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oooak对《远东 朝鲜战争》的笔记(7)

Ooooooak
Ooooooak (默默无闻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

读过 远东 朝鲜战争

远东 朝鲜战争
  • 书名: 远东 朝鲜战争
  • 作者: 王树增
  • 页数: 810
  •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05-1
  • 第192页 云山: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

    看战史类的书,我的原则是只关注双方指挥官的行动和成败的因素,而不去关注士兵的奋战和伤亡,也就是多关注战略而少关注战术。原因是战士们的奋战往往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们甚至不明白占领这个高低意义为何,而且交战往往是残酷的,会影响我看书的心情。 但这里,很多场景虽然读了很多遍,依然每次都有所触动。

    南朝鲜第三师二十六团几乎把所有的兵力全部使用上了,沿着公路同时进攻数个高地,一支部队居然插到了四连的后面。中国土兵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开始使用石头这个最原始的武器战斗,巨大的石块从南朝鲜士兵头顶上飞过,被石头砸伤的士兵的大声呻吟令企图进攻的士兵毛骨悚然。在伤亡几乎到达极限的时候,四连把一个班的预备队投入了,这是最后的一拼。     下午17时,四连坚持到了上级要求他们坚守阵地的最后时间。     四连以杀伤敌250名、坚守阵地三昼两夜的战果,赢得了志愿军总部授予的“黄草岭英雄连”的称号。写有这个称号的一面旗帜至今依旧悬挂在中国军队一个连队的荣誉室里,他们无论在外出参加演习或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去解救百姓的时候,都高举着这面旗帜——尽管看见这面旗帜的很多人并不知道黄草岭这座山在什么地方以及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但是一定知道,高举这面旗帜的士兵的前辈们肯定用生命书写过一段惊人的往事。
    引自 云山: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

    谨向血洒汉江,保家卫国的中国志愿军致敬!

    2012-07-25 10:24:30 回应
  • 第302页 三十八军万岁!
      这天晚上,也是志愿军司令部最紧张的一个晚上。彭德怀披着大衣,整夜不停地起草电报,根本不吸烟的他开始向参谋伸手要烟。他已经连续六个昼夜没有合眼了,他面容消瘦,眼睛青肿,嘴唇开裂,但当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的时候,他显得极其兴奋,亲自起草了一个嘉奖电报:   “-------------梁、刘转三十八军全体同志:此战役克服了上次战役中个别同志某些过多顾虑,发挥了三十八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了三所里、龙源里,阻放南逃北援。   敌机坦克各百余终日轰炸,反复突围,终未得逞。至昨(三十日)战果辉煌,计缴仅坦克汽车即近千辆,被围之敌尚多。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故,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在汉语的词汇中,“万岁”一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它是至高无上的人物和事物才能使用的专用词汇。   中国战争史上以前没有、现在依然没有哪支部队能被称之为“万岁”。这个嘉奖电报起草好之后,连几个副司令员都对这个“万岁”的称呼提出了异议,汉语中赞扬的词汇很多,能不能换一个,但是彭德怀坚持“万岁”。   据说,在第一次战役后受到彭德怀痛骂的第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在前线接到彭德怀的这个电报的时候,流了泪。   志愿军总部电报发出的时候,第三十八军的士兵们正在公路上清理缴获的美军物资。根据副军长江拥辉的回忆,当时,一名中国士兵在摆弄一台美军的收音机时,收音机里传出的一首歌曲令在场的所有中国士兵们愣住了。   收音机里播音员说的是中国话:“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自出国以来便在生死中搏斗的第三十八军的士兵们,脸上烟火斑驳,身上衣衫褴褛,他们围着这台收音机,站在硝烟缭绕的公路上,一动不动---------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入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前进进!!!”
    引自 三十八军万岁!

    还记得在一次战役时,三十八军因为穿插速度慢了,还出现了“黑人团”事件,在开会时,军长梁兴初将军被彭老总狠骂做“什么主力部队”,现在这位四野老将,打出了军威国威,特别是三十八军的一一三师三三五团“像一颗钢钉,钉在了松骨峰”,一幕幕悲壮惨烈的战斗情景,后来被魏巍写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著名通讯中而流芳千古!第二次战役,38军立了大功。他们既圆满完成了志愿军司令部交给的从左翼突破、打开战役缺口的任务,又大胆穿插,坚决堵住敌人的退路,保证了整个西线作战的胜利。成就了万岁军队让人闻风丧胆的威名! 不过仔细分析,中国的部队番号很好算出,严格按照三三制,而美国的部队番号似乎很混乱,比如:陆战一师隶属于美国第十军?第十军归第八集团军管辖?这是为什么?

