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对《二十一世纪民艺》的笔记(18)

二十一世纪民艺
  • 书名: 二十一世纪民艺
  • 作者: [日]赤木明登
  • 页数: 288
  •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 2019-2
  • 道元禅师的[有时]时间观

    在道元禅师所著的《正法眼藏》“有时”一卷中,对悟道的境界作过如下表述,我擅自诠释了一番:

    翻过山、渡过河,如今来到玉殿朱楼,然而“时”并非流逝之物。所谓生命之时间,如同从“此时”同时看向翻山之“我”、渡河之“我”与身处玉殿朱楼之“我”。看似在彼方,实则处当下。“时”与“我”并存。

    道元禅师 (1200—1253):日本镰仓时代入宋求法的高僧,曹洞宗的始祖,也是日本佛教史上极为杰出的思想家和宗教家。《正法眼藏》是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共90余卷,约50万字。这本书对禅宗的一些基本思想概念,做了不少创造性的解释。《正法眼藏》也是日本佛教史上第一部用日文撰写的思想专著,在日本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处根据赤木先生的意译而译。需略作说明的是,道元禅师对“有时”的诠释有违常识,独特地理解为“有与时”,可见其时间观。他认为时间与变幻不断的世相为一体,且同时呈现。每一时节都是当下现成的。并且,与一般认为时间“单向流逝”不同,道元的“有时”可以圆通循环地“经历”时间,有“双向流转”的作用,即可自未来经历现在,自现在经历过去,或自未来经历未来,过去经历过去,等等,因此可以说,这样的“有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是当下现成的。

    2020-05-19 20:28:23 回应
  • 雕琢复朴

    雕琢复朴:表示弃浮华而复归真朴。语出《庄子· 应帝王》(庄子曰:“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全盘调整自己的工作。由于此前一直做着吸引眼球的东西,唯有雕琢复朴,舍弃一切多余的动作。然而前路漫漫,我才刚刚启程。

    2020-05-19 22:08:02 回应
  • 民藝之拓展

    我这一代人的工作,是让已趋于庸俗的日常器皿重新焕发魅力,并与这一代的文化相融合。与时尚、音乐、建筑、室内设计等一样,器物也能成为一个人展现自我风格的标签。

    让使用器物变得有格调、有气质,能体现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并展露生活的丰富性,这是多好的一件事。但有一处需警惕的陷阱:若一味追求造型风格上的乐趣,便无法看到隐含在另一面的器物的本质。因而制作器物的人不能怠于反思。

    在这本书中,我将“民艺”的“艺”特别明示,有我的用意。若表面地理解“用”和“下手”,难免会把“民艺”单纯等同于“将简素普通之好物用于日常生活,用心把日子过得美好而丰富吧”。这当然也很重要,但民艺并非只有这一面,要比其深刻得多。

    ● “艺”字在日语中对应了两个汉字:“芸”和“藝”,前者可作为后者的简体形式使用,这种简化来自日本战后推行的国语政策。而“藝”作为旧体字,为强调其本来具有的含义时,如今依然会被特别使用(“藝”在甲骨文中有“在神灵的居所种植树木”之意)。另外,民艺的“艺”,应写为“藝”。与柳宗悦相同,赤木先生在提到“民艺”“工艺”时,“艺”均写作“藝”,特此说明。

    松尾芭蕉在其俳谐论中曾提出“不易流行”的观点。恒常不变与不断变化之物同时存在,这便是俳谐,而自然之姿不也正是如此吗?有格调、漂亮的东西,其标准会随着时代而变化。我们在呈现这种变化的同时,始终与恒常不变之物接续,由此器物才可称之为工艺。若止于流行,则道路终结。

    ● 芭蕉的艺术理论“不易流行”,因理解为“不易”与“流行”。“不易”即不会改变的真理;与之相对,“流行”所指的就是随时代和状况不断变化的东西。芭蕉提倡俳句不应该墨守成规,“不易”与“流行”是密切结合的关系。

