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强调的是 ,近代海关虽然是特殊的 ,但却不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 ,盐税和邮政管理也雇用了外国人 ,它们也是中国的正式机构 。在世界其他地方 ,例如埃及有类似后来海关机构的债务银行 ,它从 1879年起取代了伊斯梅尔 ( Khedive Ismail )政权下的税收机构 ,并且由英国人和法国人共同监督 。 1881年成立的奥斯曼公债管理局 ( Ottoman Public Debt Administration ) ,代表的是欧洲持有奥斯曼债务的债券人利益 。若将这些现象推而广之 ,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在一些虚弱政治的边界地带 ,经常会产生强而独裁的政治实体 。联合国在它自己与虚弱的非洲政治实体和社会之间 ,以及中东和世界其他地方 ,规划出许多显著的空间来进行协调人道主义的救援行动和其他行动 。把海关和这些机构进行比较研究是有益的 ,但已大大超出了本书范围 。 引自 导 论 001
诚然 ,每个历史学者都清楚他们使用的历史档案并不完美 ,它们也并非全然完美地保存了过去的历史 ,因为一些关键人物总试图让将来的历史对他们有利 ,例如梅乐和对海关历史资料就是这样处理的 。历史真相并非总是能在档案中发现 ,尽管如此 ,在晚清和近代中国 ,海关仍是文献保存最完好的机构 。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清政府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历史视角 。 引自 导 论 001
本研究试图对中国海关的多面性给予公正的揭露 ,但必须指出 ,我没能对海关的船钞部门进行深入的讨论 。总税务司署的业务包括处理一般政策 、清朝和外国官员的关系 、人事问题 、外交和财政 。船钞部门则在港口建设 、安装和维持助航设施 、维修海关船只 (包括那些在缉私部门的 )等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 。这属于另外的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 ,航海知识和经验尤为珍贵 ;专业技能与领导力才是具有决定性的 ,而非地位与特权 。船钞部门存在的地方 ,是陆地和海洋交汇的地方 ,是一个不断地随着潮起潮落 、河道发生变化的地方 。有船钞部门的地方就会有有趣的事情 ,在这里 ,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汇聚一起 ;边界是模糊的 ,经常漂移的 。在这里 ,当地人可以轻易地对国家的诉求视而不见 ,或者干脆推翻 。若我对船钞部门能够有更大的关注 ,也许我就可以检讨在全球化或帝国主义时经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 ,即关于商品和人在港口与港口之间的移动 。毕竟大多数的历史都是由不擅长航海的人所写的 。
或许从水的这个角度我们就更可以理解彭慕兰 所提出的欧亚之间的 “大分流 ”概念 。要想从蔗园或南美银矿中获利 ,首先必须人到其地 。这需仰赖高超的航海知识 ,其中又以经度的发现最为重要 ,因为它可以让船在茫茫大海中得到定位 。这个知识来自于数十年的耐心观察与数学天才 。此外 ,要有极好的手工工艺 ,才能制造出精确的时钟 ,让天文学与航海能力结合 ,以此抵抗严峻的海洋环境 。同样重要的还有造船技术 、港口设施 、海员训练和材料利用等 ,例如用高大树木制造桅杆 。还需要一个官僚组织系统以便汇集世界上的航海知识 ,并使它能为公众所用 。欧洲各小国间军事武装的重商主义竞争和国家对航海发展的支持 ,加速了航海知识的积累 。对海关历史的探讨虽然使我对该领域有所一瞥 , 但需要做的研究还有很多。引自 导 论 001
……因为海盗和合法的船员实在难以区分 ,他们常常都一样 ,兼有两种身份 。据驻厦门的英国领事称 ,仅厦门一地就约有 3000余名海盗在活动 。引自 上海试点 035
辛酉政变将权力交给了一群年轻男人和一个女人 。在 1861年 ,恭亲王只有 28岁 ,慈禧太后比他还小两岁 。李鸿章 38岁 ,尽管曾国藩属于较老的世代 ,但也仅有 49岁 。这是一场由年轻一代对抗年老一代的政变 。赫德此时也不满 30岁 。难怪这一个年轻世代将会主导未来几十年的政局 。人们总觉得英国代表着年轻的西方国家 ,而清朝则已是一个古老而衰败的帝国 ,但情况恰恰相反 。英国的卜鲁斯 57岁 ,阿礼国 52岁 ,而包令则明显更年老一些 , 69岁 。若是认为辛酉政变是儒家老人政治的复位 ,因此没有办法做出实质的改变 ,而英国却是个年轻 、现代而且团结的国家 ,这种观点就算不是完全错误 ,也太过于简化了 。……
……
