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边求气低对《潘伯鹰讲中国书法》的笔记(11)
-
一 欣赏
1.字的方面:临与摹须参用;欣赏时应该将所有的字贯串来看;墨和纸;笔画的方圆。
2.人的方面:是书法内在生命所托赖;欣赏者需要深切了解书家学书的甘苦、他们卓越的技法和他们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研究他们立身处世的人格。
3.对于一个专精于某种艺术的人来说,他看世间一切事物,都会联想到他所专精的那一件事上去。由于他的用志不分,他能够在许多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中,在某种程度或某种角度上,发现与他所专精的一事之间的共同点。
-
二 隶书的重要作用
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的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草书和楷书为千余年来流行的书法,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固是无待多言的事实,尤其在技法上,更是隶法的各种变化。王羲之是精擅隶书,更以其中许多笔法变化移转到楷书和草书上最有成就的大家。事实上,自从有了他,中国的书法オ形成了由他而下的一条书法大河流的。 引自第21页 这样,不免有人要问:“姑不论为何不谈篆书,既然将书法追到隶书上,为何不从秦汉书法谈起?为何不谈赵高、程邈?为何不谈史游、曹喜?甚至为何连再后一些的蔡邕、师宜官和梁都不谈?甚至连锺繇、张芝也不谈?”这一是由于材料太少,文献不足征;二是由于这些书家的影响后来,都不及王氏大。 引自第21页 我深觉王羲之不仅是一个精通隶书的大家,其更伟大的成就则在能以隶法来 正确地、巧妙地、变化地移人楷行草书之中,成为新的体势,传为不朽的典范。诚然,现在的楷行草书的笔法皆由隶书变化而来,其根本方法是隶书的方法;然而,我们所写的毕竟不是隶书而是楷行草各体书。有人主张先写隶书再写楷行草我们不反对;有人主张从楷行草书上溯隶书,我们也不反对。其理由即是有了象王羲之这样的枢纽人物。 引自第22页 -
三 晋后书派鸟瞰
我们方知,在这无数的真迹中,显现出时代尽有先后,地域尽有南北,而用笔却是一贯的。北魏,以及东西魏,乃至北齐、北周的经卷,其下笔起落与晋人简札并无不同,虽然字形有些差别。至于隋唐之际,许多书家如虞、欧、褚,他们的字形仍然保留了六朝风格,与碑版相似。而这些人都号称是王右军南帖流派的。 引自第31页 甲骨文字→宗周风格→荆楚一带宽博的书法→大篆→秦帝国的小篆→汉朝的隶书→由魏至晋的楷书及藁草、魏晋后期流衍了秦篆书法的代表魏正始三体石经→六朝至隋以六朝碑志及写经为最显著→唐人法书:虞欧褚薛,颜柳,孙过庭、张旭、怀素→五代杨凝式、李建中→宋朝苏黄米蔡→元朝赵孟頫→明朝前期摹拟,末期有董其昌→清朝早期董氏统治,乾嘉以后馆阁体更加流行
大体上说来各时代的特色略如上述。这其中,我们所要着重说出的是,自从王羲之精于隶法独成新派之后,中国书法的传统已与他分不开了。唐太宗时最大的书家虞欧褚薛无不从王氏得法。自颜柳以至宋四家,也全是以王氏为指归。自孟频以至董其昌更是明白地有志承继王氏。即使清朝以来,书法衰歇,但凡是学书者也无不拱王氏为北辰。所以尽管各时代的特色不同,而其中自有一条无形的线,将其联结起来,成为一贯相承的脉络。这是我们所应当注意的一大要点。 -
四 二王
