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脑浆粥对《大道当然》的笔记(54)

一锅脑浆粥
一锅脑浆粥 ([!^13]@>([;.\?\!][ ^13]))

读过 大道当然

  • 第103页 2004年 荒野
    一个月后,我再次来到武汉,拜会市长。谈及垃圾场搬迁事宜。坐下来,还没来得及张口,李市长先吐槽了:“武汉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现在苦于为殡仪馆找地方,每天这个城市死多少人啊?殡仪馆不够用。但是把殡仪馆建在哪里,哪里都反对。”市长把我要谈的话给挡了回来。 如何见业主呢?武汉万科副总经理张旭拉上客户关系中心的段世忠,跑到垃圾场蹲点。没想到,这一蹲,竟看出点端倪来。 这个垃圾场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的,当初的设计标准很好,有详细的操作规范:倒一车垃圾,立马覆盖一层泥土。覆土不仅能把臭味压住,还造出一种无氧的环境,就不会发臭了。可现状是什么呢?为了节省成本,垃圾倒完不覆盖,敞开一天,甚至几天都不覆盖。垃圾在武汉的高温炎热下腐败,招来蚊蝇,加重了污染。 因为垃圾场敞着,进而有许多拾荒者进来翻捡,垃圾与空气充分接触,臭味更加浓烈、散发。拾荒者捡电线的收入最高,捡到电线后在垃圾场外烧电线皮,燃烧产生二噁英,连同垃圾的气味一起飘散。 可行的方案是:万科接管垃圾场,我们买泥土,负责现场覆盖。同时,给予拾荒者一定补偿。 几个月来,第一次看到解决问题的曙光。 万科做通拾荒者头头儿的工作,要求他帮我们管住下面的人。有一次,这个头头儿的哥哥非要去捡垃圾,哥俩打了一架,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去翻捡垃圾。问题解决了。【1】 【1】 这个事件后,万科客服系统总结出一句话:“待在空调房里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到现场去才能。”段世忠在垃圾场蹲点了一个夏天。据说,司机大哥都不愿意靠近垃圾场,去一次车里一个星期都有臭味;每去一次现场,衣服能臭一个星期,所以离开后必须赶紧换洗。但是段世忠在这里足足待了几个月。 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的段世忠,现在已经成为武汉万科客户关系中心的负责人。他不仅能吃苦,还肯动脑筋,自己琢磨发明了一套维修工作法,“段世忠维修工作法”是万科集团至今为止唯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工作流程。
    引自 2004年 荒野

    整个武汉四季花城垃圾场事件的来龙去脉(全文抄录在http://www.douban.com/note/367199526/)堪称经典,能得到这么圆满的结局,各方面都需要妥协和让步,而且要找出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下了不少心思啊。

    2014-06-27 18:28:58 回应
  • 第108页 2004年 荒野
    除冯仑、史玉柱之外,其他13人都在原来筹备组的推选名单中。冯仑会后对史玉柱说:“我们是草根造反成功了。”虽然选举结果与筹备组推选的名单只有两个人的差别,但性质完全不一样。刘晓光在当选演说中,第一句话就说:“我现在是合法当选的了。” 我担任了SEE的副会长。两天的经历感慨良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以治沙为载体进行的第一次自治尝试。治沙能不能有结果,我觉得已经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过程体现了民主的气氛和精神,这可能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更大。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大自然荒漠的改造,更是都我们自己内心荒漠的改造。这一天,在场的企业家们都很兴奋,纷纷说这是一个创举。海归派、本土派、宝岛派,尝试融合、妥协,一起做事情,令人期待。
    引自 2004年 荒野

