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的迷雾 (6) 更多
-
p50
较之庞大的党政机关,司法系统相对独立且规模较小。通过司法改革着力提高司法公信力可以作为推进整个官僚系统改革的突破口。只要司法公信力足够强,哪怕一枝独秀,也可以通过连环背书提高行政机构、企业以及其他... -
p107
道德或者舆论对法律疑难问题,或者对于疑难复杂案件有没有作用?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很弱弱,其仅能为决策提供一种被公众认同的正当性论证,能够大致满足公众寻找正当性依据的心理需求,且由于这种论证很简单,也... -
p169
我个人以为,我国的情形趋近于形式主义或保守主义比较合适:一般来说,在一个法官职业群体素质较好、司法廉洁度较高、信息技术较发达、纠纷数量较少的国家,司法制度会激励法官的创造性;而在一个人口众多、文化... -
帕累托法则、爱奥尼亚谬误
读此书,增长了很多见识,比如帕累托法则,其实就是我们的常说的二八定律,就是要抓住关键少数;爱奥尼亚谬误,所有问题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答案,并且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界限清晰可辨,这好像就是非黑即白吧? -
遇到法律难题求助于谁?道德哲学、法律教义学……
当法律遇到疑难问题时,应遵从社会科学的指导,无需求助于道德哲学;要努力摆脱法律教义学的束缚,回到问题本身,细致研究各种经验要素,通过权衡利弊来寻求恰当的法律决策;是(问题所包含或所涉及)事实,而不... -
法律解释的最终目的
法律解释的真实面目是:最终目的不是对法律文本的正确理解,也不是探求对法律意旨的准确把握,而是为某种判决方案提出有根据且有说服力的法律理由。它是以解释为装饰的一种说服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已经选择出来...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 (7) 更多
-
第二卷p121
我以为葛兆光先生说得很对,孔孟思想是非常极端化“理想”,说理想有些高看了,其实是孔孟凭空想出来,而且是大多数人均可想出来的“理想”的想法,仅此而已。而且这种“理想”几千年来只存在书面,存在于言语中... -
第二卷
宋人项安世曾说,“盖天下之事,虽贵于守法,而亦不可一付于法。”我以为这句话依然适用,法仅是控制社会的手段之一,还有道德、习惯、政策等控制手段。但是我认为法是最重要的手段,且是毋庸置疑的。 -
《中国思想史》第二卷159页
宋太宗不只是马上皇帝,有些话说得也很深刻,“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就是说,那些没有进入实际政治操作系统的士人,始终对政治抱有相当的兴趣,而且比较容易用高调的理想主义来要求政治... -
中国人更加注重象征p88
巫祝史宗主持的仪式,象征意味是极其强烈的,而象征了人间与天上的世界的色彩、方位、服饰等,其实本来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暗示、一种隐喻,并不是事实世界本身。但是,由于人们进入了文明时代以来就一直在这些象... -
孔子认定的礼仪p88
孔子明确地意识到,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不仅仅是一种制度,而且它所象征的是一种秩序,保证这一秩序得以安定的是人对于礼仪的敬畏和尊重,而对礼仪的尊重和敬畏有依托着人的道德和伦理自觉,没有这套... -
生活需要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可能就如葛兆光所说,为了自己制约自己,可能以为仪式和象征的神圣。葛兆光说,古老的仪式中充满了象征的东西,象征在人们心目中暗示了秩序的存在,也渲染秩序的神圣。秩序本来是历史的,并不具... -
原始社会不是理想过度和黄金时代 第二卷p14
我的认识大致如此,和弗雷泽一样,当然是我高攀了。社会再没有比民主的原始人更加受到旧传统与习俗的严重束缚的了,任何社会再也没有在那种状态下前进得更加艰难和缓慢的了,旧的观念以为原始人是人类最自由的人...
南渡北归 (1)
-
《南渡北归》是本好书,比较钟爱
虽然《南渡北归》后面有一部分没有读,但是不打算读了,无非是专家学者们纷纷被迫害致死。算是总结吧,也不算总结:知道了除胡适等大人物外,还有陈梦家等也是很大的人物,知道了这些人的生平及成就;知道了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