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罗米突对《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的笔记(19)
启罗米突 (艳照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读过 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
-
第5页
寂寂寥寥一床书
-
第18页
绕床弄青梅
-
第25页
低度酒变酸
-
第39页
“松柏之后凋也”和“夕餐秋菊之落英”
管锥编: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注》:“英、华也;言己旦饮香木之坠露,……暮食芳菊之落华”;《补注》:“秋花无自落者,当读如‘我落其实而取其华’之‘落’。”按“夕餐”句乃宋以来谈艺一公案,张云璈《选学胶言》卷一三已引《西溪丛语》、《野客丛书》、《菊谱》诸说。洪氏纠正王逸注“落华”,意中必有此聚讼在。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八《残菊》:“残菊飘零满地金”,《注》:“欧公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戏赋:‘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荆公曰:‘是定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落英指衰落。’《西清诗话》云:‘落、始也。’窃疑小说谬,不为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四引《西清诗话》外,复引《高斋诗话》记嘲王安石者为苏轼,则《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渊源所自也。史正志《史老圃菊谱·后序》调停欧、王,谓“左右佩纫,彼此相笑”,菊“有落有不落者”,而终曰:“若夫可餐者,乃菊之初开,芳馨可爱耳,若夫衰谢而后落,岂复有可餐之味?《楚辞》之过,乃在於此。或云:‘……落英之落,盖谓始开之花耳。然则介甫之引证,殆亦未之思欤?’或者之说,不为无据”;是仍以安石为误。宋人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论《西清诗话》、费衮《梁溪漫志》卷六、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七引《梅墅续评》,后来陈锡璐《黄奶余话》卷三、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七亦搜列诸说,胥主“落英”之“落”当解为“初”、“始”。安石假借《楚辞》,望文饰非,几成公论。安石大弟子陆佃《埤雅》卷一七:“菊不落华,蕉不落叶”,盖似隐驳乃师诗句。他如朱淑真《黄花》:“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言外胥有此公案,而借以寄慨身世。惟楼钥、王楙谓“落”正言陨落,而於全句别作解会。王说出《野客丛书》卷一,张云璈已引之;楼说出《攻愧集》卷七五《跋楚芗图》云:“人言木兰即木笔,虽别有辛夷之名,未知孰是,而颇有证焉。半山有‘篱落黄花满地金’之句,欧公云:‘菊无落英。’半山云:‘欧九不曾读《离骚》!’公笑曰:‘乃介甫不曾读耳!’竟无辨之者,余尝得其说。灵均自以为与怀王不能复合,每切切致此意。木兰仰生而欲饮其坠露,菊花不谢而欲餐其落英,有此理乎?正如薜荔在陆而欲采於水中,芙蓉在水而欲搴於木末。”心良苦而说甚巧。顾《九歌·湘君》以“心不同兮媒劳”申说采荔搴蓉,枉费心力之意甚明;《离骚》以“长顑颔亦何伤”申说饮露餐英,则如王逸注所谓“饮食清洁”,犹言“宁饮水而瘦”,非寓岂“有此理”之意。《荆文诗集》卷四七《县舍西亭》第二首:“主人将去菊初栽,落尽黄花去却廻”;盖菊花之落,安石屡入赋咏。夫既为咏物,自应如钟嵘《诗品》所谓“即目直寻”、元好问《论诗绝句》所谓“眼处心生”。乃不徵之目验,而求之腹笥,借古语自解,此词章家膏肓之疾:“以古障眼目”(江湜《服敔堂诗录》卷八《雪亭邀余论诗,即以韵语答之》)也。嗜习古画者,其观赏当前风物时,於前人妙笔,熟处难忘,虽增契悟,亦被笼罩,每不能心眼空灵,直凑真景。诗人之资书卷、讲来历者,亦复如是。安石此掌故足为造艺者“意识腐蚀”(the corruption of consciousness)之例。《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曰:“菊有黄花”,张翰《杂诗》曰:“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唐人如崔善为《答无功九日》以二语捉置一处:“秋来菊花气,深山客重寻,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而承曰:“摘来还泛酒”,是尚知菊英之不落,隐示“散金”之为假借成语。至安石以菊英亦黄,遂迳取张翰之喻春花者施之於秋花,语有来历而事无根据矣。若其引《离骚》解嘲,却未必误会。“落英”与“坠露”对称,互文同训。《诗》虽有“落”训“始”之例,未尝以言草木,如《氓》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兮,其黄而陨”,正谓陨落。《离骚》上文曰:“惟草木之零落兮”,下文曰:“贯薜荔之落叶”,亦然。下文又曰:“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遗”;《补注》:“琼,玉之美者;……天为生树,……以琳琅为实,……欲及荣华之未落也。”若科以“菊不落花”之律,天宫帝舍之琅树琪花更无衰谢飘零之理,又将何说以解乎?比兴大篇,浩浩莽莽,不拘有之,失检有之,无须责其如赋物小品,尤未宜视之等博物谱录。使苛举细故,则木兰荣於暮春,而《月令》曰:“季秋之月,菊有黄华;是月也,霜始降,草木黄落。”菊已傲霜,而木兰之上,零露尚漙,岂旦暮间而具备春秋节令之徵耶?朝只渴抑无可食而夕只饥抑无可饮耶?指摘者固为吹毛索痏,而弥缝者亦不免於凿孔栽须矣。
