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华之对《三千年来谁铸币》的笔记(15)
-
先秦钱币顺序
由海贝而铜贝,再到根据日常所需的青铜器转换为的货币,或刀削猎物的刀币,或农耕文化的锹为钱,镈为锄的布币,然后魏国的圜钱,楚国坚持传统的蚁笔钱“鬼脸钱”。在战国末期都被秦国的(便利?保值?)半两给占领了货币市场。那李斯的小篆到底是何时整理而写上半两的呢?或半两有李斯之前版本和李斯版本两种!
-
半两的价值
三枚半两就可以买一斗粟,几十个可以买一石。隔三差五多送两枚就可以买个开国宰相
-
秦朝半两质量
秦朝的半两储存时每一千枚封存到簸?箕里,后来的一贯钱,当时叫一簸箕?也正是秦朝严法严令不得挑选好坏每一千就封存导致我们后代更少看到好品相的半两?
-
汉半两的大小
汉半两小不是因为刘邦他们爷孙想捞钱,是因为各国经济全毁一片废墟。老百姓已经拿不出可以换秦半两的物资只能铸小一点。主动从物理上让铜钱贬值,从秦朝的十二铢分五次,高后,文,景三朝降低到了四铢半两,用来保障经济生产的恢复。奠定了汉武后来改制五株的基础。也影响了汉初的一系列政策乃至后世汉文明汉文化的基础。
-
西汉五铢
汉半两稳定了经济,汉武需要敛财来支撑其政治军事上的野心,用名副其实的三铢钱取代四铢半两,至民间私铸增加,放弃恢复后又开始使用薄轻的有郭半两。卫青讨伐匈奴导致财政紧张的时候一边使用白鹿皮币等虚币一边允许各郡国私铸五铢钱,这也就是最早的五铢钱。因各地形制大小重量不一私铸管控不住??取消郡国五铢和由钟官铸造用于赋官一换五的赤仄五铢,改铸上林三官五铢钱。
汉武初期的私铸导致了邓通的富可敌国,七国之乱等等乱像,收回铸币权不停根据时势的币制改革,统一重量型质的五株帮助汉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克重量的五株也一直成为汉文化小平钱的标准
-
东汉五铢钱
更始五铢,建武五铢,一直到我们认为的昏庸的灵帝反而做出了极漂亮的四出五株因黄巾军而流言四出大难,董卓的无文钱,轻薄五铢让他承担恶名搅乱了东汉末年市场直到曹操来短暂恢复五铢钱的流通,随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屯田等措施还是前面的币制体系崩溃导致曹魏很快就又恢复以物易物??直到魏明帝的魏武五铢恢复了货币的使用?。蜀国直百五铢是否因为蜀中缺铜?背为五铢由诸葛亮在刘备托孤后制造于健为?
-
南北朝五铢钱
南北朝开始加注年号五铢,从毁佛两万的天监五铢到陈朝的天嘉五株,鼓励私铸的太和五铢,还有永安五铢,太货六铢,大夏真兴,五行大布,常平五铢,北周的永通万国,一直到最后隋朝开始打破四百年的混乱统一恢复为五铢
-
新朝王莽
上位之后因对时局稳定需求铸造错刀当五千,契刀当五百来收归黄金国有导致私铸风起破坏了他的政治信誉。随后废除五铢用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主辅币的方式来搭建新的币制体系,在面值虚高无法很好推行之时又推出宝货五品等更复杂的货币体系。再次消耗一次政治信誉。用货布货泉25比1的主辅币来取代大泉小泉50比1的主辅币并同时强行将大泉的币值等值于小泉彻底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
三国五铢
一直不明白正史为啥对刘巴推崇有加,在他的建言下刘备铸造直百五铢劣币驱逐良币粉碎东吴的货币体系,掏空战略物资。导致孙权反击造大泉两千大泉五千等严重损害了东吴经济直到退化回以物易物。而西蜀在后后主之后因魏吴都改为以物易物才重新废直百直一为定平一百直到灭亡。蜀汉跟东吴之战从小的不解也说通了为什么孙吴多年后还要不顾唇齿,这战必然有因。反倒是曹魏因受董卓焚城,中原混战的影响缺少铸钱工匠技术,一直使用以物易物而没有受双方货币战的影响而导致最后的归一
-
唐开元
半两的李斯小篆,背为直百的诸葛孔明,徽宗的大观,开元的欧阳询等无一不是政治书法大家手书,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废五铢在没有统一中国的时候就开始制开元通宝恢复经济。开为开劫渡人。元为洪元,道教第一创世纪的意思。通应该是借由北周的永通万国中的流布无碍的意思,宝则是青铜器上的子子孙孙永宝用珍宝的意思。并法定了约定俗成的货币尺寸重量,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千文重六斤四两。人话就是直径25毫米,重4克左右。后期武则天因钱荒想要增加流通力也铸过乾封泉宝当十钱,因私铸搅乱物价一年后就停止铸造,已经发行的也同开元价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