    2012-07-28 12:33:14 3人喜欢 回应
  • 第235页 中国对待战俘的态度

    由于自古以来战争中士兵的命运飘忽不定,战俘的命运更是岌岌可危,因此很有必要再次抄录彭德怀长信的主要内容(写给朝鲜总司令金日成),因为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一个千年古国的文明标准。 彭德怀说:由于我们采取了上述俘虏政策,也就是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使敌人的战斗力逐渐减弱,并争取了广大俘虏补充了自己。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一部分战士是由俘虏兵补充的。在解放战争中,我们的兵源主要是靠俘虏。这些被解放过来的俘虏,经过教育改造之后,很多都愿意参加革命队伍,有好些人已经在解放战争中成了战斗英雄和人民功臣,这证明俘虏是可以争取和能够改造的,也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宽待俘虏的政策完全正确。 在我们革命初期,甚至以后个别地方,有些同志愤恨敌人的残暴,对俘虏官兵采取报复态度,这是很难免的。但这种报复行为,对革命非常不利,因为这种报复仇杀的结果,足以给敌人造谣的借口,只能促进敌人内部的团结,增加敌人的战斗力。如果个个敌人都需要硬拼,那么取得革命胜利的代价就更大了。因此,对有的同志这种错误的报复行为,必须进行耐心的、坚决的说服教育,使之彻底改正,才能瓦解敌人,壮大自己,取得革命的胜利。朝鲜人民进行的战争,是争取朝鲜独立、民主和自由的革命战争,经过宽待俘虏,将这一真理传达到敌军中去,根据中国的经验其效果将是很大的。对俘虏进行宽大和教育改造工作,这正表示了劳动人民及其军队光明磊落的伟大气魄,具有这样气魄的革命军队必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上述经验特为介绍,供你们今后对待俘虏的参考。

