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ely对《中国人的性格》的笔记(20)

中国人的性格
  • 书名: 中国人的性格
  • 作者: (美)雅瑟·亨·史密斯|译者:李明良/[美国] 明恩溥
  • 页数: 249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0-3
  • 前言

    一个美国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一个中国人就能了解中国人吗?盲目的自尊与脆弱的自卑,怀念与希望,不断被提醒的挫折感与被误导的自鸣得意,我们能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吗?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整体;一个还未考察过它的一半以上省份且只是在其中两个省居住过的人,当然没有资格对这整个国家作出概括。 我们不能盲信雅瑟·亨·史密丝的观察与叙述都是事实,但也不必怀疑其中有事实有道理。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来判断。了解自己既需要反思也需要外观。异域文化的目光是我们理解自己的镜子。临照这面镜子需要坦诚、勇气与明辨的理性。
    引自 前言

    2024-05-19 16:13:12 回应
  • 第1章 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在开始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指出这样一个前提:这里断言中国人“漠视舒适方便”,不是用东方的标准来衡量,而是以西方的标准。我们的目的,只是要说一说这两个标准存在哪些根本上的差异。 这个国家的有些地区冬季非常寒冷,那里的人们往往要穿上好几件衣服才能御寒,小孩子穿的衣服更多,他们被包裹的像一个圆球,摔倒之后,甚至都爬不起来了。然而,我们从未听到过一个中国人抱怨这种笨重的着装有什么不舒服。换作是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只要有一点束缚,我们就会绞尽脑汁地甩掉它。 新生儿的皮肤对温度的细微变化十分敏感,可是即便是新生儿,他们也是随便地塞在被子下面,一有人来看,母亲就会掀开被子。这种荒唐的做法简直令人惊讶,难怪中国会有那么多婴儿还没满月就死于惊厥。 中国的房屋一到晚上,就昏暗得令人难受。当地人使用的那种菜油灯,气味特别难闻,但却是让人在黑暗中照明的唯一的东西。关于煤油的便利,他们也知道,但大部分的人还在继续使用豆油、棉籽油和花生油。这种情形持续到今天,都是因为保守的惯性力量所造成的,再加上对舒适生活的根本漠视,使他们从没有想过要去看得更清楚。 汉语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习惯于用一句表达祈使意义的话来处理事情,比方说“雨停了再说”。官方的机构可能例外,但对其他人来说,活动应该随着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而改变。哪怕是紧急的公务,在这些习惯语面前也变得脆弱无力。我们曾经听说有一个坚固无比的中国炮台,地位重要,装备精良,比如有克虏伯大炮,士兵们接受过外国训练,但只要一下雨,岗哨上的士兵全都擅作主张的跑进了哨所避雨,看不到一个人在雨天站岗。他们都在等“雨停了再说”!1870年的天津惨案,本来死亡人数要多上好几倍,幸亏及时地下了一场雨,把扑向外国人住地的暴徒困在了路上。一场阵雨,完全有可能就是外国旅行者在中国敌对地区最好的保护伞。我们相信,从一个两英寸大的水管里喷射出来的持续的水柱,5分钟之内,便足以驱散外国人在中国所看见的最残暴的暴徒,而这种事确实有人亲眼目睹过。 时代在变化,我们随时代而变化。这样对比看来,中国的时代未曾发生变化,中国的人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从过去到现在,他们舒适与方便的标准,也一直未曾改变。当然,新的情况出现,这些标准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他们能发生变化,我们也相信,新的标准将会与我们目前所习惯的标准相一致。
    引自 一 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哈哈,新的情况和新的标准确实在后来出现了,也确实在逐渐与西方一致。

