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cpa对《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的笔记(2)
bocpa
读过 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
理论依据
至此,我们发现了众多围绕福柯的阅读中所存在的第三个缺失。由于福柯关注的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因此,人们很容易相信,他所呈现的是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景象,是一幅关于没有出路的“封闭铁盒子”的图景。这种悲观的阅读方式只可能来源于对福柯作品的“去历史化”和“去语境化”的解读。然而,福柯曾反复提出,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将(并且也正在)逐渐逝去,其原因往往在于,它无法控制来自底层和劳动阶层的大众的反抗。如果说,规训在今天依然能保持高效,那仅仅是因为它还没有遭受充分的挑战,它之所以依然如此高效,是因为它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见”的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然而,福柯的终极目标在于阐明规训的运作方式,以使其能够受到挑战。不过,福柯是在他的访谈,而不是在《规训与惩罚》中更直截了当地探讨了这一进程。 福柯从来没有呈现出一个整一版本的社会,也从未暗示左派的政治行动主义是毫无意义的。福柯是在他身为监狱信息小组成员期间写作《规训与惩罚》的,该组织致力于为法国囚犯的怨言提供一个公共媒介,而此时,犯人们争取权益的暴动正成为新闻。在他的另一些作品中,福柯谈到,学术研究者需要使历史上的被剥夺者重新发出声音,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好的当下境遇。《规训与惩罚》便从属于这样的愿景。当福柯谈到,他是在书写“当下的历史”时,他是在邀请自己己的当代读者们借鉴他的历史教训,而并非简单地将它们铭记于心。 上述三个要素,即(革命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和行动主义,在福柯的叙述中常常是沉默的,然而如果没有它们的话,对于《规训与惩罚》的清楚明了、令人满意的解读便不可能出现。在此,我的目标仅仅是通过忠实于福柯的实际文本而“推陈出新”。 引自 理论依据 -
概述
书中特别提到,在有一段时间里,个体天才和英雄式读者的私人愉悦成为了一个主导命题。例如,如果小说在帮助读者塑造其自我想象时,本身便成为传递不公正权力关系的媒介,那又会怎么样呢?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所揭示的是:知识、权力和主体性是一个常常不为人觉察的规划。因为它的进程往往显得琐细而不值得予以抵抗。所以,这一规划常常于我们不知不觉间发挥作用。在本书中,我们试图使读者在第一次同这本充满挑战且令人激动的著作相遇时便倾注心力。为了帮助你适应,我们将遵循《规训与惩罚》的章节结构,并时常引用福柯本人的话语,这样,当你再次读到这些话语时,它们将显得不那么陌生和难以理解。我们试图使自己的阐述广泛而全面,但没有一本指南可以做到面面俱到。福柯是一位如此复杂的思想家,而《规训与惩罚》的丰富性也只有通过多次的阅读才能够发现。从理论上说,本书将有助于为那些《规训与惩罚》的未来读者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阐明这部著作的总体架构及其段落含义,它将帮助你迈出第一步。带着这样的意识,在阅读(和使用)《规训与惩罚》以及福柯的其他论著时,你将感到更加舒适和自信。简而言之,这本指南应当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引自 概述
bocpa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505条 )
- 大卫·鲍伊:低
- 7
- 宗教经验之种种
- 2
- 当泡利遇上荣格
- 2
- 给大师定位
- 1
- 朱令的四十五年
- 5
- 从奠基者到“红太阳”
- 4
- 我发现了
- 2
- 到达真爱的旅程
- 4
- 回忆维特根斯坦
- 1
- 文学空间
- 1
- 德意志人
- 4
- 哲学气质
- 6
- 象征生活-荣格文集(第九卷)
- 1
- 英雄与母亲
- 1
- 特斯拉自传
- 8
-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 1
- 尼采反卢梭
- 5
- 脚下的沙漠,天空的鹰
- 5
- Writing In Red
- 1
- 卢梭· 康德· 歌德(文化生活译丛)
- 2
- 密码朋克
- 1
- 大动乱的年代
- 1
-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
- 2
- The History of Gangster Rap
- 2
- 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
- 1
- 单行道
- 12
- 谋杀者的时代
- 1
- 罪责论
- 1
