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 (15) 更多

  • 第76页
    尽管“坚定的偶像恐惧症”(hard iconophobia)——尤其是认为造像偏离更深层救赎目的的观念——曾出现在大乘佛教经典里并于禅学著作中复兴,但此类声明始终停留在抽象层面且知识浅尝辄止。在欧洲宗教改革时代,...
  • 第72页
    最早期的印度佛教艺术并没有描绘过佛陀。在佛陀应该出现的地方,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空置的王座或菩提树。这并不是因为绘画技法达不到,因为在同一地点出现了许多刻画精美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选择,反映出不愿以人...
  • 第72页
    大乘经典对中国佛教更加重要的影响在于,一方面称扬那些制作并供奉佛教造像的人所获得的无上功德,另一方面又强调造像的虚幻本质。
  • 第71页
    犹太教义、伊斯兰教义以及基督教义,都包含有反造像的思潮,认为任何表现神的模样的企图都注定是徒劳。这些偶像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具有危险性,因为它们可能会误导虔信的信众走向错误的崇拜道路,不管这意味着...
  • 第65页
    究竟是谁在那尊灵验的造像中注视众生?在何种意义下佛是在通过造像而行动?从理论上说,最后一位佛陀释迦牟尼已经脱离生死轮回,不再常住世间,而下一位佛陀弥勒则尚未出现。
  • 第58页
    在一尊佛教造像即将完成之际,工匠通常要把这件尚无生气,以陶土、木头或金属制成的塑像转化为容纳神灵之处。在所有流行佛教的地区,人们以为塑像点上眼睛之类的仪式来实现这一转变,否则它便不完整。其后,造像...
  • 第57页
    自商代晚期,人们便使用陶人陪葬——这种习俗一直持续到明代。虽然秦始皇兵马俑是其中最蔚为壮观的例子,但是其他时代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造像活动。在中国的前佛教时代,人们认为这些造像会在阴间活过来,并在那...
  • 第57页
    人们相信佛教造像本身包含着它们所刻画的神灵的威力。造像不是无生命的象征物,而是展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真实。
  • 第51页
    除在极个别例子中,大多数利用佛教舍利的人都往往出于多重理由:积累宗教功德、祈求奇迹、吸引朝圣者和供养人,抑或巩固皇权的合法性。对舍利的描述更多反映了一种对奇异事物的痴迷,而非宗教信念或政治企图。有...
  • 第48页
    隋文帝分发舍利的历史记录,虽然细节毕现,却完全没有提到舍利的渊源或其前收藏者,相反,重点总是落在这些神奇之物的神秘显现,而非它们的来源或用途。
  • 第37页
    舍利崇拜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可以背理解成一个圣物民主化的历程。舍利崇拜原本仅限于能够去印度探访佛陀舍利的存放处的少数人,后来则逐渐演变为疾呼所有人都能在当地的塔前供养,而塔中存放了朝圣者从印度...
  • 第33页
    佛教初弘之时,人们对于佛教价值的物质性的表征有着普遍的兴趣。引入佛教的观念、仪式、信仰仍不足够,不管是圣像还是圣物,信徒和怀疑论者一样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来证明新宗教的灵验性。
  • 第25页
    造像和舍利能让一个普通人实时地以一种强烈且亲密的方式来体验佛教,而完全不需要依靠学者居中来告诉他应该如何感觉及理解。圣物最能够将宗教变得实在且触手可及。
  • 第27页
    泰勒提出“泛灵论源自梦境”的理论最多不过是一种揣测,今天的大多数学者都明智地回避了有关宗教的根本起源这样大胆的提问。
  • 第26页
    “泛灵论“(animism)认为一切事物之中都寓居着一个幽灵般的灵魂,这种观点因泰勒出版于19世纪末的著作而广为人知。泰勒认为,当原始人试图去解释自己如何能够在梦境中穿行到遥远的地方遇到其他人时,这种观念就...

管家 (4)

  • 第196页
    回忆是意识到失去,而失去牵引我们跟随它。上帝本人给拖在我们身后,卷入我们在堕落时制造的漩涡,或说故事是这么讲的。当他在人世间时,他修补家庭。他把拉撒路归还给他母亲,让百夫长重获自己的女儿。就连对前...
  • 第194页
    该隐杀了亚伯,血从地里发出哭号——一个如此伤悲的故事,连上帝都注意到了。也许不是故事悲伤,自那天后每分钟都有更惨的事发生,而是其新奇让他觉得触目。在世界的新面貌下,上帝是个青年,对最细微的小事也大...
  • 第194页
    该隐谋害了亚伯,血从土里发出哭号;房子倒了,压在约伯的孩子身上,一个声音受到感召或刺激,从旋风中开口讲话;拉结悼念她的孩子;大卫王悼念押沙龙。时间运行背后的推力是一种对逝者得不到慰藉的哀恸。...
  • 第7页
    她笃信宗教,把生命想象成一条路,人沿着它前行,这条路十分简单,能够穿越广袤的国度,目的地从一开始就在那儿,在一定距离外,像某座普通的房子,伫立在寻常的日光下,人走进那儿,受到正派人士的欢迎,给领到...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4)

