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蕴对《无规则游戏》的笔记(21)
-
第 2 章 艾哈迈德 · 沙阿的帝国 / 12
几百年来,阿富汗走出过无数个自命王者的人物,他们统治的区域通常都会包括上述的一到几座城市。其实,他们的大部分臣民并不生活在城市,而是住在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阿富汗农村才是真正的阿富汗。了解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才能了解阿富汗的过去与未来。迄今为止,乡村地区的种种事态,仍在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政治走向。 引自 第 2 章 艾哈迈德 · 沙阿的帝国 / 12 虽然卡勒德·胡赛尼的书影响力很大,我曾经很喜欢他的,以及我相信他对故乡和祖国的爱是真挚和深沉,但是我经常说不要把他书里的阿富汗当做阿富汗的全部。不能完全说他的书里的阿富汗不是真正的阿富汗,只是比较片面。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上流社会,住在喀布尔最豪华的富人区,不到12岁就因为苏联入侵离开故乡,很难说,他真的有多么了解自己的祖国……
-
第 2 章 艾哈迈德 · 沙阿的帝国 / 12
阿里认为,这些小小的社会单位都可以被视作“乡村共和国”,因为他们没有正式的统治者。宗族的族长是村里的首领。有些宗族地位更高,因此他们的族长和首领更有权威。但他们的权威更像是家长,而不是王,这正说明了艾哈迈德·沙阿的真实身份:家长中的大家长。正因如此,大家才会称他为“国父”。 在当地,最重要的宗法领袖是可汗(Khan),他们构成了阿富汗的封建领主阶层,其地位是世袭的。每个村庄通常还有一位马利克(mailk),一个正式的首领。马利克基本是选举产生的,但马利克的父亲可能也担任过马利克,或至少是可汗。村庄一旦遭遇危机,主要的可汗协助马利克作出决策。很多时候,马利克往往由当地最大的可汗兼任。 正式的决策由村中最重要的人物组成支尔格(达里语地区称为“舒拉”),经过旷日持久的讨论作出。支尔格是常设的议事机构,但并非定期召开,只有出现问题时才会召开。支尔格无法通过简单的表决作出决定,而是必须讨论到所有成员都达成共识。这是解除未来冲突的一种方式,因为简单投票作出的决定,可能使多数人获得胜利而少数人闷闷不乐,任何这样的不满都会在看似无关的情况下爆发。因此,大家必须在支尔格上达成一致意见。传统上,支尔格的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支尔格一旦作出决定,所有成员都不能再有异议。 引自 第 2 章 艾哈迈德 · 沙阿的帝国 / 12 在阿富汗,可汗成了村里的宗法领袖,马利克成了村长。
-
第
更别提,英国使团中真有一些人可能涉嫌不轨行径。有谣言称,某些职位较低的英国士兵可能曲解了“前进政策”。对于这段历史,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兼外交家弗雷泽-泰勒所言:“需要乃发明之母;有需求的人,则会成为混血儿之父。”数十年后,一名英国士兵这样为同伴当年的荒唐行径辩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远离家乡、远离异性,孤独之中自然会有追求异性之心,而且“阿富汗女性真是太过主动了”。 引自 第 5 章 奥克兰的蠢行 / 45 信你个鬼
-
第 2 章 艾哈迈德 · 沙阿的帝国 / 12
各族杂处的军队中,隐隐约约的国家意识正在慢慢萌生。在艾哈迈德·沙阿国父军队中并肩作战的各民族,开始形成一种民族精神,一种阿富汗意识。[插图]这就是为什么在艾哈迈德统治的时代,这片古称“亚里安那”(Ariana),后又改名“呼罗珊”(Khurasan)的土地,开始被人叫作“阿富汗”。 引自 第 2 章 艾哈迈德 · 沙阿的帝国 / 12 提醒一下,阿富汗这个国名源自阿富汗人,阿富汗人是普什图人的自称,在他们民族传说当中,他们的祖先叫阿富汗,是以色列王的儿子。普什图人是他称,貌似来源于印度人对他们的称呼。 事实上,在“阿富汗人”这个词泛指在21世纪初阿富汗斯坦地区任何民族之前,阿富汗人是普什图人特有的名称。
