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对《悉达多》的笔记(1)

究竟
究竟 (自以为非为了本来就是)

读过 悉达多

悉达多
  • 书名: 悉达多
  •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 副标题: 一首印度的诗
  • 页数: 144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17-1
  • 📖📒

    ————读完所得

    生命的尽头,悉达多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背离种种学说和老师,却经历不同种的生活,于是形成了某些特有的、扶持他自己生活的思想和认知。

    最近在读一些学说理论,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一再在上巩固,于是整体的创作就能呈现出一种统一的逻辑之美。是否是近期书读的太少,想的甚至也不多(也确实有)。但又回想起埋头输入的那段时间,我的状态也大差不差。

    于是安慰自己自己,学说观点灿若星河,到也不必择一而终,又或是选择性地将所有读到都顺成逻辑。更多的是在谈到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援引一二。于是呈现出的状态脱离了描述,进入了分析与讨论。不在于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何,更多的是表达了一个问题的不同面向。这大概就是思考之美吧。

    ————读时有✍️

    “一切都是欺骗,都散发着恶臭,谎言的恶臭。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是折磨。”

    存在、感知与对感知的评价的递进。不论是春光尚好青葱岁月里的那位,还是跋山涉水大半人生的那位,亦或是日落黄昏里的耄耋之年那位,没有谁规定在什么时间里才可以有这样的感受。你要说他因为年轻而有此感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太过苛刻;你要说他风烛残年有此厚重感慨理所应当也太过果决。不论在什么样的阶段,话总是在一种情境里被说出,情绪左右着用词的绝对。也许明天再看,“一切”说不定就变成“有些”。

    “这也是我跟河水学到的:一切都会重来!”

    历史如一条长河在此处真是十分契合。 人类可以历史中汲取教训 可却会忘却 就也无法避免重蹈覆辙

    “书写虽好,思考更佳;聪敏虽好,忍耐更佳。”

    为什么要把前后两者作为对立 于我而言 书写是将所想用新的方式呈现的过程 些许再过几天回头来看 就可以完成一次自我的对话 读书使人明智 变得聪慧 这是建立在思考与书写的基础上的 忍耐在此情此景中 更多的是一种堆砌与沉淀?

    “理解他们。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他感同身受。”

    成为才能理解,理解才会尊重-我不理解这种逻辑在生活中的呈现。于己而言更多的是在成为之前就能够理解,即便没有办法感同身受也可以秉持尊重,而后选择并不成为。

    2024-03-19 07:17:07 回应

究竟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9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