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甜酒对《征服世界完全手册》的笔记(1)
-
陆地 海上秘密基地
1962年,一位名叫米歇尔·西弗尔(Michel Sifre)的法国洞穴研究者故意在黑暗的冰川洞穴中待了两个月,以探究洞穴生活对人类的影响。在这段时间里,他唯一的光源就是手电筒。结果,西弗尔发现,除了依靠自己的身体之外,他完全没办法计时。很快,他就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时间节律(他自己的计时系统比外界的时间短了整整25天),也忘记了过去的很多事情。“当你永远被夜晚包围……记忆就无法捕捉时间。于是,你就会遗忘。只需要待上一两天,你就记不得一两天前做过什么事情……在里面的全程感觉上就像是漫长的一天。”西弗尔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说道。10年后,他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座洞穴内重复了这项实验,这次待的时间超过半年。西弗尔称,住进洞穴大约80天后,唱机坏了,自杀的念头开始浮现。

一座秘密地下基地
你可以,也应该,梦想更大的基地。
其他地下住所
建地下基地确实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政府启动了“希腊岛计划”。那是一座隐藏在西弗吉尼亚酒店地下、面积达10400平方米的宏伟秘密基地,其建造过程以酒店改造作掩护。这座秘密基地的设计目的是在核战争爆发后,为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议员们提供一个隐秘、安全、可长期(6个月)生活和工作的住所。然而,1992年,希腊岛就失去了原来的价值,因为《华盛顿邮报》发现了这个项目并且大肆报道。在那之后,整座设施就退役了,这个计划也到此为止。
除了政府层面的尝试,私人层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1975年,一位名叫奥贝托·艾劳迪(Oberto Airaudi)的前保险经纪人带着24名(当时是这个数字)追随者搬到了意大利北部的皮埃蒙特山谷,并且自己改名为法尔科(Falco)。这伙人一道建立了一个公社,其中包括一座建在地下30米处的秘密基地/朝圣之地,并且将其命名为“人类神庙”。施工过程中,他们徒手搬出一筐又一筐碎石和泥土,并且悄无声息地丢弃。随着工程的推进,当地有谣言说城外正在建一所秘密神庙,于是,他们又在地面上造了一座假目标神庙,以防附近居民把目光转向地下。最后,人类神庙演变成了一片拥有5层楼、占据8500立方米空间的建筑群——里面有12米高的镶金箔天花板、青铜雕像和大面积的壁画。
这个公社当时的一大目标就是实现自给自足(现在仍然如此),为此还创制或创办了自己的宪法、货币、学校、税法和报纸。不过,他们的所有食物仍是在地表上种出来的。希望成为正式“A类”公民的成员需要签署协议,把自己的全部财产移交给公社。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了1992年。当时,一位前公社成员离开公社后,希望拿回自己的财产,为此还提起了诉讼,从而公开了地下神庙的存在。
地下神庙暴露后不久,意大利警方就赶到现场并封闭了非法挖掘的地区,但他们就是找不到地下建筑群的入口。警方扬言要炸毁整座山,法尔科等人这才现身。结果,意大利当局发现这个建筑群实在太过神奇,于是便补发了动工许可。如今,你只需要花70欧元就能游览成员超过600人的地下公社3小时。
现在让我把你的梦想再往大胆的方向引导一步:要是基地可以移动,岂不是很妙?如此一来,一旦基地有暴露的风险或是受到安全威胁,只要换个地方就好了。另外,反正我们是在做梦,那就不妨想想把基地转移到一个不承认任何国家主权的地方,几乎完全无人居住,并且一代又一代人都神神秘秘地将其描述为广袤、未知、危险、变化莫测的致命地点。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个地方背上死亡之名,就这么说:很多误入这片区域的人最后都失踪了,连尸骨都没有找到,而且这种情况再普遍不过了。最后,反正这是在许愿,你还可以加上:从很早很早之前开始,侥幸从这片区域活着回去的人都会反复讲述关于此地的可怕怪物的故事:它们会毫无征兆地攻击人类,并且把受害者撕成碎片。
嘿,这倒是能很好地衔接下一部分内容!
海上基地
海洋是建立秘密基地的一个诱人选项。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被水覆盖(这意味着有很多地点供你选择)。此外,海洋的大部分区域都是杳无人烟的国际水域(这意味着不会受到某个国家的行政监管、法律约束)。看看,我才写了两句话,海洋的优势就已经充分体现!