    2024-05-19 16:36:59 回应
  • 第2章 中国人孝悌为先

    人与人的眼光总是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难免存在差异,要在这种矛盾的说法中获取正确、全面的观点,我们就必须学会综合对比,联系考虑。 关于孝,孔子在《论语》的第二章做出了几种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情况,孝的内涵也不一样。鲁国一位名叫孟懿的官员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说:“无违。”从表面意思看来,“无违”也就是“不违背”,那位官员也是这样认为的。孔子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喜欢拐弯抹角,他没有把孝的真正涵义解释给孟懿听。直到有一次他的弟子樊迟重新提到这个话题时,孔子才趁机解释了一番:“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疑,孔子是希望樊迟能把他的意思转达给孟懿,这样一来,孟懿自然就会知道“无违”的真正涵义了。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东汉的一位儿童,6岁时跟着父亲一起去朋友家做客。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儿童觉得主人家的橘子非常甘甜可口,就顺手悄悄地藏了几个橘子放在袖筒里。告辞的时候,儿童在鞠躬的一瞬间,橘子掉了下来,当时的气氛特别尴尬,但是儿童镇定自若,他立马跪在主人面前说:“我母亲爱吃橘子,我是为她拿的。”这句话从此后流传千古,一直被中国人奉为美谈。西方人则不那么认为,因为儿童的父亲当时是一位朝廷高官,一个声名显赫的富裕家庭不可能找不到甘甜的橘子,然而,中国人却把这件事看着了孝顺的典型,说那么小的一个孩子就知道为母亲着想,实在难得啊!难道你们就不觉得这个孩子反应灵敏吗?小小年纪找借口的气魄和速度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我认识的一个中国朋友,很长的时间内,他都在父母的坟前守孝,极尽孝道之后,他还是萎靡不振,全家也因此背上了一个累赘。不过中国人却对他的这一行为大加赞赏,他们从来不计算后果,履行仪式重于泰山,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是次要的。 我们已经讨论了两个孝顺的致命缺陷,还有三个我们将一一为大家阐述。一是,它只对做儿女的提出了一大堆的要求,关于父母的义务却丝毫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中国,建议父母负担起相应的义务,简直就是没必要。 中国人还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妻子是卑贱的。关于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妻子,妻子应该怎样对待丈夫,孔子没有说过。儒教只是要求男人和妻子都应该依从父母。当妻子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由于妻子是无关紧要的、卑贱的,她就应该妥协、屈服。这就是中国家长制的社会结构所存在的严重弊病。它把人的某些天性压抑住了,同时又将另一些天性训化到了极端,整个社会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成了老年人的社会,青年人则被压抑,处于从属地位。
    引自 二 中国人孝悌为先

    2024-05-19 16:52:03 回应
  • 第3章 中国人知足常乐

    我们用“知足”形容中国人,不是说中国的所有个人都对他所拥有的一切非常满足,甚至不想改善。中国人的知足,我们在谈及他们的保守主义时已经谈过,而在我们思考他们的体制时,就更加明显。他们压根就不想去改变这个体制。我们从不怀疑,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特点。这种看待生活现象的方式,我们总称为“因循守旧”,而在这方面,其他任何民族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国人更加典型。中国社会的这种观念非常明显,在全体民众中根深蒂固,自古传承,有力地压制了任何人对命运安排的不满。他们当然也感觉到了其中的罪恶,却又认为这些罪恶是不可能避免的。那些一致固守这个观念的人,因为自身承受了太重的压力,根本不可能去努力推翻现有的秩序。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知识阶层才是思想和行动上的领导者。然而,知识阶层一直在竭力向人们宣扬,中国当前的制度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大量的经历,以其无可辩驳的实例教导中国人,对现行制度进行所谓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这就逐渐地培育了中国人顽固的因循守旧。中国人自己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事实:中华民族是一个相信宿命论的民族。 进步的第一动力,完全来自于亲眼目睹了别人的先进条件。中国的绝大多数民众没有见到过条件更好的国家,因为他们关于其他国家的状态他们从未见过,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过。另外,那些对其他国家略知一二的人,本来可以更多地去了解,然而因循守旧的镣铐又禁锢了他们。在中国,除非大规模地行事,否则没有什么事情能唤醒广大的人民群众,而那些有能力大干一场的人,却不愿意在这些方面做任何事情。因为这无法让民众感到满意,而任何不满稍有流露,便被有效地控制住了。所以,就社会的观点而言,中国人的知足阻碍了中国人的进步。 中国人天生知足,如同鱼因为要游水而有双鳍,鸟因为要飞翔而生出双翼。仿佛是这个天生的特性,注定了中国人生来就有吃苦耐劳的能力、相安无事的能力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这种生来就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忍耐力,使他们能够面对苦难忍耐到底,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什么。中国人总是能够乐天达观,毫无怨言,却有像鸵鸟一样的消化能力。 由于上述原因,还有一些我们没有讲述清楚的种种原因,他们绝对不会用脑袋去撞击墙面,对于大多数无能为力的事情,他们只是简单地去顺从,并且毫无怨言。 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忧郁孤傲的性格相比,中国人好交际,就足以说明他们“常乐”的性格。找人聊天是一大乐事,找老朋友还是找完全陌生的人,这无关紧要。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极大地减轻了中国人在逆境中的痛苦。 也许我们说了许多对中国仆人不满的话,但需要声明的是:他们经常对诸多的不便毫不在意,长时间地为他人做份外的事,不仅不抱怨,而且连潜意识里都没有抱怨过任何人,这真的非常难得。 如果“适者生存”的历史教导确实可信的话,那么,中华民族的前途不可限量。
    引自 三 中国人知足常乐

