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dal对《规训与惩罚》的笔记(1)
-
全篇
第一部分 酷刑
第一章 犯人的肉体
公开处刑此时已被视为一个再次煽起暴力火焰的壁炉。
惩罚将愈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部分:它脱离了人们日常感受的领域,进入抽象意识的领域;它的效力被视为源于它的必然性,而不是源于可见的强烈程度;受惩罚的确定性,而不是公开惩罚的可怕场面,应该能够阻止犯罪;惩罚示范力学改变了惩罚机制,结果之一是,司法不再因与其实践相连的暴力而承担社会责任。
在即将行刑之际,犯人被注射镇静剂。这是一个司法保持克制的乌托邦:夺走犯人的生命,但不让他有所感觉;剥夺囚犯的全部权利,但不造成痛苦;施加刑罚,但没有任何肉体痛苦。
第二章 断头台的场面
围观者怀着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到刑场,观看真实的受难场面。在那里他们能够发现有罪和无罪,过去和未来,人间和永恒的秘密。
18世纪,犯罪真相通过公开的刑罚直接鲜明地表现出来,这种做法具有几种方式:
1使犯罪者成为自己罪行的宣告者。
2沿用,复活了忏悔的场面。
3将公开受刑与罪行本身联系起来。
4最后,行刑的缓慢过程,突如其来的戏剧性时刻,烦人的哀嚎和痛苦,可以成为司法仪式结束的最后证据。观众所感兴趣的是揭示真相的时刻:每一个词语,每一声哀嚎,难受的持续时间,挣扎的肉体,不肯离开肉体的生命,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一种符号。
公开处决的残暴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沟通犯罪与惩罚的原则,也加重了对犯罪的惩罚。它提供了展示真相和权利的场面。它也是调查仪式和君主庆祝胜利仪式的最高潮。
我们的兴趣已经从展示事实和公开忏悔转移到逐步破案的过程,从年初绝转移到侦察,从体力较量转移到罪犯与侦察员之间的斗智。
-----------------------------
第二部分 惩罚
第一章 普遍的惩罚
人们不应从罪行的角度,而应从防止其重演的角度,来计算一种刑罚。
第二章 惩罚的温和方式
让惩罚正常运作的话,就必须遵守几项条件
1他们应该尽可能地不带有任意性。
2这种符号系统应该干预暴力机制,减少人们使犯罪变得诱人的欲望,增强人们使刑罚变得可怕的兴趣,使人们欲望和兴趣的强弱状况发生逆转,使关于刑罚及其伤害的表象变得比关于犯罪及其兴趣的表象更活跃。
3人们应该使用一种时间调节方法。
4对于犯人来说,刑罚是一种关于符号,利益和时间的机制。
在某种意义上,他是被强制的,然后,他被利益所诱惑。他的道德受到矫正,他开始习惯于工作,他因积蓄了一点钱而渴望获释。
------------------------------
第三部分 规训
第一章 驯顺的肉体
纪律的高雅性在于,它无需这种昂贵而粗暴的关系就能获得很大的实际效果。
1纪律有时需要封闭的空间,规定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封闭的场所。这是贯彻纪律的保护区。
2“封闭”原则在规训机制中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不能满足需要,这种机制是以一种更灵活,更细致的方式来利用空间。
3在规训机构中,有关职能场所的规则将逐渐把建筑学通过人为可以有几种不同用途的空间加以分类。
4在规训中,各种因素是可互换的,因为各个因素都是由它在一种系类中所占据的位置,由它与其他因素的间隔所规定的。
对活动的控制
1时间表是一项古老的遗产
2动作的时间性规定
3随之而来的是肉体与姿势的关联
4肉体-对象联结
5彻底的使用
1把时间分解成连续的或平行的片段,每个片段应该在规定的时间结束。
2根据一个分解计划--各种简单因素的序列--来组织这些细微过程,由简到繁地把它们组合起来。
3确定这些时间的片段,决定每一片段的持续时间,用考核作为结束。
4制定更细致的系列。
第二章 规训的手段
一个建筑应该能改造人:对居住者发生作用,有助于控制他们的行为,便于对他们恰当地发挥权力的影响,有助于他们,改变他们。
一种明确而有规则的监督关系呗纳入教学实践的核心。这种关系不是附加的部分,而是一种内在的,能够提高其效能的机制。
检查导入了一个完整的机制。这种机制把一种知识形成类型与一种权利形式方式联系起来。
1检查把可见状态转换为权力的行使。
2检查也把个体引入文件领域。
3由各种文牍技术所包围的检查把每一个人变成一个个案。
第三章 全景敞视主义
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一种真实的征服。
------------------------------
第四部分 监狱
第一章 彻底而严厉的制度
使人变好的最可靠方式是工作与教育,教育不仅是识字学习算术,而是使犯人接受秩序道德自尊与尊重别人的观念。
blablabla...
reddal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3条 )
- 毫无意义的工作
- 1
- 六论自发性
- 1
-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 1
- 繁荣的悖论
- 1
- 正午之魔
- 1
- 煤气灯效应
- 1
- 时间的秩序
- 1
- 与社会学同游
- 1
- 运气的诱饵
- 1
- 悉达多
- 1
- 最好的决定
- 1
- 成为波伏瓦
- 1
- 东京贫困女子
- 1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 1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 1
- 贪婪的多巴胺
- 1
- 论不服从
- 1
- 偏见的本质
- 1
- 疯传
- 1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1
- 用什么撑起孩子的未来
- 1
- 番茄工作法图解
- 1
- 认识你真好
- 1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 1
- 意志力陷阱
- 1
- 爱情的逻辑
- 1
- 碎片
- 1
- 欲望的演化(最新修订版)
- 1
- 掌控谈话
- 1
- 情感勒索
- 1
- 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 1
- 奈飞文化手册
- 1
- 呼吸
- 1
- 饱食穷民
- 1
- 非暴力沟通
- 1
- 这样写出好故事
- 1
- 我们内心的冲突
- 1
- 昨日的世界
- 1
- 逃避自由
- 1
- 步履不停
- 1
- 演员的自我修养
- 1
- 如何在爱中修行
- 1
- 意识的解释
- 1
- 高效演讲
- 1
- 消费者行为学
- 1
- 天人五衰
- 1
- 社会学的想象力
- 1
- 浅薄
- 1
- 风险社会
- 1
- 娱乐至死
- 1
- 史玉柱自述
- 1
- 参与感
- 1
- 设计心理学3
- 1
- 设计心理学2
- 1
- 设计心理学1
- 1
-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
- 1
- 让创意更有黏性
- 1
- 动机与人格
- 1
- 个人形成论
- 1
- 合作的进化
- 1
- 触感引擎
- 1
- 战略历程
- 1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1
-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 1
- 执迷
- 1
- 原生家庭
- 1
- 依恋
- 1
- 被讨厌的勇气
- 1
- 少年巴比伦
- 1
- 奇特的一生
- 1
- 橘生淮南·暗恋
- 1
- 天使坠落在哪里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