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绿意对《环境考古学》的笔记(10)
-
脑图

-
第一章 绪论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后的原文内容,非上传者创作。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考古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内容
一、环境考古学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
环境考古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出现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于考古学与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核心:
如果说地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当今的人地关系,那么,环境考古学的核心就是研究史前的人地关系。
基本任务:
俞伟超先生给环境考古学明确提出了两项最主要的任务:一是分析特定文化得以发生的环境条件及其对文化进程的制约作用;二是研究环境与特定的技术、行为方式和观念形态的相互影响。
二、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考古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③古代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④古代人类活动对环境
三、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借助自然科学和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环境考古学不但可以获取有关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丰富信息,而且可以获取自然环境对人类施加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做出响应的大量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诸如人类起源和演进的环境背景;不同文化形成、发展和交流的环境因素;人类及其文化(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环境的适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解。
第二节 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一、环境考古学的诞生
传统考古学 过程考古学 环境考古学出现
二、环境考古学的发展阶段
①早期萌芽阶段(20世纪初期—中期)
环境考古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虽然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文化与环境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只是被理解为环境与文化之间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环境作用于文化,使文化发生变化;反过来,文化影响了环境,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把环境考古工作视为对古环境的恢复,以满足人们对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了解。有人把环境考古学发展的这一阶段称之为线性模式阶段。
②学科形成阶段(20世纪中期—晚期)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一些新思路,尤其是“文化生态学”的推出对环境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一理论从文化和环境及其他制约因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待文化历史,把生态环境视为制约文化演变的重要原因。
受这一思想影响,古环境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环境考古学在这一时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随着环境考古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积累,环境考古学应运而生。
这一阶段,人们对环境与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开始由早期的“线性模式”发展到“系统模式”。在系统模式中,人类社会会被看做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与生态系统的其他要素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文化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的主体由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意识系统组成,其中技术系统被认为是理解人类如何适应环境的关键,通过技术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复原人类生存系统和揭示人类的文化适应过程,进而解释许多考古学现象。
③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至今)
这一阶段环境考古学理论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在文化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特别强调环境与人的互动,环境考古学研究进入“系统动态模式”阶段。
第三节 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略
第四节 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论
环境考古学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地理学的区域分析与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分析相结合、环境变化的实践序列分析与考古学的文化序列分析相结合、环境因素分析与文化因素分析相结合。
一、区域分析
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区域性。
小尺度的环境考古,其研究对象是单个遗址,揭示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尺度环境考古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一个特定地理单元内的若干个遗址(或聚落),探讨特定的文化类型与其分布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大尺度环境考古,其具体对象是大自然地理区(如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原区)内的若干种不同的文化类型,研究由不同的文化类型组成的文化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而特大尺度环境考古,其研究的是大自然地理区的若干文化区,探讨古文化区与大自然地理带环境的关系。
二、时间尺度
长时间尺度:长时间尺度是指10万年尺度的环境演变。
中时间尺度:中时间尺度是指万年尺度的环境演变。
短时间尺度:短时间尺度是指千年或百年尺度的环境演变。
二、二元论
在环境考古研究中,为了揭示古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始终贯彻环境因素分析与文化因素分析相结合的二元论。
-
第二章 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本书原文,非上传者创作。
第二章 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人类生态学,应该是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把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受气候条件的支配。
与此相对的是“非决定论”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文明不起决定作用,人文现象与自然现象无关或基本无关,各有各的规律。
“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五一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会影像社会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其影像对于社会发展并不是决定因素,因为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要快得多,两者不可比拟。
“可能论”(又称“或然论”)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第二节 人类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人类生态系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通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人类与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了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人类生态功能单位。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生存环境
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在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人体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这三条主线。

人类生态系统演化历史中的三条红线
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1、自然环境是维持人类生命系统的基本保证。
2、地球上自然环境具有区域性,在一个地区长期生活的人类,对特定的地理环境产生趋异适应,并通过遗传变异而继承下来,因此不同地区的人类可以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学特征。
3、环境对人类的影像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像人类自身,而且也设计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思想宜实和文化艺术等。
4、环境变化包括空间变化和实践变化两个方面。
三、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人类主要通过生物生态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两种方式来应对环境的变化,维持自身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
人类作为生物界的成员,与其他生物一样,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在体形、身体结构、内部器官和生化特征等方面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把这种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人类自身出现的生物学上的变化,称之为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
表2-1 早期人类与猿类的比较(据罗金斯,1993) 见书20
2、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
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不仅在身体上发生变化,而且通过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等来应对环境的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把人类这种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在文化上出现的变化,称之为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
蒙昧阶段(相当于猿人阶段):文化生态适应主要表现为工具的制造和改进、火的使用、集体的围猎行为和原始的社会组织形态、婚配形式等。
野蛮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文化阶段):这个阶段人类对环境变化的文化生态适应主要表现为磨制石器的出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和使用等。
文明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更多地体现出人的能动性,具有高科技的人类对于变化的环境,具有比铅人更为强大得多的应对能力。
四、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古代人类生态系统
与现今的人类生态系统相比,古代人类生态系统存在有以下特征:
(1) 由于古人类在体质、智力能力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现代人类,因此古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要低于今天所处的地位。
(2) 人类的生存环境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演进的重要外部因素。
(3) 古人类对古环境的适应,包括生物生态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始终贯穿人类的整个演化历史,是古代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内因。
(4) 由于古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十分地下,因此,当时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要远大于现今。
(5) 在古代人类生态系统中,古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出现,并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增减,但相对于今天而言还比较微弱,还没有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严重威胁。
环境考古学佳将围绕人类历史演进试图回答如下问题:
(1) 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古代人类生态环境的特征与演变;
(2) 古代人类生存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 古代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
(4) 古代人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
第三章 第四纪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本书原文,非上传者创作。
第三章 第四纪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第四纪气候演变
一、第四纪前全球气候的基本面貌
(一)古近纪
古近纪原称老第三纪,大致年代在65-23Ma BP,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
(二)新近世
新近世原称新第三纪,大致年代在23-2.5Ma BP,包括中新时和上新世。
二、第四纪全球气候
第四纪以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冷、周期性波动和不稳定性为特征,被认为是地球历史中四大冰期中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称第四纪大冰期。
(一)第四纪的气候特征
第四纪以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冷、周期性波动和不稳定性为特这个,被认为是地球历史中四大冰期中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称第四纪大冰期。
1、气候显著变冷
全球显著变冷是第四纪最突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气温的下降、冰川的扩张、热带亚热带范围的缩小和喜冷动植物的出现。
(1)气温的下降
(2)冰川的扩张
大陆冰盖与山地冰川的形成与扩张是全球气候变冷的重要证据之一。
(3)气候带迁移
(4)出现喜冷动植物
2、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纪气候的另一个特征是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1)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冰期指由于气温显著变冷、全球冰川规模扩大和增厚的时期;而间冰期则指由于气候回暖,全球冰川缩小和消融的时期。以10⁵a为实践尺度的称冰期和间冰期;以10⁴a为实践尺度的称副冰期和副间冰期,又称冰阶和间冰阶。在冰后期和晚冰期还可以划分出以10²~10³a为时间尺度的小冰期和小间冰期。
(2)冰期旋回
冰期旋回由一个冰期和一个间冰期组成。
图3-4 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过程 见书30
(3)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周期
第四纪气候的早期研究者根据阿尔卑斯冰碛层的发现,认为第四纪期间存在有4个冰期,从老到新分别称恭茨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和玉木冰期。
3、气候的不稳定性
(1)丹斯戈德-沃舒哥振动
(2)哈因里奇事件
(二)末次冰川旋回
末次冰川旋回一般指130-10ka BP这一时段,前期称末次间冰期,后期称末次冰期,是距我们最近的一个冰川旋回,大致延续了12万年。
1、末次间冰期
末次间冰期是一个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当时全球平均年气温比现今高2~3℃,其时段为距今13-7万年,对应于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5阶段(通常称MIS₅阶段)。末次间冰期包括三个相对比较温暖的间冰阶和两个相对比较寒冷的冰阶。
2、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是末次间冰期之后一个气候寒冷的时期,通常称之为“大冰河时期”,其时段为70-10ka BP,相当于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曲线2-4阶段。
末次冰期的盛冰期(LGM)出现在28-14ka BP期间,由三个冷事件(H₁、H₂和H₃)组成,是末次冰期中最为寒冷的时期。
从14-13ka BP冰川开始消融,到10ka BP全球气候全面转暖为止,属于末次冰期的晚冰期(lateglacial)或末次冰消期(last deglaciation)。
新仙女木寒冷期因丹麦哥本哈根北部阿尔路德剖面黏土层中发现六瓣仙女木而得名,代表晚冰期最后一次气候快速降温事件,称新仙女木事件。
(三)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末次冰期最终结束,全球开始全面变暖,地球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称全新世,又称冰后期或现代间冰期。
1.全新世气候分期
前北方期(Pre-Boreal):10.3—9.5ka BP,是冰川急剧消融退却的时期,又称刀蚌海时期。
北方期(Boreal):9.5—7.5ka BP,又称循螺湖时期。
大西洋期(Atlantic):7.5—5ka BP。
亚北方期(Sub-Boreal):5—2.7ka BP.