    2020-05-19 22:25:56 回应
  • [下手]与[上手]

    人与自然的律动共振,一遍又一遍,循环往复着相同的营生。在持续重复的制作下淘洗处的“不可或缺之物”,便是“下手”。

    极尽人工所能,谓之“上手”,而恭听天然之声,便是“下手”。

    器物也能成为一个人展现自我风格的标签。

    让使用器物变得有格调、有气质,能体现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并展露生活的丰富性,这是多好的一件事。

    2020-05-20 11:18:59 回应
  • 所谓无心

    所谓无心,就是将心完全交付于自然。不是人制作,而是物诞生。由此成就了美。(柳宗悦《美与工艺》)

    2020-05-20 11:19:24 回应
  • 民藝的危机

    彻底摧毁民艺体系的,是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所倡导的发展至上主义。然而,在柳先生所生活的二十世纪,末期时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现代形成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自我意识也发生了动摇,变得捉摸不定。与此同时,现代主义思潮逐渐被后现代主义取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手工艺的复兴犹如一束照进时代的光,在千禧年前后迎来了一段隆盛时期。但这绝非依靠个体意志所为,而是如泉涌一般,在顺应时代需求下自然产生的结果。但是,这种新生的手工艺,既没有被赋予文字表述,也没有人去思考其背后的“意义”和“智慧”。现在若不借助文字之力完成这项工作,恐怕新的工艺也将很快坠入庸俗,逐渐荒芜。连载“无名的道路”便是我为此所作的微小尝试。

    随着制造由手工艺逐渐被机器取代,素材也不再局限于定居土地的固有资源,人类逐渐从农村移向都市。如前文所述,柳宗悦先生出现后,从还未进入现代化、人们还沉睡于土地时期所制造出的工具中发现了美,并将之命名为“民艺”。而民艺的美之所以能获得极大的共鸣,是因在我们的潜意识或者说基因里,还留存着祖先被大地怀抱的舒心记忆。正因为我们已经脱离了那个原生态的世界,才会看见它的美。

    2020-05-20 11:20:33 回应
  • 民藝的[用之美]

    若朴素地解读柳先生所说的“用之美”,往往就止于单纯跟使用相关的功能美。但这未免无趣,其背后应有更深的意味,不是吗?所谓“用”,是将我们与已经疏离的土地联系在一起的东西,这与围绕土地诞生的信仰、神话等心灵的世界并无二致。并且在其背后,连接着深广的大自然。而在自然的背后,还存在着亡灵所在的那片净土。柳先生的思考之幽深,其触角一直延伸到了那里。

    民艺的“用之美”,是对人类已经疏离的“大地”与“自然”的一次回溯,通过对其追忆、怀想和祈愿而成立的美意识。

    2020-05-20 11:21:03 回应
  • 民藝的[他力道]

    通过工艺的媒介,我看到了在我过去的著作《关于神》中所探索出的终极真理“他力道”所展现的深度与美。因此,虽然在讲述工艺的故事,但于我自身,其实是探求“信”的心灵记录。(柳宗悦《工艺之道》)

    如柳先生在《工艺之道》的序言里所述,“工艺道路”的终点,是“他力道”。在此我必须先坦白,尽管到写成这本书为止,我已花了十五年撰文探讨工艺与美,自身却也还没有彻底领悟“他力道”的奥义。但我似乎终于走到了柳先生民艺论的入口。

    死后往生净土的人们修成正果,开悟成佛后,再度入世,拯救众生——这种日本特有的净土思想,在中世流行。我认为日本的工艺史,正是深植于这种思想之上。另外,去探求器物最初是从什么时候、以什么面貌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也很有必要。因为我深切感受到,无论是器物的起源,还是对净土的向往,都仍然作为工艺的血肉,刻在其基因中。因而只有将其明朗化,并重新融入器物中,才能接续工艺的未来,让工匠得以存活。柳先生的民艺思想,至今牵引着我探寻那条道路。

    2020-05-20 11:21:35 回应
  • 民藝的[直观]