最容易想到的海上秘密基地就是游轮。毕竟,人们总是把游轮视为漂在海面上的城市,市场营销文案也是这么说的。然而,其实游轮更接近漂在海面上的酒店,里面住满了流动性很强的游客,并且有全职的员工为他们的舒适生活提供服务。最接近我们需要的游轮或许是世界号。那是一艘196米长的游轮,有12片甲板,每片甲板面积大约都有5000平方米。按市场定位,世界号的卖点是全球最大的私人居住船只,目标人群当然是那些富翁中的富翁。世界号上的165间高规格套间都是私人所有,而非租赁性居所:每间套房售价在100万美元到800万美元之间(不包含维护保养费),而且买主必须证明自己拥有至少1000万美元的净资产。游轮上的生活可以说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诺贝尔奖得主来做讲座;酒窖里藏有来自19个国家的1100种葡萄酒;鸡尾酒单会不断调整,以反映游轮所在位置的风土人情;餐厅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所用食材都来自外国港口,并且轮流开放,以保证能吸引足够多的用餐客户,以免让住户对游轮产生“鬼城”的感觉;一间名为“罗马斗兽场”的全尺寸影院;一张装配陀螺仪从而能自动找平的台球桌;一间图书馆;一间洗浴中心;等等。然而,即便是这样一艘功能齐全、造价高昂的游轮,也没有办法做到自给自足:它需要定期靠岸以补充价值以百万美元计的燃料、食物和娱乐设备,这样才能在永无止境的环球旅行中让住户(没有宠物,平均年龄65岁上下)保持心情愉悦。2020年3月,因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号被迫暂停服务,船上那些富有且神秘的长者只能下船,游轮本身则停靠到了英格兰南部海岸的一个泊位上。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即便下船的时候,世界号上的居民全都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但他们仍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居民一样,面对疫情和隔离的现实。从秘密基地的角度衡量,这当然算不上理想情况,但我们也得知道,这其实也是所有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社群的共同特征:依靠外部世界提供补给,意味着你必然会定期暴露在各种事件、法律和疫情之下,和全球其他地点没什么两样。世界号能提供给我们的,顶多算是一个秘密基地的雏形,没有自己的空气和水循环,自身能够获取的燃料和能源也十分有限,只有充分沐浴在阳光下的顶层甲板适宜种植作物,产出的食物最多可支持14个人生活。
我们需要一艘更大的船。
你真正需要的是一艘庞大无比的船,大到可以真的实现自给自足,而且可靠到即便疫情来袭,你和你的员工也可以远远地躲在海上——远离那些发了疯和/或携带病毒的人群——直到疫情过去。对于这样的船只,现在已经有了各种设计方案,比如把野心写进名字的“自由之船”:一艘长1400米的巨轮(实际是由8艘平底驳船拼接在一起,像一艘巨轮那样工作,每块甲板都能提供大约15万平方米的空间),完全可以起到城市的功能。“自由之船”上会有公寓式住宅、酒店、医院、学校、从船的一端到另一端的交通系统,以及全球最大的免税购物中心。这艘船本身大到船顶足以容纳一条飞机跑道,并且可以供10万人同时生活:4万名永久居民、1万名酒店住客、2万名全职员工以及每日3万名上来参观的游客。然而,自1999年提出概念以来,“自由之船”始终都没有开工建造的苗头,它的网站仍然在标榜建造工程即将启动,通过在定制礼品商城CafePress.com上售卖定制纪念马克杯、贴纸以及丁字裤赚钱。其他还有一些不如“自由之船”这般宏伟的计划,比如法国设计师让–费利佩·佐皮尼(Jean-Philippe Zoppini)的“AZ岛”,一座10万平方米的海上城镇,但情况也没有好多少。AZ岛的进度比“自由之船”快一些:设计方公开表示,只要有订单,合作的造船厂就能开工。然而,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整个计划还是搁浅了。

过上甜蜜生活
按设计,AZ岛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椭圆形岛屿/酒店/城市建筑群,灵感来自儒勒·凡尔纳1895年的小说《机器岛》。这座岛其实就是一艘城市大小的巨型船只,上面住满了大富翁——听上去很熟悉。在凡尔纳的小说中,那艘巨舰最后的结局是土崩瓦解,无数人命丧黄泉,但出于某些原因,AZ岛项目公布时,对这一点只字不提。