他自己苦学的是隶书。他与之争的是繇和张芝。锺的正书(楷)和张的草书实际上皆系隶书的发展。因此他的学锺张,实际上就是一种发展。换句话说他所专精的是隶书。这证明他虽博览,却是为了约取。他之所以能以书法称圣,树立了永远不朽的传统,皆由于此。 引自第50页 他的字形是多方面的,正书、行书、草书、草、飞等都能精工,但一切都是以隶书作为根底的。他的“如斜反正,若断还连”、“金声玉振,左规右矩”、 龙跳天门,虎卧风阁”的笔势和字形,都是从变化隶法而来。他的天资比種繇当然根据墨本比较),因之正书比鍾繇姿态多。他的草书,以我们看来,实在也比芝好,理由是他运用张芝的使转,而更加了收敛和含蓄的巧妙。但他自问不如张芝,我们猜想除了他自以工夫不及张芝外,他还不免囿于时代性,认为张芝纵肆的大草比他严肃的小草强;他还不曾自己认识到这种小草新型的进步的价值。 至于献之的造诣,从父亲得法是无疑的。他又兼取张芝,别创法度。由于他的天资高,使人觉得他下笔特别出众超群。所可惜者,死得太早。如若不然,他可能突出他的父亲。他与谢安论书法,自以为过于其父。这被唐太宗和孙过庭加批评,实则他说的是老实话。他的オ华,咄咄逼人,如若活到六十岁,一定要超出羲之的。 -
五 虞欧褚薛
虞世南:沉粹,沉厚安详,有韵度
欧阳询:险劲,紧密坚固,凝重森挺钩连揖让
褚遂良:隶法形态所存极多
薛稷:得褚遂良十之六七
从中国的碑版上看去,我们以为真正十分成熟的楷书,到唐初才形成而臻极。我们提出虞欧四家,正是代表这一特点的。 若是远追楷书的根源,则由隶而楷,可以追到汉末魏初。若以个别的书家为代表,则锺繇当然是第一人。在此稍后,有属于孙吴衡阳郡守葛府君,可以说是楷书了。自晋以来直至陈隋,尽管南朝流行简牍,禁止刻碑,尽管北方盛行碑榜,简牍罕传,但楷行笔法都是一致的。不过由于晋朝王羲之传法以来,简牍之风盛行罢了。这种字形上的南北小异,直到唐初丰碑巨碣的森立,オ又与笔法的一致而一致起来。唐初楷书的碑,无不直传六朝碑版之意,字形严肃而凝重,富于所谓金石气;但同时姿态众多,在凝重之中,含有流美飞扬的风韵。这已经是新时代的新作风了。真正的楷书オ合南北为一体而大成了。这是自王之传下隶法以后的最大收获。当然,由于唐朝政治的一统才有了这样丰硕收获的条件。在初唐,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便是虞欧褚薛。 -
六 李孙张素
1.李邕:笔法凌厉无前,用笔雄强,结字每字皆中心紧密而四面开张
2.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
3.张旭:狂草字法劲古
4.怀素:狂草古澹
“颠张醉素”,二家笔法渊源于张芝大草
-
七 颜柳
唐书法的第二个高峰
颜真卿:世传的最标准的书家,他的楷书合于字学。楷书善于以新为古、以拙为巧。行书不见起伏之形,不可踪迹。字形宽绰,不求小处的巧妙,大处安排极巧妙。字形新,但若以二王法详细去考验,却又无不暗合。
柳公权:劲健,趋于清瘦一路。
-
八 杨凝式与李建中
杨凝式(五代):字形怪怪奇奇皆是表面变化,笔力的一致才是真正的根源。用笔谨严。分行布白的新方法。
李建中(宋初):用笔从欧阳询得法。
-
九 苏黄米蔡
苏轼:笔意中并常流露出一种情感来
黄庭坚:俊挺英杰的风神
米芾:学古人笔法最用功
蔡襄:下笔处处精丽
-
十 赵孟頫
不仅守法,并能廓大古法,强调古法。凡古人的字,几乎无所不学,特别能将其中最好的提炼了出来。不仅力追二王,并且力追远古。写字又多又快。波法的确不大高明。
柳边求气低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64条 )
- 揭开儿童语言发展之谜
- 2
- 中国古代韵书
- 1
- 语言地理学方法
- 1
- 方言学教程(第二版)
- 11
- 回望
- 3
- 明清吴语和现代方言研究
- 2
- 导读齐泽克
- 1
- 东汉- 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 3
- 中国历史通论
- 14
-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 5
- 禅偈百则
- 6
- 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