    柳宗悦先生在《工艺之道》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直观的性质中不存在所谓“我的直观”。正因为不是“我”的看法,才能够直接观照到事物。直观是“无我的直观”。(柳宗悦《工艺之道》)

    柳先生所谓的观看事物时的“直观”,极易曲解。它更接近哲学语言,叫人似懂非懂,不,应该说是不懂装懂之人偏好的用语。老实说,我也曾想这样蒙混过去。但这种状态下,永远无法真正把握“民艺”。而所谓“直观”,本就是不能被理解的。在此,我首先唯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阐述“工艺”。但这也并不代表我放弃理解、体悟先生所说的“直观”。即使未必正确,我将首先以自己的路径接近“工艺”的本质。

    看懂“平凡的存在物与异常的美之间的一致”(柳宗悦《工艺之道》),这无疑是“工艺”事业的核心。柳先生还用过这样的表述:

    与用结合最为紧密的杂器所表现的工艺之美是最健全的。(柳宗悦《工艺之道》)

    若朴素地去理解,意思是在为使用而制作的平凡之物上,存在美这种异常的特质。即使这话没错,能够直观吗?

    2020-05-20 11:22:39 回应
  • 民藝的[协作]与[我观]

    切勿将佳作想象为个人行为,其呈现的是一个真正协作的世界。(中略)几乎所有佳作都不是由一人完成,而是通力合作的结果。如果没有团队的力量而皆靠一人承担,结果可想而知。(柳宗悦《工艺之道》

    所谓“我”的实体,最初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与各种事物相遇后,彼此影响,并随时间流淌的某种东西。

    2020-05-20 11:23:20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

源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182条 )