-
第 7 章 短暂的黄金岁月 / 67
1863年,希尔·阿里初登大宝的时候,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在他的宫廷中工作,这是一个神秘、雄辩、机智的人,名叫贾马鲁丁·阿富汗尼(Jamaluddin-i-Afghan)。很难清楚界定他的身份,教师?演说家?政治哲学家?改革派?革命者?他确实教书、演讲、阐述政治理论,并激励了伊斯兰世界的革命运动。但是,他从未著书立说,没有创立过系统的哲学,没有建立过学校、政党,他的目标也并非始终如一。在封建的阿富汗,他寻求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在拥有强大中央政府的土耳其和伊朗,他敦促民众推翻集权统治。在埃及和印度一类的欧洲殖民地,他提倡民族主义。在北非,欧洲人任意将其划分为毫无意义的国家单位,贾马鲁丁呼吁以泛伊斯兰统一体取代民族主义。中亚的突厥斯坦被俄国人分成不同的国家,贾马鲁丁在这里的主张和北非相似。 其实,贾马鲁丁家族是王室的远房亲戚。其家族在喀布尔东北部的山区小城阿萨达巴德(Asadabad)拥有土地,但由于一些争议,他们被迫在伊朗流亡了一段时间。他们在伊朗的定居点也叫阿萨达巴德,因此,一些伊朗人至今还觉得,这家人自称“来自阿富汗的贾马鲁丁”,其实是在掩盖身份。实际上,他们都是如假包换的伊朗人,甚至以逊尼派穆斯林身份掩盖自己真正的什叶派身份。无论真相如何,贾马鲁丁的事业始于喀布尔,他出任多斯特·穆罕默德诸位王子的宫廷教师,其中一位学生就是希尔·阿里。 引自 第 7 章 短暂的黄金岁月 / 67 -
第二部分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 85
英国势力的介入,改变了游戏的规则。对于阿富汗人而言,这帮外来客是一群真正文化上的“他者”。作为个体,英国人和阿富汗人相处得还算融洽,但作为两种文化,两者没有融合的倾向。当英国入侵者进入阿富汗,他们与阿富汗人的区别就像油倒进水里一样。阿富汗人抵抗英国人,反映的不是统治者的政策,而是阿富汗民众面对他们中的外来者的本能反应。通过战争,阿富汗人终于找到了彼此之间的相同点:我们都不是英国人。 引自 第二部分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 85 “国族”构建当中的他者和敌人。
-
第 9 章 铁血时代 / 87
不多久,孟格尔(Mangal)部举族叛乱,结果遭到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平定。而后,吉尔扎伊部的叛乱也被他镇压下去。阿卜杜尔·拉赫曼在位期间,打了40场部族战争并获得全胜。当然,几十场胜仗还不能叫国王完全安心,他要这些手下败将彻底失去反抗的能力。于是,随着阿卜杜尔·拉赫曼的一声令下,很多民族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祖居地。如此一来,他们便要和盟友分离,转而去和曾经的对手做邻居。由于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安排,比邻的两个部落之间往往存在很深的猜忌。同样的政策,亚述人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实行过;几十年后,斯大林也会实施这一政策。由此,整个普什图部落一路由南转迁来到北方,数以千计的家庭被迫从北方大草原南迁到喀布尔以南地区。阿卜杜尔·拉赫曼的专制政策确也产生了一个有益的副作用:它将阿富汗各民族融合在一起,鼓励他们融入一个单一的政体。 引自 第 9 章 铁血时代 / 87 -
第 9 章 铁血时代 / 87
