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ftDog对《奥斯曼帝国的衰亡》的笔记(26)
-
导读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其实一直连绵至今。
就和我们今天熟悉的“9·11”相似,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这场“9·11”事件也在后来的大众文化当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例如维也纳乡郊特别响亮的教堂钟声,那曾是奥斯曼军队来袭的警报。又如“贝果”(bagel),据说是维也纳人送给远来援救的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索别斯基”(John III Sobieski)的礼物。当然还有牛角包,是大伙为了庆祝击退奥斯曼的特制面包,它的造型来自对手旗帜上的一弯新月。甚至托尔金在《魔戒》里头写到“米那斯·提力斯”(Minas Tirith)遭到围攻那一段时,他参考的原型就是1683年9月11日的“维也纳之役”,小说里城内的“西方人”是当年历史上的维也纳人,城外邪恶的“半兽人大军”则是奥斯曼土耳其人;而那些勇武剽悍的“洛汗人”,自是约翰三世索别斯基所率领的波兰“飞翼骑兵”。 引自 导读 作为“圣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i -
导读
原来伊斯坦布尔满街都是狗的原因来源于此,哈哈哈
就拿那些老旧木头房子门外常见的一种石块来说好了,它们多半是方形的,边角不甚整齐,经过年月洗刷,表面凹凸不平。当初这些石头的主要作用是放置每一户人家吃剩的饭菜,好让街上流浪的狗不必为了争夺食物而打架。 是的,一般穆斯林是比较喜欢猫,传说先知曾经拿刀割下自己的袍角,因为他不愿吵醒正在上面酣睡的一只小猫。所以直到现在,穆斯林城市的街上还总是有很多小猫散步,毫不惧人。但穆斯林也不应该歧视狗,因为先知也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一个邪恶的女人居然进了天国,而一个公认良善的女人却下了地狱。为什么?因为那个邪恶的女子曾经倒水给一头街上的老狗解渴,而那个大家都说她是好人的女子却活生生地饿死了一只小猫。这一则故事背后的意思是,你对人做错了事,你尚可以祈求对方原谅,以为补偿;可是你对动物犯下的错却是难以弥补的,因为它们没有理性,因此也没有宽恕你的能力。 奥斯曼土耳其人非常认真地执行这条教诲,他们善待流浪猫狗,弄得满街都是动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有西方人写的伊斯坦布尔游记都必然提到城里的街狗,似乎那是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的另一名胜。后来土耳其独立,西化了,“现代化”了,他们才开始收拾街上成群结队乱逛的流浪狗。 引自 导读 作为“圣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i -
导读
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奥斯曼帝国在当年最后一次围困维也纳时都没有祭出“圣战”大旗,到了它的末日却要乞灵于这个德国人所启发的战略,这是否也说明了某些历史的趋势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呢?从来不把宗教当成治国意识形态的土耳其人,此时忽然号召全世界的穆斯林圣战,亮起久已遭人忘怀的“哈里发”身份,是因为古老帝国遇到了它不曾见过的新对手—民族主义。 引自 导读 作为“圣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i -
第一章 一场革命,三次战争:1908—1913年
国外势力到现在借着民族主义、人权来削弱大国。
巴尔干诸国曾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世纪时,民族主义广泛传播于东南欧的各个民族和宗教团体。欧洲列强为达到分裂奥斯曼帝国的目的,积极鼓励这些民族主义运动,导致出现许多动荡不安的附庸国。1830年,希腊王国在历经十年奋战后率先实现独立。塞尔维亚于1829年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并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完全独立。同样在柏林会议上实现独立的还有黑山;保加利亚则取得了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地方自治,1908年9月完全独立。实现独立的巴尔干诸国并不满足于自身的领土范围,都觊觎仍属于奥斯曼帝国的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和色雷斯。另一边,奥斯曼帝国过于轻视这些以往巴尔干臣民的主张,低估了他们给辖下最后几个欧洲行省所造成的威胁。 引自 第一章 一场革命,三次战争:1908—1913年.....019 -
第一章 一场革命,三次战争:1908—1913年.
