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兰文学的初兴时期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即
正统哈里发时期(632—661)《古兰经》的问世,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阿拉伯传统文学的发展,
阿巴斯王朝前期(750—847)阿拉伯传统文学的演变,
阿巴斯王朝中期(847—945)民族诗人穆台纳比的脱颖而出。引自 1.概述
-
《古兰经》有关历代先知的故事与《圣经》大体相似,区别在于前者言简意赅,以“鉴戒”为目的,不过多记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在诺亚(努哈)、亚伯拉罕(易卜拉欣)、约瑟(尤素福)、穆西(母撒)、大卫(达伍德)、所罗门(索莱曼)、约伯(阿尤布)、耶稣(耳撒)和玛利亚(麦勒彦)等先知故事中,不乏想象奇特、情节曲折的描写。引自 2.《古兰经》——伊斯兰文学的奠基石
-
(1)倭马亚王朝“诗坛三杰”
艾赫塔勒(640—710)从维护本部族利益出发,他投靠哈里发宫廷,为倭马亚政权效劳,写诗颂扬倭马亚家族的高贵血统和施政业绩,以证明这个家族最配享有哈里发权位,因而获得“倭马亚诗人”和“哈里发诗人”的徽号。
法拉兹达格(641—732)他和艾赫塔勒一样,为维护本部族的利益而攀附哈里发宫廷,写诗颂扬倭马亚哈里发为“真主之友”、“指路的明月”,称赞王孙贵冑执掌朝政,手中握有克敌制胜的“真主之剑”;但他的政治立场不如艾赫塔勒坚定,态度反复无常,因而得不到当权者的宠信和重用。
哲利尔(653—733)在米尔拜德赛诗会上,因对麦加希尔家族的妇女说了些冷嘲热讽的话,遭到法拉兹达格的反唇相讥,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诗歌大战,促进了辩驳诗的发展,轰动了整个阿拉伯文坛。引自 3.阿拉伯传统文学的发展(2)“情诗之王”拉比尔
“只要我一息尚存,心中的爱永远坚贞;即使我葬身孤墓,也要回应你的呼声。”
欧默尔·本·艾比·拉比尔(644—711),是阿拉伯诗歌史上第一个专门歌颂女性和爱情的诗人。引自 3.阿拉伯传统文学的发展
-
(2)“舒欧比”思潮与诗歌创作
波斯籍诗人阿布·努瓦斯(762—813)以咏酒诗成就最高。“迷妄之路我自选,舍尽才华奔异端。我行我素好逍遥,享乐放荡乐无涯。乐及时,胜过盼来世望眼欲穿;尽欢笑,强似卜幽冥等得心焦。未曾见人死后报,天堂地狱进哪边。”诗人还声言:“宿命,反宿命,谁也说不清。死亡和坟墓,才是真实情。”在阿拉伯文学史上,阿布·努瓦斯被誉为“诗歌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苦行诗人阿布·阿塔希亚(748—825)诗云:“生者终死,建者终废。尔等众人,皆将不存。生由泥土,死化为尘。既然如此,为谁建尊?死神公断,不疏不亲。生死有命,一视同仁。”阿布·阿塔希亚赋予他的诗歌以发人深省的哲理,从而把传统的苦行诗推向前进。
(3)散文巨匠贾希兹(775—868)
贾希兹最具文学意味的作品是《吝啬人》,书中对吝啬人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凡悭吝者必竭力加以掩饰,但对他人的小气却是格外敏感。贾希兹对吝啬者的讥讽很有分寸,特别注意划清悭吝与节俭的界限,视勤俭持家为高尚的美德,这正显示出讽刺作家的高明之处。引自 4.阿拉伯传统文学的演变
-
