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 (39) 更多
-
卷十八
上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格,亦各其慎也。然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藏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吾每思此言,亦足以为明诫。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 -
卷十七
魏书曰:灵字文博。太祖既平冀州,遣灵将新兵五千人骑千匹守许南。太祖戒之曰:“冀州新兵,数承宽缓,暂见齐整,意尚怏怏。卿名先有威严,善以道宽之,不然即有变。”灵至阳翟,中郎将程昂等果反,即斩昂,以状... -
卷十一
或问皇甫谧曰:“焦先何人?”曰:“吾不足以知之也。考之于表,可略而言矣。夫世之所常趣者荣味也,形之所不可释者衣裳也,身之所不可离者室宅也,口之所不能已者言语也,心之不可绝者亲戚也。今焦先弃荣味,释... -
卷十一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 -
卷十一
原别传曰: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美其不孤,二则美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 -
卷四十二
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 -
卷四十二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情性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 -
卷三十八
刘璋时,宓同郡王商为治中从事,与宓书曰:“贫贱困苦,亦何时可以终身!卞和衒玉以耀世,宜一来,与州尊相见。”宓答书曰:“昔尧优许由,非不弘也,洗其两耳;楚聘庄周,非不广也,执竿不顾。易曰‘确乎其不可... -
卷三十八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 -
卷三十八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也。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后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谦卒,竺奉谦遗命,迎先主于小沛。建安元年,吕布乘先主之出拒袁术,袭下邳,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于是进妹于先... -
卷三十八
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回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也。昔汝南陈公初拜,不依故常,让上卿于李元礼。以此推之,吾宜退身以避子位也。苟得避子以窃让名,然后缓带委质,游谈于平、勃之间,与子共陈往时避地之艰... -
卷四十五
襄阳记曰:杨颙字子昭,杨仪宗人也。入蜀,为巴郡太守,丞相诸葛亮主簿。亮尝自校簿书,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 -
卷十四
又欢娱之耽,害于精爽;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 -
卷十四
魏书曰:太祖征马超,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贼有千馀人请降,议者皆以为宜如旧法,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 -
卷十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 -
卷四十四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 -
卷九
飏为人好货,前在内职,许臧艾授以显官,艾以父妾与飏,故京师为之语曰:“以官易妇邓玄茂。”每所荐达,多如此比。故何晏选举不得人,颇由飏之不公忠,遂同其罪,盖由交友非其才。 何晏被邓飏这个猪队友坑死了。 -
卷九
爽得宣王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宣王知,曰:“范画策,爽必不能用范计。”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豫未决,范... -
卷九
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子爽嗣。帝追思真功,诏曰:“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 -
卷九
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
卷三十七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① ①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 -
卷三十七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都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日:“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 -
卷三十六
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 -
卷三十六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日:“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 -
卷三十二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羡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 -
卷三十二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刘备能如此笼络人心,再加上“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 ,因此延揽人才为之用,最终成就一番霸业。 -
卷三十一
明年,先主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
卷三十一
习凿齿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是以君子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情近于物,故虽贵而人不厌其重:... -
卷三十五
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由此依稀可见历史的真相,诸葛亮之于兴复汉室、不辜负刘备的托孤之任,固然功勋卓著... -
卷三十五
臣松之以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 -
卷五十四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 -
卷十九
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 曹子建内心之悲苦难抑,一至于此! -
卷十九
人生处一世,忽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咤令心悲。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苦辛... -
卷十三
人有从学者,(董)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馀”。或问三馀之意,遇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 “ 吾生也有涯,而... -
卷六十四
始恪退军还,聂友知其将败,书与滕胤曰:“当人强盛,河山可拔,一朝羸缩,人情万端,言之悲叹。” 诸葛恪虽然是刚愎自用、自寻死路,但是人走茶凉,“人情万端”,确实让人伤感。 -
卷二十一
觊上疏日:“夫变情厉性,强所不能,人臣言之既不易,人主受之又艰难。且人之所乐者富贵显荣也,所恶者贫贱死亡也,然此四者,君上之所制也,君爱之则富贵显荣,君恶之则贫贱死亡;顺指者爱所由来,逆意者恶所从... -
卷二十一
(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阮籍还是有着一颗炽烈的名利心(政治抱负)的,“岂效穷途之哭”。 -
卷二十一
文帝书与元城令吴质日:“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著中论二十馀篇,辞义典雅,... -
魏书 武帝纪第一
①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 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曹操清楚,即使针对政敌,也要争取...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6) 更多
-
第16页
有时候我想,我们作为教师太急于得到答案而忽略了要花些时间拓展问题。正如本章的信息所述,问题是引发人们兴趣的关键。被动地得到答案对你一点用也没有。 -
第14页
让我来总结一下这一章。人们的大脑不是完全为思考制造的,思考是缓慢的、需要精力的,并且是不确定的。因此,深思熟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引导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我们依赖记忆,遵循曾做过的步骤。尽管如此,... -
第9页
总之,我说过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和不确定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喜欢思考——更精确地说,我们知道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带来愉悦感后才会喜欢思考。所以说人们避免思考和人们天生好奇并不矛盾——好奇心使得人们去... -
第7页
值得注意的是,愉悦感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上毫无进展是不会有愉悦感的,实际上,它还会使你感到沮丧。同样的,只是知道答案也不会有很大的愉悦感。 -
第6页
尽管我们并不擅长思考,我们其实喜欢思考。我们生来就有好奇心,也寻找可以进行思考的机会。但是因为思考很难,需要条件合适,这份好奇心才能存活,否则我们很快就会放弃思考这个念头。 -
导言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实验表明,重复(repetition)对学习有帮助,但是任何一个教师都知道不能把这个结论生搬硬套进课堂,比如让学生重复练习长除法直到掌握为止。重复的确对学习有好处,可它同时也会削弱动力。...