海关的建立 ,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 ,它实际上是一个超过十年的过程 。它最初是一个在上海成立的临时权宜试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个主要转折点 ,它导致了 《天津条约 》的签订 ,从而对上海模式进行了规范 ,并且把它推广到其他开放口岸 。而咸丰皇帝驾崩是个关键的时刻 ,因为这终结了他的政权向来主导的排外政策 。另一个关键点是赫德在 1864年永久地进驻北京 。然而 ,即使在那时 ,总税务司署也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组织 ,既没有各个处室来管理各项职能 ,也没有船钞部 ( 1912年后称海政局 , 1928年后称海务科 )来管理沿海航行设施 ,或是负责收集并发布中国海外贸易相关数据的统计部门 ,以及保障港口安全的水上警队等 。这些都在后来才逐渐出现 。在海关的发展进程中 ,总有一些特殊事宜加诸海关 ,赋予它灵活性和适应性 ,同时也给予它勇于尝试并承担额外职责的意愿 。
……
我已经强调过 ,虽然英国和法国在军事上更胜一筹 ,但他们已经在中国暴露了他们的弱点 。海关的用处不是作为帝国前进车轮上的一个齿轮 ,而是帮助减轻了英方的责任 ,巩固了它与清政府的合作 ,并确保中国支付维护沿海安全的大笔费用 。从清政府方面来说 ,根本的转变在于北京也意识到英法两国会支持而非推倒清政府 ,所以决心对外国事务实行更加严密的控制 ,从而防止地方官员致使清廷卷入与西方国家的冲突 。清政府还有对海关税收的迫切需求 ,它也特别想要打破广州帮对外贸易的掌控 ,尤其在长江下游一带 。 引自 推陈出新 060
正如鹅銮鼻灯塔的历史所展现出来的,灯塔是个象征 ,也是个统治工具 ;它可以有着多重和互相矛盾的意义 。海关通过船钞部创造了一幅为人类谋求福祉的清楚形象 ,这个形象变成中国海岸传奇的一部分 ,也进而合理化了海关的立场 。海关在 20世纪 30年代为了保护灯塔公共服务的内涵 ,禁止灯塔的船只参与打击走私 。 (见第六章 )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赫德如此倾力于建设船钞部 ,因为除了赋予海关一项全新的职责活动外 ,船钞部也体现了他在 《局外旁观论 》中所提出的要义 ,那就是要采用西方科技来建立一个中央集权 ,以及有效率和清廉的行政系统 。 引自 向海上去:船钞部 102
一个奢侈品市场也出现了 。镇江关税务司报告说 , “玻璃窗户 ”在 19世纪 90年代被进口到镇江 ,即便 “到目前为止只有富人在使用 ” 。粤海关税务司雷乐石称广州市场上出现了 “扶手椅 、沙发和弹簧床 ” 。他认为 : “在日常使用的物品中 ,金属正逐渐取代竹木制品 。窗户插销和门闩 ,几乎是清一色的铁制品当地商店和住房前 ,使用的都是铁门和铁栏杆 。 ”锡的用途也扩大了 ,几乎用来做 “各种事情 ” ,包括制造 “船顶棚 ” ,以及包装出口到北方地区的 “猪油和生姜 ” ;此外 ,锡还被制成 “灯具和盒子 ” 。引自 海关、对外贸易的扩张和欠发达的发展 149
镇江的当地居民十分讨厌外国人 ,因此曾在 19世纪 80年代数次洗劫小型外国社区 。南京也是这种情况 ,它的对外贸易直到 1899年才又重新开展 。引自 海关、对外贸易的扩张和欠发达的发展 149
这时出现了对海关的强烈批评声 ,认为海关其实是一个支持帝国主义剥削中国的机构 。郑观应就是这种观点的提出者之一 。在 19世纪 50年代 ,郑观应曾担任过上海新德洋行和宝顺洋行的买办 ,以及太古轮船公司的总买办 。他后来参与中国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认识了很多引领时代改革的思想家们 ,包括王韬和冯桂芬等 。他还给当时引导潮流的 《申报 》投过稿子 。 19世纪 80-90年代 ,他在和李鸿章有关系的商办洋务企业工作 ,包括天津和上海的电报局等 。郑观应既不是排外保守的满族人 ,也不是一位光会空想的儒家文人 。 引自 反弹:少年中国的崛起与税务处的成立 196
外贸增长是因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卖掉了铁路建设权和采矿权 。一些大型的国际集团 ,如北京辛迪加财团 ( Peiking Syndicate ) 、开滦矿物局 ( Chinese Engineering and Mining Company ) 、中英银公司 ( British & Chinese Corporation ) 、英商伦敦华中铁路有限公司 ( Chinese Central Railways )和扬子江流域公司 ( Yangtze Valley Company )等正在中国投资或伺机炒作机会 。 引自 债权市场吞噬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