    这些人让这个黑暗的国家有了一线希望。

    2014-06-27 18:29:31 回应
  • 第111页 2004年 荒野
    日益被污染的大地,断流的黄河,黄河化的长江,沙尘暴的首都,是环境不可承受之重的警告。中国的生态已经不堪重负,更堪忧的是同样荒漠化的心灵。比较企业,在谈生产率和质量的同时,不得不说到企业最基本的生存之道:信用。同样是奶制品质量出了问题,日本一家老字号企业因此轰然倒闭,而中国同行企业却安然度过危机,为什么?因为中国的信用危机是行业性的、社会性的,而不是个别现象,所以面临信用危机的企业依然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产品信用如此,企业之间的信用也堪忧。我们所熟知的是:国有企业相互拖欠货款,造假经济规模庞大,假冒产品侵权,合同欺诈,拖欠民工工资愈演愈烈,等等,信用败坏正在严重侵蚀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
    引自 2004年 荒野

    全民信用破产的局面坑害的是所有人。

    2014-06-27 18:29:56 回应
  • 第112页 2004年 荒野
    言下之意,在中国人的社会,如果知道明天世界毁灭,恐怕就没有人会去种树苗了。因为强烈的功利意识支配,人们的眼光局限于自我,局限于眼前,没有种下树苗、培育萌芽的志向和心愿。一个没有萌芽的社会,只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老朽,注定是会枯萎的。 假如明天世界毁灭,你会做什么?
    引自 2004年 荒野

    全社会都浮躁而急功近利。 Wenn ich wüßte, daß morgen die Welt untergeht, würde ich heute noch ein Bäumchen pflanzen. - Martin Luther Après moi, le déluge. - Louis XV 似乎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吧,只能说。(一不小心黑了法国人……囧)

    2014-06-27 18:31:06 1人推荐 回应
  • 第121页 2005年 建筑
    很快,两家公司商讨战略合作事宜,随即万科准备对南都进行审慎分析。但到了9月份,市场形势好转,双方的对话也显得暧昧了许多。似乎南都的态度是:市场好了,南都与万科的合作变得可有可无,但起因是南都在困难时主动找万科,现在不合作,好像欠了万科一个人情,所以,还得继续合作。 我清楚表明万科的态度:“合作无法成功,没有关系,南都也不欠万科的情。我相信,万科与南都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道路。可惜的是,我们错过了一次合作机会,不能实现强强联合。” 我的态度反而加快了合作进程。第二年3月3日,在上海,万科集团旗下上海万科公司、万科浦东公司、深圳万科公司与南都集团下属的上海中桥基建公司签署协议,万科集团以总计18.5875亿元人民币受让南都集团通过中桥持有的在上海、江苏的70%权益,以及在浙江的20%权益。这是房地产行业呈现资源整合趋势以来,企业间最大的一次合作。
    引自 2005年 建筑

    强扭的瓜不甜。老王的低姿态表达了充分的大度诚恳,不是第一次了。以假定善意主动和解,反倒解决难题,促进达成合作。点32个赞!

    2014-06-27 18:32:15 回应
  • 第137页 2005年 建筑
    海洋是许多欧洲名城之魂,不仅影响及这些城市的建筑、规划,还给它们带来发达的经济和不朽的艺术杰作。站在哥伦布塔下,你能清晰感受到,古代东西方对海洋的不同认识和定位,是造成东西方文明差距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根源。在西方文明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海洋扮演过不可忽视的角色,培育了欧洲人的海洋领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同时,由于海洋交通和贸易的风险比较高,加深了人们对契约重要性的认识,还因此培育了契约精神,而契约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引自 2005年 建筑

    反过来想,地缘上的封闭和物产的自给自足是否造成了契约观念在天朝历史中的落后地位呢?有一次在UBC校园里游览,看到竖着几块石头,分别刻着仁义礼智信几个字,然后选了一个字合影,似乎没太思索就站到了仁的旁边。在中文语境传统里排序是仁义礼智信,对西方文明而言,似乎正好是全面颠倒过来,信在最前面,然后是智,再是剩下的几个。体现了不同社会的价值取向差异吧。 早上看到一篇文章,叫作《中国与西方是如何分道扬镳的?》,有点意思,也差不多应景: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sid=210&id=34038

