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斑鸠对《恋人絮语》的笔记(1)

恋人絮语
  • 书名: 恋人絮语
  •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 页数: 225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16-7
  • “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章其实都是五花八门的意义的融汇。作家词造句,自以为恰到好处,得心应手,其实都可能创造自己没有料及的、无法驾驭的怪物弗兰肯斯坦。在巴特看来,任何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铺天盖地巨大意义网络上的一个结;它与四周的牵连千丝万缕,无一定向。这便是“文互涉关系”( Intertextuality)无怪乎中世纪的人们就将世界比附为上帝写就的一本巨大天书。只不过在巴特看来,这本天书背后没有一个终极的神旨,而是一个文互涉关系的“斑驳杂拉的辞典”。这样一来,抱定一个终极意义不就显得很愚了吗? 由此,作者的丧钟敲响了!像尼采疾呼上帝死了一样,巴特以另种心境(不无快慰?)向世人宣布:作者死了。一部作品问世,意味着一道支流融了意义的汪洋,增加了新的水量,又默默接受大海的倒灌。
    引自 本书的问世
    (神话和空想:人类社会起源归功——未来也将属于一一有女性气的主体。)
    引自 相思
    “欲望无时不有,热烈而持久;但上帝立得更高,欲望高举的双手永远无法企及它所渴望的境界。”
    引自 相思:1.远方的情人——2.女性的倾诉——3.遗忘——4.叹息——5.把玩分离——6.欲望和需要——7.祈求——8.头被按入水里
    但写作却不献这种殷勤。写作是干巴巴的,愚的,有点像压路机,行进时漫不经心,谈不上什么体贴入微;与其说背离了命运(况且什么是它的命运呢?这又是个谜),不如说它会毁了“父母、情人”。当我提笔时,我得明白这个明确的事实(按照我的想象,正是这一事实将我撕裂):可以说,写作是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它使对方得透不过气来,因为对方在我的写作中非但发现不了任何奉献,反而看到了明白无误的镇静、力量、享受和孤独。由此可见题辞的残酷的悖论:我要竭尽全力予你那会使你窒息的东西。
    引自 献辞:1.恋人的礼物——2.因为我爱——3.介绍自己的馈赠——4.献辞——5.写——6.印刻,而不是给予

    文字的入侵性

    注释:考特吉亚(Cortezia):骑土的爱建立在恋人依附之上。
    引自 献辞:1.恋人的礼物——2.因为我爱——3.介绍自己的馈赠——4.献辞——5.写——6.印刻,而不是给予
    2021-10-19 20:29:44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