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行对《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笔记(10)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 书名: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 作者: [德]卡尔·雅斯贝斯
  • 页数: 416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 出版年: 2019-5
  • 译序
    对于盛行于19世纪欧洲的“中国停滞”观,雅斯贝斯并不认同。他认为,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只看到18、19世纪的中国,这既非中国的历史全貌,也非中国的未来。停滞的不是中国的历史,而是这些观察者的目光。在这本1949年出版的书中,他写道:“中国和印度现在还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但是它们的重要性会逐渐增长。这些巨量的人口,连同其深远的、无可替代的传统,会成为人类的一个基本要素。”九年之后,雅斯贝斯在他的《原子弹与人类的未来一一我们时代的政治意识》( Die Atombombe und die Zukunft des Menschen。 Politisches Bewubtsein in unserer Zeit )中又写道:“长远看来,随着人类的继续发展,中国必将成为第一等的世界力量。
    引自 前言/ 001
    2021-05-31 18:16:11 回应
  • 前言/ 001
    人类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从记忆中消失了。通过后来的调查研究我们才窥得其中的一小部分。 暗淡的光线尚不能清楚地照亮漫长而奠定一切基础的史前深处。从历史时期里一一有文字记载的时期一一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偶然的、不完整的,一直到公元16世纪,历史文献才真正丰富起来。而未来则是一个不确定的、充满可能性的无限空间。 我们视线可及的五千年历史,处于比历史时期更漫长百倍的史前以及无垠的未来中间,是无法量度的人类此在( Dasein)中极微小的一段。这段历史既向过去敞开,也对未来开放。我们无法从任何一面将它封闭,也无法获得它的圆满形态、获得一幅关于它的完全独立的总体图像。 我们和我们的当前处于历史之中。如果这种当前陷于时下狭隘的视野中,退化成纯粹的当前,那它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我的这本书希望能够增强我们对当前的意识。
    引自 前言/ 001
    2021-05-31 18:15:27 回应
  • 第六章 西方的独特之处/ 087
    像所有文化一样,西方实现了一般性( das Allgemeine)的各种形态。但对西方来说,这种一般性并没有凝固成不可更改的制度及观念的教条定式。它既没有凝固成种姓制度( Kastensystem)下的生活,也没有凝固成天道( kosmische Ordnung)下的生活。在任何一种意义上,西方都未变得稳定。 在西方,例外打破了一般性,这些例外逐渐发展成推动西方的不可预见的力量。西方予例外以空间。西方能够容许对当时来说绝对新颖的生活和创造一一这种生活和创造同样可以彻底毁灭西方。西方达到了一种人性的高度,这种高度绝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参与,或许很难有人能够效仿。但这些高度就像发光的灯塔一样,给予西方一种多维的指引。西方之所以持续不宁静,始终不满足,不在任何圆满中止步,其根源就在其中。
    引自 第六章 西方的独特之处/ 087
    2021-06-03 18:41:47 回应
  • 第六章 西方的独特之处/ 087
    只有西方存在这么多不同特征的独立人格( eigenstandige Personlichkeit)从犹太先知和希腊哲学家到伟大的基督徒,再到1618世纪间的伟人。 最终且最重要的是,西方的要素是个人的爱( personliche Liebe)和无限的自我启发力,它们处于一种永不圆满的运动之中。在这里,开放性、无限的反思以及内向性逐渐以适度的方式相结合,为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真正理性视野的完整意义才迸发出光芒。 西方意识到了自身的现实。这里没有产生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人的类型( Menschentypus),而是有许多相对立的人的类型。无人相当于一切,每个人都在一切当中,相互联合是必要的,相互分离也是必要的。因此,没有人可以要求整体。
    引自 第六章 西方的独特之处/ 087
    2021-06-03 18:57:49 回应
  • 第七章 东方与西方/ 094
