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蓝印记对《琴声如诉》的笔记(1)
-
2~10章
◆ 第2章 >> 小孩圆滚滚的两只小手,还是乳白色的,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样。小手紧紧攥在一起,一动不动。 >> 她这些话讲过之后,从敞开的窗口大海的声响一涌而入。微弱的市声同时也涌进窗来 >> 。在这固执的沉默中,海潮的声响又在耳边响了起来。天上的晚霞在最后一次迸发中也变得更加浓重。 >> 女教师摇着头,对这种温情很不以为然。暮色开始掠过海面。天空上的色彩渐渐变得灰暗。只有西边天际还有一抹红色。那红色也在逐渐消退。 >> 楼下的喧闹声又涌进房间,那声音是无法抗拒的。 ◆ 第3章 >> 小孩扬起头,对着她打呵欠。他的小嘴一张开,夕阳最后的光芒一直照到他的嘴里。安娜·戴巴莱斯特每一次端详她的孩子,每一次都和第一次看见他一样,总是感到惊奇。这天晚上,她也许发现这种惊奇是更要新奇了。 ◆ 第4章 >> 在他们面前,在市区的南端,天空布满着黑色的斑纹,那是冶炼厂喷放到空中的赭色烟云。 >> 室内布满初夏的凉爽的阴影。 >> 咖啡馆厅堂后面部分的墙上,夕阳照得明亮耀眼。在墙的正中,他们两人在一起的影子映得格外分明 >> 您那时穿了一件袒胸露背的黑色连衫长裙。您客客气气,冷冷淡淡,看着我们。天气很热。 >> 他扬起手来,又放下去,放在桌上,放在她的手边,他的手就留在那里不动了。她注意到这一双手相并放在一起,这还是第一次注意到。 >> 安娜·戴巴莱斯特看他很年轻,夕阳的光辉在他像孩子似的明澈的眼上闪着光。她透过他的视线细细审视他那一对蓝色的眸子。 >> 小孩拉着妈妈的手,把她的手打开,把自己的小手放在她的手里,他那样子是很决断、很不容情的。她的手握住他的小手。安娜·戴巴莱斯特几乎要叫出声来。 “啊啊,我的宝贝。” >> 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些匆匆回家去的人。他们手里都拎着折椅。寒风迎面猛烈地吹着。 ◆ 第5章 >> 他的脸靠近她,靠得相当近,他的手放在桌上,放在她的手上,她不笑了,和她一样,他也不笑了。 >> 他把酒杯拿在手里转来转去,玩弄着,为的是让她不要感到拘束,让她觉得适意随便,他自信而且也知道她需要他,想要更好地看看他。她也正在看他。 >> 她需要这种酒,她需要这样的陶醉 >> 他的嘴唇因为喝了酒,是湿湿的,在柔和的光线下,更显得清晰无比。 ◆ 第6章 >> 小孩僵在那里不动。他的两个小手合拢来,放在膝头,等着接受处罚。 >> 在这傍晚时分,他的眼睛的颜色就像天空的那种色调一样,他的金色的头发也熠熠放光。 >> 太阳越来越倾斜,海面突然从倾斜面上泛起一片耀眼的光辉。 >> 小奏鸣曲仍然在耳边回响,就好像这个小野人舞弄着一支羽毛似的,也许是有意,或者也许是无意;小奏鸣曲反复冲击着他的妈妈,作为对她的爱的惩罚,又一次给她定了罪。地狱之门都紧紧地关死了 >> 小孩的手指放慢,准确得有板有眼,奏得轻柔融洽。音乐的味道出来了,乐曲从他手指上不经意地一涌而出,流畅自然,音乐又一次在空间悄悄地铺展开来,吞没了不相识的人的心,令人心动神移。在大楼下面,在码头上,人们都在听着。 >> 海的响声,从码头上浮起的人声,交织在一起,一直蔓延到楼上的房间。 ◆ 第7章 >> 肖万抬头看看天空,天空还有一点微弱的光亮,天空是暗蓝色的;他靠近她,她并不退避。 “夏天就要到了,”他说,“走吧。” >> 她还在笑着,可是她的笑声渐渐低下去;肖万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和她说话。 “您曾经把臂肘支在那架大钢琴上。在您的连衫长裙袒露的胸前,扣着这样一朵木兰花。” >> 当您俯下身去,那朵花触到您胸脯外面的轮廓,您不经意地把花扣在那里,嫌扣得高了一点。花很大,您是偶然选中它的,您戴起来也嫌大了一些。花瓣还很挺,前一天夜里刚刚开花的。 >> 暮色越来越浓重,只有咖啡馆天花板上还有一点光芒照射在上面。强烈的灯光照着柜台,厅堂沉没在阴影之中 >> 安娜·戴巴莱斯特在这一次强行进攻之下,目光渐渐变得迷迷蒙蒙,简直要昏昏睡去。 >> 她一口气把她一杯酒喝尽。他听任她随心所欲用酒毒害自己。黑夜已经笼罩在市区上空。码头上高高的路灯也亮了。小孩一直在那里玩。天空上夕阳的余辉一点踪迹也看不见了。 >> “已经是夜里了,离家还远呢,”他说。 ◆ 第8章 >> 在花园北侧最边上,木兰花散发出浓烈的芳香,向海边沙丘渐渐散布开去,直到香气消散得无影无踪 >> 木兰花正在这初春暗夜酝酿着它那带有死亡气息的花期。 >> 回风往复地吹着,吹到城市种种障碍物上受到阻碍,然后又吹过来,花的芳香吹送到那个男人身上,又从他身边引开去,这样往复不已。 >> 她们额上流着汗,十分自得地给一只死鸭子煺毛去皮,放到像它的裹尸布似的香橙片中间 >> 这条曾经在海洋里自由自在畅游的鲑鱼,它那不可抗拒的走向灭亡的过程还在继续着, >> 时间像流水一样在消逝,开花时节也将同样一去不复返,消失在遗忘之中。 >> 月亮已经从海上升到天空,照在那个躺在海边上的男人的身上。现在,透过白色窗帘,勉强可以看到黑夜各种各样形状和体积。 >> 晚宴进行得十分成功。女士们自信光艳照人。男人们按照他们的收支比例把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 >> 木兰花瓣柔腻光滑,光洁得不带半点毛糙 >> 安娜·戴巴莱斯特想笑一笑,表示歉意,表示这是无可奈何的,她已经醉了,她脸上现出显然可见的放荡表情。目光是滞重的,冷漠的,迟钝的,眼之所见已经不再感到有任何惊奇,是痛苦的 >> 在那男人紧紧闭起的眼皮上,只有海风吹拂,还有木兰花的香气,木兰花的香气像是不可捉摸的汹涌的波浪,随着风的起伏在波动。 >> 不具形的木兰花在抚慰着那个孤独的男人的眼睛。 >> 又一次拿起她那刚刚斟满的酒杯,把酒喝下去。和别人不同,她那中邪的肚皮,烈酒的火焰在喂养着它的饥饿。 >> 她的乳房沉重地垂在一朵这么沉重的花的两侧,新出现的消瘦病瘠已经可以感觉到,让她感到阵阵作痛。她的嘴里含着一个人的名字没有说出来,酒就从这张嘴灌下去。无声无息暗中发生的事件已经把她五脏六腑摧折撕裂。 >> 安娜·戴巴莱斯特仍然要用同样的手势请求别人不要管她、随她去。人们不会去注意她的。她忍受着腰肢撕裂那样的剧痛,像野兽一样无声地躲在洞穴中喘息 >> 他渐渐走远,走得越远,木兰花的芳香逐渐减弱,海的气息越来越浓重。 >> 她,她也记得它。戴在她乳房之间的那朵木兰花完全凋谢了。这朵花在一小时之内度过了一个夏季。 >> 一个阴影出现在通向过道打开来的门框上,把室内幢幢阴影遮得更加晦暗。安娜·戴巴莱斯特伸出手去理一理她那确实乱不成形的金发。这时,她说出一句表示歉意的话。 那个人没有回答她。 ◆ 第9章 >> 依然是好天气。好天气持续这么久,是料想不到的。人们现在是面带微笑议论着这种天气,仿佛这天气是虚假的、捏造出来的 >> “咱们再也没有多少时间了,”肖万说。 太阳西斜。他用眼睛追踪着厅堂后墙上日光缓缓移动。 >> 她又把手放回到桌上。他眼睛看着她的动作,好不容易他明白了,他抬起他的沉重僵硬的手,放到她的手上。他们的手冰冷,两只手遇到一起,虽有实无,仅仅是在意向中交接在一起 >> 他们的手,就像这样,放在一起,在死亡的姿态下僵化了。安娜·戴巴莱斯特的哀叹就此停止。 >> 汽笛响了,声音很响,市区各个角落,甚至更远的近郊区,四郊的村镇,随着海风,这汽笛的响声都可以愉快地听到。 >> 夕阳照在咖啡馆厅堂的墙上,发出更深的红褐色的光芒 >> 他没有能做到的事,现在她要做到。她向他凑近去,往前靠拢,让他们的嘴唇接合在一起。他们的嘴唇叠在一起,互相紧紧压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这样,就像刚才他们冰冷颤栗的手按照葬礼仪式紧紧握在一起一样。就是这样。 >> 老板娘打开柜台上一排灯光,照得通明,尽管落日的光辉也很耀眼。 >> 肖万始终不说话。安娜·戴巴莱斯特上身俯下去,前额几乎触到桌面,她敢于承担一切,她不怕。 “就在我们现在这样的处境下坚持下去吧,”肖万说。他又说:“这样的事有时是必然要发生的。” ◆ 第10章 翻译后记 >> 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中展现的世界,简括说来,就是西方现代人的生活苦闷、内心空虚,人与人难以沟通,处在茫然的等待之中,找不到一个生活目标,爱情似乎可以唤起生活下去的欲望,但是爱情也无法让人得到满足,潜伏着的精神危机一触即发,死亡的阴影时隐时现。 >> 本来骨肉之间在向大自然的斗争中应是同心协力、心心相连的,但小说写的是在这场互助求生、休戚与共的搏斗中人与人的疏远分离; >> 杜拉斯小说中所有的人物似乎都是处于等待之中的 >> 《工地》,只写一男一女两个人物,没有什么情节,自始至终写这两个人物在等待,他们彼此互相窥伺,追忆往事,仿佛他们知道他们一定要相遇,写得十分细腻,同时又写得闪闪烁烁、迷迷蒙蒙,通篇都是如此 >> 几乎通篇就是写这种语意不明但又有着某种寓意的日常生活的对话,从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小说没有什么故事,但在人物的对话中似乎暗藏着许多故事,人物在倾诉他们自己的生活,发出内心的呼叫…… >> 杜拉斯写的是人的思想和感情,一般小说中的纠葛、叙述、描写几乎都从她的小说中被排除出去,但人物形象真实地站在那里,她的小说仍然有力量唤起阅读者的情绪反应。 >> 不过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罢了 >> 埃尔说:“安娜在同他谈话当中,自己就变成了另一个女人,从她自己所属富有的资产阶级社会中逃出去了,从对她冷漠无情的丈夫那里挣脱出来了。从某种情况看,她‘包法利夫人’化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她就将是由于爱而被杀死的女人(这种爱她是未曾经历过而又是她所希望的),而引诱她的、她也准备去爱的肖万就将是杀人的凶手 >> 他们都知道,仅此一吻即可,他们的爱情告终,从此永别。一场风魔到此结束 >> 埃尔认为他们的爱情的主要障碍在于安娜所要求的那种“只有在死亡中才可以得到的绝对的爱情、疯狂的爱情” >> 小说所包含的悲剧性主题是有社会依据的,因此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真实的。 >> 这篇小说,名为长篇,按照我们的习惯看,似乎是一个中篇。写得简练,摈弃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叙述和描写,甚至不惜写得干巴巴,对话很多,对话也是不动声色的、一般性的、日常生活式的,小说甚至好像有意没有写完等等,这正是人们对这位女作家所称道的风格特色之所在。小说写有十五位客人的晚宴的场面,的确写得十分精彩。 >> 这部小说有如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的“重写的包法利夫人”,正像小说的题目那样,让我们想到音乐,“像歌唱一样的中板的种种变调、和声与和弦构成为小说的基本内容 >> 但是说玛格丽特·杜拉斯像新小说派作家那样,把小说写得干巴巴、冷冰冰、作家的眼光冷得就像照相机镜头那样,鲁瓦不同意这样的意见。他认为“在这部写得精炼、准确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恰恰是感情、人情,还有某种被有意压下去的、发自内心的痛苦的痛彻肺腑的真正美的微语
抹蓝印记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97条 )
- 亲密关系(第6版)
- 1
- 恰如灯下故人
- 1
- 了凡四训
- 1
- 东京八平米
- 1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1
- 秋园
- 1
-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 1
- 艺术通史
- 10
- 法治的细节
- 2
- 常识与通识
- 10
- 本色陈冲
- 1
- 最好的决定
- 1
- 象与骑象人(更新版)
- 2
-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 2
- 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
- 1
- 流金岁月
- 1
- 他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
- 1
- 夜色温柔
- 2
- 北京:四九城里的风流岁月
- 7
- 最美宋词
- 4
- 颜色里的中国画·黄
- 1
- 颜色里的中国画·绿
- 1
- 颜色里的中国画·蓝
- 1
- 宋画三讲
- 4
- 孤城闭
- 20
- 大城北京
- 9
- 大话西方艺术史
- 14
- 狼殿下(上冊)
- 3
- 红楼小讲
- 4
- 沉默的巡游
- 1
- 红楼十二层
- 3
- 风雨琳琅
- 4
- 人世间多是辜负
- 16
-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 1
- 看画2
- 11
- 局外人
- 3
- 鼠疫
- 1
- 身份的焦虑
- 1
- 我是爬行者小江
- 5
- 很高兴见到你
- 23
- 白说
- 1
- 13只钟
- 1
- 瞬变
- 1
- 睡眠革命
- 7
- 西南联大行思录
- 1
- 窗灯
- 1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 3
- 至此终年
- 1
- 时光倒流的女孩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