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阿对《生育制度》的笔记(17)
-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若是种族绵续是人类个体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为维持个体生存计,必得另外设法保障种族的绵续了。于是我们看见有不少文化手段在这上边发生出来,总称之作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 引自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文化是人类用以来满足需要的人为工具,若是有一种需要可以由我们机体天赋的生物机能来满足的,我们在满足这种需要时也就不必再加上人为的工具, 如一辈本能论者所谓是我们生物机能的表现,我想在人类社会中也就不必有生育制度来规定人们怎样求偶,怎样结婚,怎样生孩子,怎样做父母等等一大套麻烦的规则了。 引自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它们的生命是以毁灭其他生命来培养的。可是生殖却刚刚相反。新生命的产生没有不靠母体的消耗和亏损。 孩子的生活既须父母供养,在父母说来总是自己的牺牲。 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就得设法避免生殖。我想厌恶生殖的苦修和禁欲主义多少是在想解脱这种自我牺牲的根源。维持得住自我的完整和自由的该是一种无性生活。 引自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生物们一贪片刻的欢娱,造下了三生的孽债,将错就错地把种族绵续了。种族绵续决不能说是个体所要求的,而是性的满足中不经意的生理结果,这巧妙的安排在人类中,如我在上文所说,很有失去效力的可能。绵续种族假如是造物的主意,他还得另用一项法宝来使人类就范。 引自 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 -
第二章 双系抚育
人类要用社会的制裁力使婴孩不断出生,并且使出生的婴孩有机会长大成人,以备继替衰老和死亡的人物。 引自 第二章 双系抚育 人类总必有一天,不必用自然方法去怀孕和抚育胎儿,这终究是一种痛苦的事,人类有这责任去为妇女免除这痛苦,以人工的方法使生殖细胞结合,在机器里把胎儿养大。这时候,无疑的,我们现有的生育制度的形式会完全改观。 引自 第二章 双系抚育 费老的想法如此前卫,正与一些科幻作品相合,而不仅仅认为女性怀孕生子天经地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类的科技发展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那么解放女性生育也是有必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两性生殖的动物,子体生理上的抚育却总是由母体单独担负的。雌雄生殖细胞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前者带有给子体的营养原料,而后者不带。 它固然给子体以生命,可是并没有帮助子体得到生活。 引自 第二章 双系抚育 从生命初始,雄性和磁性对于后代的给予水平就完全不对等
苟其父爱是出于本能,则具有这种本能的动物不应有撒野种、不肯认账的混蛋了。在人类中,更不必立下种种规范和手续来确立父子的关系了。 引自 第二章 双系抚育 不肯认账的混蛋,古往今来,不要太多,女性却永逃不开母亲的身份
-
第二章 双系抚育
生物联系、感情联系和社会联系本是三,不是一;它们可以相合也可以相离。 引自 第二章 双系抚育 可是把人们长期的两性结合归源到富于流动的感情上已经有些困难,何况把社会上重要的抚育作用以爱屋及乌的眷恋来维持,真不免把儿女私情看得太认真了。离婚法稍稍宽了一些,夫妇间感情联系的本相,表露得就不太好看。 在讨论社会制度时,我常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感情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我们可以用社会生活的需要去解释人们感情所寄托的对象和发泄的方式;而不能以感情来解释社会制度的方式。 我们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好,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 引自 第二章 双系抚育 感情如此脆弱,人性永远自私
-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之所以受限制还是因为要维持和保证对儿女的长期的抚育作用,有必要防止发生破坏婚姻关系稳定性的因素。 引自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从本质上来说,社会并不需要两性道德,只需要社会稳定,婚外性关系被唾弃的原因,违背道德、不忠等不过是表象,归根究底是扰乱了社会稳定秩序
为了要孩子,不能不结婚,这是马林诺夫斯基所描写特罗布里恩德岛上女人宁愿牺牲性生活的自由和接受管家婆的烦恼的理由。 引自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女性如果摆脱了生育欲望,那真的可以享受到更丰富自由的性生活和更自我化的人生体验
事实上,没有地方没有生在婚姻关系之外的孩子,可是这些孩子若不是在生后被已婚的人领养去,时常就被溺死。没有父亲的孩子即使不致连生存的权利都得不到,但常常不能充分享受一个完全的社会分子所有的权利。他不是被挤在活人世界之外,也总是部分地被挤于社会之外。人间的悲剧是人造的。 引自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事实上父与子的生物关系的要求确定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规定。 引自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是生育的工具人,男性也可能是养育的工具人,大家不过是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能够维持机器运转即可,谁又真正关心零件的想法呢。古代皇帝都有替别人养孩子的风险,更不用提普通男性了