亚大西洋期(Sub-Atlantic):2.7ka BP以来。
表3-3 冰后期气候分期(据Blytt和Sernander)见书37页。
2.全新世大暖期
大致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进入冰后期气候最为温暖的时期,称全新世大暖期(mega thermal)。
从4000a BP开始,全新世大暖气结束,全球温度开始明显下降,称全新世将问起,期间全球出现过多次冰川的小规模扩张,称“新冰期”。
第二节 人类的诞生与进化
一、人类的诞生
二、人类及其文化的演进序列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以南方古猿为代表的早期猿人阶段;
以猿人为代表的晚期猿人阶段;
以古人为代表的早期智人阶段;
以新人为代表的晚期智人阶段。
(一)早期猿人阶段(南方古猿)
这一阶段的化石发现于南非和东非等地。其中有被认为是人属与南方古猿共同祖先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3.20Ma BP),人属第一个早期成员的能人(会制造工具的人,2.40—1.80Ma BP)和有可能是最早的工具制造者—南方古猿惊奇种(2.50Ma BP)等。
(二)晚期猿人阶段(直立人)
晚期猿人出现在1.8-—160Ma BP前后,又称直立人,其化石广泛发现于旧大陆,包括非洲、欧洲和亚洲,典型代表有爪哇猿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等。
(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在现代人(晚期智人)出现之前,地球上生活着形态上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但与现代人又有明显差别的古人类,称早期智人。他们大致出现在距今0.3—0.4Ma BP前后,其活动范围广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在欧洲匈牙利布达佩斯、英国旺斯柯姆、德国施泰因汉、巴勒斯坦、赞比亚的布罗肯及中国的大荔、马坝、长阳、丁村及河套等地,都发现有这一时期的人类化石。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及大荔人为这一阶段人类的典型代表。
(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晚期智人出现在50ka BP前后,此时的人类与现代人在身体结构上已经没有差别,所以又称解剖学上的现代智人或简称现代人。而根据文化特征,通常又把晚期智人进一步划分为新人阶段和现代人阶段。
1.新人阶段
在欧洲发现的晚期智人(新人)化石有克鲁马农人(Cro-Magnon)、姆拉德克人(Mladec)和库姆卡佩尔人(Combe-Capelle)等。
在非洲,晚期智人化石有边界动人(Border Cave)、弗里巴斯人(Florisbad),他们的主要身体结构与现代黑种人相同。中国晚期智人的化石有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等,他们的主要身体结构与现代人黄种人相同。
表3-7 人类的主要进化阶段 见书48页
2.现代人阶段
现代人阶段始于4000a BP前后,以青铜器、文字和城市的出现为标志,人类由此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现代人阶段包括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
(1)铜器时代
铜器时代是以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阶段。
早在新石器晚期,人类已经开始用冷锻或铸造法制作红铜器。由于红铜质软,不适宜制作工具,故石器仍占绝对优势,又称铜石并存时代。继铜石并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以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为标志,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2)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是指以使用铁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阶段。
第三节 第四纪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略
END
-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本书原文,非上传者创作。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本章将分别讨论人类生态系统各要素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的不同响应。
第一节 古代人类活动的地貌背景
一、地貌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遗址的古地貌环境分析
遗址的古地貌环境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遗址所在地的区域地貌分析和遗址古地貌分析。

(一)遗址所在地的区域地貌分析
(二)遗址的古地貌环境分析
三、人类对栖息地的选择
作为古代人类的栖息地,对其基本的要求是通风、襄阳、进水、食物来源丰富和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还要考虑安全,要易于防御,易守难攻。
从具体的地貌类型来看,洞穴和河边高低是古代人类选择作为栖息地的主要对象。我们可以把史前人类遗址划分为洞穴遗址和旷野遗址两种类型。
1.洞穴遗址
洞穴遗址是指以岩洞为主要活动场所的人类遗址。
常见的岩洞有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洞穴、岩石崩塌形成的洞穴和岩石差异风化形成的洞穴,其中石灰岩溶洞规模一般较大,洞口开阔,洞深而大,洞内常有地下水流活动;崩塌作用形成的洞穴,一般规模较小,洞口不规则,封闭度较差;而由差异风化形成的洞穴,一般规模不大,多呈崖屋状,洞浅5而洞口开阔,常有地下水沿层面溢出。
2.旷野遗址
旷野遗址是指分布在地面上的非洞穴人类遗址。
史前人类也常常选择河边的漫滩或者河流阶地、湖泊的湖滨或湖岸阶地等作为自己的营地
四、地貌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河流地貌演变与人类
1.西拉沐伦河模式
表4-4 西拉沐伦河流域河流阶地与文化遗址分布关系 见书59页
表4-1 西拉沐伦河流域河谷地貌演化与古文化的关系 见书59页
我们把这种人类文化进程与阶地发育同步、人类遗址的分布随着阶地的发育不断向下扩展的模式,称之为西拉沐伦河模式。
2.伊洛河模式
我们把河流阶地形成在先、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阶地作为栖息地的模式,称之为伊洛河模式。
3.薛河模式
我们把由于地壳稳定、阶地不发育、人类只能在同一个阶地面上长期生活的模式,称为薛河模式。
4.青海喇家模式
我们把由于老阶地被异常洪水淹没,形成新的复合阶地、原来分布在老阶地面上的人类遗址被一场洪水堆积掩埋的模式,称做“喇家模式”。
5.东方广场模式
我们把由于构造长期下沉,原来分布在漫滩或阶地面上的人类遗址被不断加积的河流沉积物深埋在地下的模式,称为“东方广场模式”。
(二)湖泊演变与人类
例:泥河湾
图4-8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人类遗址分布(据卫奇,2000),见书63页
(三)沙漠演变与人类
目前在沙漠地区发现的古代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古绿洲及其周边地区。
沙漠中的古绿洲主要分布于山前洪积扇的扇顶和扇缘地带、出山河流的两岸以及尾闾湖周围,这些地方或者有地下水出露、或者有比较丰富的地面径流,是沙漠中水草最肥美的地方,也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地方。
(四)洞穴演变与人类
一般来讲,石灰岩溶洞的发育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①洞穴发育的初期——洞穴刚刚出现,规模小,地下水活跃,主要为裂隙水,以溶蚀作用占优势。
②洞穴发育的中期——洞穴进入发育的高峰期,洞穴规模迅速扩大,地下水活动十分活跃,除裂隙水之外,还可能出现有地下河等,溶蚀作用和侵蚀作用占优势,并伴有崩塌、坠落等。
③洞穴发育的后期——洞穴发育进入衰落期,洞穴逐渐停止发育,并逐渐被各种崩塌物、坠落物、化学堆积以及地下河冲积物所充填。
例:辽宁金牛山洞穴遗址、河南织机洞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辽宁金牛山洞穴遗址是一处距今2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中晚期遗址,目前这个洞穴已经完全被地下河堆积和各种崩塌物、坠落物所充填。考古发掘发现,人类文化层主要位于洞穴堆积的中部,夹在两个楔状崩积体之间,说明金牛山人活动于洞穴发育的后期。
图4-10 辽宁金牛山遗址洞穴堆积 见书65页。
河南织机洞遗址是一处距今5-3年的旧石器中-晚期遗址,史前人类在此洞穴中生活了较长时间。目前这个洞穴已经完全被地下河堆积和各种崩塌物、坠落物所充填。
图4-11 河南织机洞演化与人类活动 见书66页。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文化早期的洞穴遗址,这里在石灰岩地层中发育上下两个溶洞,相对高程约20m,其中下洞称仙人洞,古人类在20—8ka BP间在此活动;上洞称吊桶环,人类大致在20—3ka BP间在此活动,使用时间较长。
图4-12 江西仙人洞地貌发育过程 见书67页。
(五)海岸进退与人类
海岸带的文化遗址一般分布在海积阶地或海蚀阶地上,这里地势较高,可以防止潮水涨落影响和风暴潮的袭击。
例:广州高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山东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
五、古代人类迁徙通道的地貌背景
①横跨欧亚大陆北部的温带草原地带是古代人类进行欧亚大陆间迁徙的主要通道。
②连接大陆之间的地峡也是古代人类实现大陆间往来的主要通道(白令海峡)。
③在冰期,由于海面下降,大陆架出露海面成为宽阔平坦的海积平原,也是远古人类实现大陆间迁移的重要通道。
④中国东海陆架和黄海陆架
⑤山麓地带和山地中的河谷平原在区域性的迁移和扩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古代人类与气候环境
一、气候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一)气候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人类最适宜生存的气候环境
二、古气候的重建
(一)古气候资料的来源
1.气象仪器记录
2.历史文献
3.地质学记录
(1)地貌标志
由于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诸如古雪线的位置、古喀斯特的形成、石环和多边形土的分布等都是古气候的重要地貌标志。
(2)沉积物标志
第四纪沉积物,诸如深海沉积、湖泊沉积、黄土沉积及冰岩芯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气候信息。
(3)古生物标志
4.考古学证据
(二)古气候信息的提取
表4-5 重建古气候常用的实验室分析方法和主要的判别指标 见77
(三)气候过程的复杂性
三、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四、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一)生物适应
(二)文化适应
1.文化适应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主要原因
人类的文化适应包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方面。
