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贝贝对《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笔记(4)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 书名: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 作者: 弗洛伊德
  • 页数: 420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出版年: 2003-07
  • 第31页 日常生活心理分析
    我们假定存在着一个死亡本能,它的任务是把有机的生命带回到无机物状态;另一方面,我们假定爱欲的目的在于把里面分散着的生物物质微粒愈来愈广泛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生命复杂化,因此,它的目的当然就是保存生命。既然这两种本能都致力于重建一种有生命的出现儿受到干扰的状态,那么,照此行事,这两种本能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就都是保守的。生命的出现就会因此被看做是生命继续的原因;而生命本身则是这种倾向的冲突与和解。生命的起源问题仍将是一个宇宙论的问题;对生命的目的和目标问题就会做出二元论的回答。
    引自 日常生活心理分析
    2012-06-27 10:37:51 回应
  • 第45页 日常生活心理分析
    作为心理群体的一部分的个体,也大致如此。他不再意识到他的行动。在他的情况中——正如在被催眠的情况中一样,在某些能力被摧毁的同时,其他能力可能得到高速的发展。在暗示的影响下,他将以不可遏制的冲动完成某些行动。这种冲动在群体情况中比在被催眠者的情况中更不可遏制。从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是同样的这一事实中,这种冲动通过交互影响而增加了强度。
    引自 日常生活心理分析
    2012-06-27 20:51:45 回应
  • 第270页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这种奋斗的结果他无法借知性来察觉而采取办法——知性的透彻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充分的自由来完成这样一件事——只能靠他和医生的关系来决定。如果他的感情转移是正面的,就会把医生当作权威,转而对其发现和看法深信不疑。如果没有这种转移,或转移是负面的,就听不进医生的论调了。信赖才会使其一再重述自己的历史渊源,它是爱之来源,本不需论证的;如果不是由所爱的人提出的,就不会列为重大的考虑而加以接受。如果没有爱为其支柱,论证就不会发生效力,也不会对大部分人的生活有所影响。因此全人类都只在他能以原欲注入对方时才能影响他人,即使是知性方面的影响亦然。
    引自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2012-06-29 00:22:51 回应
  • 第279页 弗洛伊德心里哲学
    但是正如人尽皆知的,年幼的小孩是非道德的,并且在其对他们追求快乐的本能上,不曾拥有内在的禁制抑阻功能。那后来由超我所发挥的成分,乃是由一种外在力量,如父母的权威,开始形成塑造的。父母的影响力,常借提供爱的保证,并借处罚的威胁而控制孩子,发挥作用。这些对孩子而言,代表失去爱,并由于他们自己的行为而恐惧失去爱。这种对现实的焦虑不安,乃是日后道德性焦虑不安的前驱。如果它一直占有支配地位,就没有必要谈及超我及良心。唯有随之而来的,才发展了第二度的情境(我们皆未加仔细考虑就太早地把它当做正常的情境),其中外在的监视被内在化了,超我取代了父母的职位,并观察监视、指导及威胁自我,其方式正如早年父母之对待孩子。
    引自 弗洛伊德心里哲学
    2012-06-29 11:37:29 3人喜欢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