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大海对《中国哲学简史》的笔记(7)
-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我突然想到平时所看文章中描述的概念,有关哲学的都放置在这一章。
最后的宗教在第二章的第一段。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人在思想时,总不免受到生活环境的制约,处于某种环境之中,他对生活就有某种感受,在他的哲学思想里就不免有些地方予以强调,而另一些地方又受到忽略,这些就构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特色 引自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
第八章
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辩者”而闻名。《庄子》的《秋水》篇,提到名家的一个领袖公孙龙,他说他自己“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这些话对于整个名家都是完全适用的。名家的人提出一些怪论,乐于与人辩论,别人否定的他们偏要肯定,别人肯定的他们偏要否定,他们以此闻名。例如司马谈就在他的《论六家要旨》中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史记·太史公自序》) 引自 第八章 名家 我的口头禅就是:“不是,应该是这样的,…”。在这样的讨论下我容易给人这种感觉
只注重“名” 而不注重“实”,名家的精神就是这样,在很多时候大家就是这样注重名的。
-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对于名的研究,在发现“超乎形象” 的世界方面,获得成功。可是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实际世界。他们见到了实际.要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实际世界。他们见到了实际,要表达它也并不困难;他们虽然使用名来指实,可是并不自觉它们是名。所以到了名家的哲学家开始思索名的本身,这种思想就标志着前进一大步。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思想。“形象之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至少是有可能有名。它们都是“有名” 引自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这段总结名家的话,并引入到家老子的无,的的确确非常清晰,逻辑也严密点,还是很赞同的
-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不过我在这一节所要讲的不是历史事实本身,而是中国人直到上世纪,甚至本世纪初,对于这些历史事实的感受。强调元朝、清朝是外来的统治,这一点是用现代的民族主义眼光提出来的。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中国人历来的传统看法是,有三种生灵:华夏、夷狄、禽兽。华夏当然最开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则完全未开化。 蒙古人和满人征服了中国的时候,他们早巳在很大程度接受了中国文化。他们在政治上统治中国,中国在文化上统治他们。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而蒙古人和满人并未使之明显中断或改变。所以在传统上.中国人认为,元代和清朝,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前后相继的许多朝代之中的两个朝代而已。这一点可以从官修的各朝历史看出来。 引自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这段话现在看来多么的理解深刻啊!
-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为了理解“风流”,我们就要转回到《世说新语》(简称《世说》)上。这部书是刘义庆(403—444年)撰,刘峻(463—521年)作注。魏晋的新道家和他们的佛教朋友,以 “清谈”出名。清谈的艺术在于,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所以它是很有讲究的,只能在智力水平相当高的朋友之间进行,被人认为是一种最精妙的智力活动。《世说》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清谈,记载了许多著名的清谈家。这些记载,生动地描绘了三、四世纪信奉“风流”思想的人物。所以自《世说》成书之后,它一直是研究“风流”的主要资料。 引自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风流一词,真正的出处原来是这样的
-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新儒家常用的另一个例子,是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的例子,孔子曾说颜回“不迁怒” (《论语·雍也》)。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往往骂人摔东西,而这些人和东西都显然与使他发怒的事完全不相干。这就叫“迁怒”。他将他的怒,从所怒的对象上迁移到不是所怒的对象上。新儒家非常重视孔子这句话,认为颜回的这个品质,是作为孔门大弟子最有意义的品质,并认为颜回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个完人。因此程颐解释说:“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譬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若圣人因物而未尝有怒。……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遗书》卷十八) 引自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迁怒,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放在今天依然如此。
-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就我所能看出的而论,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分析方法。在第二十一章我曾说,佛家和道家都用负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正和这种负的方法相反,所以可以叫做正的方法。负的方法,试图消除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正的方法,则试图作出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传入佛家的负的方法,并无关紧要,因为道家早已有负的方法,当然佛家的确实加强了它。可是,正的方法的传入,就真正是极其重要的大事了。它给予中国人一个新的思想方法,使其整个思想为之一变。但是在下一章我们就会看到,它没有取代负的方法,只是补充了负的方法。 重要的是这个方法,不是西方哲学的现成的结论。中国有个故事,说是有个人遇见一位神仙,神仙问他需要什么东西。他说他需要金子。神仙用手指头点了几块石头,石头立即变成金子。神仙叫他拿去,但是他不拿。神仙问;“你还要什么呢?”他答道: “我要你的手指头。”逻辑分析法就是西方哲学家的手指头,中国人要的是手指头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逻辑分析,以负的方法流行于传统文化逻辑中,而正向的方法是西方强调的。
这个也真是中西方对科学的态度
侃大海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70条 )
-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 1
- 什么是数学
- 1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 1
- 苏菲的世界
- 2
- 青铜葵花
- 2
- 打火机与公主裙·荒草园
- 3
- 软件设计
- 7
-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 1
- 走出戈壁
- 1
- 毛泽东选集
- 1
- 肖申克的救赎
- 5
- 毛泽东选集
- 4
- C Primer Plus(第6版)中文版
- 1
- 围城
- 6
-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4th Edition)
- 3
- Vulkan Programming Guide
- 1
-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
- 1
-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 1
- Physically Based Rendering, Third Edition
- 1
- 自卑与超越
- 2
- 三体Ⅲ
- 1
- Geometric Tool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1
- 三体
- 6
-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Graphics, Fourth Edition
- 1
-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 1
- 绿野仙踪(上下)-明清佳作足本丛刊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