实际上,凡尔纳本人的写作灵感来自一份1833年的招股说明书,项目名为“面向所有人的天堂,无须劳作,由大自然和机械装置提供动力:所有聪明人都应该来。整个项目分为两部分”,出自一个名叫约翰·阿道弗斯·埃茨勒(John Adolphus Etzler)的人。埃茨勒在招股书中详细介绍了项目方案,以证明其“不是空想”:漂浮在海面上的岛屿,成千上万用原木建成的家庭住宅,依靠海浪提供动力的发动机,如此种种都由活着的树木连接,这些树“绞合在一起,提升了整座岛屿的强度”。岛屿表面是土壤肥沃的花园、宫殿、休闲场所和娱乐设施。整座岛能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海面上移动,“远离一切危险和尘世中的烦恼”。埃茨勒声称,只需要3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960万美元)就能在10年内完成这个项目,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超越各种概念”的奢华天堂。虽然埃茨勒积极公开招股(每股价格“不超过一张彩票的价钱”),甚至寄了一份项目说明书给时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以求资助,但他始终没有募集到足够的钱款。
埃茨勒本人最后一次在史料中出现是他在委内瑞拉启动了一个乌托邦公社。他在那里喊出的口号是:过上远离病痛的奢华生活,所有居民都可以享受纯糖盛宴。埃茨勒相信,在足够温暖的气候环境中,糖这种“最为重要的食物”会自发从大气中沉降到地表。他的计划吸引了41名居民,其中的15人在参加计划后的5个月内身亡。
事后的一篇报道称:“很可能从来没有任何欧洲移民……发现自己竟处于如此困顿和悲惨的生活中。”因此,万幸埃茨勒没有成为海上城市的负责人。
即便不考虑“自由之船”100亿美元的造价,如何建造、维护并长期保持适航性也是问题。海水(以及含盐量较高的海上空气)具有腐蚀性,而且目前还没有哪处干船坞可以停靠这个规模的船只(或是船队)。按照国际标准,船只每五年至少停靠在干船坞内全面检修两次,这意味着,如果你选择这个计划,你就必须建造更多地面设施,以保证后勤工作能满足海上基地长期运作的需要。至于自给自足方面,“自由之船”的顶层甲板面积相当于11个“生物圈2号”的占地面积,生产的食物和空气可供77人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要是只种食物、不循环利用空气和水的话,可以供养420人。
不过,我们或许还可以进一步放宽要求。在海上,我们完全可以依靠海洋丰富的食物资源,利用充沛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你一定会这么做的,对吧?有什么能阻止你建造一个占地小得多、施工方便得多、可供无限期生活、彻底脱离陆地物资人员补给的海上基地?

一座秘密基地
“海上家园”是一项带有乌托邦色彩(或者说自由意志主义色彩)的运动,目标如下:在海上生活,不受任何政府、法律、强权的约束,享受彻头彻尾的真正自由。到目前为止,最接近实现这一目标的尝试是2019年在泰国海岸外大约20千米处安放的一批小型海上家园,这是当时该计划中第一批建造的完全相同的住宅群,每间住宅供1个家庭生活。这些6米宽、两层楼高的八角形建筑被放进海里时压根儿没有知会泰国政府,更不用说征得后者的许可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始终都保持低调,不对外宣传,但我们遵守泰国的所有法律。因此,在政府看来,我们就像是生活在海上的船只中一样。”海上家园项目的参与者查德·埃尔瓦托夫斯基(Chad Elwartowski)与伴侣纳迪亚·萨摩戈尔(Nadia Summergirl)开启海上生活后不久接受《理性》(Reason)杂志采访时说。然而,就在他们搬入几周后,泰国政府就留意到了这些海上“房子”,并定性为:
1.威胁到了海洋导航;
2.非法占用泰国主权领地;
3.企图在泰国领海内建立独立王国,这是叛国行为;
4.威胁到了泰国国家安全。
于是,这个海上家园项目的参与者都成了泰国的通缉犯并被指控犯有叛国罪。他们一旦被逮捕并定罪,最高有可能被判处死刑。于是,他们只能带上少许个人物品就匆匆逃离。此后不久,泰国海军就占领并摧毁了这些建筑。
所以,这也不是我们基地的理想选择。