    西方从一开始一一自希腊人起一一就是在一种内部的东西两极性中建立起来的。自希罗多德开始,西方和东方的对立作为一种永恒的对立进入了西方人的意识,并不断以新的形态出现。与此同时,这种对立才真正成为现实,因为某种事物只有在人认识它之后,它在精神上才是现实的。希腊人建立了西方,但西方只有通过这样才存在:即西方将目光持续投向东方,与东方争鸣,领悟东方并脱离东方,吸收东方事物,并将之改造为自有之物,同东方斗争,在此同时,双方力量此消彼长。 这不是简单的希腊人与野蛮人之间的对立。就其本质而言,这种对立与中国人、埃及人、印度人在面对其他民族时所认为的对立是类似的。当西方把自己同东方区分开来时,东方在政治和精神上仍然是一支势均力敌的、令人欣赏的力量,是值得学习和充满诱惑的地方。 我们可以将这种对立理解为一切精神事物都具有的一种自我分裂的形态。只有当精神在对立中意识到自身,只有当它处于斗争中时,它才具有生命,才开始运动,才能产生丰富的成果,才能取得飞跃。但是,这里的对立是一种历史的对立,就其内涵而言,我们无法以一般的形式将它展现出来,也无法通过任何有限的规定完全阐明它的内容。它就像一个贯穿世世代代的深刻历史秘密。在形形色色的变型中,最初的两极性经过许多世纪依然保持着生命力。
    引自 第七章 东方与西方/ 094
    2021-06-03 19:03:39 回应
  • 1.1 现代科学的特征/ 113
    每一门科学都是由方法和对象决定的。每一门科学都是观察世界的一个视角,没有一门科学能领悟整个世界,每一门科学对应现实的一部分,而不是现实,或许它阐释了所有现实的一方面,但却不是现实整体。有各种特殊的科学,但没有研究现实事物的唯一科学。因此,所有科学都是部分的、专门领域的、专业的,但每一门科学又同属于一个没有藩篱、相互关联的世界。
    引自 1.1 现代科学的特征/ 113
    2021-06-04 09:27:31 回应
  • p281
    耐心、坚持、不动摇———对于政治实干者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品质。这种耐心在于道德态度——它使人不会沉湎于个人屈辱,并始终看到事情的整体,它会做出评估,将本质事物与非本质事物区分开来。这种耐心在于专注——即便在等待和看似劳而无益的行动中它也始终不减分毫:就像猎人要在隐蔽之处守候数个小时,但在狐狸跃过林中小径的一瞬间,他必须在一秒之内举枪、瞄准、射击。不知疲倦地时刻戒备,保持专注不错过任何事物,但并不是为了一头野兽或是其他个别事物,而是专注于所有不可预见的良机——这对实干政治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人的行为而言,巨大的危险在于急躁、倦怠和认为自己劳而无功的情绪。
    引自 2.2.3 通往世界秩序之路上的危险/ 279
    2021-06-08 07:46:37 回应
  • 1.3 进步/ 345
    因此,在知识、技术领域和创造条件以实现新的人类可能性方面,进步是存在的。但是,人性的实质并没有进步。事实否定了这种进步。顶尖的民族覆灭了,他们亡于次于他们的民族。文明被野蛮人所摧毀。压倒性的群众现实消灭了顶尖的人类类型,这是一个历史的基本现象( Grundphinomen)。一般水平的人口占比最多,没有思想的人日益增长,他们仅凭数量优势就不费吹灰之力地赢过了精神上有更高发展的人。由卑劣之人进行逆向选择的情况始终存在,例如在诡计与残忍能保证长期得利的环境里。人们倾向于这一观点:一切崇高的都将覆灭,一切卑劣的都会长存。
    引自 1.3 进步/ 345
    2021-06-09 18:41:43 回应
  • 3. 思维的全面直观的统一/ 354
    要么,历史不论在实际上,还是在我的意识中都是不封闭的。对于未来,我保持开放。这是一种等待和追寻真理与未知事物的态度。这里的未知事物甚至也包括那些已经存在,但只有未来才能理解的东西。在这样的基本态度中,就连过去也是未完结的:它仍在延续,过去做出的判断在整体上并非是最终确定无疑的,而只是相对如此,它们是可以修正的。过去存在的事物还能有新的解释。过去看上去明白确凿的事物会受到新的质疑。过去发生的事物还会在将来表明它的本质。过去事物不是堆在那的死灰。它内部不仅仅蕴藏着那些我们迄今为止客观地、理性地从中汲取出来的东西。思考者本身仍处于发展之中,这种发展就是历史。思考者没有驻足在终点上。他站在一座小山丘上,目光有限,而不是站在世界屋脊上,拥有通览整体的视野。因此,他知道可能存在的道路的方向,但他不会知道整体的起源与目标是什么。
    引自 3. 思维的全面直观的统一/ 354
    2021-06-09 18:47:31 1人喜欢 回应
  • 第五章 战胜历史/ 373
    我们已经意识到:历史没有完成,历史进程中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所有将历史塑造为一个已知整体的尝试都会失败。记忆中的事物会通过新的资料显示出从前未能察觉到的真理;那些曾经作为非本质事物而被抛开的,现在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本质性。历史看起来不可能终结,它从无限中来,走向无限中去,只有外部的灾难才能将这一切以缺乏意义的方式中断。 一种对历史的不满足感攫住了我们。我们想要冲破历史,到达一切历史之前或超出历史之外的一点,到达存在的基础一一面对这个基础,全部历史都会显现出来,而这样的显现在其内部永无可能与实际相符。我们想要到达这样的一点,在那,我们仿佛旁观了创世,再也不用完全陷于历史的掌控之中。
    引自 第五章 战胜历史/ 373
    2021-12-16 12:48:29 1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