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入主波斯,灭萨珊王朝(226—651)。推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倭马亚王朝统治不足百年,就被以波斯“马瓦里”为主要力量的人民起义所推翻。阿巴斯王朝前期诸哈里发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政治上启用波斯显贵(如巴尔马克家族三代人相继成为朝中重臣),效仿和实行波斯萨珊王朝的行政制度;文化学术上支持和赞助“百年翻译运动”,全面借鉴和吸收波斯、希腊和印度的优秀文化遗产;思想上受“舒欧比”思潮影响,赞同伊斯兰教旗帜下各穆斯林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与此同时,哈里发大权旁落,各地诸侯坐地为大,异族政权相继而起,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当时影响较大的伊朗地方王朝有塔希尔王朝(820—872)、萨法尔王朝(867—908)、萨曼王朝(874—999)、布维希王朝(945—1055)和伽色尼王朝(962—1186)等。波斯文学的崛起,正是在伊朗各地方王朝的扶持和赞助下得以实现的。引自 1.概述
-
鲁达基(850—941),萨曼王朝宫廷诗人。晚年,鲁达基因涉嫌参与政治活动被挖掉双眼,逐出宫廷,全部家产也被没收,在贫病交迫下返回故里,不久便与世长辞。
“健康、理智、温和的性情和良好的声誉,具有这四种品质,正直的人就无忧无虑。”诸如此类的说教,明显带有琐罗亚斯德教影响的痕迹。鲁达基很少写诗宣扬伊斯兰教,而对宗教上层人士的虚伪却深表不满:“你面对壁龛又有何益?心里只想着布哈拉和塔拉兹美女;真主感受到的是你爱的困惑,而不是你虔诚的心意。”
鲁达基是短小精悍的“鲁拜”和“杜·贝蒂”诗体的创始人。
继鲁达基之后萨曼王朝最著名的宫廷诗人是塔吉吉(?—977)。他在诗中公然申明自己坚持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约在976年,他奉旨将散文体《王书》和民间流传的故事改写成诗,只写了一千余行,即被仆从杀害。菲尔杜西将他的千余行诗收录于自己的史诗《王书》,以示对这位不幸殉难的诗人的悼念。引自 2.鲁达基——“波斯语诗歌之父”
-
菲尔杜西(940—1020)大半生在萨曼王朝时期度过。该伊朗地方政权热衷于复兴古波斯文明,鼓励和赞助为古波斯帝王树碑立传。菲尔杜西主要依据萨曼王朝呼罗珊省督阿布·曼苏尔下令编撰的散文体《王书》,参考帕莱威语史著《赫瓦塔伊·纳玛克》(即《帝王纪》),并深入民间广泛搜集素材,呕心沥血30余年,终于完成了长达十万余行的近韵体民族史诗《王书》。按照当时的惯例,菲尔杜西将经过修订的《王书》奉献给入主呼罗珊的突厥族国王马赫穆德(998—1030年在位)。诗人非但没有得到赞许和奖赏,反而遭到伽色尼朝廷的追捕和迫害,不得不四处流浪。菲尔杜西逝世后,他的遗体不准葬于穆斯林公墓,只准葬在自家的庭院。
(1)《王书》的主要内容
从开天辟地、文明之初写起,直至伊朗萨珊王朝(226—651)被游牧的、笃信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所灭。上下四千余年,经历了50位国王的统治。主要记述传说中伊朗庇什达德王朝、凯扬王朝和历史上萨珊王朝诸帝王的文治武功,众英雄的丰功伟绩。
①神话传说(公元前3223—公元前782),约万余行诗,着重记述伊朗雅利安人的起源,古波斯文明的萌芽,火的发现,农耕的开始,衣食的制作和文字的使用等。这部分以庇什达德王朝诸帝王与恶魔阿赫里曼及其他妖怪的斗争为主要线索,言简意赅地述说了“人类始祖”凯尤马尔斯、“最初的立法者”胡尚格、“披坚执锐的镇妖者”塔赫穆雷斯和“拥有良畜的美男子”贾姆希德等帝王的功业,最后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暴君扎哈克的千年苛政和铁匠卡维的揭竿而起。
②英雄传奇(公元前782—公元前50),约6万余行诗,是史诗的精华和核心部分。作者通过对传说中的伊朗与邻国突朗之间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战争(从庇什达德王朝后期至凯扬王朝结束)的详尽描述,成功地塑造了若干开拓疆土,抗击异族入侵的帝王形象,如性情乖戾、好大喜功的凯·卡乌斯,文武双全、智慧贤明的凯·霍斯鲁和权迷心窍、阴险狡诈的古什塔斯布等;歌颂了一大批忠君爱国、为民立功的英雄人物,如鲁斯塔姆世家和凯扬诸王子、国师古达尔兹和军事统帅图斯世家,以及米拉德、法里东和巴尔津等家族成员,无不是功绩卓著、声名显赫的豪杰。尤其是“盖世英雄”鲁斯塔姆,戎马一生,东征西讨,劳苦功高,接连3次保驾救主,使凯·卡乌斯免遭罹难,先后7次力挽狂澜,使凯扬王朝转危为安,真不愧为国家和军队的中流砥柱。有关他的故事片断,写得精彩纷呈,感情沛然,堪称波斯古典叙事诗的典范。