其他建造海上城市的尝试——在周边国家的许可和全面参与下进行——也遇到了类似的麻烦。从2008年起,海上家园组织(资助人之一是贝宝在线支付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他在2009年的一篇称赞海上家园项目的个人博客中称:“我不再相信自由、民主可以兼容。”)就一直在探索海上生活的可能。他们本想在远离海岸的公海区域建造住所,但很快就发现难度极高、代价极大。于是,海上家园组织于2016年同法属波利尼西亚政府谈判,期望在塔希提海岸外的阿蒂毛诺潟湖打造海上城市项目的雏形。按照计划,这将是一次模块化且半自治的海上自给自足(以及自治)生活实验,由风能和太阳能提供动力,且免除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税收。整座城市将由一系列连接在一起的海上平台构成,每座平台的建筑成本在1500万美元到3000万美元之间——当然,这里存在一项风险:如果某个平台的所有者不喜欢这座城市的生活,他们完全可以和其余部分脱钩,并且自行漂到其他地点。然而,由于塔希提岛居民发起抗议——潟湖被连税都不用交的外来人占用并污染,这让他们相当不安——法属波利尼西亚政府在2018年宣布,他们与海上家园组织达成的协议并非真正的法律文件,也不是什么正式合同,而且在2017年就过期了。
即便是退而求其次的阉割版海上城市项目也遇到了致命阻碍。2011年,海上家园组织曾提出一项计划,通过宣称工作人员是在美国领海外抛锚的巨轮上工作和生活,因而不需要美国签证,来规避移民法律的约束,从而让参与海上家园项目的美国企业能够雇佣非美籍技术工人。他们甚至还获捐了一艘退役游轮,67米长的“赌场作品”号。然而,由于资金困难,这个项目还是破产了。
国家能控制自家海岸外多大面积的水域?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国家海岸外的水域分为几类。最贴近海岸的是领海,范围是海岸外12海里(大约22千米)之内的区域。领海被视为国家主权领土的一部分。从领海再向外12海里内的区域是毗连区。国家对这片区域的控制力稍弱,但与移民、走私等相关的法律仍旧有效。最后,海岸外200海里(大约370千米)之内的区域是专属经济区。顾名思义,国家对这片水域享有经济权利:未经许可,你不得在这片区域内捕鱼或挖矿。不过,(目前为止)还没有法律禁止海上房屋在毗连区外的专属经济区内无限期晃荡。
不过,成功的案例也还是有的,至少在个人层面上算是获得了成功。从1992年开始,凯瑟琳·金(Catherine King)和韦恩·亚当斯(Wayne Adams)就一直生活在“自由湾”内。最初,自由湾只是一座孤零零的海上房屋,而现在它已经演变成了一座由12个平台构成的人造浮岛,岛上囊括了两人的居所、开放式花园、4间蔬菜大棚、一座艺术馆、一间舞蹈室、一间蜡烛工厂、两间船库和一座烧烤场。整座浮岛都漂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岸外,只有坐船才能抵达。整个建筑群占地1600平方米,全由人工建造,材料最初都是捡来的木头,后来则有了朋友捐赠或是拿艺术品交换的更坚实的材料。金和亚当斯吃的都是自家花园种出来的食物,亚当斯还会用捕获的鱼、蟹、虾丰富饮食——他们卧室的地板上开着一扇有机玻璃活门,可以躺在沙发上舒适地钓鱼。(金是素食主义者,不吃这些荤的。)浮岛上的淡水来自附近的一座小瀑布,能源则来自太阳能和备用发电机。金和亚当斯已经成功在那里不间断地生活了近30年。亚当斯偶尔会为了卖艺术品、收邮件或是“想喝汽水、吃薯条和冰激凌”花30分钟前往最近的城镇。然而,维系海上居所并不容易,有很多工作要做,既要定期维护,又要修缮暴风雨破坏的部分。2019年,金在接受优兔频道“探索另类生活”采访时说:“这些工作都很艰巨,而且你必须完成。如果不做这些事,就不可能以这种方式生活在那儿。”亚当斯补充说:“我们不建议所有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是建议所有人都勇敢追逐梦想。”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海水中,建筑群的底部已经开始腐烂,夫妇两人很快就要重建居所。
看来,我们陷入僵局了。往小了看,艺术家们发现,小规模海上生活的确可行,但地点仅限于安全的小海湾里,而且附近要有免费的饮用水源。由于光是为了在这种地方生活就有很多工作要做,有时甚至挤不出时间用于艺术创作,更别提执行反派计划了。而往大了看,即使是全球最富有的那一批人,他们即便掌握了那么丰富的资源,截至目前也无法做到在海面上自给自足地长期生存。所以,这两个方向的例子都无法为我们的海上秘密基地提供多少正面帮助。
不过,或许是我们的想法太保守了。或许我们挑战极限的决心还远远不够。或许,我们可以不住在海面上,而是住在……海面下?
