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cière对《谁是我,谁是你》的笔记(2)

谁是我,谁是你
  • 书名: 谁是我,谁是你
  • 作者: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德]保罗·策兰
  • 副标题: 伽达默尔谈策兰《呼吸结晶》
  • 页数: 178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23-2-1
  • 前言
    诗人确实在倾诉:他不是那个在柏林的冬夜倾听着、被白日印象包围着的偶然过客一普吕岑斯和当日柏林繁华的圣诞市场,读到的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谋杀案的报道,一家酒店让人想起另一座见证过恐怖的伊甸园。“去施普雷河,去哈韦尔河,去找肉钩”,命令式的要求,不只是让每个人看见、知道这一切,更是要每个人都意识到,对立共存着:施普雷河与因恐怖事件而鬼影幢幢的哈韦尔河,肉钩的残酷与圣诞节的缤纷喜悦,悲剧之地的豪华酒店:一切都同时存在。恐怖和欢愉,伊甸园和伊甸园,一切都在。什么都不停一真的吗?在我看来,对于斯丛迪提出的大胆问题,答案藏而不露。 我们不必知道私人的、瞬息即逝的东西。甚或,即使知道,也要放弃,只去想,诗知道什么。可另一方面,诗想要我们知道、体验、学习它所知的一切一并永远不忘。
    引自 前言
    2023-06-11 13:27:33 回应
  • 前言
    没有阐释学方法。所有科学方法都能让阐释获益一只要方法被正确使用,只要我们不忘记,诗与实验发现不同,后者是自然规律的案例,诗却不能作为案例去说明某种更普遍的东西。 诗也不能用机器生产。马克斯·本泽(Max Bense)指出,计算机能以电子手段制造诗,但这只是表象上的反驳。字母的无数组合,或许真的能在某一时刻出现一首诗。但关键在于,要从所有计算机垃圾中读出来,才算是诗 一这不会由计算机执行,或至少,即使由计算机来执行,它也无法筛选出诗,充其量只有语法正确的话语。 阐释与其说是一种操作方法,毋宁说是人的态度,这个人想理解其他人,或作为听众及读者理解一种语言表达。也就总是:理解这个人,理解这段文本。真正掌握各种科学方法的解读者,使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无非是要通过更好的理解尽可能地体验诗。他不会为运用方法而盲目地利用文本。
    引自 前言
    2023-06-12 02:32:38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