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过 罗马人的故事 15
Az.: 罗马帝国在悄无声息中陨落。远没有小西庇阿所见证的迦太基覆灭般的重要时刻那么鲜明。在帝国最后的岁月里 依旧是糟糕的君王与复杂的宫廷之争 以及蛮族的侵蚀与凌虐 版图一再收缩 邦土水深火热。这个横空出世 缔造出辉煌文明 并延续了 1229 年的伟大国度的最后遭遇 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前言》据说,基督教教堂是建在誓死守教的殉教者墓地之上的,在被称为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古代更是如此。圣彼得大教堂就建在被认为是使徒彼得殉教之所的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与圣彼得大教堂和圣乔万尼大教堂同为罗马四大教堂之一,它也如其名——“城外的(Fuori le Mura)圣保罗大教堂”——所示的那样,是建在相传为保罗殉教处的城墙外大道旁。引自 全书第一章《最后的罗马人》所谓仰慕者,有用却也有麻烦。首先,与生活在 4 世纪的这位埃及出身的罗马仰慕者所认定的不同,政体已经历经了王政、共和政体和元首制的变化,而历史上,元老院却没有一次仅由文官组成。在罗马这个国家,文官和武官从来没有区别。直到进入 4 世纪后,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而这时的罗马已不再是元首制,它已经变成了绝对君主政体的帝国。 人总有一条绝对不可让步的底线。底线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可言,既不能用法律去约束,也不能通过宗教去说教。这是每个人自认为好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探求普遍真理的哲学。用拉丁语说,这是“stilus”(范儿),也就是意大利语的“stile”、英语的“style”。有些东西在他人看来并不重要,但在自己看来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一旦他想改变这些东西,那他就不再是他自己了。 这二人天赋相同,但“范儿”有所不同。我甚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其说在于天资,不如说在于范儿,在于“如何生活下去的姿态”。正因为如此,“姿态”才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好似亚历山大大帝的魅力就在于他短暂却充实的活法。 然而,公元 390 年以后一直守护罗马的“塞尔维乌斯城墙”在公元 45 年遭到破坏。这不是因为敌人的入侵,而是罗马人自己破坏的。这个时期的最高当权者尤里乌斯·恺撒考虑扩建罗马的大脑和心脏——古罗马广场,并付诸实施。城墙的一部分阻碍了这项工程。是改变计划,还是拆去城墙,这一问题摆在了恺撒面前。他自然选择了后者,而且也没有在外围构筑新的城墙。 他毁弃了王政时代塞尔维乌斯王建造的城墙,这座城墙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罗马。他明确说明了他的理由:首都罗马的安全应由“防线”(国界)来保卫,而不该用围绕首都的城墙来保卫。这条理由后来逐渐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基本防御战略。 后来在公元 275 年,奥勒良皇帝建造了一直留存至今的“奥勒良城墙”。这样,罗马 310 年时间一直生存在没有城墙的环境中。如果有人问“罗马统治下的和平”起于何时终于何时,我会这样回答:那就是首都罗马没有城墙护卫的那段岁月。引自 全书第二章 《罗马帝国的灭亡 (公元 410—476 年)》帝国并不是因为拥有可以统治其保护伞下各民族的军事力量才成其为帝国的。只有尽到保卫伞下人民的职责,人民才会接受帝国的统治。无兵无钱,国家不能再尽保卫人民的职责,今后让人民自己保卫自己而抛弃人民,那么国家就不再是帝国了。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是在公元 476 年,但在公元 410 年时实际上就已经崩溃了,生活在公元 410 年的人们大概已经感觉到了。正因为如此,即使离罗马很远的边远行省的人们也感同身受,为这“永恒之都”的不幸而悲叹。 只凭自己的经验思考的人,即使做上官,也成不了政治家。政治家需要用知识和想象力去“把握和理解”——用罗马人喜欢说的话,就是 “comprehendere”——自己不曾经验过的事物。为此,情报也不可或缺。情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这也是对情报的硬性要求。可是,拉文纳比意大利半岛的任何地方都不适合于满足这个要求。 希腊罗马文明打成异教文明的基督教所痴迷。主教安布罗西乌斯的说教给了 32 岁的奥古斯丁以雷击一般的冲击。 他放弃了教师职业,断绝了与带着儿子的情人的长期关系。 第一路军由阿提拉率领从美因茨向特里尔进发,经梅斯到兰斯,再经巴黎逼近奥尔良。他们沿罗马大道一路挺进,不到两个月就迅速突入了高卢中心部位。 第二路军沿着第一路军行军路线南边的大道行进,直指奥尔良。第三路军往南绕道,插向高卢中部,然后向奥尔良迂回包抄而去。他们没有伤害高卢北部,那里是法兰克人的领地。三路军队边走边烧杀抢掠,沿途所过,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一概不能幸免。这是名副其实的“侵略”(invasion),英语这个词语的词源是拉丁语“invāsio”。顺便说一句,拉丁文的这个词据说产生于帝国后期。这大概是因为不论是在可称为高度成长期的共和政体时代,还是在可称为稳定发展期的元首制时代,罗马人都不需要靠这个词生存。 历史学家也许会说罗马帝国的灭亡不是在公元 476 年,而是在公元 1453 年。但我要说,公元 476 年时的罗马人理所当然不会注意到帝国的灭亡。的确,东罗马帝国也好,西罗马帝国也罢,这些名称都是后世史学家为了方便而起的名字。现在,东罗马帝国仍在维系,这也是事实。 然而,没有了罗马这座城市,就没有了罗马帝国。不论罗马遭到怎样毁灭性的破坏,罗马人都会坚决反对迁都。罗马国家起源于城邦。首都对于城邦和对于领土型国家,其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源于城市,而后者是先有领土,然后在适合统治的地方建设首都。引自 全书第三章 《“后帝国”时代》所谓霸权国家,正是因为能够保障处于其霸权之下的地方和居住在那里的人民的安全才成其为霸权国家的。然而在不列颠,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半个世纪的公元 410 年,罗马帝国就已放弃了霸权国家的职责和义务。 本笃认为,耶稣的十二门徒也重视劳动,各司其职,例如就有人以打鱼为业。他的这一认识也体现在修道院建于何处这件事上。 就在卡西多里乌斯建立“学园”、本笃建立“修道院”的同一个时期,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于公元 529 年宣布废除位于希腊雅典的学园(Academia)。 这座由柏拉图创建于公元前 4 世纪的哲学最高殿堂,在罗马时代已成为地中海世界首屈一指的最高学府,名声显赫,地位从未动摇过。就连罗马统治者的子弟也要去留学。现在,这座雅典学园也结束了它长达 900 年的历史。那种认为怀疑是人类“美德”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已无可挽回地进入了服从的时代。被查士丁尼大帝废除的学园不得不等到一千年后的 15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才由佛罗伦萨的科西莫·德·美第奇再次复兴。引自 全书
Az.: 罗马帝国在悄无声息中陨落。远没有小西庇阿所见证的迦太基覆灭般的重要时刻那么鲜明。在帝国最后的岁月里 依旧是糟糕的君王与复杂的宫廷之争 以及蛮族的侵蚀与凌虐 版图一再收缩 邦土水深火热。这个横空出世 缔造出辉煌文明 并延续了 1229 年的伟大国度的最后遭遇 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前言》
第一章《最后的罗马人》
第二章 《罗马帝国的灭亡 (公元 410—476 年)》
第三章 《“后帝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