    2014-06-30 20:56:05 回应
  • 第140页 2005年 建筑

    不要等到为时已晚再悔不当初啊。

    这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几天来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而且是越接近极点,感觉越强烈。企鹅、海豹都被挡在南纬60多度的圈外,茫茫天地之间,除了我们一行八人在不停行走,再也看不到任何生物。只有到这时,人才会感觉到我们生活的红尘俗世,原来是那么美好,那么有趣,那么值得珍惜。也许只有到这时,人类才能真正认识,以人为的因素造成物种的灭绝,破坏生物多样性,是多么的可悲!
    引自 2005年 建筑

    2014-07-01 08:36:45 回应
  • 第147页 2006年 公民
    眼前日本陶瓷厂旧址项目对旧烟囱保留处理的手法值得借鉴!回国后,第一时间与万创的设计师们交流日本见闻。经验很快被万科运用到新项目中,东莞“运河东1号”项目,地块原是厂房,不仅保留了154年的香樟古树、24年的厂房,还有33米高的烟囱,一根仍高高耸立,另一根保留了半截。今天,人们步入“运河东1号”,能感觉到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生活细节中,希望和回忆是共处的。我们尊重过去,未来才会尊重我们,因为面对未来,我们也会变成过去。不尊重过去就没有未来。 武汉润园和金域华府是近年在保护地块环境、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深入的两个项目。润园地块前身是交通仪表厂,项目保留了精致的水塔和许多古老的乔木,包括梧桐和杨树。为了避让树木,在画图纸过程中,设计师甚至要参考卫星照片,力求精确。意味深长的乔木也使得临近的住宅单元升值,实现了环境和商业的双赢。用工字钢和地块原有水泥件构筑的中央花园,保留了郁郁森森的紫藤,一旁是从前防空洞的入口,用清水混凝土和玻璃重新罩上,给人以岁月的回味。
    引自 2006年 公民

    学校南门原来是个丁字路口,后来修路打通变成十字,新修的路有一处就是路绕着树走。一棵大树在砌好的水泥堆里,整个坐在绕行的车道中间,头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设计得十分友善。以前这种做法相对偏少,一般都是做工程时候见到什么清障什么,现在这种留存遗迹的做法已经常见起来了。赞!

    2014-07-01 11:31:36 回应
  • 第191页 2007 暗流

    试图和预设立场的人沟通是浪费资源白费功夫...

    后来我才知道,被她质问的还有任志强、潘石屹。采访完,栏目组吧这些素材剪辑编排起来,最终呈现的效果是,柴静问:王先生,你认为拐点到了吗?我回答完,接着播放她问任志强的画面:任先生,你认为到了吗?任志强说:那怎么可能到了呢?看起来,就好像我在和任志强辩论,实际上却是两个不同时空下进行的采访。柴静咄咄逼人的追问有时候让人招架不住,最后问到潘石屹时,小潘说:“我去找水喝!”
    引自 2007 暗流