苏丹部队里有很多人都来自这里
1913年5月30日,双方在英国调解下签署了全面和平条约。在这份《伦敦和约》中,奥斯曼政府割让了6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丢失将近400万居民。自此,除以米德耶—厄内兹线(Midye-Enez Line)为界的一小片色雷斯东部土地作为伊斯坦布尔腹地仍得以保留外,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其他所有欧洲领土。就这样,意土战争以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失去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和色雷斯要比损失利比亚严重得多。5个世纪前,奥斯曼帝国从拜占庭手中夺得这些欧洲领土,自此它们便一直是帝国的经济和行政中心,是整个帝国最繁荣发达的省份。失去这些领土上缴的收入,加上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高昂军费,奥斯曼帝国的财政受到了沉重打击。成千上万的难民需要安置,疾病亦在肮脏的军营中肆虐开来。 引自 第一章 一场革命,三次战争:1908—1913年.....019 -
第一章 一场革命,三次战争:1908—1913年
早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还是比较温和的
“青年阿拉伯协会”,亦称“法塔特”(来自其阿拉伯名Jam`iyya al-`Arabiyya al-Fatat),于1909年由一批叙利亚穆斯林在巴黎创立。“法塔特”的宗旨是效仿哈布斯堡奥匈帝国,将现有的奥斯曼帝国重构成一个土耳其—阿拉伯双民族国家,让阿拉伯人能在这个国家里获得平等。该协会创始人之一—陶菲克·纳图尔(Tawfiq al-Natur)回忆道:“我们阿拉伯人想要的,只是在奥斯曼帝国中与土耳其人获得同等的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把帝国塑造成一个由两个伟大民族—土耳其人与阿拉伯人—共有的国家。” 1912年,一批志同道合的叙利亚移民在开罗成立了“奥斯曼反中央集权党”(Ottoman Decentralization Party)。这群开罗的阿拉伯主义者直截了当地拒斥青年土耳其党人的中央集权政策,辩称像奥斯曼帝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只能用行省自治的联邦体系管理,参考瑞士那种政府权力下放与各州自治的模式,但不同的是他们拥护在奥斯曼苏丹统治下的各民族团结,并在主张保留各行省当地语言的同时,也倡导使用土耳其语。. 引自 第一章 一场革命,三次战争:1908—1913年.....019 -
第二章 一战前的和平
弱国毫无人权
仅仅向德国宣战三天,8月1日,英国政府便征用了奥斯曼帝国委托其建造的两艘无畏舰。杰马勒收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作为海军大臣,他把这两艘新战舰看做奥斯曼海军改革的基石。他回想起与奥斯曼海军官员在巴黎的谈话,意识到英国延期交付战舰“无非是借口……说明英国早已蓄谋将这两艘战舰据为己有”。由于奥斯曼帝国早已全额支付了造船费用,且其中大部分来自公共募捐,英国的征用决定对土耳其来说无异于国耻,同时也打消了两国之间任何结盟的可能。就在第二天,即1914年8月2日,奥斯曼帝国便与德国秘密缔结了盟约。 引自 第二章 一战前的和平..........................049 -
第二章 一战前的和平
当年的奥斯曼帝国还是相当开放和包容的。
首先,赛义德·哈利姆要求德国协助奥斯曼帝国废除此前与欧洲各国政府签订的一系列政府间条约—根据这些历史悠久的双边条约,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工作和生活的欧洲人享有贸易特权和治外法权。奥斯曼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所签订的这些条约,旨在促进与当时较为弱小的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帝国最早的政府间条约是与若干意大利城邦在14世纪签订的。16世纪时,帝国与英法两国也签订了类似条约。然而到了20世纪,奥斯曼帝国已日薄西山,不敌其欧洲邻国,这些早年签订的协议如今便成了有损帝国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因此,奥斯曼帝国意图趁欧洲大战之际废除这些条约。他们知道这一举动必将在欧洲掀起轩然大波,所以期望得到德国就此事的单方面支持。 引自 第二章 一战前的和平..........................049 -
第三章 全球动员参战
这比拉壮丁强不到那里去吧,所谓的人文法国。
1912年2月3日颁布的征兵令规定,采用抽签的方式征兵,且人数仅限于2400人。为确保穆斯林显贵的支持,法国当局还规定,富裕的阿尔及利亚家庭可上交一笔费用免除家中男子的兵役。这项规定使阿尔及利亚的中等家庭更加剧烈反对,打破沉默抗议该草案的实施。他们称:“我们宁可死,也不能眼睁睁看着我们的孩子被夺走。”然而,尽管民众如此反感,征兵抽签自1912年起仍每年定期举行。截止1914年战争前夕,共有2.9万名阿尔及利亚士兵效力于法国军队,其中有3900位由抽签募集。 引自 第三章 全球动员参战..........................073 -
第三章 全球动员参战
天真而愚蠢的澳新人,现在依然如此
早在布尔战争(1899至1902年)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就曾派遣军队支援英军。然而,那次异国作战的经历丝毫未能帮助澳新士兵直面一战的血雨腥风。布尔战争时,共有1.6万名澳大利亚士兵被派往南非,只有251人阵亡;更多(总共也只有267人)死于疾病等非战斗减员。新西兰军的死伤率也基本相同:6500名战士中只有70人死于战斗,23人死于意外,另有133人死于疾病。布尔战争的经历使两国人民踊跃报名参军,他们对未来的探险和异国之旅充满期待,并笃定地认为最后都能衣锦还乡。 引自 第三章 全球动员参战..........................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