欧洲无聊日记
1
我的图画书论
1
教育的本质
1
氛围驾驶员
1
包豪斯:作为启蒙的设计
1
博朗设计
1
梦二画集·春之卷
1
第三个警察
1
随椋鸟飞行
1
改变
1
阿科米星2009-2019
1
蔡国强
1
我的真文字
1
空间的回响 回响的空间
1
结构设计讲义
1
设计的觉醒
1
巨变
1
西格拉姆大厦
1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
2
新共生思想
3
致空间
4
山水之间
2
吠月
1
班门 • 气
2
班门 • 光
1
未知之路 巴克里希纳·多西自传
1
最后的对话 Ⅱ
1
为穷人造房子
1
路易斯·康:建筑师中的哲学家
1
一个小家
1
被展示的文化
2
影子简史
1
游客的凝视(第三版)
1
风景与权力
2
塔杜施先生
1
风景学入门
1
中国——园林之母
2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
1
造园堆山
1
旷奥园林意
2
败壁与废墟(增订版)
1
景观的延伸表现
1
地方与无地方
14
世界之窗
1
恋地情结
6
伊西斯的面纱
3
风土
1
自然与空间
7
勒·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
6
从让纳雷到柯布西耶
1
自然的观念
1
烟影与面纱
3
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
1
花园里的花园
1
红与黑
1
生活的准则
1
草叶集
1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1
岁时茶山记
24
茶事遍路
1
茶的真实历史
2
吃茶养生记
1
茶经
4
茶在中国
3
茶谱 煮泉小品
1
大观茶论
2
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
4
茶道的美学
4
千利休:无言的前卫
5
茶道的历史
3
茶叶大盗
1
茶经
1
茶之基本
1
日本边境论
3
重森三玲:作庭·观庭心得
6
庭园之心
2
《作庭记》译注与研究
4
图解日本园林
4
作庭记 : 自然式庭院设计法则
1
图解作庭记·山水并野形图
1
东洋的理想
1
阴翳礼赞
1
阴影
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
人类纪里的艺术: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4
文学批评
1
批评与临床
1
园林漫步
12
巴比伦空中花园
2
园林内外
8
悉达多
3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
11
迷蝶志
3
时间与自由意志
1
德勒兹论文学
8
艺术作品的本源
4
博尔赫斯的面孔
5
包法利夫人
1
大地家族
5
自我之歌
3
论自然
1
A・亚当斯论摄影
1
约翰·缪尔传
6
夏季走过山间
5
美国边疆论
1
荒野与美国思想
5
庄子现代版
6
梭罗传
3
远行
2
远足
2
瓦尔登湖 (全注疏本)
5
瓦尔登湖的反光
15
梭罗传
1
瓦尔登湖
1
邦查女孩
1
亲爱的阿尔托
1
春天与阿修罗
3
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
1
沙郡年记
2
在西部的天空下
6
愤怒的葡萄
1
尘暴
1
植物与帝国
1
庞德与潇湘八景
3
一公分
1
杀戮欲
1
HHhH
1
雨林里的消亡
5
花园里的哲学
14
明日的田园城市
3
我是怪人,我是独行者
4
王家卫的感官电影
1
弗兰德公路
1
设计结合自然
1
美国城市的文明化
2
建筑概念
2
景观叙事
11
混大成人
1
巴黎的忧郁
1
沙乡年鉴
1
景观革新
6
现代景观
6
苏州古典园林
1
与古为新
3
玖章造园
4
空间的生产
1
历史·山水·渔樵
7
物象与心境
6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2
园冶
1
参与性景观
2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珍藏纪念版)
2
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
2
混凝土
9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1
黑书
1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
建筑与现代性
1
装饰与罪恶
1
空间·时间·建筑
1
弗兰克·盖里传
2
建筑与都市016(A+U中文版)
1
已故的帕斯卡尔
1
批判性地域主义
2
现代建筑
7
现代建筑的另一种传统
2
蒙德里安论新造型
1
后激进时代的建筑笔记
2
从绘图到建筑物的翻译及其他文章
1
词语与建筑物
4
建筑的异样性
1
混凝土岛
1
谁杀死了罗杰·艾克罗伊德?
1
设计的意义
4
霍克尼论摄影(增订本)
1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1
路易斯·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
5
建筑的古典语言
3
空间
5
丹下健三
1
路易斯·康传
5
聚落之旅
8
风景猎人:建筑师的视野
5
美的建筑使人汇聚
1
伊东丰雄的10次建筑探险
1
十宅论
1
负建筑
3
象征交换与死亡
1
蔡明亮與緩慢電影
3
恶的透明性
2
临界:鲍德里亚访谈录
3
交错的世界
14
奇点遗民
1
幼年与历史
2
敞开
6
语言与死亡
11
红色手推车
1
例外状态
3
神圣人
17
为什么是阿甘本?
8
论电影
20
明月构想
1
建构文化研究
18
孤筏重洋
1
勒·柯布西耶全集 第5卷·1946~1952年
1
解码广告
5
柏林童年
6
1
道林·格雷的画像
1
快乐的死
2
在漫长的旅途中
2
爱神之泪
1
色情
6
通向巴塔耶
7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
6
梦的宇宙志
5
雕塑的故事
4
杜尚
10
绘画中的世界观
20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
12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1
遣悲怀
1
狄德罗与自由思考的艺术
4
欧米伽点
5
解构库斯图里卡:幕后笔记
6
紫禁城的黄昏
1
论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
6
幻方
13
堕落论
3
十年一觉电影梦
7
北野武的小酒馆
1
扔掉书本上街去
2
万物的签名
2