-
第52页
关于“呜呜”
方一新《中古汉语读本》
-
第55页
百四十村 閣學周公煌,四川人,自言其祖樵也,孤身居峨嵋山,年九十九未婚。每日入山打薪,賣與山下吳姓鬻豆腐翁。吳夫妻二人,一女,每日買周薪為炊,交易甚歡。 吳年六旬,告周曰:「明日是吾生辰,叟早來飲酒。」周諾之,已而不至,吳之妻曰:「周叟頗喜飲,今不來賣薪,又不來稱祝,毋乃病乎,盍往視之?」吳翌日往訪,見周顏色甚和,問:「昨何不來?」叟笑曰:「我昨入山,將伐薪作壽禮,不意過一深溪,見黃白物累累,得無世所稱金銀者乎?余竭力運之,現堆牀下。若下山,則誰為守者?」吳視之,果金銀,因代為謀曰:「叟不可居此矣。叟孤身住空山而挾此物,保無盜賊慮耶?」周曰:「微君言,吾亦知之,盍為我入城尋一屋在人煙稠密處?」吳如其言,且助之遷居。 未幾,周又至,面赧然有慚色,手百金贈吳,揖曰:「吾有求於公。吾明年百歲矣,從未婚娶,自道將死,遑有他想?不料獲此重資,一老身守之,復何所用?意欲求公作媒,代聘一婦。」吳睨其妻,相與笑吃吃不休,嫌其不知老也。周曰:「非但此也。我聘妻,非處子不可。若再醮二婚,非老人鄭重結髮之意。倘嫌我老者,請萬金為聘,以三千金謝媒。」吳雖知其難,而心貪重謝,強應曰:「諾。」老人再拜去。月餘,無人肯與老人婚。老人又來催促,吳支吾無計。 時吳女才十九歲,忽跪請曰:「女願婚周叟。」吳夫婦愕然。女曰:「父母之意,不過嫌周老,憐女少耳。女聞人各有命。兒如薄命,雖嫁年相若者,未必不作孀婦;兒如命好,或此叟尚有餘年,幸獲子嗣,足支門戶,亦未可定。且父母無子,只生一女,女恨不能作男兒孝養報恩。如彼以萬金來此,而又以三千金作謝,是生女愈於生男,而女心亦慰。女想此叟如許年紀,獲此橫財,恐天意未必遽從此終也。」吳夫婦以女言告叟,叟跪地連叩頭呼岳父母者再。嫁,生一子,讀書補廩,孫即閣學公也。 老人年一百四十歲,吳女先卒,年已五十九矣。老人殯葬制服,哭泣甚哀。又四年,老人方卒。所居村,人題曰「百四十村」。
-
第68页
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装逼柳亚子
-
第86页
孔为“美”意
-
第99页
当 精心玩索全书,不可断取单辞
-
第103页
启罗米突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52条 )
- 管錐編(全四冊)
- 6
- 语文论衡
- 2
- Isaiah Berlin
- 1
- 中古文献语言论集
- 3
- 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四十年
- 5
-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项楚卷
- 6
- 敦煌文书的世界
- 1
- 敦煌文学丛考
- 7
- 金明馆丛稿二编
- 2
-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 3
-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
- 5
- 讲解莫高窟
- 1
- 敦煌考古漫记
- 1
- 民族与国家
- 1
- 杜甫全集校注
- 1
- 谈艺录
- 7
- 宋元明市语汇释
- 3
- 元白诗笺证稿
- 2
- 且借纸遁
- 1
- 猪人工授精技术图解
- 1
- 宋代類書之研究
- 2
-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散文概论
- 2
- 伍叔傥集
- 1
- 袁枚全集
- 1
- 邓之诚文史札记(全2册)
- 3
- 养晴室笔记
- 4
- 历代文话(全十册)
- 3
- 蒙文通学记
- 1
- 冷庐杂识
- 5
- 顾颉刚读书笔记
- 7
- 探花风雅梦楼诗
- 1
- 敬畏传统
- 1
- 无声无光集
- 1
- 唐詩論學叢稿
- 4
- 异域之眼
- 2
-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
- 2
- 忘山庐日记(下)
- 1
- 陈垣来往书信集
- 4
- 六朝文学论稿
- 3
- 論天人之際
- 3
-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 8
- 苏鲁支语录
- 1
- 敦煌学五十年
- 4
- 想象与叙述
- 1
- 周一良集(第肆卷)
- 4
- 寒山诗注
- 6
- 近代散文抄
- 2
- 俄罗斯圣彼得堡藏石头记
- 1
- 周勋初文集(全七册)
- 6
- 蒲柏诗歌研究
- 1
- 姚鼐与乾嘉学派
- 12
- 越缦堂读书记
- 3
-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
- 1
- Modern China
- 2
- 性心理学
- 3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 4
-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 1
-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
- 2
- Contemplating the Ancients
- 1
-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
- 1
- 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
- 2
-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 1
- 注史斋丛稿(增订本)(全二册)
- 1
- 陈衍诗论合集(上下)
- 1
- 汪辟疆诗学论集(上、下册)
- 1
- 敦煌本《甘棠集》研究
- 1
- 珂雪齋集(全三冊)
- 1
-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Amazing Sex
- 3
- 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
- 1
-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 1
