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仁儿~对《唐宋古逸佛教懺儀研究》的笔记(1)

唐宋古逸佛教懺儀研究
  • 书名: 唐宋古逸佛教懺儀研究
  • 作者: 汪娟
  •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年: 97/02/01
  • 一、導論

    P4

    一般認為中國佛教禮懺軌儀的制定與倡導,是從東晉道安(314-385)開始的。 同書又說:“於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讹替。.......設服齋懺,事法祠祀。”

    《大宋僧史略》中亦載此事,其“受齋法”條云:

    “自佛法東傳,事多草昧。故《高僧傳》曰:‘設復齋懺,同於祠祀。魏晉之世,僧皆布草而食, 起坐威儀、唱導開化,略無規矩。至東晉有偽秦國道安法師,慧解生知,始尋究經律,作赴請僧跋、讚禮念佛等儀式。凡有三例,一曰行香定座是也。......’”

    可見初期的中國佛教並沒有固定的禮懺儀式,如果設立齋懺法事的話,也與一般民間的祠祀相同。

    P10

    (一)作者方面:從現存的佛教懺儀來看,隋唐的懺儀除了少數幾部高僧撰製的懺儀可以確定作者外,絕大部分的禮懺文多半來自民間,不管是唐智升所輯的《集諸經禮懺儀》中所收錄的短篇懺文,或自敦煌藏經洞所發現的禮懺文,大部分是無法考見作者的。而現存的宋代佛教懺儀,每篇皆題有作者,而且除了少數的作者生平不詳以外,多數的作者都有相當重要的著作傳世,並為世所知名,且在宋代佛教的宗派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此可見,各宗祖師對於懺儀的重視和普及的程度,在宋代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二)宗派方面:從作者的宗派系統來看,知禮、遵式、智圓、仁岳、志磐,皆屬於天台宗的學人,占了作者總數的一半;而允堪、元照、則安,皆屬於律宗的學人, 居位第二;華嚴宗的學人則只有淨源、智肱二位。 從作品的數量來看,總計天台學人的存世懺儀計有十四部之多,佔了總數的近三分之二。華嚴宗的總計五部居次;律宗的雖有四篇,但篇幅短小。

    (三)懺禮體制與修懺目的:從懺禮的體制來看,主要有禮懺文類的禮讚文和沿襲《法華三昧懺儀》十科體制的懺儀。從修懺的目的來看,有特別用於齋忌日的禮讚文:有注重觀行、求證三昧的修證儀;也有懺悔滅罪祈願往生的懺願儀等。尤其是當中出現了多篇的如來涅槃以及祖師讳日的禮懺文,而且遍及天台、華嚴、律宗的祖師,應該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化現象。

    P12

    值得注意的是,自佛教經典傳入以來,雖然引進了艱深的佛學思想,各個宗派的思想精義也得到空前的發展,但是這些高深的義理卻只能流行在高僧大德和士大夫等階層中。真正使得大乘佛教深入民間、融入中國社會的,反而是一些簡單的善惡報應、因果輪迴和功德思想等觀念, 透過寺窟塔像的營造,齋懺法會的興立,俗講、歌詠、靈驗傳說及其它各種方式,逐漸植入民眾的生活中,成為佛教僧俗普遍風行的宗教活動,甚至吸引了帝王、光源的參與和推動。換言之,大乘佛教的開展,佛名信仰的普及,功德思想的流行,歷代高僧的提倡、帝王詔令的支持,地方政令的推動,僧俗集體的參與、禮懺靈應的傳說........都是佛教懺儀廣泛流行的原因。