- 王凡西选集 第二卷
- 1
- 笑
- 2
- 八十年代访谈录
- 1
- 尼采思想传记
- 9
-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③
- 5
- 奇遇
- 3
- Introduction to Civil War
- 1
- 她们
- 1
- 回忆维特根斯坦
- 5
- 死亡
- 16
- 哈姆雷特还是赫库芭
- 11
- 残酷的乐观主义
- 1
- 尼采到底说了什么
- 16
- 契诃夫书信集
- 1
- 批评与临床
- 10
- 兰波评传
- 4
- 语言与沉默
- 5
- 尼采
- 1
- 爱欲与共同体
- 1
- 透明与障碍
- 9
- 诗与哲学之争
- 1
- 幻影公众
- 7
- 时间的秩序
- 3
- 战时笔记和其他
- 1
- 无法直面的人生
- 11
- 尼采的幽灵
- 7
- 青年斯大林
- 1
- 巴赞论卓别林
- 8
- 鲁迅
- 1
- 卢梭·康德·歌德
- 2
- 福柯
- 4
- 入眠之力
- 3
- 古典时代疯狂史
- 2
- 文学空间
- 1
- 如何阅读克尔凯郭尔
- 5
- 重复
- 1
- 自我解释学的起源
- 1
-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 1
- 巨石之下
- 5
- 在傻子和英雄之间
- 3
- 现代性的终结
- 1
- 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
- 1
- 2007人文中国
- 3
- Now
- 6
- 德勒兹论音乐、绘画和艺术
- 2
- 剑桥福柯研究指南
- 3
- 德里达
- 1
- 散文的理念
- 2
-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 1
- 何为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
- 7
- 维特根斯坦
- 4
-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 1
- 吉尔·德勒兹
- 2
- 偶像的黄昏
- 1
- 德勒兹的哲学剧场
- 3
- 权力与反抗
- 1
- 福柯读本
- 1
- 从康吉莱姆到福柯
- 1
- 生与死
- 11
- 权力意志
- 1
- 維根斯坦與《哲學研究》
- 1
- 科克托访谈录
- 2
- 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 1
- 尼采与自然主义
- 4
- 福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
- 3
- 柏拉图的《会饮》
- 1
- 知识意志讲稿
- 1
- 多义的记忆
- 2
- 疯癫与文明
- 1
-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 3
- 奥斯维辛
- 5
- 逃避自由
- 5
- 本雅明思想肖像
- 1
- 恋人絮语
- 1
- The Cybernetic Hypothesis
- 10
- 利马之梦
- 1
-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 4
- 正义之前
- 5
- 规训与惩罚
- 4
- 灾异的书写
- 5
-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 3
- 没有内容的人
- 1
- 战时笔记(1914-1917)
- 1
- 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
- 1
- 策兰与海德格尔
- 1
- 赠予死亡
- 1
- 监狱琐记
- 3
- 尼采:生命之为文学
- 4
- 吉尔·德勒兹身体创造学研究
- 2
-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
- 2
- 尼采的视角主义
- 4
- 重负与神恩
- 2
- 告别夹边沟
- 1
- 秦制两千年
- 6
- 权力的眼睛
- 5
- 哲学的客体
- 1
- 庄子评传
- 1
- 艺术与归家
- 3
- 走出“自我之狱”
- 1
- 来自德国的大师
- 1
- 游戏的哲学
- 1
- 混沌互渗
- 1
- 剧场及其复象
- 4
- The Principles of Deleuzian Philosophy
- 5
- 德勒茲論文學
- 1
- 分裂分析德勒兹
- 1
- 好不愤怒
- 1
- 诚与真
- 3
- 战争与电影
- 10
- 瞧,这个人
- 2
- 论自由
- 2
- 导读维利里奥
- 1
-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 5
- 福柯 褶子
- 3
- 福柯的生死爱欲
- 1
- 答同代人
- 2
- 不合时宜的沉思
- 3
- 福柯 / 布朗肖
- 6
- 对话
- 4
-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 7
- 克尔凯郭尔传
- 6
- 尼采思想传记
- 6
- 如何阅读福柯
- 2
- 功利主义
- 1
- 如何听爵士
- 1
- 斯宾诺莎奇迹
- 5
- 女生徒
- 2
- 伪自由书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