所谓自由者,也不过是在某个范围中的自由罢了。 引自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人生而不自由
在西洋,婚姻仪式须在教堂里由牧师来主持,把婚姻视作一种向上帝负责的契约。在我们自己,一方有月下老人的暗中牵线,一方有祖宗的监视,一方还有天地鬼神来作证,这样把确立个人关系的婚姻弄成了一件热热闹闹的社会举动,更把这和生物基础十分接近的俗事,转变成了好像和天国相通的神迹。为了这双系抚育,我们不能不敬服人类在文化上所费的一番苦心了。 引自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我的痛不能直接跑进你的身体,使你也感觉到痛。可是你我要能合作,却又不能不痛痒相关,甘苦相共;于是我们只能造下一个能相互猜测和捉摸别人痛痒的象征体系。靠这象征体系,我们才能据此以推己及人。可是这些象征的意义却又只能从我们各个人的经验中体会得来,因之,自己所没有的也就无法推己及人;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也无法使人明了,发生同感。 引自 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 因之,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真正地能充分地尝到另外一个人的甘苦,感到另外一个人的休戚,想到另外一个人的思想,完全懂得另外一个人的语言。若是在我们感情深处,独到的领悟,能得到另外一个人的同情和欣赏,这个人是否完全懂得我们的意思且不说,已经是十分难得,我们要称他作知己;有了个知己,死也可以无憾。 引自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没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
在一个真正‘理想的’婚姻里,我们所能发见的,不止是一个性爱的和谐,而是一个多方面的而且与年俱进的感情调协,一个趣味与兴会的结合。一个共同生活的协力发展,一个生育子女的可能的合作场合,并且往往也是一个经济的单位集团。” 引自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理想婚姻有太多方面的要求,持续时间又是几十年的跨度,这也就导致了它的稀有,现代人追求这种理想婚姻,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生儿育女的旧式婚姻了,所以才导致了结婚率如此之低
社会对于性的歧视是有原因的。这原因就在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社会关系是行为的模式,是一种轨道,贵在能持久。若是天天要变,也就没有轨道可说了。因之,社会总是不太鼓励社会关系的改变的。 这样说来,维持社会结构的安定和完整,不容它紊乱和破坏,性这个力量,无论如何得加以控制了。不论人是怎样多元性感,还是要设尽方法把性关入夫妇之间;更立了种种禁律,限制可婚的范围;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决不容性的闯入,于是发生了乱伦禁律和外婚的规定。 引自 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 性的威力太大,有时甚至让人失智让人无法自控,它包含了人本性中的冲动和狂野,所以注定是被打压的
-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正夫人对于妾的态度,那样容忍实在是出于现代夫妇的想象之外。中国传统社会很严格地把夫妇关系弄得“上床夫妻下床客”,但是对于男子的感情生活却很少加以严格的拘束。 引自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千百年来从来都是如此,女性始终是被压制的地位
我在上节里曾说一个理想的夫妇关系是要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是能胜任社会所交给他们抚育孩子的事务,一方面是两人能享受友谊爱好的感情生活。在经济水准较低的社会中,抚育事务可以是相当繁重,又加上社会结构的需要完整,我们常见到抹煞夫妇间感情生活的现象。这自然是文化的缺陷,因为,以我看来,文化的职志是在实现比较理想的生活。夫妇感情生活的未尽发展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弊病。 引自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现在中国的青年对于婚姻有了一种以前的人所没有的,或可以没有的新要求。他们要在婚姻配偶身上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所谓感情上的满足就是要如哈夫洛克·霭理士所说的“婚姻关系决非寻常的人事关系可比,其深刻处,可以穿透两个人的人格,教他们发生最密切的精神上的接触以致于混化” 引自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这种感情太难得了
事实上,如我在《初访美国》里所说的,在中国这种环境里,有多少青年男女真的有恋爱的条件我是很怀疑。读者不要误会我反对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我所要指出的,能从这公式中解决终身大事的必须有一个客观环境,那就是说,社会上要把夫妇关系的任务减得很轻,使夫妇不必经营全面的合作,甚至减少到只有性和感情的内容。 引自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男女在指责对方现实无情的时候,都忽略了,是畸形的社会扭曲了我们的对于爱情的向往,在现实的重压下,又有多少人有勇气保留对于真情的向往呢?在这样的环境中,追求感情,又是不是太过天真了呢
旧时的一种观念认为婚姻必有其不可避免的痛苦,现在这观念是不时髦了。不过痛苦依然存在, 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工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如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和洽上用工夫了。这是新不如旧的地方。 引自 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 婚姻中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其本质即如此