有为 (20) 更多
-
第557页
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历朝帝王们对这位前辈皇帝的看法。汉武帝的“武功”几乎成了一种风向标,当帝王们自己也从攻伐中获利或正欲兴边事,则大赞刘彻拓土之功;当帝王们自己想要偃武息戈,则大批刘彻穷兵黩武... -
第556页
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更像把汉武帝作为一个工具人,来表达自已的喜恶。特别是他所认为刘彻做对的那些关键点,严格来说都不算客观。汉武帝的“尊先王”,只不过是借古圣一个名头,他所行之道并非司马光心目中的... -
第531页
不过刘彻时代的丞相,重要性本来就不同于往日了,贤不贤不重要,要的就是会说话,会说天子想听的话。 -
第405页
无论哪一种和亲目的,其本质都不变,能够打动对方的,只有物质好处和政治利益。尽管解忧公主在乌孙,以及更往后的王昭君在匈奴,表面上似乎起到了一些推动合作的积极作用,但背后真正决定两国关系的,仍然是实力... -
第387页
当耕种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卖掉土地成为佃农,或者干脆成为富户的家奴,就不用再承担以上各种赋税和力役,这对于生计本来就艰难的贫户来说,何乐而不为呢?这是土地被不断兼并的一大原因。过去人们一度觉得土地... -
第343页
盐铁会议的双方各说各话,始终无法劝服对手,达成共识。但相比他们的分歧,还有个更现实、更直击人心的问题:战与不战的讨论,注定只能在昭帝时代才可以摆上台面。在刘彻活着的时候,不管正义与否,经济与否,许... -
第323页
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将吴芮封为长沙王。这是刘邦生前唯一没有打击的异姓藩王,除了长沙位于卑湿之地,中原人看不上,可能还因为长沙国正好毗邻南越国北部,刘邦乐得有一人一地处在汉与南越之间作为缓冲。 不... -
第289页
任何时候,纵容举报都是一种懒政,也是一种极其罪恶的制度。之所以称其是懒政,在于举报制度某种程度上,是把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转移给了另一无关群体。而更关键的是,举报制度常常是掌权者使用的一种政治斗争... -
第272-273页
义纵从郡守为右内史,是正常的升迁顺序,而这一变化恰恰和汲黯相反。刘彻起用汲黯为淮阳太守的理由,也和任用义纵为右内史相反。他在开解汲黯时提到一句“准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透露了其中的关节。这... -
第264页
一个汲汲求传世功名的帝王,一群汲汲求现实利益的学者,一个由众生艰苦共同背负起来的时代,出现可以昭示盛世太平的祥瑞,无疑是一种迫切的刚需。大家都需要一种心照不宣的神迹,来使历年来那些巨大的牺性和付出... -
第258页
以上为此年刘彻举全国之力与匈奴轰轰烈烈决战的相关史实。这是有汉以来规模最大、行进最远的一场征伐行动,从积极一面来说,这场战争再次展现了汉军的军事实力,彻底扭转匈奴一贯认为的汉人不能长途跋涉征战的固... -
第255页
李广所有的威名,在于其本人精湛的骑射技艺,以及文、景二帝时对匈奴的成功防御。到了刘彻的时代,战略变成了大规模集团军主动进攻,不管是由于年事已高也好,治军风格也好,命数机缘也好,总体来说李广屡次战斗... -
第248页
所以在这场盐铁改革中,链条最底层的劳动群体并没有太大变化,他们仍然是盐铁生产最基础的劳动力。盐铁大商的利益虽然部分受损,但至少保住了饭碗,完成了由民营到官营的身份转换。官方则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经典... -
第243页
以上刘彻前期大事和财政状况,多亏了司马迁记录在《史记·平准书》里,我们才得以了解。《平准书》是《史记》“八书”之一,普通历史爱好者一般更爱看宫廷权斗、沙场征战,往往会略过这一类制度史。制度是历史演... -
第195页
尽管董仲舒的后学弟子们把董抬到了亚于孔子的至高地位,并认为经学在武帝朝的独尊其有着不可磨灭的最大贡献,但至少从推动经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公孙弘的个人履历,起着更为鲜明的导向作用。 这是一个略有些尴尬的... -
第157页
不过,“举孝廉”虽然成为两汉最重要的人才举荐制度,起到的作用却比较受限。任何一项制度的诞生,总是同时伴随着舞弊。一郡之“孝廉”有固定名额,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人类社会里,世家和富民的子弟总是比其他... -
第151页
嫡长子继承制公平吗?很不公平,尤其是对于那些庶出子和出生晚的嫡子来说。凭什么一个人能力和德行并不最出色,仅凭着出生早、母亲是正妻就可以天然拥有权力和财富的继承权?但公平从来不是君位继承需要考虑的因... -
第148页
抛开此文用意不谈,其内容倒真正涉及一个拷问:盛世伟业,受益的是后代黎民,吃苦的是当世百姓,成就“非常之功”大名的则是高高在上者,那么当世百姓究竟值不值得用生命去换取这二切呢?是不是“盛世”,又该交... -
第64页
秦始皇的博士官,兼有各种学说,并非只为某一种思想而设。秦焚毁民间的《诗》《书》和百家书时,唯独没有祸及博士官所藏的这些书籍,直到项羽入咸阳宫才一把火烧光。 -
第36页
是的,帝王陵邑便是如此,它由和着血泪心酸的政治移民开始,以流淌的人间欲望为相,又以落寞的荒烟蔓草为终。刘彻的茂陵邑,数次动辄迁徙成千上万户人家前往居住,在西汉末一度达到六万多户,近二十八万人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