    2024-05-19 17:06:36 回应
  • 第4章 中国人的生命活力

    当今中国社会的奇迹之一就是,他们依靠什么养活了这么多小孩子,我们必须声明的是,不少孩子基本的“衣食”都成问题,换句话说,不管怎样的贫困都不可能明显地减少中国的人口。 哪个民族能具备像中国人那样的身体素质,那么,即使处于战争、饥荒、瘟疫和鸦片的恶劣环境之中,他们也能够生存下来。假如他们饮食得当,营养充足,在生理学和卫生法则方面再多加注意的话,那么,我们坚信,单是这样一个民族,就可以占领这个世界的主要地区,甚至更多的地区。
    引自 四 中国人的生命活力

    哈哈,中华民族好像确实在21世纪“占领”了世界的主要地区。

    2024-05-19 17:06:05 回应
  • 第5章 中国人的忍耐力

    自我保护是第一自然法则,那么,这些毫无防备就陷入饥荒的人们联合起来,迫使那些有食物的人分一点给那些正在忍饥挨饿的人,难道很过分吗? 西方人难以理解为什么中国这些无家可归、饥饿而又绝望的大批难民,宁可在遭受洪水与饥荒的省份四处流浪,也不愿意抱成一团去向灾区的地方官员要求救助。反复追问饥荒中的中国人,为什么他们不实施这个计划,我们听到的一个不变的回答是“不敢”。为了反驳他的说法,你徒劳地争论说:死于起义与饿死一样,都是不得好死,尽管起义也许不怎么说得过去。但回答也还是:“不敢,不敢。”我们认为,尽管地方官员确实也无力让他们如愿以偿,但他可以被迫做些事情,至少对于今后的生活,这也是一个好的开端。而政府的措施是,如果这些官员“安抚”不了这些百姓,那他们就会被撤职,那么,其他官员将接替他们的职位。 他们是最讲究实际的民族,本能就在内心里告诉他们,这个计划会枉费心机,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愿意也不可能采取进一步地措施。 假如历史给予我们的教导是“适者生存”,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坚忍不拔且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前途将一片光明。
    引自 五 中国人的忍耐力

    2024-05-19 17:11:39 回应
  • 第6章 中国人的勤劳

    一个民族的勤劳,通常可以从这个三个角度去衡量:长度、广度和厚度。也就是说,它有两个外延和一个内涵。长度是指勤劳所持续的时间;广度是指可以算做真正勤劳者的人数,而内涵是指“习惯于勤奋”和“始终专心做事”的能量。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勤劳这个整体。 要西方人接受中国的教育模式非常困难。总体上的弊病不言而喻,可是还是有一大批的人只为勤奋,不计较回报,这一点非常引人注目。似乎为富人买官敞开的后门应该能挫伤读书人的热情,可是居然没有。各省市也都在抱怨,每一个职位的合格考生大大超过空缺的职位。而各级考场,无论是最低级的考场,还是最高级的考场,都是人满为患,甚至往往会出现1万多人竞考一个职位的局面。略微地思考一下,中国的读书人为了进入这个考场所花费的心血,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勤奋了。 很多人一旦通过读书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他们就会放弃从前的勤奋,只不过中国人说这一类人不配称作是读书人。只有那些在充满荆棘的狭窄小道上奋斗不懈直到成就伟大功名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读书人这一荣耀称呼。恐怕也只有在中国,我们才能看到祖孙三代为了谋取同样的职位参加同样的考试,并且经历了同样长时间的百折不挠的努力,最后终于同样在80岁的时候获得梦寐以求的荣誉。 在中国,那些为政府鞠躬尽瘁的官员,因劳累过度而去世的屡见不鲜。
    引自 六 中国人的勤劳