2.文化适应是造就区域文化的重要原因
五、不同气候变化模式下的人类响应
气候变化存在有两种模式——渐变型和突变型,人类对它们的响应有明显的不同。
(一)渐变型气候变化
渐变型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一个较长时段内发生的缓慢变化,其时间尺度可以为1万~10万年或更长时间。在第四纪期间,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应该属于渐变型的气候变化,深海氧同位素曲线显示,气候变化存在有2万年、4万年和10万年的周期,其中从暖变冷的过程是渐变的,而从冷变暖的过程则要迅速一些。
(二)突变型气候变化
突变型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气候短时间内的迅速变化。
第二节 人类与水环境
一、水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古代水环境状况的重建
水环境状况的重建包括水体的类型、规模、分布位置、水量变化以及质量等。古代水环境状况的重建主要依靠地址记录,尤其是相关的地貌和沉积物特征。
1. 水源地重建
古代人类的水源地包括河流、湖泊和泉。
(1)古河道分析
古河道是古代河流的标志,它们或者被深埋于地下,成为埋藏古河道;或者被保留在山坡上,成为阶梯状的河流阶地;有的甚至保留在分水岭上,成为垭口状的古河道(风口)。
阶地是古代河流作用的产物。根据阶地分布的范围,可以确定古代河谷的位置和宽度;根据组成阶地的沉积物特征,包括成分、粒度、层理、厚度等,可以确定河流的性质、水流的流向和流速、河流物质的来源等,进而根据遗址与阶地以及阶地沉积物的关系,可以确定遗址所在位置与河流的关系。
(2)古湖泊分析
湖泊有淡水湖和咸水湖之别。
由于受气候和构造等原因的影响,古代湖泊可能已经消亡或迁移、目前我们只能依靠湖岸阶地和湖泊沉积等古湖的遗存来了解昔日古湖的状况。
湖岸阶地往往围绕湖泊呈环状分布,是恢复古环线的重要地貌标志。
根据湖岸阶地的平面分布,可以确定古湖的形态和分布范围;根据湖岸阶地和响应的其他湖蚀地貌,如湖蚀平台、湖蚀崖、湖蚀穴等,可以确定古湖泊岸线的位置、湖水位的变化及岸线的移动过程、湖水的水动力状况和主要的风向等。
古湖泊沉积物一般呈面状分布,以沉积物多呈还原色,常见小型波状层理、微细水平层理或纹层以及富含有机物和水生生物等为主要特征。
(3)地下水分析
古人对地下水的利用主要是泉水。古代泉水的主要标志是泉华和泥炭堆积。
泉华是指富含碳酸盐的地下水从泉口溢出时,由于压力减小,碳酸盐析出所形成的化学沉积物。泉华一般分布在泉眼附近。古代的泉华可以在地层中呈楔状或透镜状出现。在泉口附近,由于长期积水,水生植物繁盛,也容易形成泥炭堆积。
到新石器晚期,人类开始采用打井的方法来获取地下水。根据水井的深度和残留的水痕可以确定古代地下水的水位。
2.水质评价
三、古代人类与水环境
水环境状况,包括水资源的类型、分布、质量和数量等等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四节 人类与生物界
一、生物界
摩雷恩以动物区系为基础,将全球陆地的动植物区系统划归为6个生物地理区系:
全北区,又称,泛北极区,包括北回归线以北的广大地区;
非洲热带区,又称古热带区或埃塞俄比亚区,包括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等;
新热带区,包括中美洲和南美洲;
东洋区,又称印度-马来西亚区,包括印度、中国华南、印度尼西亚等;
澳大利亚区,包括澳洲、新西兰、新几内亚等;
南极区,包括南极大陆和附近岛屿。
表4-9 全球生物地理区的动植物群特征 见109
图4-44 全球生物地理分布(据Morain,引自殷秀梅.生物地理学,2004) 见110
据Robin Dennella,2020二、生物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古代人类栖息地周边生物面貌的重建
(一)古植被面貌的重建
对于区域内第四纪制备面貌的了解,主要依靠沉积中保存的各种植物化石,包括植物残体化石和微体化石。根据这些化石,可以重建古代植物群的面貌,进而恢复当时的生态环境。
1.植物残体化石
植物残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的载体,它们以化石、印痕等形式被保存在地层之中。
(1)树木化石
(2)树叶化石
(3)果实化石
2.植物微体化石
植物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孢粉、植硅石和淀粉粒。
(1)孢粉
孢粉是植物孢子和划分的合称,前者是蕨类植物(也有苔藓植物)的生殖细胞,后者是种子植物(包括裸子和被子植物)的生殖细胞。
在通常情况下,用于古气候研究的孢粉样品采自自然沉积,如湖泊沉积、沼泽沉积、黄土沉积以及河流沉积等。
在通常情况下,孢粉分析提供的植物种属百分含量,不能完全反映遗址周围植被的真实面貌,只能说明遗址周围当时生长有哪几种植物和人类喜爱利用哪几种植物。
(2)植硅石
植硅石是高等植物细胞中发育的硅质颗粒,主要见于茎、叶之中。
与孢粉相比,植硅石具有两大优点:其一是植硅石绝大多数属于原地埋藏,可以避免外来成分的干扰;其二是利用植硅石可以对禾本科做进一步的划分,弥补了禾本科孢粉在科属鉴定上存在的困难。
(2)淀粉粒
淀粉粒是组成植物果实或块茎的主要成分。
根据土壤层、文化层中所保留的淀粉粒,可以了解当地植被或农作物的类型;根据石制品表面或古人牙垢上残留的淀粉粒,可以确定器物的用途、加工对象和人类的食物结构等。
(二)古动物面貌的重建
中国的现代动物地理分区,它反映了中国动物分布的基本格局:南方属于东洋界,包括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北方属于古北界,包括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
在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洞穴遗址中,普遍出土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分别来自三种不同的来源:一部分某一时段栖息在洞穴中的动物或它们捕获而来的其它动物的残骸;另外一部分是流水从洞外搬运而来的动物残骸;第三部分才是人类在洞穴食用过或使用过的动物残骸。
不同来源的动物化石,其环境指示意义有一定的差别,其中与人类共存的那部分动物化石属于人类的狩猎对象,它们只能反映人类穴居期间遗址周围的动物群的部分成员,而其它两个来源的动物化石,可能会更多地反映遗址周围的动物群组合。
至于旧石器时期的旷野遗址,它们的情况与洞穴遗址不同,出土的动物化石绝大部分应该是人类食用后遗弃的动物残骸,属于古代人类的狩猎物(可能也包括部分掠食而来的动物尸骸),主要代表当时人类食用的动种类。
与旧石器时期不同,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中出土的动物化石,一部分来自于人类的狩猎活动,一部分来自人类的畜养:前者代表自然界生活的动物,后者代表了人类畜养和利用的动物(家畜)种类。
四、生物界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物界对古代人类的影响,涉及人类的食物结构、体质和健康、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是人类体制和文化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 生物界对人类食物结构的影响
2. 不同经济形态的形成
旧石器时期人类的经济形态主要受天然生物资源的控制,分别采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采集经济形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渔猎经济形态和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经济形态。、
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起源和分布、农作物的种类和牲畜种类等,都与生物资源的地带性分布特征有密切关系。
3.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4.生物界对人类体质的影响
5.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五、生物界的变化
(一)生物种群的变化
1.生物种群的分布
生态系统就是有机物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其最大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一般的生物群落包括草地、苔原、北方松林和热带雨林,相似的生物群落组成一个生物种群。
2.生物种群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
3.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化
随着温度或雨量的辩护,生物种群的组成会发生变化。由于不同的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存在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根据生物对环境(包括温度、水分、盐度等)的敏感度,可以划分畜广域性和窄域性两大类生物:其中广域性生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苛刻,对环境变化不敏感,可以适应较为广泛的环境;而窄域性生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只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反映最为强烈的是窄域性生物。
(1)北方植物界的变化
第四纪中国北方植物界,在暖期与现今植物界大致相同,而在冷期与现今植物界相差较大。冷期植物界有如下特征:
①以蒿和藜为主的草本植物大量增加,并进而成为优势种属。
②一些现在生活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中种属,如铁杉、山核桃、枫杨等基本消失;
③温带落叶阔叶树,如椴、榆及栎等大大减少或消失。
④耐寒的针叶树、如云杉、冷杉松等所占比例增大,松属在木本中普遍占优势,林下植物稀少,且主要为石松、卷柏等温带种属。
(2)南方植物界的变化
中国南方第四纪气候较温暖,且受冰期影响较小,因此,其植物群特征与北方有明显不同:
①暖期植被与现今当地植被相差不大;
②冷期以含较多的罗汉松、冷杉、云杉及铁杉等喜湿裸子植物及大量喜暖蕨类植物的组合为特点,类似于亚热带高山植被的面貌;
③冷期针叶林与北方不同,常含有不少喜暖成分,如铁杉、油杉等,且林下植物种也含有较多喜湿暖植物中午;
④南方固有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在第四纪期间没有被寒冷气候破坏。在南方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光照较好的湿润谷地,常常是古老植物的避难所。
(二)生物量的变化
六、生物界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响应
1.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人类食物结构的变化
到新石器时期,随着气候转暖和农业的出现,人类的食物来源发生明显变化,除采集和狩猎之外,人类还通过农业和畜牧业获取食物,因此受生物界的影响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这一时期人类的食性变得更加复杂,被称之为“广谱革命”。
3.人类生产方式的改变
4.人类文化形态的变化
5.引发争斗和战争
第五节 人类与土地
土地和土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各种自然因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活动的结果。实际上,土地比土壤的内涵更加丰富,土地不仅包括土壤,而且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一、土地在人类生活种的重要意义