    2012-07-28 12:37:14 回应
  • 第356页

    一声巨响,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杨根思,1922年生于中国江苏省泰兴县五官乡一个叫做"羊货郎担"的小村庄里。在极端贫苦的岁月中长大的杨根思,22岁那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的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2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代表,这个荣誉足以说明他在数年的战争中表现是何等的优异……八班士兵将手榴弹带上来的同时带来了营长的一张字条,上面的字迹潦草,但意思明白:不许丢失阵地。   上午10时,美军的又一轮攻击开始了。这次的攻击比任何一次都猛烈,天上飞机密集的程度是中国士兵前所未见的。   美军在里奇中校的严令督战下,组成了"特攻队",向高地发起了坚决的攻击。   高地前布满了美军士兵的尸体,中国士兵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减少。   杨根思看见重机枪排排长向他爬过来。   排长说:"机枪子弹没有了。"   杨根思问:"人还有多少?"   排长说:"除了我,还有个负伤的兵活着,还有连长你。"   杨根思说:"你和那个战士下去,向营长报告情况。"   排长问:"你呢,连长?"   杨根思说:"我在这里守阵地。"   杨根思独自站在东面的高地上,从这里他可以看见美军的运输机在下碣隅里简易机场的跑道上起飞和降落。机场的四周,战斗也在进行中。高地下的公路上看不见美军的车辆,这就是扼守高地的结果。现在,高地上很寂静,只能听得见倒在前沿雪地上的双方伤员音调很奇怪的呻吟声。杨根思沿着高地的四周走了一圈,然后他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把自己藏起来。  美军的炮火准备和飞机轰炸又开始了。   这次炮击和轰炸的时间很长。   随着炮击的减弱,美军士兵开始向高地上爬。   杨根思看见了美军中一面蓝色的旗帜,他不知道这是美军陆战队的军旗。   爬行中的美军士兵没有受到射击,他们觉得这个高地上也许没有活着的中国士兵了。   在接近山顶的时候,美军士兵们直起了腰。   就在这个时候,美军士兵们看见了一个中国军人像突然从地下钻出来一样,在他们面前站了起来。军人的双臂里是一个巨大的炸药包,炸药包土的导火线已经点燃,正冒出黄色的硝烟。   这个中国军人棉帽子两侧的帽耳朵摇摇晃晃的。   他大步地向他们冲过去。   杨根思冲到那面陆战队的旗帜下时,他怀中的炸药包爆炸了。   美军陆战队蓝色的旗帜破碎着飞上了落雪的天空。   与旗子的残片一起飞舞起来的是人体的残肢。   杨根思令美军士兵的攻击静止了。   自这个时刻起,一直到美军全部撤出这个地区,美国人始终都没能踏上这个可以俯瞰下碣隅里全貌的高地一步。   不久以后,在北朝鲜北部的这个普通的小山上,立起了一块石碑,石碑是由北朝鲜长津郡百姓从很远的海边运来的一种白色石头雕刻成的。几十年过去了,石碑始终矗立在绵延起伏的朝鲜半岛的北部,纪念着这位名叫杨根思的中国军人。
    引自第356页
    2012-08-01 09:58:43 回应
  • 第500页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于水林,个大身长。战前班里分到两颗反坦克手雷,他抢了过来。这种手雷很大,手榴弹袋装不下,别在腰上跑起来又不对劲儿,于是他就把手雷放在自己的米袋子里,米袋子的一头是炒面,一头就是这两个大家伙。行军时怕把手雷丢了,就把袋子口系得很紧。现在,当他向坦克冲上去的时候,袋口怎么也解不开了,于水林急得没了主意。班长以为他害怕了,冲他喊:“于水林!你到底有没有决心?“情急之下,他一使劲,硬把布袋撕开了。他拿起反坦克手雷,一直冲到巨大的坦克面前,把手雷往坦克的履带中一塞,巨响之后,坦克被炸毁了。于水林连续炸毁两辆坦克,又端枪追击从坦克中跳出来的美国士兵。战斗中他的右臂连中数弹,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他就用左手举着手榴弹继续追击敌人,就这样,他抓到了八个美国士兵。 三营教导员翟文清当时就决定给于水林请功。 战争过去了多年后,三营教导员翟文清已成为一一八师的副师长,他没有忘记在战场上倒在他身边的战友,包括举着手雷冲向美军坦克的大个子士兵于水林。于水林被转运到后方养伤,之后,就再也和部队没有联系了。部队的档案中只记载了于水林是热河人。于是,翟文清派人到承德地区去寻找,费尽周折也没有下落。翟文清不甘心,寻找的努力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朝鲜战争结束10年后的一天,他终于查到于水林是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县美丽乡美丽河村人。 美丽乡,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 美丽河村极端贫困。 于水林是这个贫困村里最贫困的人。他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孤身一人住在生产队的马棚里。 他的右臂已经截肢,失去了劳动能力。 没有人知道这个衣衫褴褛的残废汉子曾经连续炸毁美军的两辆坦克,并单臂俘虏了八个美军士兵。没有人知道这位孤独的残废汉子是曾在为保卫新中国而进行的战斗中荣立过一等战功的功臣。 当翟文清副师长千里迢迢地来到美丽河村,终于名见了于水林的时候,他紧紧地抱住他的这个大个子士兵,泪如泉涌。 当地政府得知于水林原来是个大英雄,于是给他盖了间房子,还为他找了个女人。结婚的时候,翟文清专门派人把手水林和他的女人接到部队,还做了一套全新的被褥枕头,并且特制了一块很大的英雄匾。后又派士兵把匾专程护送回那个遥远而偏僻的美丽河村。 翟文清是个多情而仗义的中国军人。 于水林从此每年都会被请回老部队做客。后升为师长的翟文清又多次到美丽河村去看望一条胳膊的老于。 当于水林病逝的时候,翟文清师长亲自料理了这个老战士的一切后事。
    引自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事实上,正史往往比小说更惊心动魄、催人泪下,但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

    2012-08-04 16:11:11 回应
  • 第570页 麦克阿瑟的演讲:老兵不死!