- 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
- 4
- 疑惑
- 1
- 国语运动史纲
- 1
- The Major Works
- 1
- 外国文艺百话
- 9
- 漫画世界系列12:漫画日本历史
- 2
- 敦煌吐鲁番文献
- 1
- 茶烟歇
- 3
- Beyond the Pass
- 1
- 龙旗飘扬的舰队
- 1
- 隋唐史
- 2
- 樊南文集
- 1
- Fu Ssu-nien
- 1
- 德川时代史论
- 2
- 颜习斋哲学思想述(精)
- 6
- 国史旧闻(全四册)
- 5
- 树新义室笔谈
- 2
- 见闻札记
- 2
- 五杂组
- 1
- Philosophy Bites Back
- 1
- 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 7
- 鴨池夢痕
- 1
- 訓詁叢稿
- 1
- 周珏良文集
- 3
- 文选平点
- 1
-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
- 23
- 敦煌·民族·语言
- 1
- 绝域与绝学
- 1
- 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 2
- 宋元以來俗字譜
- 1
- 异域与新学
- 1
- The Manchurian Myth
- 2
- 中国青春文学年选
- 2
- 教我如何不想她
- 1
- 宾退录
- 1
- 晚明文学思潮研究
- 2
- 蒙求注释
- 1
- 世载堂杂忆
- 1
- 金波涌处晓云开
- 1
- 满汉异域录校注
- 1
- 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
- 2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 7
- 郁达夫诗词笺注
- 1
- Forgotten Ally
- 2
- 读曲小记
- 2
- 周汝昌红楼梦考证失误
- 1
- 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
- 5
- 近代中国史学十论
- 1
- 读史的智慧
- 1
- 谈艺录(补订重排本)
- 1
- 阳湖文派研究
- 6
-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
- 2
- 黄时鉴文集(全三册)
- 8
- 萇楚齋隨筆 續筆 三筆 四筆 五筆
- 11
- Orientalism
- 1
- 金陵生小言
- 6
- 钱钟书 杨绛研究资料集
- 4
- 钱锺书英文文集
- 1
- 骨董琐记
- 6
- 学术的年轮
- 7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 10
- 语文学论集(增补本)
- 7
- 终南山的变容
- 5
- The Red Thread
- 1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
- 3
- 学林漫录·二集
- 1
- 宋代志怪传奇叙录
- 1
- 啸亭杂录
- 10
- They Never Said It
- 4
- 寓圃杂记 谷山笔麈
- 5
- 中国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
- 4
- 晚明小品研究
- 19
- 蒲寿庚考
- 19
-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
- 14
- 邯郸记
- 1
- 尼采思想传记
- 1
- 中国传奇小说
- 1
- 十驾斋养新录
- 3
- 武士与将军
- 2
- 墐户录
- 5
- 学林漫录(初集)
- 11
- 袁宏道集箋校(全三冊)
- 1
- 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两册)
- 15
- 访古学诗万里行
- 7
- 二战期间日本外交内幕
- 5
- 文史探微
- 10
- 米德尔马契
- 1
- 未盡的才情
- 5
- 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
- 3
- 北京:城与人
- 3
- 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
- 9
- 清诗史(上下)
- 3
- 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
- 1
- 体国经野之道
- 7
- 吴宓日记-第5册(1930-1933)
- 2
- 韩非子评论与友人论张江陵
- 2
-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 12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第七卷 思想宗教
- 3
- 篱槿堂自叙
- 5
- 愉快的思
- 1
- 史传通说
- 2
-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 1
- 历史科学中两条道路的斗争
- 7
- 权势转移
- 6
- 裂变中的传承
- 1
- 夏济安日记
- 7
- 职方外纪校释
- 7
-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 8
-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 3
- 励耘书屋问学记
- 7
- 蒿庐问学记
- 5
- 上学记
- 10
- 分析的时代
- 7
- 学苑零拾
- 8
- 我的留学记
- 12
- 师门问学录
- 16
- 东风与西风
- 1
- 东洋史说苑
- 14
- 子午山孩
- 2
- 香祖笔记
- 1
- 《读书》十年(三)
- 4
- 书斋闲话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