1.人类的落脚地
2.食物的主要来源地
3.土地是农业的基础
4.畜牧业用地
5.城镇用地
二、古地面和古耕地的识别
1.古地面的判断标志
古地面主要指古代人类直接在上面进行各种活动的原始地面。通常可以通过人类和动物活动的各种痕迹,如硬面、文化遗物的分布、足迹、车辙和灰坑(或窖穴)开口等来加以辨认。
硬面是遗址中经人类长期踩踏形成的比较紧实的地卖弄,主要见于古代聚落的公共活动场所(如广场等)和人类居住的房址内。
例:福建船帆洞遗址——“石铺地面”;大地湾遗址——类似于三合土的垫铺地面
2.古耕地的判断标志
古耕地的发现主要根据如下几方面的标志。
(1)农耕标志
(2)植物残存标志
通常可以把沉积剖面种农作物大量富集的层位视为判断古耕地的重要标志。
(3)有机地球化学标志
沉积剖面中有机元素(C、N、P、K)的变化是另一个可以用来判别古耕地的间接标志。主要的判别指标包括有机碳(OC)、有机磷(0P)、全氮(TN)和全磷(TP)等。
另外一个重要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是土壤氨基糖。农业活动会造成土壤氨基糖的降低。
三、土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是指地球表面规律分布、面积大小各异、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其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相似的外貌形态,相似的成因及可比拟性、相近的土地性质等。
2.地面结构
区域内地面结构是指地表物质,如岩石、第四纪堆积等的分布格局,地面结构也会影响到古代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
四、土地性质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河流泛滥
2.地面沙化
3.土壤侵蚀
第六节 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由坚硬的岩石和松散堆积组成的圈层。
一、岩石圈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二、古代人类对岩石圈的利用
1. 对石器石料的选择和利用
2. 对建筑材料的利用
3. 对陶瓷材料的利用
陶瓷原料,主要指陶土和瓷土,前者来自岩石圈表层的松散的堆积物,后者来自古老岩层。
制作陶器的原料主要来自富含黏土或粉砂质黏土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包括河漫滩堆积、湖沼堆积和土状堆积(黄土和红土)等。
瓷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因最早发现在中国景德镇的高岭村而得名,在商业上称瓷土或瓷石。
4.对金属矿藏的利用
人类最早加以利用的金属矿藏是铜矿。
5.对盐类矿藏的利用
6.化石燃料
三、黄土堆积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黄土是指灰黄、棕黄甚至棕红色、多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的第四纪土状堆积,以粉砂为主,质地均一,无层理。
1.黄土的地理分布
表4-13 世界黄土分布表 见154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于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和大别山一线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其分布中心在黄河中游的泾河、洛河流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厚度可达180 ~200米。
2.黄土的性状
黄土主要以粉砂级颗粒占优势,含量一般在50%以上,黏土仅占15%~30%,细砂不到30%,大于0.25mm的颗粒极少。其矿物组成十分复杂,包括各种碎屑矿物、黏土矿物及自生矿物,共60余种:其中石英、长石和云母等轻矿物占绝对优势。
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₂为主。
在黄土堆积剖面中,可见到黄土堆积与古土壤层交替出现,形成黄土-古土壤序列。
古土壤一般具分化明显的三个发生层次:上部为质地比较黏重的黏化层,中部为富含碳酸盐新生体的钙积层,下部为质地均匀的黄土母质层,这三个层次没有截然的界线。
悬浮在空气中的细粒物质被称为粉尘。粉尘在地面上堆积之后,受气候及其他因素影响,发生后生变化。后生变化中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在生物化学作用下,粉尘堆积经历了弱成土、中等成图、强烈成土和土壤化等演变阶段,逐渐从粉尘转变为黄土,再转变为古土壤。这一演变过程又被称为“黄土化”。
粉尘堆积后向土壤的演化,一方面取决于粉尘堆积速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风化成土作用的速度。这两者都决定于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相应的生物化学作用。由于第四纪期间气候条件的变化,不同时期粉尘堆积速度和风化成土作用速度有很大差异,就造成了黄土剖面中弱成土作用黄土、中等或显著成土作用黄土和古土壤的多次交替,形成黄土-古土壤序列。
3.人类对黄土的利用
1.土地利用
2.住房
3.陶土
4.铺垫材料
四、岩石圈组成的区域差异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1.石料
以泥河湾盆地为例: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旧石器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从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早期—中期遗址的分布位置来看,它们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南部,而盆地的其他区域相对较少。 地质调查表明,该盆地的东南部分主要是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分布区,这类火山岩是旧石器早—中期人鸟类用于打制石器的优质石料,因此,这里成为旧石器早—中期遗址的主要分布区。而在盆地的西北部,玄武岩的分布也为旧石器晚期的人类提供了优质石料。而盆地的其他地区几乎全由石灰岩组成,沟谷中的堆积也几乎全是石灰岩砾石,优质石料的缺乏是道治这些地方缺少早—中期旧石器遗址的主要原因。;只有到旧石器晚期,人们发现石灰岩中的硅质结核或硅质条带是打制细石器的绝好石料时,人们才开始汇聚到桑干河两岸生息,使这里成为旧石器晚期遗址的主要分布区。
众所周知,旧石器时代中国南北方在石器类型方面存在有明显的差别,南方主要是砾石石器,而北方主要是石片石器。由于南北方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古代人类的狩猎和采集对象的不同,因而使用的工具自然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也可能于石料的来源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北方气候比较寒冷干燥,岩石风化微弱,因此,石料质地较好,容易加工成石片石器,而南方气候湿热,岩石风化剧烈,质地致密坚硬的石料比较缺乏,难以加工成合适的石器。
2.陶瓷原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北方的陶土主要来自黄土,这是一种以粉砂为主,含有一定黏土组分的第四纪土状堆积。黄土质地均一、结构疏松、粒度组成和化学成分稳定,具有容易开采、加水后可塑性强、烧结温度要求较低、焙烧后质地坚固等特征,是制作陶器的良好材料。
位于黄土高原中南部的离石黄土,具有分布广、厚度大、粒度组成适中的特征,非常适宜于制作各种陶器。而离石黄土上覆的马兰黄土,由于粒度较粗,含沙量高,制作的陶器粗糙,通常很少用作陶土使用。
3.金属矿藏
金属矿藏的分布直接控制早期采矿和冶炼工业的分布格局。地质学家的调查表明,古代矿冶遗址的分布与成矿带的展布大体上是一致的,矿带的分布决定了古代冶炼工业的布局。
4.盐类资源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
第五章 生态系统与考古学文化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本书原文,非上传者创作。
第五章 生态系统与考古学文化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综合效应
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内部自我调节机制、放大效应和人地互动机制等特征,这些特征在生态系统对人类文化的综合效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环境的整体性
人类的生态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诸多要素,它们通过彼此之间在物质和能量上的交流,互相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作用于人类,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受到来自所有地理要素的影响。由于各个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事件对人类的影响有大小之别,因此,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具有时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造成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重要原因。
二、内部自我调节机制
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具有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调节机制,亦即反馈机制,使所有的要素彼此相互协调,并趋向于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机制是指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最初发生变化的那个要素。反馈有正负两种类型:其中能削弱最初发生变化的要素,使系统达到和保存平衡的反馈,称负反馈;反之,能加剧最初发生变化的要素,使系统远离平衡的反馈,称正反馈。
三、放大效应
尽管生态环境的诸要素对人类都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权重)存在大小之别,当某个要素在反馈过程中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时,它可能会通过其中某一个要素的变化来增强自己的影响。
四、人地互动机制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和文化类型
“考古学文化”是同一时代、分布在同一地区、有着共同特征的一系列考古遗存的综合体。
在考古学文化中,由于地域差异常常会出现文化面貌大致相同,但也存在有一定差异的次一级文化,称文化类型。考古学文化通常包括有集中不同的文化类型,它们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小于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考古学研究中,通常是最先发现某一区域内的考古学遗存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差别,于是提出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在这个考古学文化内部还存在有一些差异,于是划分出不同的文化类型。
二、划分依据