③历史故事(公元前50—公元651),约3万余行,主要描述萨珊诸帝王的内政外交和国家的兴衰荣辱。其中对开国立业的阿尔达希尔·帕帕克,以“宽肩”著称的沙普尔,勇武过人的巴赫拉姆·古尔,治国有方的阿努希尔旺,与亚美尼亚姑娘希琳相爱的霍斯鲁·帕尔维兹等帝王的形象,刻画得比较生动细腻。有关历史上马资达克教徒起义,著名宰相伯佐尔格·梅赫尔的直言进谏,象棋从印度的传入,《卡里莱与迪木乃》的翻译,以及边陲守将巴赫拉姆·丘宾的叛乱等故事的描写,也给人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引自 3.菲尔杜西和他的《王书》(2)《王书》的主要英雄人物形象
史诗《王书》素有“鲁斯塔姆书”之称。为搭救身陷囹圄的凯·卡乌斯国王,鲁斯塔姆不顾个人安危,选择一条艰难险阻的近路,只身前往马赞德兰,连闯“七道难关”;勇斗雄狮,坐骑拉赫什立下头功;忍受饥渴,走出一望无垠的荒漠;大显神威,力斩通人语的巨龙;识破奸计,不为“美女”的酒宴所惑;生擒蛮将,说服乌拉德充当向导;力战群魔,除掉主妖阿尔让格;潜入魔窟,制伏穷凶极恶的白魔王。英雄挖出白魔王的心肝,将鲜血滴进凯·卡乌斯的眼中,使国王双目复明。
(3)《王书》的地位和影响
《王书》不仅是古波斯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总集,同时也是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者。波斯古经《阿维斯塔》阐发的以“抑恶扬善”为宗旨的“善恶二元”论,宣扬“君权神授”的“灵光”说,强调劝善惩恶的“三善”(善思、善言和善行)原则,和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祥瑞观念”等,在《王书》的字里行间,尤其在劝谕性的段落里,或隐或显地有所表露。引自 3.菲尔杜西和他的《王书》
-
由突厥人创建的伽色尼王朝(962—1186),在马赫穆德(998—1030年在位)时期极为强盛。他对外军事扩张,曾12次远征印度;对内实行专制,残酷镇压什叶派,尤其是伊斯玛仪派信徒。引自 4.伽色尼王朝宫廷诗人
-
(1)伽西代
由15个或20个以上联句(贝特,相当于双行)组成。诗中第一个联句的两个单句(梅斯拉,相当于单行)必须押尾韵,以下联句中的两个单句可不押尾韵,但结尾时必须与第一个联句同韵脚。波斯诗人常用30个至50个联句的格式。
伽西代一般由序诗(玛特拉)、中转诗(玛赫拉斯)和尾诗(玛格塔)三部分组成,写作时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伽西代的韵律要求庄严、凝重,以适合表现重大的题材为宜。它所表述的内容十分丰富,或赞颂帝王将相和宗教首领,或阐述人生哲理和宗教信条,或追悼亡友和抒发爱情,或自我炫耀和讥讽社会弊端等等。引自 5.波斯古典格律诗的类别和特征(2)伽扎尔
由伽西代开头部分的抒情诗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格律诗,多用来表现爱情主题。通常由7个至14个联句组成,押尾韵的规则与伽西代相同。伽扎尔的韵律要求轻快、流畅,以适应配乐演唱的需要。它的内部结构与伽西代一样,只是在尾诗中常出现作者的笔名,当然也有例外。世俗情诗发展到萨迪(1208—1292)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4世纪出现一种新的情诗。既含有深邃的苏非神秘主义教义和哲理,又以精美洗练的语言表现出内心炽热的情感和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这便构成了伊斯兰世界抒情大师哈菲兹(1327—1390)的诗歌特色,并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楷模。引自 5.波斯古典格律诗的类别和特征(3)玛斯纳维
