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ba对《孟子译注》的笔记(15)
-
导言(自繁体版)
1. 受业子思之门人; 2. 主要作者是孟子自己,老年时作,与弟子一起完成。 各章句总结: 1. 梁惠王 主要讲仁政。 2. 公孙丑 性善论;浩然之气;孟子的抱负。 3. 滕文公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出仕的态度原则;批判其它学派思想。 4. 离娄 君臣之道、为师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君子的修养——居仁由义、诚意、反求诸己、不失赤子之心。 5. 万章 点评古之圣人,孔子乃集大成者;士的独立人格。 6. 告子 上篇主讲人性善。论述人性的概念、仁义皆内、对理义的爱好是共同人性、善恶不同在于不能发挥固有的善性、外部环境的影响、舍生取义;要自觉修养,不失本心。 7. 尽心 论语体。大部分内容在前6章都有论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心”、“性”、天“三者关系。 全书总结: "性善"的道德本源;道德修养: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寡欲养心、居仁由义、反求诸己,表现为充满"浩然之气"的人格个性;"仁政"的社会理想。"性善"不仅是"仁政"的人性基础,也是道德修养、"浩然之气"的心理根源。
-
梁惠王上
1-1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1-2 与民偕乐,故能乐。 1-3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及具体的经济政策。 1-4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善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5 仁者无敌。 1-6 不嗜杀人者能一天下,定天下。 1-7 1.保民而王;2.推恩足以保四海;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 仁政 仁政的本质是仁爱思想的推广,将仁爱之心推及到他人以至百姓,就是仁政; 仁政的根本在于使“黎民不饥不寒”; 对民生的关心是孟子仁政的重要方面,孔子曾提出庶富教三项治国之道,孟子与孔子一致。 孔子关于教育和经济的关系的论点。 《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
-
梁惠王下
2-1 2-2 2-5 与民同乐。 2-3 大勇,安天下之民。 2-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2-7 选贤任能、处死罪犯,要听取百姓的意见,且要进行实际的考察。 2-8 肯定汤放桀、武王伐纣的正义性。 2-9 治国要尊重贤人的意见。 2-10、11、12、13、14 行仁政。仁政不行,危矣。 ------------------------------------------------------------------------------------ 2-7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梅贻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公孙丑上
3-1 孟子的抱负。辅佐可王天下,瞧不起管仲。 3-2 1. 不动心。指内心不为外物所动。 不动心之道,在于“养勇”。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引自 公孙丑上 2.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配义与道”,“集义所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引自 公孙丑上 3-3 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 3-4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人应该尽力做好应做的事。 3-5 仁政的具体内容。 3-6 “四心”乃仁义礼智的“端”,人生而有之,故人性本善;但仍要“扩而充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引自 公孙丑上 修养的三种境界:1.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2, 闻善言,则拜。3. 与人为善。 3-7 夫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也。 3-8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公孙丑下
4-1 人重于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2 论君臣关系。恭敬,以仁义与王言;尊德,学焉而后臣之。 4-9 圣人且有过。过则改之。 4-12 4-13 孟子的抱负——平治天下。
-
滕文公上
5-1 为之,人皆可以为尧舜。 5-3 仁政具体内容:1. 民有恒产;2. 划整田界,井田制;3. 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 5-4 农家学派反对社会分工,孟子对此的批评。 5-5 孟子对墨家薄葬和兼爱思想的批评。
-
滕文公下
6-1 6-7 见诸侯出仕的原则。1. 合于礼;2. 不能“枉尺而直寻”。 6-2 何谓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居仁,立于礼,由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引自 滕文公下 这是浩然之气的具体表现。 6-3 出仕为官的态度。1. 出仕是士的责任;2. 出仕要“由其道”。 6-4 对社会分工的认识。 6-5 得民心者得天下。 6-9 批判杨朱、墨翟的思想学说。
-
离娄上
7-1 国家的安危,在人不在物。人的方面,“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一要行先王之道,二要仁者在位。 7-2 为君为臣之道,行尧舜之道。 7-4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7-8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应反求诸己。 7-9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的方法: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即孔子的忠恕。 7-10 居仁由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7-12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明善-》诚意-》悦于亲,信于友,获于上 7-14 反对诸侯争霸。 7-16 恭俭的基本要求是不侮人、不夺人。 7-17 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讲变通。7-26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也是讲变通。 7-19 事亲,守身。7-27 7-28 孝悌。 7-23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离娄下
8-2 为政不是一个个地去帮人,而是治理好政务,给所有人带来福祉。 8-3 君臣关系。与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致。 8-7 德才者有责任教育影响无德才者。 8-8 有所不为。即知耻。 8-11 守信、果敢不能脱离义的规范。 8-12 不失赤子之心。联系“四心”,仁义礼智的发端。 8-16 以善服人;以善养人。 8-19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8-24 不能只传艺,不授德。 8-26 行其所无事,大智也。 8-28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自反;终身之忧唯难及尧舜。 8-32 尧舜与人同。是从人的本性上讲。
-
万章上
9-1 舜对父母的爱 9-4 孝是永远要行的原则 9-2 9-3 舜对弟弟象的爱 9-5 9-6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认为“传而不禅”现有制度与唐虞禅让的道理是一样的,依据百姓的意愿。不主张行禅让之事。 9-7 伊尹之“自任以天下之重”。 9-8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9-9 百里奚,贤者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