-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在称谓体系中,媳妇的称呼很多是从她和孩子的关系中得来的。她的翁姑和丈夫时常称她作“某某的娘”。没有生孩子之前,家庭里其他的人很不容易称她,所以很多时候是没有称呼的,或是用不很确定的称呼。 引自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传统中,女性就是没有单独地位的,也就不被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了,她不过是生育子代的一个符号罢了,甚至连单独的名字都是多余的
两性的享受不带有对于将来的瞻望。各人为了自己的满足不易有个共同的憧憬。这种生活不是三度的,因之各自被习惯所支配,使他们不易和洽。要打破这历史的不同习惯的障碍,必须创造出一个共同的向未来的投影。孩子不但给夫妇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将来的展望,而且把这空洞的将来,具体地表示了出来。结婚若是只是指两性的享受,这种关系是不易维持的。可是结婚却开启了另一种感情生活的序幕,孩子出生为夫妇两人创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孩子不但是夫妇生物上的结合,同时也给夫妇性格上结合的媒介,从孩子在夫妇关系上的创造性,使我们对于“三角形的完成是孩子的出生”这一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了。稳定夫妇关系的是亲子关系。 引自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写得很有道理 但作为丁克 我实在不想要这种未来的展望 宁可不婚 而且我想现代人也不一定把未来和孩子画等号吧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未来是衰老和死亡 有孩子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我们文人中那种善于逢迎、一心依赖、早熟先衰的弊病,也许有很多是可以从早年生活的家庭区位配合中得到解释的。 引自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在一个合作的经济单位中,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维持团体完整的必要条件。在以亲属作基础的团体里,两代之间还可以用权力来维持不太平等的关系,同代之间则比较困难了。这是兄弟间各自成家的一个原因。 引自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夫妇既然不能由同一抚育团体里生长出来的人结合而成,结了婚又必须合作同居,所以两人中至少必须有一人,放弃他或她原来的合作团体,结婚之后加入配偶的合作团体。 引自 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 -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文化本来是人造的,凡是人造的,并不是我有意小视人类的创造力,不完全是常事。 引自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多少人在文化的弊端中挣扎甚至死亡,人的痛苦都是人造的
弗洛伊德至少指出家庭这三角结构中包含着一个基本的矛盾。这矛盾就存在于亲子之间。他指出了这矛盾之后,接着就用性的竞争来解释父子冲突的原因。父子的冲突很可能颠翻家庭的组织,社会为了要维持这个结构,不能不把孩子恋母仇父的心理压制下去,使这个破裂的可能性不致演成事实。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就是一个担子,孩子们怎能不受罪? 权力的来源固然是社会的,但是社会不能直接来约束人,它还得藉着人来表现。被派定来抚育孩子的人就得接受社会给他的使命来执行这件令人不痛快的事务。在一个抚育是父母的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于社会的本性,因之生物和社会的冲突一化而为施教者和被教者之间的冲突,再化而为亲子间的冲突。 引自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父子间有着天然的矛盾
从个人立场看,生育是件损己利人的事。在生物上亲子总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两个个体中的鸿沟在客观世界中是永远不能填补的。可是种族的绵续必须打破这条鸿沟,得在亲方造成孩子即是自我一部分的感觉。 引自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从生物学角度,生育后的父母都会分泌孕激素和催产素,社会层面也不断歌颂父母对子女不计回报的爱,这爱当然非常伟大,但本质不过是为了保证物种繁衍和社会新陈代谢
在一个父权发达的地方,父子间的隔离时常是很显著的,又因为母子间有生理性抚育的关系,必得在一起住,在夫妇之间也发生了隔离。 亲密生活既不易绝然加以隔离,于是社会不能不在另一端加重压力,使做父亲的不能不勉为其难,执行他的社会任务。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见到在父权社会里,父亲对于孩子的行为常要担负道德上和法律上连坐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已成了我们家喻户晓的成语。为了维持自己的名誉和安全,做父亲的不能不注意家教。溺爱子女会受社会的贬责。这种压力逼使父权社会中当父亲的板起面孔来对付子女。 父权大部分是家庭冲突的源泉,因为父权给其父亲的社会要求及其专有的权利,既不称合他的生物倾向,也不称合他在子女身上可以感受、可以兴起的个人感情。” 引自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大家不过都在扮演着社会角色,承担着社会义务,就像演员在舞台上演着规定好的戏码