因为诗中每个联句的两个单句采用aa,bb,cc,dd,ee……的韵脚形式,故又被称作“莫兹达韦杰”(意为“成双配对的”)。玛斯纳维多用来创作长篇叙事诗。它没有固定的韵律要求,一般采用短促、轻快的音韵节奏,如“莫特伽雷布”、“拉玛尔”和“哈扎杰”韵等。从内容看,玛斯纳维叙事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史诗,如菲尔杜西的《王书》;一类是爱情故事诗,如内扎米的《霍斯鲁与希琳》;一类是宗教劝谕诗,如毛拉维的《玛斯纳维》。引自 5.波斯古典格律诗的类别和特征(4)鲁拜和杜·贝蒂
这两种格律诗均由两个联句,即4个单句组成。诗中第1、2、4个单句必须同韵脚,第3个单句押不押尾韵皆可。鲁拜和杜·贝蒂的区别在于使用的韵律不同。后者的音韵被称作“莫沙·凯尔”,源自于萨珊帕莱威语诗歌的韵律,故而也称其为“法拉维”(即帕莱威)体诗。
鲁拜体诗约产生于9世纪末10世纪初,据传鲁达基为其创始人。起初它多在酒宴和聚会上配乐吟唱,故又名“塔朗内”(意为“歌曲”)。诗人用这种诗体或抒情咏怀,或阐述人生哲理,或宣扬教义。波斯著名鲁拜诗人不少,其中翘楚当推欧玛尔·哈亚姆(1048—1122)。他的诗作朴实无华,词意隽永,富于哲理,耐人寻味。
杜·贝蒂开始也被称作“塔朗内”,后来才发展成为独立的诗体。这种诗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风味,在农村和山区颇为流行。早期苏非诗人巴巴塔希尔(?—1019)用洛里方言创作的杜·贝蒂,纯朴自然,感情炽烈,音调铿锵,悦人耳目,堪称诗中珍品。引自 5.波斯古典格律诗的类别和特征(5)伽特埃
由两个乃至数十个联句组成,通常采用5个至7个联句的格式。诗中每个联句的两个单句押不押尾韵皆可,但第一个联句中的两个单句绝不可押尾韵;否则,就容易与伽西代或伽扎尔体诗相混淆;伽特埃的韵律不固定,可任意选择。它多用于表达颂扬、哀悼、讥讽和训诫等内容。诗人之间书信往来,也常用它述说生活感受,抒发思念之情。引自 5.波斯古典格律诗的类别和特征6)塔尔吉和莫萨玛特
是从伽西代派生出来的两种诗体,其功能和特征基本相同,仅在结构形式和韵脚设置上有所差别。
塔尔吉包括若干诗节,每节诗第一个联句的两个单句必须押尾韵,以下的联句要求与第一个联句同韵脚;同时在每两个诗节之间单独设立一个押尾韵的联句,把前后两节诗隔开——这个“插入联句”若在每节诗的最后重复出现,没有变化,则称其为“塔尔吉·班德”;如若不然,诗句有变,则称其为“塔尔基布·班德”。引自 5.波斯古典格律诗的类别和特征
-
什叶派的布维希(白益)王朝(945—1055)和逊尼派的塞尔柱王朝(1055—1194);前者的君主自称“艾米尔”或“马立克”,后者的君主以“苏丹”自诩。他们都把哈里发当作傀儡。比较重要的地方王朝有埃及和叙利亚的法蒂玛王朝(909—969—1171)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波斯的花剌子模王朝(995—1156—1231)等。阿拉伯帝国的分崩离析,给垂涎东方已久的罗马教皇以可乘之机,于是爆发了十字军的东侵(1095年至13世纪末)。因遭到新兴的赞吉王朝(1127—1262)的有力反击,西方基督教徒的扩张野心未能得逞。
什叶派的各支派,如十二伊玛目派、栽德派和伊斯玛仪派等,在掌权的布维希人和法蒂玛人的支持下,势力有明显的增强,但仍不敌强大的逊尼派。
塞尔柱人对伊斯兰教的最大贡献,是以官方干预的形式确定艾什尔里学派的教义主张为官方信仰,大致解决了逊尼派内部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神学争论。后经安萨里(1058—1111)的努力,将苏非神秘主义教义纳入正统信仰,使之成为官方教义的组成部分,从而使逊尼派伊斯兰教信仰确立了最终形式。
发展时期伊斯兰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苏非文学的勃兴。引自 1.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