水下基地
不,事实证明,这其实更加困难!当然,水下基地的隐秘性的确很高——全球海底有高达80%的区域从未被探索过,从未被详细绘制过地形图,甚至从未被拍过照片。另外,只要在水下足够深之处,连卫星都无法侦察到你的行踪——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令人望而却步。
水下生活不仅具有海面生活的所有缺点,而且还有额外的危险:只要离开基地时没有做好防护工作,那么等待你的结局要么是淹死,要么是被海水压死,要么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水下环境让你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能接收到的阳光也有限(甚至根本不存在),空气必须循环利用或从外部单方面输入。至于水下农业,那更是想也不要想:能在海床上种植的作物营养含量比陆地农作物差远了,毕竟,后者是人类在一万年的农业实践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人类驯化的最大水下动物就是鲤鱼(大约在公元1000年时的中国,人们开始驯化鲤鱼,繁育出了两种观赏鱼类——金鱼和锦鲤)。因此,尽管骑着大白鲨英勇作战、驱使虎鲸拉犁耕作的场面无比契合超级大反派的工作范儿,但你最好还是尽早抛弃这种念头。
1963年,探险家、环保主义者雅克·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他的夫人西蒙娜(Simone),他俩的鹦鹉克劳德(Claude)和其他4位海洋摄影师倒确实在“大陆架2号”中生活了30天。大陆架2号其实是一系列小型水下基地的集合,并被冠以“村庄”的名号。然而,这项实验仍旧依赖海面上提供的空气、食物和电力,空间也相对逼仄,而且主要生活区域的水下深度仅有10米。1964年,美国海军的“海洋实验室”倒是深入至百慕大群岛附近海域水下59米处,潜水员在栖息地内生活了11天。(后续计划“海洋实验室2号”实现了30天的水下生活,但第三版因为超预算数百万美元而未能付诸实践。)如今,水下倒是有一些研究站——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极端环境任务行动(NEEMO)研究站。这座研究站位于佛罗里达附近海域水下19米处,用于模拟太空行走的环境——甚至还有对公众开放的水下餐馆和酒店,但它们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它们的规模也不满足未来能实现自给自足的要求。如此种种,只能是你旅游参观的地方,无法成为你长期生活的居所。

很遗憾,环境湿度越高并不必然意味着那里的生活越好
现在,我们已经把陆地和海洋(以及神秘的地下和水下)排除在了理想秘密基地候选地点之外,但地球上还有一个地方可供你使用。
你,我的朋友,应该把基地造在天上。
星河甜酒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49条 )
-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 8
- 77街的神龛
- 1
- 米莲分
- 1
- 青芥人生
- 1
- 食南之徒
- 3
- 虚构集
- 5
- 女性贫困
- 2
- 无缘社会
- 1
- 素盏鸣尊
- 1
- 失业名校毕业生日记
- 5
- 天赋如此
- 1
- 夜谭十记
- 3
- 沿着季风的方向
- 1
- 盐镇
- 1
- 李贺诗集
- 2
- 龙与洋鬼子
- 1
- 快乐上等
- 3
-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
- 3
- 美洲纪行
- 3
- 黄河青山
- 3
- 朝阳南路精怪故事集
- 2
- 袍哥
- 1
- 夜晚的潜水艇
- 1
- 月球
- 4
-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 16
- 始于极限
- 2
- 午夜降临前抵达
- 2
- 下沉年代
- 2
- 在中国大地上
- 2
- 泛若不系之舟
- 1
- 雾行者
- 1
- 苏东坡新传
- 4
- 中国女孩
- 1
- 走出唯一真理观
- 1
- 中国艺术
- 1
- 黑塞童话集
- 3
- 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修订本)
- 5
- 非洲人莱昂的旅程
- 1
- 南国之冬
- 2
- 邦查女孩
- 2
- 中央帝国
- 3
- 李银河说爱情
- 1
-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 1
- 流动的盛宴
- 5
- 寻欢作乐
- 18
- 一线之间
- 1
- 编剧:步步为营
- 2
- 飞女郎与哲学家
- 1
- 飘零一家
- 4
- 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
- 1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 1
- 刀锋
- 4
-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