日本美的构造
1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11
流行体系
1
国王的两个身体
1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
2
浮世绘
5
源氏物语
1
食蓼之虫
2
日本色气
10
好色一代女
2
真实眼泪之可怖
16
川田喜久治:遠い場所の記憶 1951-1966
1
无目的的手段
9
田园交响曲
1
行云纪
8
煮海时光
16
无人是孤岛
19
电影的口音
1
兰波评传
15
金丝猿的故事
2
夏日踟躇
2
徒然草
11
向着少女与光
10
贾想 I
1
到芬兰车站
8
萨郎宝
1
背德者·窄门
1
寻琴者
2
遭遇阿甘本
3
安全、领土与人口
21
石泉城
1
途中的镜子
7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4
鳄鱼街
1
电影史
1
路上观察学入门
9
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插图修订第2版)
2
贝拉·塔尔:之后的时间
10
绿眼睛
3
游荡的影子
1
盛澄华谈纪德
3
什么是真实?
6
散文的理念
4
生命政治的诞生
4
月亮的另一面
4
东西方的会合
2
電影的七段航程
3
中國波普
1
一堆谎言
5
建筑日本
2
草疯长
9
爱妻
7
2
每日漆器
4
日本民艺馆
2
湖面如镜
1
东风
22
梦室
11
伊本·赫勒敦:天才的一生
1
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
3
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
10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
8
大都会
4
调查
1
绝对欲望,绝对奇异
15
黑泽明的罗生门
11
罗生门
1
旅行之道
10
奥威尔难题
12
山外山
3
画家生涯
3
战争与电影
9
尼古拉·果戈理
1
艺术社会学三论
2
逃避统治的艺术(修订译本)
1
大象无形
21
场所精神
7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
4
逐海而居
1
南画的形成
5
必须保卫社会
6
伦理与无限
3
不正常的人
2
娱乐至死
2
残酷戏剧
3
隔江山色
9
痛苦的正当尺度
2
道德镜鉴
3
剩余的时间
1
亚米拿达
3
黑暗托马
1
在中国发现历史
3
时间与他者
5
反映
7
文学机器
2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1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2
作文本 (增订版)
4
绘画、摄影、电影
1
艺术中的精神
1
其后 それから
5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
3
论诱惑
3
寻踪敦煌古书《金刚经》
4
什么是民粹主义?
11
普鲁斯特的空间
3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1
建筑体验
4
冷记忆2
5
日常生活颂歌
3
论自由
8
冷记忆1
13
土星之环
3
雕刻大地
3
完美的罪行
1
新媒体的语言
20
大河湾
4
淡之颂
10
美国
20
时间的噪音
9
空間物種
1
亚当之家
1
银盐热
6
消费社会
16
摄影美学七问
7
铁道之旅
9
惩罚的社会
16
论游击战
1
知觉的世界
2
薄伽梵歌
6
疯癫与文明
10
何为理想生活
4
老舍和他的作品
3
英国文学入门
1
美国文学入门
5
历史的形象
9
艺术的共谋
6
解体概要
18
印度札记
9
电影是什么?
5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2
对话博尔赫斯
1
電影II:時間-影像
18
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
12
和博尔赫斯在一起
6
神箭
1
礼物
9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34
地下室手记
1
死屋手记
3
電影I:運動-影像
31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21
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
9
谁在看中国画
13
猴杯
1
电影书写札记
10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第4版)
5
槙文彦的建筑
7
肉体与石头
21
大块
8
永远的苏珊
11
倾听岩石
6
死屋
12
日本元素与设计
5
冥想
1
傅山的世界
21
六论自发性
20
地形学故事
17
富士山与日本人
11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增订版)
9
家族
1
自然的建筑
7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
10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
6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12
教养身体的政治
11
赭城
17
画地为牢
9
回访历史
5
江户开幕
14
日本的世界观
8
黑船来航
1
建筑家伊东丰雄
24
龙马史
12
废墟的故事
12
隐剑秋风抄
6
我们
6
长夜的独行者
1
“空间”的美术史
4
新建筑与流派
12
旅行
9
咏叹生死
4
摄影之后
1
白噪音
1
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
1
哀歌
2
小津安二郎的反电影
2
我城
3
水与梦
10
毒品史
8
石元泰博 桂離宮
1
花道的美学
15
刺青
2
武州公秘话
1
细雪
2
痴人之爱
1
阴翳礼赞
3
春琴抄
1
日本庭园:空间美的历史
3
电影的秘密
18
死于威尼斯
1
图绘暹罗
5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1
物体系
3
孤独与团结
1
美与暴烈
11
撒旦探戈
1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1
空间诗学
6
独异之物:建筑与哲学
2
世纪末的漱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