灵活现。
读报纸上瘾,是老一辈人的特点,但很少有人从细微的地方把这种感受描写得很到位。
从开始的几种姿态:斜靠-跷起-仰着-举着,把一种很惬意很放松的读报人的姿态描摹得很到位。而下一个 铺上-摘下-看(特别这里运用了一目十行和十目一行这两个对比,很细微地把一个人的阅读速度表现了出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思维,一般要说阅读快慢,还真不好具体化,尤其是要把快和慢同时精炼地对比出来,这块处理得即简练又形象)。
而下一个“细吹细打、翻来覆去地”看,令人不禁捧腹。
总结的那句“各极其态、无往不利”,把阅报人的各种姿态总结并且字行间透露出调侃的趣味。
而另一种情况“没有新报纸”看,让上瘾者纠结的状态也描摹得很是到位:浑身不自在、还形象地比喻成“冷火鸡”,而且要看“热烘烘”刚出炉的。这一“冷”一“热”对比很到位,让读者有鲜明的对比,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大家写作的精细之处,我们该如何学习呢?
首先要多思考。
思考生活中自己司空见惯,而别人能够细致描绘出来的,多想想为什么自己写不出来,是懒于思考还是不会观察。
然后要多模仿,模仿是起步。模仿写作者的思路,而不是抄袭。
终结于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提炼。
-
6.24 #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宋真宗皇帝的《劝学文》,实在令人难以入耳:“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不过是把书当作敲门砖以遂平生之志,勤读六经,考场求售而已。十载寒窗,其中只是苦,而且吃尽苦中苦,未必就能进入佳境。倒是英国十九世纪的罗斯金,在他的《芝麻与百合》第一讲里,劝人读书尚友古人,那一番道理不失雅人深致。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地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也会联袂而来;想看外国戏,环球剧院的拿手好戏都随时承接堂会;亚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遥廊下的讲词对你重述一遍。这真是读书乐。 ———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29 书 作者的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功利性的读书方法不以为然,而后半段,对读书如“良师益友、开阔眼界”这种从中得到乐趣的读书方式大加赞扬。
其实世上大部分人读书的目的还是功利性的,能真正沉浸在读书中、享受其中的乐趣的人很少。
而且吃尽苦中苦,未必就能进入佳境。这句话非常中肯,的确,一件事如果不是发自热爱地去做,就会觉得很是吃苦,也无法自然而然地提升。
上升到一定的层次上来说,如果做事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不是自己由衷地喜爱,那么还是辜负了这件事本身的美好,推而广之,如果不能活在当下,享受生命中的美好,那么即便是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对自己来说也是酷刑。
这段文字的前后对比很是鲜明,前半部引用的在很多读书人心目中的“经典”理论,后半部分提出了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能够自由地跟先贤交流”前后对比,用古今中外的对比,用古文典籍与现代理念的对比,很生动活泼。
这是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很能让人受益。
-
6.25 #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孩子长大成人,男婚女嫁,自成一个单位,对于过去并不怎样眷恋,关心的是他的配偶、自己的儿女,感兴趣的是他自己的下一代。我曾亲见一个孩子长大,授室前夕,他的母亲把他从小到大的照片簿交付给他,他说:“你留着自己观赏吧,我不想要。”他的母亲好伤心。 结婚照大概是人人都很珍视的,尤其是新娘子的照相,事前上装、美容、做发,然后经照相师的左摆布右摆布,非把观礼的亲友等得望穿秋水、神黯心焦不能露面。慢工出细活,结婚照相当然是俊俏美观,当事人看了扬扬得意,乐不可支,必定要彩色放大,供在案头、悬在壁上——“美的东西是永久的快乐”。乐还要别人分享,才能大乐特乐,于是加印多张,到处投赠,希望别人惠存留念。但是据我所知,凡是以结婚照片赠人者,那些美丽的照片之短期内的归宿大概是——字纸篓。 ———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32 照 相 “非把观礼的亲友等得望穿秋水、神黯心焦不能露面”这句恰如其份的白描细致入微地把人们的情绪勾勒了出来,很是细微。
而前后对比鲜明:在当事人看来很重大的一个庆典,精心准备的妆容、刻意营造的氛围、情绪的波澜起伏,在外人的眼里,就是短暂的记录片,看过就完了。
而照像的副产品照片这种东西,只具有自我欣赏的价值。
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照片,对于父母来说是宝贵的人生体验,对于无知无觉的孩子来说,并不认为有多珍贵。而当他\她为人父母之后,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珍视。此时再回过头来,才能发现父母为自己保留了时光。
而作者描写的以结婚照片送人的,是新人对自己最美好状态的抑制不住的喜悦,但结局肯定是进了字纸篓。没有感情是不会保留任何其他人的照片的,这个道理很容易被忽略。
所以现在都选择了电子的照片来保存,照片只对自己有意义,当西去之前,把身后的事一一了解,电子照片按下删除键就一切OK。
不是残忍,而是当下的人都没有闲情逸致去怀旧 。
-
6.26#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暄一两句。这是很有意味的一个习惯。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38 旅 行 作者描写的确很有道理:在旷野里认识的人能感觉异常亲切,而身边的人一定要划出三六九等。
人心的揣测才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的原因。
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就像冬天中的刺猬,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互相取暖又不彼此伤害。
包括亲情,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相处在孩子懂事后变得小心翼翼,因为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想让父母控制自己的人生。而控制欲强的父母,是不会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总是以“过来人”提示再提示、唠叨再唠叨,初衷都是“我是为了你好”但结果往往是孩子心存怨恨。
至于爱情,历尽了花前月下终于修成正果的夫妻,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被磨得失去了耐心。原本以为的互敬互爱变成了理所应当,原本的体贴入微变成了唠叨不堪。同样的人,为什么在生活中就失去了原本的幸福呢?
梁老说的:“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
这种动静对比的描写手法让人会心一笑,如果能遇见这样的伴侣真的是很幸运,鸡毛蒜皮都没有磨损夫妻之间的情趣:即便是喝杯淡茶也能喝出醇香绵长的美酒的味道、即便不语也能感受在风中、雨雪中携手的温情、即便日子平淡也能过得活泼有趣,即便孩子淘气也能童心大发,跟孩子一起草地打滚。
这种平淡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快乐,选择权在每个人。
-
6.27#梁实秋 《雅舍小品》 美文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一样地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作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人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梁实秋《雅舍小品》 引自 041 送 行 梁实秋老先生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纤毫毕现:这段关于送人的人的心理描写尤为精彩。
他把这中爱面子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
送别,在古代人身上是一种态度。
古人的送别诗中,王维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送别中带有丝丝的凄凉。喝了这杯酒,过了阳关之后就没有朋友陪伴你了,你要保重自己。
而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让送别变得异常沉重:在阵阵催促上马的琵琶声中,壮士豪饮不止,知道自己一去不回的悲怆让壮士泪流不已。
所幸当下的别离已经没有那么沉重。
但即便平常很洒脱的人,如果长时间出门在外,也不免陷入漂泊在外的忧伤感:工作压力大、业绩完不成没法回总部、常年离开家人的孤寂......种种难以放下的烦恼让人情绪低落。
如果此时有朋友来开解,身处异乡的人会感受到幸福感更强烈。
特别是能有朋友送行,会让被送者觉得很有面子:“看看,多少人都没有送行的人,而我有这么多人来送我。”
其实也许别人并没有太关注,但自己骄傲地上了车。
而了悟了其中滋味的作者写到: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
这其中流露的真性,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