考古学家划分考古学文化(包括文化类型)的依据主要来自包括古代人类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的、可供我们观察到的所有文化遗存,包括器物(如工具、武器、日用器具、装饰品等),人类居住及宗教、艺术等其他活动的遗迹(建筑物或建筑遗迹,如寺庙、王工、住宅、目的、矿冶、城墙等)和反映古代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和渔猎采集品的遗骸)等等。一种考古学文化通常以若干特定类型的居所、墓葬、器物以及独特的工艺技术为标志。
在所有的这些标志中,器物作为当时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基本用品,在统一地区同一时代的往往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种特征不仅可以反映当时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在宗教、艺术、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是最能反映这一地区当时文化特征的考古学证据。
表5-1 中国不同地区新石器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张小虎提供)
三、文化区系
1.文化区
每一种考古学文化都具有自己的分布范围,称文化区。它表示在这一区域内,出土的器物具有显著的共性,这种共性可以把它与另外的文化区加以区别。实际上,考古学文化与文化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表述了一个区域内某一时段古代文化的特征,后者表示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亦即它在空间上的展布。
2.文化序列与文化谱系
文化序列是指一个地区考古学文化在事件上的演变过程,也就是不同考古学文化发展的时间序列。而顾名思义,文化谱系指的是一个地区考古学文化(或文化类型)之间的传承关系。
表5-2 东亚与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据王幼平,2005)
目前,文化谱系的建立主要依据对遗存的类型学研究。考古学家首先按照形态特征对同一门类的遗迹或遗物进行类型划分;然后按照这些类型之间的差异程度,通过比较来判断不同类型之间的先后传承关系或相互影响的程度;最后排出或许能代表该门类演进过程的所谓“系列”,亦即文化谱系。
第三节 考古文化与地理环境
1.三大考古学文化区
中国东部以季风农业文化为主,西北以绿洲农业文化和畜牧业文化为主,青藏以畜牧业文化为主,形成三大考古学文化区。
表5-4 中国三大考古学文化区与三大自然去(据“中国自然区划“初稿修改)
2.文化区
在三大文化区之下还可以划分出次一级的考古学文化区,文化区的分布与三大自然区之下按照气候环境差异划分出的次一级自然区基本一致。如东部季风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等三个自然区。
其中:华北区降雨较少,温度较低,形成以旱作农业为主的黄河中下游文化区;华中区雨量充沛,温度较高,形成以稻作农业为主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区;而华南区高温多雨,形成以稻作农业和淀粉类块茎采集为主的华南农业区。
3.文化亚区
文化亚区是文化区的次一级划分单位。文化亚区与自然区之下根据气候、地貌等划分的自然亚区基本符合。如华北自然区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黄土高原亚区、华北平原亚区和山东低山丘陵亚区。其中:黄土高原亚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气候环境,地势较高,黄土堆积巨厚,适宜旱作农业,是仰韶-龙山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中原文化亚区)。
4.文化类型
一个文化区内可以有若干个文化类型。文化类型的分布与自然亚区之下主要根据地貌划分的自然小区关系密切。
表5-7 海岱地区龙山时期的四种主要文化类型的分布 见178
三、文化演替的环境背景
1.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
2.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
第五节 聚落形态与环境
一、聚落与聚落形态
聚落作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它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而且也包括与居住地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
所谓“聚落形态”,指的就是人类的居址形态。
目前,对聚落形态的研究一般采用两种途径:一种是生态学研究,主要用来考察聚落形态如何反映一个社会及其技术对环境的适应;另一种是通过聚落形态对史前文化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结构进行推断,包括单一聚落的社会文化系统(微观结构)和有多聚落(聚落群)组成的社会文化系统(宏观结构)。
二、聚落考古
严文明指出,所谓聚落考古,就是以聚落为对象,研究其具体形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进而研究聚落形态演变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轨迹。
聚落考古一般应包括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聚落分布和聚落之间关系遗迹聚落形态的历史演变等三方面的研究内容。
三、聚落形态与环境
1.单个建筑与环境
单个建筑包括营地、房屋、庙宇、墓葬和宫殿等,是聚落的基本单元。
2.单个聚落的形态与环境
一个聚落不仅包括房屋,而且也应该包括与聚落相结合的水利设施、道路和土地等。聚落形态涉及聚落的位置和空间展布、建筑物的分布、各种设施的放置空间、公共活动场所、公共设施,如道路、水井等的位置等,主要表现的是聚落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和文化关系。
(1)聚落的位置
(2)聚落内建筑的分布格局
聚落内建筑的分布格局主要受制于血缘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复杂化,社会分工、等级、财富和宗教等因素在聚落建筑的分布格局上起了主要的作用。地形条件对于聚落建筑的分布格局也有重要的影响。
(3)聚落域分析
聚落域是指聚落居民活动的范围,也就是微侈本群体居民生存所需要的觅食空间。居民对聚落域内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领地内资源状况对聚落规模的制约,都会直接影响聚落域的大小。
(4)聚落的兴衰
3.聚落群形态与环境
聚落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有序分布的一组聚落,这些聚落因学院关系,或者因社会经济关系,或者因其他某种利害关系有机地组合在仪器,形成聚落群。聚落群形态依方面受家庭、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特定的自然环境也是影响聚落群形态的重要因素。
(1)聚落群的分布和大小
聚落群的分布通常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一致,它们往往占据一个自然景观基本相同的地域。聚落群的大小取决于人口增加的速度和所处的地理环境。
(2)聚落群的结构
(3)区域(或流域)调查
区域(或流域)考古调查是聚落群研究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考古田野工作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一个较大的自然地理区(带)或一条河流的流域内,通过拉网式的考古调查,并辅以重点的考古发掘,摸清区域内聚落的性质、聚落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分布的状况和聚落域的特征,了解聚落群形态特征(包括组成、格局、结构特征等)和地理环境背景,以重现这一地区的史前人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历史演变,了解社会复杂化的过程。
在区域考古调查中,在了解古代聚落分布状况的同时,必须了解过去的古地理面貌,把古代聚落放在同时期的地理背景上加以考虑,才能把史前人类的生存方式与当时的 生态环境统一起来。
-
第六章 人类与自然灾害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本书原文,非上传者创作。
第六章 人类与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
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前者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并给人身、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的事件;后者则主要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有关。
按自然灾害发生的性质,可以把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候灾害和生物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群发性和多发性。
第二节 洪水灾害
一、洪水的概念
洪水通常是指由于暴雨、融冰急骤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河流水量迅速增加、水位迅猛上涨的现象。
在环境考古学中,主要根据洪峰水位把史前洪水划分为常态洪水和异常洪水两种。
二、洪水沉积物
河流洪水泛滥过程形成的沉积物,称洪水沉积,是识别古洪水(包括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的重要证据。
(1)河漫滩堆积
河漫滩是河流侧方移动和洪水泛滥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单元,其沉积剖面以二元结构为特征,其下部为河床侧方移动堆积的粗砂和砾石,称河床相堆积;上部是洪水携带的细粒物质,随洪水流速的降低而沉积下来的细砂和黏土,称河漫滩堆积。河漫滩堆积是洪水不断泛滥堆积的产物,是判别洪水的重要标志。根据沉积相特征,包括粒度、层理、结构构造等,可以进一步把河漫滩沉积划分为滨河床沙坝带、河漫滩沿河带和河漫滩内部带,都属于洪水堆积。
(2)决口扇堆积
在洪水来临,河面上涨时,洪水可以冲破河堤(天然堤或人工堤)流向泛滥平原,形成决口扇。决口扇组成物质较粗,层理结构和冲刷构造比较常见,平面上成扇形或舌形,断面上呈透镜状,比较容易识认,也是洪水的重要标志。
三、古洪水分析
河漫滩堆积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地貌部位。它可以出现在河流现代河漫滩和心滩的堆积剖面上部,主要代表近期的洪水过程,这两者都属于常态洪水的记录。而叠压在阶地致商的河漫滩堆积主要代表阶地形成之后的洪水过程,属于异常洪水事件的记录
(1)常态洪水分析
(2)异常洪水分析
异常洪水通常会形成所谓的洪水型复合阶地,这一类阶地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其中:下部为早期形成的河流阶地,河床相和漫滩相组成二元结构;上部为晚期形成的洪水阶地,由漫上早期阶地的洪水堆积物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两次不同的河流过程。
四、洪水对人类的影响
五、洪水成灾的区域差异
1.山间盆地
2.山前洪积倾斜平原
3.冲击平原
4.沟谷
第三节 史前地震
一、概念
1.地震的定义
地震(earthquake)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
2.震级和烈度