  • 第239页
    悲伤是一种工具,高贵者用它来制造距离,以远离那场吞没了芸芸众生的生存滑稽剧。多么不公、乏味,加倍的残酷。有些人天生就心怀更为宏大的哀愁,他们的悲伤就是证明。
  • 第48页
    我感到自己就像与她一同困于斗室之中——一会儿挡了她的道儿,一会儿又嫌跟她挨得太近。
  • 第130页
    “你的书架上有罗斯吗?” “约瑟夫、塞西尔、亨利还是菲利普?我有一大堆罗斯的书。” “菲利普就行。你有那本写每个人都过着别人生活的书吗?” “每本书都在讲这个啊!”
  • 第129页
    我们要是功亏一篑怎么办?我们要是不能照亮别人怎么办?要是我们天性野蛮怎么办?而我们的终极恐惧是:要是我们不符合自诩的形象怎么办?

安提戈涅的诉求 (4)

  • 第132页
    乱伦禁忌的作用之一是要禁止亲戚之间的性行为;换句话说,亲属关系正是在乱伦禁忌的基础上确立的。不过,问题在于,乱伦禁忌是否还确立了某些形式的亲缘关系作为唯一可被承认、且可存在下去的形式。
  • 第131页
    如果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共同抚养孩子,那么,他们所担当的“母亲”“父亲”这样的前社会观念角色,是否能够纠正拥有两个同性别父母这种无法从常理上想到的偶然事件?也就是说,性别角色的基本划分是否确立了他...
  • 第126页
    以繁殖生命和异性恋家庭为基础,乱伦禁忌将亲缘关系合法化、常态化——然而,由安提戈涅引发的精神分析理论可能质疑了这个基础。精神分析学虽然总是坚持认为,常态总是被不受规范约束的事物瓦解、阻挠,但却很少...
  • 第30页
    他们(我们)被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质所吸引和粉碎。——黑格尔《美学》

伊莎贝拉 (10) 更多

  • 第357页
    梅毒来自外国和异邦的概念在欧洲也很盛行,西班牙人称它为“法兰西病”,法兰西人说它是“那不勒斯病”。教廷的西班牙籍医生卡斯帕里·托雷利亚写道:“据报道,此种恶症于1493年在法兰西开始蔓延,一直传染到西...
  • 第474页
    带有虐待性质的关系里,执迷不悟的爱是可怜兮兮的景观。
  • 第252页
    异端裁判所的镇压对象是那些正式自称为基督徒,但其行为让其他人怀疑他们的信仰不真诚的人。伊莎贝拉在世时,异端裁判所的主要迫害对象是改宗犹太人,即公开皈依基督教、自称为基督徒的犹太人。
  • 第245页
    在伊莎贝拉出生以前,某些版本的象棋中就有女王的角色,但到这个时期,发明于印度的象棋经历了彻头彻尾的演化,女王变成了一个主宰性的棋子。象棋的变化被大约1496年于萨拉曼卡出版的一本关于象棋新规则的流行书...
  • 第165页
    伊莎贝拉的登基被认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人们相信女人有可能有能力独立统治),但在现实中仍然是惊世骇俗的,宫廷的男人们尤其感到震惊。男性主宰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连伊莎贝拉的支持者对如何处置局面也有...
  • 第214页
    1462年春,穆罕默德二世又一次入侵瓦拉几亚。他父亲穆拉德二世曾经控制的人质弗拉德是在土耳其宫廷长大的,遭到过殴打和虐待,被派回去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傀儡统治瓦拉几亚,但揭竿而起反对奥斯曼人,并与匈牙利的...
  • 第28页
    穆罕默德拥有11位被公开认可的妻子,年龄不一。富裕的穆斯林可以效仿先知,维持庞大的后宫,而战争源源不断地为此提供新的女性。穆斯林统治者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就是那位常被描述为格拉纳达黄金时代引领文明之光...
  • 第28页
    对伊莎贝拉这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来说,另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是,成千上万的女性在摩尔人的统治下形同性奴。文学和艺术中很少描绘性奴,而男性历史学家很少提及她们,或只是一笔带过,所以我们很难判断这些女性的...
  • 第23页
    在中世纪,北非、伊比利亚半岛、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等地的穆斯林被欧洲基督徒称为“摩尔人”。他们并不一定是来自摩洛哥的穆斯林。摩尔人并非单一民族,而是包括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皈依伊斯兰教的欧洲人等。“...
  • 第14页
    对西班牙来说,威胁来自南方。一种新的宗教出现了,它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神论信仰为基础,但增添了一些突出特点。这种新宗教的创始人是先知穆罕默德,他曾是商人,相信神向他启示了宗教真理。他生于570年,在61...
<前页 1 2 ...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 126 127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