     总统先生、议长先生和尊敬的国会议员们:   我怀着十分谦卑而又骄傲的心情站在这演讲台上。 我谦卑,是因为在我之前,许多美国历史上伟大的建设者们都曾经在这里发过言;我骄傲,是因为今天我们的立法辩论代表了经深思的人类解放最纯粹形式。这是整个人类进程中的希望、热情和信仰的集中体现。我并不是作为任何一个党派的拥护者站在这里讲话的,因为这些问题太重要,以至都超越了党派的界线。如果要证实我们的动机是正确的,如果要保障我们的将来,制定关于国家利益的最高纲领时就必须考虑到它们。我相信,当我说完我仅仅是为了陈述经深思熟虑而得出的一个普通美国公民的观点之后,你们会公平地接受它。在我生命将逝之年做这个告别演说,无仇无怨。在我心中只有一个目的:为我的祖国服务。   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而且环环相扣,任何的顾此失彼做法都会使整体造成灾难。亚洲被普遍认为是通往欧洲的门户,同样的,欧洲也是通往亚洲的大门,二者是息息相关的。有人认为我们的力量不足以同时保住两个阵地,因为我们不能分散我们的力量。我想,这是我听到的最悲观的失败主义论调了。如果我们潜在的敌人能够把他的力量分在两条线上,那我们就必须与之抗衡……   除了指出这些一般常识外,我将把讨论集中在亚洲地区。在客观地估计那里的现状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亚洲的过去,了解导致她上升到今天这种局势的革命性的变化。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势力的剥削而使亚洲人民没有机会获取任何程度的社会平等、个人尊严,也无法提高生活水平,就像被我们的菲律宾贵族政府所统治的那样。亚洲人民在战争中找到了机会,得以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而且现在有更多的新的契机摆在他们面前:政治独立带来的以前从未感受过的尊严和自重。亚洲有占世界一半的人口和百分之六十的自然资源,她的人民正迅速地加强一个新兴的力量,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藉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协调现代化的进步和他们特有的文化环境。不管你是不是坚持殖民主义的观点,这是亚洲前进的方向,她不会停步。这一点是世界经济防线转移、国际事务中心回归原点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在政治上必须与基本的革命形势一致,而不能无视殖民时代已经过时,且亚洲人民渴望开创自己的自由生活的现实,这一点十分重要。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友好的指引、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专制的指挥。   我坚持保全他们,并希望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牺牲体面地结束这场野蛮的冲突。越来越多的流血让我感到深深的痛苦和焦虑。那些勇敢的人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将永远为他们祈祷。   我将结束我五十二年的军旅生涯。我在世纪之交之前就已加入军队,它满足了我孩童时所有的希望和梦想。自从我在西点的草坪上宣读誓言以来,这个世界已经经历了多次转变,童年的希望和梦想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我依然记得当年那首流行的军歌中骄傲的叠句:一个老兵永不死亡,他只是淡出舞台。就像歌中的老兵一样,我结束我的军旅生涯,只是淡出了人生舞台。一个力图像上帝指引的那样完成他的责任的老兵。再见

    2012-08-07 13:20:25 回应
  • 第642页 不得不提的悲剧,180师朝鲜全军覆没
    一八零师再次被包围在鹰峰下的时候,是这个师的最后时刻。电台被打坏,与军部无法联系了。全师已经断粮食七天,弹药也尽。重装备全部丢失,部队开始混乱。 美军的飞机在鹰峰上空一圈圈地盘旋。美军开始沿著山沟冲进来。一八零师开了最后一次师党委会。会议所做出的决定让这支部队从此永远也没检讨明白。 一八零师党委在鹰峰下的最后决议是:分散突围。 焚烧文件,毁坏电台,销毁密码……译电员赵国友、魏善洪和通信员正在销毁密码本的时候,美军的机枪子弹朝他们打来,郑其责命令掩护他们把密码烧完。 这时,几个美军士兵冲了上来,通信员投出手榴弹把美国兵暂时打退。炮弹很快也飞过来,在猛烈的爆炸声中,魏善洪和通信员负伤滚下悬崖。老译电员赵国友怕密码烧不透,坚持蹲在那里用树枝拨火,一直到他的鲜血流尽死在火堆边。分散突围,这标志著一八零师有组织的战斗行为到此为止。黄昏,还是大雨。
    引自 不得不提的悲剧,180师朝鲜全军覆没

    知道中国军史的人都知道,一八零师是我军建军历史以来,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中红34师并列的唯一被成建制失利的两上特例。而最后不管是师长被贬还是彭总自责都无法挽回志愿军的忠魂,正如王树增先生所说,这是中国军事永远的悲怆。

    2012-08-07 21:34:44 回应

Ooooooak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84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