    2024-05-19 17:14:30 回应
  • 第7章 中国人的节俭

    关于不买现成工具而只买半成品“白手起家”,这应该不是中国人节俭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规律。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吧。

    还有一个过去我们没发现的却又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中国人做饭菜很少浪费,所有物品及原材料都会充分得到利用。中国的普通家庭,通常都会把每顿饭后的剩余饭菜保留下来,以便下次食用,除了一些完全不值钱的食物才会被扔掉。这一事实可以从中国人的狗和猫的身体状况找到证据,这些家养动物完全靠着人们的剩饭剩菜而艰难地活着,一直挣扎着“死亡边缘”。 因为节俭,他们会尽量不买现成的工具。完全可以买些“半成品”,因为“半成品”总比成品便宜,然后回家自己加工组装,照样具有成品的功能。因为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于是现成货也慢慢绝迹了。 实际上,中国人完全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劳作方式,只是没有人愿意去改善它。好像任何工作他们都可以白手起家,他们的产品,无论简单或复杂,一般都具有这个特点。
    引自 七 中国人的节俭

    2024-05-19 17:24:16 回应
  • 第8章 中国人的礼貌

    正如中国人对待教育一样,他们已经把恪守礼节熔铸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能,而不再是一种外在的需要了。这些繁文缛节都是这个民族的精英制定出来的,目的就在于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日常交往。而在西方,只有宫廷和外交往来才会使用那么多礼节。 我们西方人心中有一种“礼貌是某种善意的真诚表达”的观念,所以,西方人不会欣赏中国人的礼貌。从理论的角度而言,西方人认为,把个人的幸福看作是全体人类的幸福,才是一种文明的看法,然而,中国人的礼貌是与这种看法完全相反的意思。如同所有技艺表演一样,对人表示礼貌只是整个复杂心态的某一部分的需要,而不完全是整个内心的需要。出于维护既定的尊卑关系的需要,才产生了礼貌用语的制定和使用。西方人会觉得这是一件很疯狂的事,简直令人不知所措;但是中国人当然不以为然,中国人说这对于保障社会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中国人认为,有前就有后,有后自然也有前;该前的前,该后的后,各得其所,万事亨通。如同下棋一样,先走的必须说:“鄙人先走一子”,然后,对手说:“鄙人也走一子”。最后,对手事先告诉对方:“鄙人的士要吃您的卒,走到鄙人卑贱的象位”。这就是在下棋。其实一局棋的输赢和说几句客套话完全没有关系,可是假如中国人不能给予对手的每一步棋以有礼节性的回应,就如同下棋人事先说出自己的下一步棋一样滑稽可笑。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客套才是真正的下棋,不知道这些客套就相当于无知。 中国人向外国人表示的礼貌,与向自己的同胞所表示的礼貌一样,都是在炫耀自己懂得怎样待人接物,然后才会考虑客人是否舒适。
    引自 八 中国人的礼貌

    2024-05-19 17:27:54 回应
  • 第9章 中国人的面子

    只要正确理解了“面子”所蕴含的意思,你就会发现,“面子”这个词本身就是打开中国人诸多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人对于中国人怎样做到有“面子”的技巧和造诣,只能望洋兴叹。西方人往往会只关注事实领域,而容易忘记其中的戏剧因素。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的“面子”犹如南海岛的戒律,具有一种潜在的,实实在在的力量。不过“面子”可以反复无常,当然,它不能简化成规则,它只是按照公共的情理而取消或变更。
    引自 九 中国人的面子

    2024-05-19 17:31:42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