    按照老王的描述,柴静这种做法相当不负责任。柴女神的《看见》一书之前也曾仔细读过并为之感动,但这种感动现在想来首要是基于理念的认同。等到观念冲突的时候,麻烦可就来了;像这种对不同语境下所进行的表述的掐头去尾、删改编辑的标题党呈现,俨然可以算作是公共话语领域的碰瓷了——就等着诈你说出我想要听到的那句,然后掐出来揉成我想要的表现形式,断章取义,不及其余。似乎,这种双重标准与表里不一是社科领域人士的专长,但却并非为社科所独家垄断,像生物化学出身的方舟子博士在双重标准方面的造诣可谓是让人望尘莫及。这种情况很可怕,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但凡不合女神或肘子的意,就会被换个逻辑标准,倒打一耙反咬一口。这也就是说,读一个人,万不能单纯被某一次的温情或悲情所感动忘我,而是要看这个人做事讲话是否一视同仁始终如一(即便无须是圣人级别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而且这还不是一个立场站队的问题:无论左右,任何一个持双重标准的人都有潜力一秒钟变白痴。关于双重标准、立场前后不一是多么的可怕和可耻,有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恰恰讲到的还是政府行为: 《美国最高法院动态2013-2014(八):土地,土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50a80f0101qr4x.html “联邦政府这么牵强的逻辑立刻就招来大法官们的猛烈炮火,几乎所有的大法官立刻就指向最高法院的上一个判例:七十多年前的Great Northern Railway v. United States (1942)。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这个案子里,联邦政府的立场恰恰是反过来的。” “在这个1942年的案子里,联邦政府给予了一家铁路公司在联邦土地上的通过权,但是不久之后联邦政府发现这家铁路公司居然在联邦土地上钻井勘探石油。双方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联邦政府说,我给你的就是通过权,其他啥权力也没有,联邦政府赢了诉讼。” “也就是说,1942年小罗斯福政府的律师走进最高法院说,铁路公司只有通行权。2014年奥巴马政府的律师走进最高法院说,铁路公司有很多隐含的权力。” “而两个案子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1942年是政府的土地。2014是私人的土地。1942年政府是说你在我的土地上的权力很小,2014年政府试图说,我在你的土地上权力很大。” “这样自相矛盾的立场在大法官的猛烈炮火下自然是狼狈不堪,斯卡里亚当然不能放弃“羞辱”司法部律师的机会,连布雷耶都开始给政府律师重新学习土地法。政府的律师“狗急跳墙”地说:“如果本法庭判布兰特获胜,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全国有很多地都是类似的情况。”但他这种“要挟”更是犯了大法官们的大忌,卡根单刀直入地问:全国有多少地是这个情况?政府律师居然一下就傻了眼,说我不知道。罗伯茨立刻给了他最后一刀:“你们连记录都没有是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权力压根就是子虚乌有?””

    这期间,几乎每次与媒体接触,我都必须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后来我发现,越解释就越不清楚,干脆不解释。
    引自 2007 暗流

    对媒体这种事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标题引导的第一印象基本上都是错的,要反着看。 之前《思考的艺术》那本书里对这种情况已经描述得很形象了: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1707308/ 描写得实在经典,再拿出来抄一遍: >>>>>>>>>> 许多主持人要求嘉宾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复杂的问题,如果嘉宾这样做,就会被指责过于简单化;但如果他们尝试给出一个折中的答案,主持人又会说“你没有回答问题”,然后自己开始回答问题。如果嘉宾赞成主持人的说法,就会收到主持人的热情对待;如果嘉宾不赞成主持人的说法,则会被认为无知或不诚实。在电视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当两个嘉宾辩论的时候,他们会轮流打断对方,而另一方则大声说道:“让我说完。”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学习的愿望。而节目块结束时,主持人会对嘉宾的“激烈辩论”表示感谢,并承诺观众将在下次同一时间看到更精彩的辩论。 >>>>>>>>>>

    2014-07-01 12:25:39 1人推荐 回应
  • 第199页 2008年 风波

    前几天看到一条微博,按语是【大多数抱怨不公平的人,追求的并不是“公平”本身】 http://weibo.com/1401527553/Bbd169ngN 下面还有很多精彩的跟评。

    武汉在那个时代的开放过程中,已经接受了西方商业文明。这种现代文明,讲的是童叟无欺,按合同办事。武汉人的两面性也产生于此,你和我讲文明,我比你更文明,你奸诈,我比你更奸诈。“九头鸟”做生意不乏奸诈,像油抹布,打不湿拧不干。 为什么很多公司在武汉待不下去?因为玩奸诈,结果玩不过武汉人。
    引自 2008年 风波

    比起用满口仁义道德、国情特殊或者民主宪政(把所有人都骂了个遍呵呵)掩护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这种心口不一,直爽干脆的市井泼辣更对胃口,至少所有东西都照着游戏规则摆在明面儿上摊开了谈。

    万科坚持市场化、规范化,行事透明,在一些城市会“搞不通”,可是在武汉却做得成绩斐然。如果没有好的外部环境,一家认死理、缺少关系的外来公司怎么可能实现从逆境中崛起?我的一个简单判断,武汉的经商环境、人文环境、管制环境应该也是规范、透明的,好的环境源头在何处?相信就是武汉从近代工业化中形成的契约精神和现代商业文明基因吧。 在万科各城市的万客会中,武汉万客会无论是网站流量还是线下活跃度都是首屈一指,万科客服常常感叹武汉客户的厉害:为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甚至是不据理也力争,怪招频出,让我们的客服人员大感头疼——这是“九头鸟”的刁蛮吗?我觉得只能说明武汉人更早习惯了契约谈判,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化的理性。这应该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性格吧。
    引自 2008年 风波