(1)震源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称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叫做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km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km的叫深源地震。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震源越深,破坏越小,但波及范围越大,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2)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称为小地震,2.5~4.7级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3)烈度
地震烈度,用以表征地震时一定点地面振动的强弱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震级与类独,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不一样。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类独却因地而异。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二、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的特征可从其突发性、严重性和社会性等几方面来考察。
三、古地震的识别和烈度计算
1.古地震的识别
地震引起的各种地面破裂和形变是判别古地震的主要依据。
(1)地震断层
在地震发生时会出现地层的断裂和位移,形成地震断层。地震形成的地震楔是确定地震断层的重要依据。
(2)地面破裂
地震造成的地裂缝在古地震中比较常见。
(3)地面形变
地震会造成地面的坳曲变形和断裂形变:前者表现为地面高程的变化,有的地面沉陷成洼地,有的地面拱曲成缓丘;后者表现为地面的破裂翘起。
(4)地物错位
地震断层,尤其是水平断层,会造成水系、山脊和田埂、水井、道路、房屋、灰坑和城墙等文化以及的水平错位或垂直错位。
(5)土层液化和喷砂
2.古地震烈度计算
四、史前古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
第七章 旧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研究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本书原文,非上传者创作。
第七章 旧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研究
第一节 人类起源
一、人类的起源地
(一)人类起源地的化石证据
表7-1 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的古老人族化石 见211
(二)有关人类起源的两种假说
目前有关人类起源地存在有两种不同的假说,即非洲起源说和南亚起源说。
表7-2 两种人类起源说的比较 见211.
二、人类起源与第四纪初的环境变化
第二节 从猿到人的生物生态适应
一、人类的形态学特征
1.具有脊椎动物的原始形态特征
2.具有树栖生活的适应特征
二、人类的生物生态适应
(1)躯干的变化
1.脊椎与骨盆
2.肢骨
(1)脚是人在战力、行走和奔跑时的支撑器官。
(2)人类具有发达的腿部肌肉,可以适应长时间的直立行走。
(3)直立行走和劳动导致了人类上肢与下肢的分工。
(二)头颅的变化
1.头颅
2.颜面、下颌骨及枕骨大孔
3.牙齿
4.喉
第三节 从猿到人的文化生态适应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早期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主要表现为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火的获取和使用、生产方式的改进以及大规模的迁移。
一、工具的使用和制造
二、火的获取与使用
三、生产方式的改进
四、人类的迁徙
(一)迁徙是人类对环境变化的文化适应
迁徙是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本能。人类作为动物界的一个成员,同样也具有迁徙的本能。但不同的是,作为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人类的迁徙具有明显的主观意识,与动物的迁徙有本质上的不同。
人类的迁徙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为短距离的迁徙。另一种表现为活动范围的大规模扩展
(二)人类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徙——走出非洲
(三)人类的第二次大规模迁徙
吴新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
图7-11 现代人起源地 两种假说(据Renfrew,2000)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环境背景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
1.旧石器中—晚期人类文化的变化
根据西亚、欧洲、北非和北亚等地的考古发现,在旧石器中期到晚期的过渡时期,人类在技术—文化、生计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1)工具仍以石制的石叶、矛头、雕刻器和端刮器为主,但石器类型较前丰富;
(2)石叶技术和以石叶为素材加工而成的石器大量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某些石器工具形态更加规范;
(3)狩猎工具,如石矛、箭头和装柄工具等的专业化趋势更加明显;
(4)作为日常工具和仪式工具使用的骨角器大量出现;
(5)出现以贝壳、牙齿和鸵鸟蛋壳为原料制作的珠子和垂饰等装饰品‘
(6)出现原材料的远距离运输和交换;
(7)遗址内部或遗址间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出现结构化的火塘;
(8)注重食物,尤其是动物性食物的储备,以维持在严寒气候环境下正常生活;
(9)出现有意识的埋葬行为。
这些变化的出现标志着旧石器文化的进步,有人把这一文化的进步现象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
2.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时空差异
图7-12 更新世晚期西亚-东亚地区重要的石叶、细石叶遗址(据关莹,2019),见231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环境背景
1.MIS₃阶段气候特征
在寒冷的末次冰期中间,大约在50—25ka BP,全球出现了一个相对比较温暖湿润的间冰阶,即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简称MIS₃阶段)。研究表明MIS₃阶段的气候状况介于末次冰期全盛期与全新世适宜期之间,属于现代气候的相似型。
2.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是人类对末次冰期气候的主动适应,它是由50-35ka BP间活跃在欧洲和西西伯利亚等地,以克鲁马农人为代表的晚期智人完成的。
三、中国旧石器中—晚期文化过度
根据现有资料,中国旧石器中—晚期文化过渡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比较广泛。与欧洲和西亚不同,它们出现较晚,主要在50-20ka BP,其中尤以40-25ka BP最为集中,属于MIS₃阶段的中—后段。
表7-6 中国北方旧石器中期—晚期过渡时期的主要遗址(曲彤丽提供),见233
(一)中国这一时期石器制作技术的特征
1.本土模式
在中国东部,属于旧石器中—晚期文化过渡的古人类遗址有河南织机洞、河南嵩山东南麓遗址群、内蒙古萨拉乌苏、山西峙峪、辽宁小孤山、资阳人B地点、北京山顶洞等。它们在文化上基本继承了中国旧石器早—中期的文化面貌和技术模式,属于本土模式。
2.以本地传统为主,带有外来成分的混合模式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以水洞沟遗址为代表,这一时期出现了既带有本土特色,又具有某些与西亚、欧洲同时期类似的技术因素和文化特点的旧石器晚期早段文化,属于以本地传统为主,带有外来成分的混合模式。
3.MIS₃阶段气候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一、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
在13—10ka BP期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特征,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旧石器文化,在经过长达250万年的演化过程后,逐步过渡为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特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新石器文化。我们把这一过渡时期称为新-旧石器文化的过渡时期,也有人把这一阶段称之为“中石器时代”。
新-旧石器过渡时期的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在时期工具和经济形态上它类同于旧石器晚期文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石器文化的萌芽。
例如:
(1)以打制石器为主,但出现了数量不多,局部磨光的磨制石器;
(2)出现了加砂陶,但制作粗糙,壁厚,火候低,器形简单,类型单调,以罐为主;
(3)主要经济形态是以采集、渔猎为主的攫取经济,除个别地点有少量驯养动物和栽培动物出现之外,没有发现有农业和畜牧业;
(4)居住地相对比较集中,地面上有烧火面,火坑(塘),还有石器制作场的遗存,但没有发现壕沟和围墙。
这些特征表明,在这一时期,在保留旧有文化传统的同时,一种具有更强生命力的新文化正在孕育。
二、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大量资料表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大致发生在18—10ka BP期间。由于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恰好发生在末次冰期结束,全球气候向冰后期温暖气候过渡的晚冰期,又称冰消期。这使人们不禁会联想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一)晚冰期(冰消期)气候特征
古气候研究证实,晚冰期(冰消期)是一个全球气候迅速转暖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气候极不稳定的时期。在2—3ka期间,依方面是气候的急剧转暖,气候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在气候总体上升的过程中,又出现有多次短时间尺度(千年尺度)的快速大幅度降温事件,如最老仙女木事件、老仙女木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等。
(二)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是人类对冰消期气候变化的文化响应
三、中国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中国新-旧石器文化的过渡大致出现在1.3—1.0万年之间。属于这一阶段的著名遗址,北方有泥河湾盆地的于家沟、山西的柿子滩、北京的东胡林、陕西的龙王辿和河南的李家沟以及南方的仙人洞、玉蟾岩等遗址,其中以北京的东胡林遗址最具代表性。
-
