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侧河对《中国哲学简史》的笔记(1)
-
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二、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自由发展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但要达到“至乐”,必须对事物本性有更高的了解。 为达到快乐,第一步便是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为此人要能够自由发挥天赋的才能。人的天赋才能是“德”,“德”直接来源于“道”。庄子认为,顺乎天然,乃是一切快乐和善良之所由来,而服从于人为则是痛苦和邪恶的由来。万物的本性和天赋能力各不同。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当它们充分并自由发挥天赋才能时,便同样感到快乐。这里,冯老师举了大鹏扶摇直上和小鸟飞翔的例子。 三、政治与社会哲学 上面举出的是天然和人为的异趣。一切体制等,所要达到得便是强求一律和压制差异。这样强求一律的人,动机或许是可敬的,但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其结果是适得其反。所以庄子强烈反对政府运用其机构实行统治,因此,他认为最好的治理办法就是无为而治。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但理由却各不相同。老子着眼在“反者道之动”,认为统治者如果一心想加强统治,就越是达不到所想达到的结果。庄子则是强调天然和人为之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 四、感情和理性 相对快乐之所以相对,是因为它需要依靠别的东西。一个人能够自由充分发挥才能,便感觉到快乐,这是事实。但人这样做时,总要遇到阻力。例如佛家所说的“生、老、病、死”是“众生皆苦”的四项,使人感到苦恼。因此人在发挥才能却又不得不受到限制,因此所得的快乐也只能是相对的快乐。 《庄子》中不少地方都谈到了人生最大的苦难--死亡。人们不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死亡的来临也因此带来的忧虑。这种恐惧和忧虑是能够消除的,关键在于人对事物的本性有一个正确的洞察。《庄子·养生篇》有一个关于老子之死的故事,说,老子死后,朋友秦失前来吊唁,看到前来吊唁的人过分悲痛,批评说,人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去增多人的感情,而忘记了从自然已经取得的教诲。这就是违反自然法则所受的惩罚。夫子之来,有他出生的时机,夫子之去,是顺其自然的必由之路。懂得夫子的来去,都是适时、顺势,就不致为悲伤或欢乐所干扰,古人把这样的人看为神人,他们已经得到了解脱。 人对万事万物能够增加理解,就可以减少由感情造成的痛苦。比如(这个例子我觉得很好)天下雨使人不能外出,成人不会对天发怒,儿童却忍不住会发脾气,其原因是成人比儿童多了解事理,所受到的挫折失望感也就比儿童要少得多。斯宾诺莎说: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又来,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并减少因此而来的苦楚。(因为这段话我决定要很自虐地去看他的《伦理学》...)用道家的话来说,这就是“以理化情”。 之后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庄子妻死后,庄子在开心地歌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注释《庄子》的西晋思想家郭象说:庄子在懵懂无知时,他是悲恸的,及至醒悟以后,她就不再悲恸。感情是可以通过理性和理解化解的,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也是道家的观点。 道家认为,圣人洞察事物本性,因此没有感情的冲动,这并不是说圣人便没有对事物的感觉。毋宁说,他不为感情所扰以致失去“心灵的宁静”。他的生命独立于外界事物,因此他的心灵也不受外界所左右,他可以说是达到了“至乐”。这是道家中的一派,强调事物有其自身的进程,人只能对其顺服,其中自然不免含有悲观任命的色彩。 (这章写得很多因为我觉得都很有道理并且不想破坏原文的逻辑结构~) 第六、有限的观点 庄子认为,人们的是非观念是根据他们的局限性观点建立起来的。所有的这样的观点都是相对的,《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放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自然有许多方面。于是对同一个事物,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当我们这样说时,我们便已经假定,还有更高一层的看法。如果接受这个假定,我们就不必再论断事情双方的孰是孰非。论辩双方既然都有限、都片面,便已经说明了问题。 第八、更高层次的知识 更高层次的知识便是“不知之知”。 “一”是什么?这不仅无法讨论,而且不可思议。任何人只要对“一”进行思考或议论,它立刻变成在这个人之外,已经存在的某种事物。这样,“一”不再是本来包含万物的“一”,它已经变成另外的一个什么。(有点类似老子所说的“道”) 庄子解决了早期到家最初提出的问题,即:怎样全生?怎样避祸?对于真正的圣人来说,这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因为宇宙中万物本是一体,如果人达到与万物一体,这时,人的肢体无非是尘埃;生死终始,无非是日夜的继续,不足以干扰人内心的宁静;至于世俗的得失、时运好坏,更不足挂齿。这样庄子解决早期到家根本问题的办法是一笔勾销了这个问题,这正是在哲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人无论把他珍贵的东西藏在哪里,都可能被偷,如果他把宇宙藏在宇宙中,如有想偷的人,即便偷了宇宙,也没有收藏的地方,这是关乎万有的至大真理。因此圣人在那不可能被偷的宇宙中遨游,也和宇宙并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认为,圣人是长生不老的。 第九、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圣人为与“大一”一体,就需要超越并忘记事物之间的界限。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需要“弃智”。弃绝知识便是要放弃知道如何区别他与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圣人拥有的知识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是“无知之知”。 “无知之知”区别于“无知”。无知之知是心灵的成就,道家中有一派对这一点体会很清楚,他们用“忘”来概括自己心灵修养的方法和体会。圣人和孩童的区别,就如同明知艰险而前进和不知艰险而前进,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魔侧河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93条 )
- 曾国藩传
- 1
- Never Finished
- 19
- Incognito
- 84
- The 48 Laws of Power
- 4
- 故事
- 6
- 在中国屏风上
- 14
- 生活的艺术家
- 8
- 沧浪之水
- 28
- 语言哲学
- 5
- 思想家
- 8
- 吴军数学通识讲义
- 2
- 美丽新世界
- 3
- The Firm
- 4
- 太阳系度假指南
- 1
- 经济学
- 2
- 邻家的百万富翁
- 5
- 伟大的博弈
- 5
- 纯粹理性批判
- 2
- 人类简史
- 1
- 哲学导论
- 1
- 资本的终结
- 14
- Can't Hurt Me
- 36
- 寻欢作乐
- 18
- 长日留痕
- 7
- 说吧,记忆
- 19
- 大江东去
- 14
- 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
- 1
-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 22
- 理想国
- 4
- The Alchemy of Finance
- 6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 11
-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 1
- 客厅里的绅士
- 18
- 传奇(上下)
- 24
- 星空暗流
- 1
- 繁星若尘
- 1
- 大败局Ⅰ
- 15
- 剧院风情
- 16
- 当代英雄
- 4
- 教父
- 3
- 亮剑
- 1
- 马丁·伊甸
- 11
- 看懂股市新闻
- 12
- 在死亡之中
- 1
- 父之罪
- 1
- 到坟场的车票
- 2
- 我是你爸爸
- 4
- 八百万种死法
- 3
- 麦田里的守望者
- 11
- Cakes and Ale
- 2
- 球状闪电
- 1
- 王小波全集(第七卷 中篇小说)
- 10
- 人生的枷锁
- 13
- 淑女的眼泪
- 7
- 第一哲学沉思集
- 1
- 废都
- 1
- 刀锋
- 4
- 静静的顿河(全四册)
- 4
- 悉达多
- 4
-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 2
-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
- 3
-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
- 1
- 月亮和六便士
- 15
- Story of O
- 3
- 铁皮鼓
- 4
- 王小波全集(第九卷 书信集)
- 4
- 王小波全集(第六卷 中篇小说)
- 8
- 谈美
- 6
- 安持人物琐忆
- 8
- 寻羊冒险记
- 1
- 笑谈大先生
- 1
- 且听风吟
- 1
- 娱乐至死
- 2
- 寻路中国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