母权社会是推论出来的原始状态。一般进化论者坐在沙发里想象原始人类是实行乱交的野东西,孩子们自然只能知其母而不能知其父了。没有了父亲,谁来负责管教他们呢?势非母亲莫属了。他们更把母系、母居和母权混为一谈,以为一个孩子姓了母亲的姓,住在母亲原籍,必然是由母亲来管教了。我在第六章里已经说过这种学说在现代人类学家看来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没有人发现过这一种母权的社会。 引自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或许只存在于理想中
虽则在事实上现代社会中患精神病的是女多于男,可是生长在男性中心社会中的学者,忽略女性并不足奇。 女儿是要出嫁的,她不是她母亲的承袭者,母女的仇恨,除了弗洛伊德所想象的妒妇式的母亲之外,是不易发生的。 引自 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 男性学者永远无法理解女性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母女之间,也有很多的嫉妒、攀比、寄托等复杂的情感纠缠,只是在学术上总被忽略
-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若是我们对于将来觉得一切都在未知之列,一切的遭遇都属可能,我们委实就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才好。我们总是觉得现在不过是将来的预备。煮饭是为了预备吃饭,吃饭是为了预备不致空了肚子去上课,上课却又为了要得些将来有用的知识。将来,将来,一切都为了将来。每个人的心头都觉得将来是十分真实,永远在用他的想象来描写他自己在人生舞台上将要扮演的角色。 引自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现代人的空虚无助之感,有一部分就源于未来的未知,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我们的社会、行业、家庭、各个人生阶段的特点,都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人们的手足无措也实在是在所难免
普通人怎样来卸去一些悔恨的重负,满足“再来一次”的重生愿望呢?——生个孩子。 引自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可能我人生中没那么多悔恨,即使有不如意,也能坦然接受,我自己都不想重生,更没有生孩子的欲望
做一行怨一行,所以木匠的父母会不愿儿子再弄绳墨斧斤。这些都表示: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 引自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如果把孩子看成是以我的一部分,让孩子去弥补自己人生中的悔恨,不仅很自私,而且大多不能如愿。孩子有些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追求,而且时代不断进步,孩子的想法只会更加进步,更加年轻,父母的愿望大概率要落空。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所具的理想,并不是他个人的创造,而是社会对他的期望。我们在别人的贬褒中筑成我们的理想。因之,理想中的自我实在是社会标准的反映,现实和理想的差别,也正是个人和社会的歧异。 引自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我理想中的自我,反而跟社会的期望格格不入,不买房,不买车,不生子,不工作,看来真是社会影响的失败品,哈哈
父母把子女看成自我重生的机会,也是抚育作用的保障。我们应该知道,子女的抚育成为父母的责任,并没有生物上的保障,这个保障必须求之于社会的力量。生物个体的断隔和社会文化的绵续事实上是一个绝大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发生了亲子一体的观念,用以抹煞生物的事实,成全社会的需要。 也许我在这里还值得提醒一下,父母把孩子看成自我的一部分,是由社会力量造成的,而并不是件生物的事实。我们自己社会中用血统观念来加强亲子一体的信念,以致我们常不自觉地认为子女是父母生物上的支派。 引自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我们自觉的自我,乃是这个断隔的体质。我们的体质不是得自父母的体质,而是大家从同一的种质上长出来的。父母所给的不过是新体的抚育罢了。 社会用各种方法使父母对于子女在心理上认为是一体,更使他们觉得子女的成就比自己更重要。能做到这程度,社会才放心把新成员的长成交给孩子的父母去照顾。 引自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自我的意识,人己的辨别,是发生在个人和环境的冲突中。一个要什么就得到什么的人,永远不会感觉到有个自我的存在。在孩子生活中,到处会碰钉子,而为父母的怕孩子被环境打击得太严重,总是愿意把自己来作缓冲,夹在里面。 引自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社会标准不常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上并没有绝对的价值,人们还是得依它对于生活上的贡献而加以取舍。生活环境发生变动,社会标准也得有一番调整。所谓社会变迁,从这方面看去,实在是社会标准的竞争和兴替。在社会上不断地发生新的理想和新的行为方式,不论是出自个人的发明或是由别地的输入,若是这些新的比原有的更能适合于当时的需要,它们就被人接受,代替原有的成为社会上新的标准形式。 文化的绵续靠了世代之间的传递,社会为此曾把亲子关系密密地加上种种牵联。但是文化不只是绵续,并须不断的变化,于是加上的牵联又得用血泪来丝丝切断。亲子间的爱和憎,平行的存在,交替的显隐,正因为社会结构的本质中有着这条漏缝。 引自 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
杜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109条 )