第八章 新石器文化演进与全新世环境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本书原文,非上传者创作。
第八章 新石器文化演进与全新世环境
至今1万年前,第四纪的末次冰期结束,全球气候开始转暖,地球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新世。全新世的起始时间,通常以新仙女木事件的结束为标志,过去一般划在10500a BP。随着新仙女木事件年代的重新厘定,其结束年龄已经由10500a BP校正为11500a BP,因此,全新世的下限也有提到11500a BP的趋势。而以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畜牧业的出现为标志的新石器文化,其时代相当于全新世的早中期,大致在10500a BP或11500a BP~4000a BP之间。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一、新石器文化的标志
磨制石器、陶器的大量使用和农业称为重要经济形态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1.磨制石器的制作与使用
磨制石器是指采用磨制方法加工而成的石器。
2. 陶器的制造与使用
3. 农业的出现
考古资料表明,农业的发生仅限于世界上少数几个地方。目前,大家公认的最重要的农业起源中心有三个:
(1)西亚区
西亚区,包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和巴勒斯坦等地,构成地中海东岸的新月形地带。这里是小麦和大麦的起源地,也是最早驯养绵羊和山羊的地方。
(2)东亚区
东亚区主要指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地区。
(3)中美洲
中美洲,包括墨西哥和秘鲁等地,是玉米的起源地。
以上三个标志以农业的出现最为重要,是人类在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对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的一种直接的文化生态适应行为;而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出现则是人类为适应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是一种间接的文化适应行为。
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表8-1 中国新石器文化分期 见247
1.新石器时代早期
中国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比较少见,其文化面貌具有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色彩,通常把北京东胡林、河南南庄头、湖南甑皮岩和江西仙人洞等遗址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
2.新石器时代中期(9000-5500a BP)
新石器中期是新石器文化蓬勃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不但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而且规模也明显加大,出现许多大型的中心聚落。当时磨制石器已经取代打制石器成为人类的主要工具,陶器的使用十分普遍,出现了大批制作精美、形式多样、用途各异的陶制器物。原始农业在这一阶段得到迅速的发展,并逐渐取代采集和狩猎成为人类的主要经济形态。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几乎遍布各地,其中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这一时期新石器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可以把中国这一时期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段:
(1)前段(8500-7000a BP)是新石器文化发展的时期。著名的慈善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兴隆洼文化、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等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这一时期遗址的规模较校,磨制石器大量出现,石制农具有石锄等,陶器普遍,开始出现栽培谷物和家畜,但农业规模较小。
(2)后段(7000—5500a BP)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代表性的文化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前期、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等。这一时期的遗址规模较大,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其中石制农具丰富,陶器以彩陶为主,加工精细,栽培谷物和家畜的遗存普遍,农业生产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5500—4000 a BP)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现在5500—4000a BP,是新石器文化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文明要素不断出现的石器。它以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小河沿文化、王湾二期、庙底沟二期、陶寺文化、省各庄文化、大汶口文化后期、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长江流域以屈家岭文化后期、樊城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薛家岗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等为代表。这一时期遗址的规模一般较大,甚至出现了大型成值;磨制石器占绝对优势,石制的农具类型多样,数量众多;陶器以黑陶为主,轮制,加工精细,火候较高,有的陶器上还发现有刻画符号;出现了红铜或青铜制品;农业生产发达,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的经济形态。
第二节 中国新石器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1.多样的地貌环境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
2.黄土堆积为早期农业提供了土地资源
3.适宜的气候环境(温暖湿润;相对稳定;水热匹配适宜;水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丰富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环境特征
1.新石器早期的气候环境
新石器文化早期在时间上对应于全新世初气候全面回暖的时期(11500—9000a BP或8500a BP),亦即仙女木时间结束之后的升温期。
2.新石器中期的气候环境
新石器中期大致在8500—5500a BP之间,对应于大暖期的升温—鼎盛期,是中原地区全新世气候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其中:8500—7000a BP为大暖气的升温其,出现了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中期前段文化;7000—5200a BP为大暖期的鼎盛期,出现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中期后段文化。
3.新石器文化晚期的气候环境
新石器文化晚期属于全新世大暖期后期的降温期,相对于大暖期鼎盛期温暖湿润的气候。当时年均温虽然有所下下降,但仍略高于现今,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波动增加,出现向变冷变干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农业起源
一、末次冰消期“收获经济”的出现
1.收获经济的定义
古代人类不可能直接从攫取经济进入生产经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所谓“收获者”的人群,他们主要选择一定的季节集中收获一种或几种野生动物用以维持全年的食物攻击。这种经济形态不同于攫取经济或生产经济,它主要建立在收获的基础上,所有又被称为“收获经济”。
著名民俗学家利普斯详细阐述了收获者和“收获经济”的特点。他认为不同于其他随得随吃的采集者或狩猎者,收获者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的条件:该地区生长有丰富的野生植物,其果实或块茎可供食用和保存;收获者具有存储食物的方法和场所,以保证收获品的安全,以备长期食用
2.收获经济出现的气候背景
收获经济出现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亦即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当时全球处于末次冰消期,全球气候在开始变暖的同时,仍存在有急剧的冷暖变化。
二、农业的起源
1.农业起源的标志
农业从萌芽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历时约1000~2000年。学术界普遍认同判断农业起源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标志:
(1)农作过程已经包括从播种到首个的各个阶段,牲畜以家养为主;
(2)农作物和家畜已形成人工培育的品种,这些品种可以从形态学和解剖学上予以明确的划分;
(3)农作物和家畜都已经散布到其野生祖本生存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
2.农业的起源与全新世气候
农业萌芽于收获经济时期,冰消期的气候环境为农业的萌芽提供了必要的环境背景,但农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则可能主要得益于全新世大暖期。
三、有关农业起源的假说
绿洲说;核心地带说;边缘地带说;人口或资源压力说
第四节 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同一性和区域差异
中国新石器文化发达,具有显著的同一性和多样性。同一性和多样性共存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最大特征。
文化的同一性通常指的是一定区域内文化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经济形态、生产工具和方式、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中尤以经济形态最为重要。
一、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同一性
1.同一性的表现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器物类型的相似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崇拜
2.中国新石器文化同一性形成的地理背景
同一的地理环境;同一的季风环境
二、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域差异
(一)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多样性
农业经济本身的多样性:旱作农业;稻作农业;绿洲农业。