    103页武汉城市花园垃圾场事件的笔记(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2048249/)中,后面紧跟着其实还有一段没抄:

    垃圾场问题尘埃落定,客户却没有停止行动:“王石答应我们的5台空调和5台空气清新机呢?王石不还要再来见我们一次吗?”
    引自 2008年 风波

    这也可以说是据理,也可以说是不据理,但是能够在规则范围内去谈、去力争,至少方式手段都是互相认同并接受的。

    2014-07-01 14:11:39 回应
1人推荐

一锅脑浆粥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026条 )

Everything Is F*cked
1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2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15
大流感
3
债务危机
1
有些未来我不想去
1
Are You a Machine?
2
超额收益
9
心外传奇
6
对赌
11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3
双升高手秘籍
1
神经的逻辑
16
互利(政治的智慧)
1
沉思录III
3
经济人的末日
6
The Peaceful Pill Handbook
1
公正
5
算法的陷阱
3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3
反智时代
4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15
最后的期末考
5
扫地出门
18
算法霸权
20
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
4
反对选举
3
枪炮、病菌与钢铁
6
祖先III
3
法国大革命反思录
2
正义之心
31
互利经济学
27
大国宪制
8
自由意志
1
人体交易
5
理性选民的神话
7
极权主义的起源
12
失控
10
祖先
2
沉思录Ⅱ(经典日新书系)(THE MEDITATIONS OF EPICTETUS)
7
沉思录
1
科技想要什么
7
疾病的隐喻
7
暴走军国
5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7
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
3
政法笔记
5
中国人的性格
15
反抗“平庸之恶”
7
黑洞
22
龙床
2
弗兰克尔自传
1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6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15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
19
活着回来的男人
12
不然你搬去火星啊
2
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
3
这是不是个人
1
同业鸦片
1
天朝的崩溃
30
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
2
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
1
事实证明,人民永远是最可爱的
1
生死链:中国首例核辐射受害者与生命对话
10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22
共和中的帝制
2
逃避统治的艺术
2
大国大城
4
The Real Doctor Will See You Shortly
1
王晏美谈肛说肠
2
人之将死
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57
乱时候,穷时候
1
Science Research Writing
6
Beyond Feelings
23
肌肉失衡的评估与治疗
2
Miniature Guide to the Art of Asking Essential Questions
1
Nudge
6
最后的陪伴
2
Complications
4
What Is Life Worth?
5
帕慕克们怎样读书
3
老残游记
2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2
中式英语之鉴
41
血酬定律(精装)
1
The Great Eskimo Vocabulary Hoax
1
随机漫步的傻瓜
10
Why Things Bite Back
3
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
1
约翰·邓普顿的投资之道
1
日语探疑
1
认知盈余
3
一九八四
1
人造恐慌
3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7
大地上所有的河流
4
The Writer's Notebook II
7
SCI 论文写作和发表-You Can Do It
1
技术的报复
5
我的月亮男孩
15
六个字母的解法
3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
28
我与岩波书店
12
为什么?
30
协和医事
12
只有医生知道!
1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3
一句顶一万句
2
我们仨
6
我与地坛
3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
14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
12
癫痫
6
编辑人的世界
7
哪些病适合看中医,哪些病适合看西医
7
失败的逻辑
8
魔鬼约会学
18
心术
27
虚实之间
7
此生未完成
6
练习场
3
再富,也不可富孩子
3
My Life as a Quant
2
Nothing Dies
1
世界与你无关
8
贪婪的大脑
1
小黑本
2
思考的艺术
12
垃圾车法则
1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
囚徒健身
1
三国配角演义
1
Law School: A Survivor's Guide
2
The Aggressive Conservative Investo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