- 包法利夫人
- 1
- 大河湾
- 3
- 波兰人
- 16
- 人生的枷锁
- 4
- 复明症漫记
- 2
- 洛丽塔
- 2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1
- 布雷顿角的叹息
- 6
- 黄金时代
- 18
- 在细雨中呼喊
- 1
- 伊万·伊利奇之死
- 16
- 可能性的艺术
- 57
- 君主论
- 4
- 钟鼓楼
- 2
- 俄亥俄,温斯堡
- 2
- 安德的游戏
- 1
- 海鸟的哭泣
- 2
- 麦田里的守望者
- 6
- 梦里花落知多少
- 29
- 我与地坛
- 1
-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 32
- 都柏林人
- 3
- 爱欲之死
- 5
- 逃避自由
- 55
- 挪威的森林
- 3
- 癌症楼
- 1
- 红玫瑰与白玫瑰
- 6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 5
- 烦人的爱
- 2
- 赴宴之前
- 11
- 爱与黑暗的故事
- 30
- Spring Cannot Be Cancelled
- 8
- 额尔古纳河右岸
- 6
- 破产书商札记
- 16
- 所罗门王的指环
- 10
- 银河帝国 4:基地前奏
- 2
- 当鸟儿带来太阳
- 3
- 悠悠岁月
- 25
- 叔本华美学随笔
- 4
- 读闲书
- 3
- 华氏451
- 9
- 通往奴役之路
- 31
- 记一忘三二
- 14
- 万物静默如谜
- 22
- 现实不似你所见
- 14
-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 10
- 漫长的余生
- 8
- 老妓抄
- 8
- 耻
- 10
- 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
- 4
- 贫穷的质感
- 34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4
- 银河帝国1:基地
- 1
- 流言
- 15
- 暮色将尽
- 11
- 王小波经典作品
- 8
-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 8
- 雪莱诗选
- 1
- 旋转木马鏖战记
- 5
- 刀锋
- 12
- 致D
- 5
- 第七天
- 2
- 情人 乌发碧眼
- 11
- 你一生的故事
- 1
-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 26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5
- 喜欢与爱
- 7
- 陆犯焉识
- 12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 12
- 伍尔夫阅读课
- 8
- 梵高手稿
- 11
- 金阁寺
- 1
- 夜晚的潜水艇
- 7
- 今日简史
- 14
- 黑暗的左手
- 1
- 象棋的故事
- 1
- 呼兰河传
- 2
- 必有人重写爱情
- 14
- 西方文学十五讲
- 9
- 先知 沙与沫 流浪者
- 8
- 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
- 9
- 喧哗与骚动
- 1
- 呼吸
- 4
- 我这一辈子
- 2
- 乌合之众
- 2
-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 1
- 焦虑的人
- 5
- 三体Ⅱ
- 2
- 未来学大会
- 1
- 传奇
- 4
- 渴望生活
- 9
- 荒原
- 1
- 逃离
- 3
- 悉达多
- 7
-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 3
- 武则天
- 1
- 文学回忆录
- 25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13
- 大书特书
- 12
- 我的帝王生涯
- 3
- 圣诞颂歌
- 4
- 霸王别姬
- 4
- 圣诞忆旧集
- 5
-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 1
- 秋园
- 1
- 我本芬芳
- 1
- 当呼吸化为空气
- 2
- 剧院魅影
- 1
- 霍乱时期的爱情
- 10
- 2001:太空漫游
- 1
- 黑羊
- 2
- 暗店街
- 2
- 一九八四
- 6
- 西线无战事
- 9
- 此生未完成
- 1
- 朗读者
- 5
- 分成两半的子爵
- 3
- 回归故里
- 7
-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 21
-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
- 6
- 海伯利安
- 1
-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 2
- 拥抱之书
- 10
- 人鼠之间
- 1
- 未来简史
- 28
- 人类简史
- 3
- 社会性动物
- 6
- 荒原狼
- 3
- 太阳照常升起
- 1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 7
- 绝叫
- 4
- 瓦尔登湖
- 1
- 病隙碎笔
- 1
- 绝·情书
- 5
-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 8
- 撒哈拉的故事
- 1
-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 1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 10
- 动物农场
- 1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1
- 查令十字街84号
- 1
- 月亮与六便士
- 1
- 人类简史
- 1
-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精装彩印)
- 1
-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