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农业经济;以采集块茎为主、兼有少量农业的经济形态;以渔业为主,兼有农业的经济形态;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交互出现的经济形态。
(二)文化区域差异的形成
苏秉琦先生将中国现今人口密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方;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方;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
严文明在此基础上把中国新石器文化进一步划分三大区:
Ⅰ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燕辽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甘青文化区;
Ⅱ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江浙文化区和长江中游区;
Ⅲ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郭大顺根据文化传统和经济类型的不同,将中国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简化为三大区:
以彩陶、尖底瓶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以粟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中原文化区;
以鼎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东南沿海及南方文化区;
以筒形陶罐为主要考古文化特征、以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东北文化区。
(三)中国新石器文化分区的地理背景
1.以农业种植为主体的农业文化中心区(东部季风区)
(1)中心区优越的地理环境、
(2)中心区的进一步分异
北方旱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以黄土高原南部的豫西、晋南地区(中原地区)、黄土高原西端的甘青地区、黄淮海平原以及山东丘陵,属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
南方稻作农业文化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长江中游的环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和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属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北部的北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是野生稻分布区的北缘。
2. 北方以畜牧业为基础的游牧文化区(草原文化区)
3. 南方以收获块茎为主的采集经济文化区
4. 沿海以捕鱼捞贝为主的渔业经济文化区
5. 西北地区以旱作-麦作农业为特赠的绿洲文化区
三、区域间文化交流
(一)东西方文化交流
图8-20 中国新石器-青铜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草原通道(据Walter,1997,原图修改补充) 见282
(二)半月形文化通道
图8-21 中国新石器-青铜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半月形通道 见283
(三)中央南北通道
燕辽地区和中原地区,新石器-青铜时期文化交流的通道,从地貌条件上考虑可能有两条:
一条是沿山西地堑系,山西地堑系北接燕辽地区,南通中原,由一系列的盆地组成,其南段为东西向的渭河盆地、运城盆地、中段为南北向的汾渭盆地,北段为西南-东北的大同盆地、宣化盆地。
图8-22 燕辽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两条通道 ((a)据杨景春,2010;(b)据郭大顺,2007,修改) 见284
中原地区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汉江。
(四)过渡带的文化交流
End
-
第九章 华夏文明孕育和起源的环境背景
注:以下内容均为整理过后的本书原文,非上传者创作。
第九章 华夏文明孕育和起源的环境背景
第一节 文明的定义
一、文明
文明可以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三方面的内容,它们分别对应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人类的心灵世界。
二、六大文明
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古印度河文明;玛雅文明;秘鲁文明;华夏文明
第二节 华夏文明的孕育
一、文明要素的出现
(一)金属制品的出现
(二)城的出现
(三)文字
二、华夏文明孕育时期的社会经济面貌
我们把中国新石器晚期文明要素开始萌芽的时期称为华夏文明的孕育时期,其时代大致在3500—2500a BC之间,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
1. 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2. 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3. 人口增加
4. 出现由不同等级距离罗组合而成的聚落群
5. 贫富差别开始出现
三、华夏文明孕育时期的环境
1.大暖期鼎盛期为文明的孕育打下了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
2.5200年降温事件对中国新石器文化进程影响有限
3.这一时期的气候环境仍适宜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4.封闭一统的地理环境是文明孕育的重要条件
5.内部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第三节 不同区域文明化进程的差异
一、燕辽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燕辽地区指今天的西辽河流域和燕山南麓,这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距今8000年前的小河西文化,然后经兴隆洼文化(8500—7300a BP),最后演变到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6000—5000a BP)。它们一脉相承,都以筒形罐为特征,属于东亚筒形罐文化圈的一部分。其中红山文化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出现有诸多文明要素萌芽,属于文明孕育时期,红山文化之后是青铜时代的夏家店文化。
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在钱塘江和太湖地区先后分布着跨湖桥文化(8000—7300a BP)、河姆渡文化(7000—6000a BP)和崧泽文化(6000—5300a BP)。从5400a BP开始出现的良渚文化,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诸多文明要素的萌芽开始出现,表明此时已经进入文明孕育阶段。
三、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在以两湖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新石器中期文化以大溪文化(6500——5300a BP)为代表,大致对应于北方的庙底沟时期,在随后的屈家岭文化时期(5400—4500a BP)和石家河文化时期(4500—4000a BP),本区进入一个文化非常繁荣的时期,出现诸多文明要素,表明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的孕育阶段,但在4000a BP之后,文明进程突然停止。
四、黄河下游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黄河下游海岱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有后李文化(8300—7400a BP)、北辛文化(7400—6200a BP)和山东龙山文化(4600—3900a BP)。文明起始于大汶口中晚期,到山东龙山时期发展到高峰,出现诸多文明要素,表明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的孕育阶段。但在4000a BP前后,文明进程出现停滞或后退。
五、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以马家窑文化(5300—4500a BP)和齐家文化(4200—4300a BP),到齐家文化时期(4200—3800a BP)发展到高峰,出现一些文明要素,表明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的孕育阶段。但在4000a BP前后,文明进程出现停滞或后退。
六、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具有最完整的系列,最早的文化属于李家沟文化(10000—8000a BP),然后是裴李岗文化(8200—7500a BP)和老官台文化(7900—7000a BP)——仰韶文化半坡类型(6900——5800a BP)、庙底沟类型(5900——5600a BP)和仰韶晚期类型(5600—4900a BP)——庙底狗二期文化(4900——4400a BP)及龙山文化(4600—4000a BP)。文明进程始于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明要素开始出现,并在龙山文化时期得到迅速的发展,至4000a BP前后,中原地区最终迈进文明社会,以二里头文化为标志的华夏文明诞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第四节 中国文明化进程出现区域性差异的原因
一、4200年气候突变事件的记录
二、中国4000年异常洪水事件
三、中原地区文明进程延续不断的原因分析
1. 优越的自然环境
地貌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生物资源丰富;
2. 以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经济形态
粟和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粟和黍耐旱,在生长季节不需要大量的水分;
粟和黍的种植完全靠天吃饭,耕作方式简单,田间管理粗放,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投入其中;
3. 务实的社会
4. 居中的地理位置
四、中原以外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断的原因。
End
2021.1.4
葳蕤绿意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3条 )
- 无法独处的现代人
- 1
- 破译史前人类的技术与行为
- 1
-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 19
- 石器研究
- 5
- 黄泉下的美术
- 1
- 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
- 1
- 汉代考古学概说(汉英对照)
- 6
- 考古学专题六讲
- 1
- 中国考古学
- 1
- 天朝的崩溃
- 1
- 瓦尔登湖
- 3
- 目送
- 1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