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ehjj对《奥勃洛莫夫》的笔记(1)
-
第一部 / 五
奥勃洛摩夫: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嘴角上的绒毛变成了粗硬的胡须,闪亮的眼睛变成了晦暗的圆点,腰身粗起来,头发大把大把的脱落。已经满三十岁了,可是他还未在任何一种行业中迈出过一步,依然站在门外,站在十年前他所站的地方。他一直准备进入生活,一直在头脑中描绘着自己未来的蓝图,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也必须经常的对这份蓝图作某些修改,或扬弃其中的某些东西。”
骂人是吧!
仆人扎哈尔:
人之间的关系,用生物学关系来归纳,有食物链串联、竞争、共生、寄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关系群,现今资本主义社会以捕食、竞争为主,农奴制社会则以共生、寄生为主;如果塔兰季耶夫是寄生,这里主仆更像是共生,扎哈尔再怎么薅主人的羊毛,底线还是在的,除了能让自己薅以外,主人是不容他人侵害亵渎的。
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与个人意志看似不相干,实则塑造出了时代群像——也不一定,扎哈尔、塔兰季耶夫这类薅、蹭之辈到处都有,奥勃洛摩夫的空想、躺平也是司空见惯,要真说是什么造成的,那就是原生、教育、体质,停不下与动不了,欲望与懒惰,是瘾,是惯性。
施托尔茨:
新兴资产阶级?这个人物的存在就像齿轮一样,推动着故事往所谓“正确”的方向走,但却最不真实;这种不真实也影响了后期的奥丽加;
阿加菲娅:
奥丽加对立的女性形象,把奥勃洛莫夫这位贵族老爷视为了新的信仰,一个品格高尚、灵魂像水晶般纯洁的慵懒地主——序言把这种美德视为一种瑕疵,说是作家为了艺术真实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我是极为反感的,个人以为这恰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最深刻的地方,时代会埋葬一批人,但没必要站在阶级制高点刻意诋毁;高尚的贵族气质就像一件艺术作品,一座雕塑一副古画,无用却迷人,我们能接受一张无用的画,也可以欣赏一个无用的灵魂;阿加菲娅的信仰并不可笑;
瘾的本质与解药,弗洛伊德与阿德勒;
讨厌序言的第二点,奥勃洛莫夫性格不是俄国农奴制的产物,奥勃洛莫夫的死也代表不了对农奴制的判决,你可以列举奥勃洛莫夫童年的生活以解释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但这画不上等号,农奴制是缔造出一种人际结构,贵族信仰、贪图享乐、寄生巴结、安分守己,这恰恰不是奥勃洛莫夫性格的成分,奥勃洛莫夫沉溺的是一种生活哲学,幸福的种种在当下已经达成,对未来的操劳是无意义的,至少这虚幻的意义不足以吸引我从床上爬起来——这种哲学和虚无主义有相似的杀伤力,弗洛伊德埋下的潜意识不是阿德勒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抹去的,也正是这种哲学,现在的我宁可躺在床上写下这些无聊的文字,也不愿意出去运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