    2019-12-05 14:52:17 1人喜欢 回应

润仁儿~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114条 )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5
权势转移
5
跨国移民与近代广东侨乡
3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9
同绘赤壁
5
象征之林
6
近代中国断章
4
共鸣
5
艺术史批评术语
2
阅读陶渊明
4
艺术的法则
8
廣東地方道教研究
3
文化、权力与国家
11
品位与职位
9
玉堂遗音
3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5
中国陶瓷史-明清瓷器
4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10
中国绅士
4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2
族群与边界
3
清代广东笔记五种
3
东坡笠屐图简论
4
赤壁漫游与西园雅集
2
区分
10
中国壁画史
2
自我的界限
4
再生产
2
晚清民国初年广东的士绅与商人
12
晚清绅士与公共危机治理
5
中国绅士研究
10
从“异域”到“旧疆”
6
鸦片政权
5
明清文化体制与文学关系研究
5
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3
看得见的城市
1
中国人的精神(中英双语珍藏版)(精美双封面)
1
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形态
3
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增订本)
4
传统十论(增订版)
6
从省城到城市
4
变动的传统
6
追寻现代中国
5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5
千年帝国史
7
中国史通论
17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3
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
8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8
再造封建
6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
11
世界历史
3
陶渊明影像
3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11
以礼代理
1
中华礼制变迁史
16
华南的乡村生活
3
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
1
风尚与思潮
4
雅债
2
明清文人画新潮
3
山外山
7
江岸送别
6
画家生涯
2
中国传统政治思维
14
明代画院研究
4
图像的意涵
3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3
移动的桃花源
3
中国文人画史(上下)
6
图像学
2
黄金圈住地
3
天国之秋
4
权力的祭坛
10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7
皇后的天堂
2
广府文化
7
百川汇南粤:海上丝绸之路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建筑篇
3
王权的祭典
10
广府文化
3
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
17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
7
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4
岭南古史与潮汕历史文化
2
族谱
5
长治宋金元墓室建筑艺术研究
4
祖先之翼
7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3
辽金元史考索
3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2
北京金代皇陵
3
日本社会的历史(修订版)
7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10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9
想象的共同体
6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8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2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1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3
多面相的神仙
3
The Heavenly Court
5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1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5
仪式、政治与权力
6
利维坦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3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1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
1
大唐之国
5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7
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
1
Ritual
1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二编
1
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
4
头饰背后的政治史
2
Body, 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
1
知识考古学
2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
1
后土地母信仰研究
8
北朝的祠祀信仰
5
行为的结构
2
皇帝和祖宗
3
东方专制主义
6
八至十世纪敦煌尼僧研究
3
唐代女性與宗教
5
帝国的隐喻
4
中国中古礼律综论
12
宋代“三礼”诠释研究
6
宋代天人相分思想研究
5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6
艺术史研究(第20辑)
1
儒学与女性
11
南宋宗教史
6
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
4
藏密观音造像
1
汉传密教
5
中国佛教忏法研究
1
Gender and Power in Rural North China
3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oof
5
From Ritual to Theatre
1
Critical Terms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m
2
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
4
敦煌石窟艺术总论
6
敦煌画稿研究
7
中国推类逻辑对中国古代科学之影响
6
晋东南五代宋金建筑与《营造法式》
7
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
4
礼与中国古代社会
1
庙宇·仪式·群体
7
“民间”何在 谁之“信仰”
9
帝国的隐喻
3
终极之典
12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6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15
经学·科举·文化史
6
朱熹礼学基本问题研究
11
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
10
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
5
朱雀
5
神人同居的世界
7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2
南部太行山区祠神信仰研究
2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2
制禮以教天下
7
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
7
朱熹《家礼》实证研究
4
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东北卷)
4
宋代礼学研究
7
宋代礼制研究
2
北宋礼学研究
7
道教( 第二卷 )
2
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
7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6
泗州大聖與松雪道人
6
道教(第一卷)
4
Women in Daoism
3
道学通论
2
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
6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4
佛教征服中国
6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12
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
9
绘画与表演
1
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
3
宋代地域经济
6
高僧传
1
宋代手工业组织研究
2
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宋元卷)
9
宋代矿冶业研究
10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5
宋代士绅结社研究
7
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
2
唐代妇女地位研究
6
续资治通鉴长编(共卅四冊)
9
欧阳修全集(全6册)
1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1
宋代经济史(全二册)
17
礼仪中的美术
1
故宫学刊
1
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
1
西夏研究丛书
1
西夏历史与文化
1
敦煌服饰文化研究
1
西夏学(第十辑)
1
西夏语言与绘画研究论集
2
西夏河西佛教研究
3
唐宋女性与社会
2
佛教史观研究
3
辽金元佛教研究
3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4
宋代地方政治研究
3
丛书集成初编(合订本)
1
大裂变
1
大分流
4
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
4
中国史纲
1
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
8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16
松漠之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