阿卜杜尔·拉赫曼一生征战无数,其中最惨烈的一役不是针对其他普什图部落,而是针对其境内的其他民族。哈扎拉人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并以波斯语为通用语言。论及源流,这个民族是蒙古后裔,生活在阿富汗中部。阿卜杜尔·拉赫曼统治之前,哈扎拉人享有很大的自治权。不过,埃米尔无法容忍任何不服他教化的势力。为了迫使哈扎拉人就范,他派出自己的军队,又征召了一些部落武装,进军哈扎拉贾特(Hazarajat,即哈扎拉人的土地)的武装足有10万人之众,而哈扎拉部落全员不过34万人。哈扎拉人的抵抗异常激烈,战争分外血腥。最后,哈扎拉政权惨遭倾覆。埃米尔曾短暂地使奴隶制合法化,但仅限于哈扎拉人。由此,许多哈扎拉人被拉到市场公开贩卖,贵族之间甚至兴起了一股赠奴的潮流风气,几个哈扎拉儿童就可以表示“真挚的谢意”。 阿卜杜尔·拉赫曼的最后一场战役把他带到了喀布尔东北部的偏远山区。这里的人们长期以来信奉万物有灵论,惯用木制雕像装点墓园,因此那个地方被称为“卡菲里斯坦”(Kafiristan),意即“异教徒之地”。卡菲里斯坦的五处山谷和众多的侧壁峡谷是如此狭窄和崎岖,以至于亚历山大大帝以来没有人能够征服这里。埃米尔在六个月内便征服了此地。他将卡菲里斯坦更名为“努里斯坦”(Nuristan),意为“开化之地”。此役之后,境内的最后一块领土也归于阿卜杜尔·拉赫曼的管治之下。很快,“开化之地”遍布卡兰塔和毛拉,变得和其他地方毫无差异。 引自 第 9 章 铁血时代 / 87 阿富汗的努里族人如今皈依者狂热现象很显著😥😥
-
第 9 章 铁血时代 / 87
但是,阿卜杜尔·拉赫曼到底没有成功。他没能让阿富汗拂去旧貌,换上新颜。他想创造一个单一、完整、同质的新社会,但只创造了一个二元对立的双重世界。一方面,毛拉、马利克、村庄、部落社会中的可汗和首领,仍深深扎根于阿富汗土地上;另一方面,阿卜杜尔·拉赫曼播下的新制度种子在生根发芽:以喀布尔为中心的中央及其附属机构的神经向全国各地延伸,其代理人和管理者遍布全国,新旧两套政治体系由此呈掎角之势。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完全属于其中的一个社会。许多为中央政府工作的人有不少乡下亲戚,有人出身封建领地,后来进入城市,并成了政府官僚体制的一部分。私人生活中,阿富汗社会的二元对立不那么清晰,相关的情况并非一言两语能够说清。 阿富汗,还是那个阿富汗。乡村社会仍很封闭,国王的代理人无法进入乡村的中心地带,他们无法进入家族大院,无法进入隐秘的家庭世界,而这构成了阿富汗人生活的主体。“铁腕埃米尔”只是引发了一场斗争。斗争的一方由中央政府、城市精英阶级领导,他们较为开明,渴望进步;他们的对手则倾向保守,多是乡村地区的传统领袖。双方的角力不但左右了国家的命运,而且企图干预阿富汗局势的外国势力也会受其影响,这种影响将贯穿整个20世纪。 引自 第 9 章 铁血时代 / 87 -
第 11 章 崇尚变革的君王 / 115
但是,阿富汗取得独立已是既成事实。列代先王信誓旦旦想要实现的目标,就这样在阿曼努拉的手中得以成真。如此伟大的成就,是通过外交和谈判而不是战争取得的。那时,阿曼努拉拥有比大多数统治者更多的政治资本,百姓对他拥戴万分,国王也爱惜百姓。国王习惯于晚上把城里的显要人物召集在一个大礼堂,畅谈阿富汗的发展前景。阿曼努拉觉得,天赐良机正摆在国家的面前。他巡视全国,在坎大哈及其他城市召开会议,向普通民众发表演说。他希望国民重视教育,毕竟下一代肩负着阿富汗的未来。国王表示,孩子们必须识文断字,养成学习的习惯。唯有如此,阿富汗才能造出自己的飞机,拥有完备的电力系统和路政设施。他还提到,倘若妇女毫无贡献,国家何谈进步?因此,阿曼努拉希望男性让自己的妻女接受教育,并善待妻子。阿曼努拉说,善待妻子是先知的教诲。先知说,人人平等,男女也是如此。阿曼努拉希望臣民记住这一点。 引自 第 11 章 崇尚变革的君王 / 115
张清蕴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59条 )
- 疼痛部
- 4
- 同意
- 3
- 埃及史
- 1
- 想象巴尔干
- 3
- 快乐上等
- 1
- 出埃及
- 2
- 论萨义德
- 1
- 导读萨义德(原书第2版)
- 1
- 萨拉热窝100年
- 1
- 伯利恒
- 1
- 楔形传说
- 3
- 圣山来客
- 6
-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
- 13
- 奥斯曼-土耳其的发现
- 9
- 印度佛教史
- 23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 1
- 厌女
- 1
- 黑羊与灰鹰
- 1
- 父亲的失乐园
- 12
- 阿富汗文件
- 3
- 拜占庭
- 2
- 英国故事
- 7
- 美国种族简史
- 6
- 阿拜箴言集
- 1
- 娜塔莎之舞
- 2
- 仅有爱情是不够的
- 1
- 蝴蝶无声
- 2
- 现代巴勒斯坦史
- 2
- 牛津拜占庭史
- 4
- 铃蟾的叫声
- 2
-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 1
- 奥斯曼帝国
- 4
- 茨威格在巴西
- 1
- 贪婪的多巴胺
- 1
- 记号
- 1
- 家
- 5
- 大征服
- 1
- 源氏物语
- 1
- 文明1
- 1
-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 3
- 埃及
- 3
- 阿拉伯“革命”隐藏的另一面
- 2
- 摄影师的妻子
- 4
- 萨拉热窝女人
- 2
- 爱欲与文明
- 1
- 战败者
- 1
- 现代土耳其的形成
- 8
- 吉檀迦利
- 2
- 我从哪里来
- 2
- 雅姆诗选
- 2
- 在病毒中生存
- 1
- 我身在历史何处
- 1
- 牛津通识课:从康德到海德格尔
- 1
- 蒙马特遗书
- 2
- 希腊三百年
- 17
-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 3
- 骂观众
- 1
- 铁皮鼓
- 1
- 明暗之间
- 2
- 我坐在大地上
- 6
- 黑白镜头里的世界史(1850~1979)
- 2
- 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
- 1
- 鲁拜集
- 1
- 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兴起
- 2
- 中国现代诗集
- 2
- 素食者
- 7
-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 1
- 最后的天空之后
- 1
- 钢琴教师
- 4
- 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
- 8
- 佛学概论
- 1
- 高加索回忆片段
- 3
- 《洛神赋》九章
- 1
- 魔鬼
- 2
- 雪
- 2
- 阿里与妮诺
- 4
- 吉尔伽美什
- 1
- 铁血与音符
- 1
- 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
- 8
- 鲁拜集
- 1
- 边境
- 8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 1
- 我的名字叫红
- 1
- 积恨成仇
- 2
- 敌人与邻居
- 9
- 沿坟墓而行
- 14
- 移居北方的时节
- 5
- 阳光下的人们
- 10
- 竹竿
- 7
- 火:鲁米抒情诗
- 2
- 哈扎尔辞典
- 2
- 德里纳河上的桥
- 5
- 梵高手稿
- 7
- 罪孽的报应
- 22
- 慕尼黑的清真寺
- 13
- 美好的七年
- 7
- 俄罗斯的命运
- 6
- 孤独的池塘
- 2
- 掘墓人: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个冬天
- 5
- 你好,忧愁
- 3
- 奥古斯都
- 7
- 香水
- 6
- 乡下人的悲歌
- 20
- 别了,柏林
- 3
- 当权的第三帝国
- 1
- 黑箱:日本之耻
- 13
- 未来简史
- 2
- 欧洲之门
- 21
- 零年
- 23
- 我的焦虑是一束火花
- 1
- 奥斯坦德1936
- 3
-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 6
- 第三帝国的到来
- 13
-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 10
- 爱与黑暗的故事
- 1
-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 8
-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 6
- 月刊少女野崎同學 10
- 1
- 伊斯坦布尔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