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对《新闻的骚动》的笔记(2)
-
第1页 序+前言
【序:我们的失败与伟大】 诚惶诚恐中,读到书中的一段文字。他说,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只是聚焦于自身的忧虑和疑惑。 【前言】 2. 新闻致力于向我们呈现所有被认为最罕见和最重要的世事, 然而,尽管以追求反常为己任,新闻却巧妙地避免让自身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愿意就其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支配地位引来关注。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当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核心指导来源和权威检验标准时,社会就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新闻只管用自然平淡的语调向我们发声,对观点中充斥的假定却避而不谈。事实上,新闻并非只在单纯地报道全球事件,而是根据自己内定的轻重缓急,不断在我们的脑海里刻画全新的世界。 3. 没人鼓励我们去思考:自身的观点是否受到了影响?而事实上,新闻不但在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受,也在雕刻我们灵魂的状态 这是奠定公共生活基调、塑造我们对于外部群体印象的最强力量,同时,新闻也是政治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创力量。 4. 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只是聚焦于自身的忧虑和疑惑。 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5. 质问新闻的重要性,并不是认为其无关紧要,而是想让我们的摄取回报更具自我意识。
-
第135页 政治新闻
【乏味与困惑】 1. 我们经常看到似乎颇为重要的新闻标题,私下里却觉得那则新闻事不关己。阅读现代民主国家的新闻机构出品的所谓“严肃”政治报道时,最常见的两种反应就是乏味和困惑,这也是最令人羞耻,因而被竭力隐藏的两种感受。 也许在内心深处,我们就是这样肤浅和不负责任的公民。 2. 从一则冗长叙事中随意摘抄几个片段塞给读者,再将他们迅速拉开,且不提供任何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阐述,正是当今社会许多最重要的新闻报道的讲述方式,不论主题是竞选、预算谈判、外事政策提议,或是国家福利制度的变革。也难怪我们会觉得乏味。 3. 我们凑得实在太近了。 5. 其每天交付给大家的不过是故事的只鳞片爪,要想看清庐山真面目,往往只能等待数月,甚至数年。 在眼下抓取一点话题的皮毛,永远要比假以时日等待更可靠和全面的情况来得好。 无论是什么信息,要对之产生兴趣,就必须予以“定位”,也就是将该信息与我们之前业已知晓的事务相关联。 6. 可惜的是,许多新闻机构都存在着一种打消受众兴趣的偏见,认为最能成就新闻声望的,乃是以冷静中立的方式陈述“事实”。 问题是,当今时代已经不缺少可靠的事实。重点不在于提供更多事实,而是如何处置手头的事实。 事实的对立面是偏见。在严肃新闻单元,偏见的名声极恶,与恶意构陷、谎言欺骗、剥夺受众独立思考自由的集权行为相当。 但其实偏见就和人生观一样千姿百态,因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世界的有益镜片。 新闻机构值得称道的殊荣,不应该是简单收集事实的能力,而是明智地运用偏见、从事实中梳理相关性的技能。 7. 新闻机构不是民主的附带产物,而是民主制度的保证人。 然而悲哀的是,就协调、萃取和治愈等方面的表现而言,当今的新闻显然力不从心。 面对新闻抛出的宏大议题,相形之下,个人能动性显得不值一提和违反直觉。和新闻的遭遇与其说让我们感受到影响政治进程的可能性,不如说让我们在面对混乱不堪且无法改善的宇宙时,感受到自身的人微言轻。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乏味”其实是指大脑出于自我保护的反射,将不知如何归档的信息予以逐出的过程。 9. 以足够紊乱、零碎和割裂的方式讲述事件,让多数人对政治感到困惑、乏味和分神,以至当面对最重要的议题时,都没有了持续 新闻洪水, 当民众普遍觉得政治新闻乏味,这就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当新闻无法通过其陈述技巧来抓取大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社会就无法克服自身的困境,从而无法调动民意,以引领社会变革与改良。 推动所谓的严肃新闻媒体学会用吸引受众的方式呈现重要信息。 【些微的希望】 1. 我们只能用间接的方式,依靠想象而非实际体验来形成对社会的印象,并且还需借助两种工具的大力帮助。 2. 第一种工具是建筑。 3. 第二种让我们了解他人性格的工具,当然就是新闻。是新闻让我们得以认识生活中没有机会认识的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新闻中的报道和评论,对自己所生活的国家形成特定的印象。 5. 一个国家会发生什么事,可不是新闻可以决定的。 6. 奇怪的是,生活中比较光明的一面却从未能跻身新闻。 新闻所做的,不过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将某些报道置于聚光灯下,而将另一些报道淡出视线,从而塑造出选择性的事实。 此间凝聚了一股巨大且未被察觉的力量:拼凑一国公民对彼此印象的能力;操纵我们对“他人”看法的能力;在我们的想象中塑造一个国家的能力。 这种力量极其强大,因为新闻部署的选题终究会产生强大的自决影响。 7. 新闻到头来不过是针对眼下事件的一面之词,既不多,也不少。 新闻中展示给我们的国家,并非全然就是我们置身其中的国家。 8. 为什么新闻机构如此关注黑暗面?为什么在传递消息时,要严苛如斯,希望如渺?也许新闻机构觉得,大众的骨子里有点太过天真,坐井观天又沾沾自喜,所以迫切需要得到负面现实的教育,以校准他们对别人的期望,并尽可能采取防御措施。这项假定是,倘若没有新闻提供负面真相,国家可能就会陷入粉饰太平、夜郎自大的危境。 面对无数可供报道的素材,新闻机构拣选的事件,应该响应国家最迫切的需求。 今天的新闻机构对这种逻辑并不陌生。令人困惑的部分,是新闻机构对国家需求的判断。 新闻在此间背负着一项任务:不仅需要把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告诉我们,偶尔也需要培育和引导自豪、坚毅的情绪和燃起希望的能力。引起国家衰落的不只是过度乐观,媒体所造成的临床抑郁症亦是成因之一。 【恐惧与愤怒】 1. 我们花在新闻上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产生两种情绪,其一是恐惧,其二是愤怒。 新闻明确地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太多耸人听闻的事件, 针对这些及其他各种灾祸,新闻引导我们采取一种杂糅了畏惧、惶恐和脆弱的特殊姿态。 2. 在煽风点火营造恐惧之时,新闻残酷地利用了大众不善透视事件的弱点。 拥有穿透视角涉及比较的能力,也即将当前看似创伤的事件与整个人类史的经验进行比较,从而确认,为之分配多少注意力和恐惧心才公允合理。 淡定与否终究取决于我们的期望高低:如果我们接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幸好人生路漫漫),多数人既非大善也非大恶(我们自己也在其中),人类社会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还是挺了过来),如果我们能让这些昭然若揭但却闪烁不定的想法在内心生根,则恐慌就没那么容易将我们降服。 新闻天生就急需让读者时时感觉焦虑、惊骇和烦恼,但是,尽力保持坚毅的韧性,却是我们更大的责任。 3. 当新闻未在实施恐吓时,它多半正忙于激怒大众。 可以察觉到,在这些愤怒背后,潜藏着一种令人动容的信念,认为世界上的问题基本都有解法,之所以未能以足够敏捷或坚定的方式予以处理,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我们的统治者都是恶棍和白痴 新闻从不引导我们进入思考的细微处,去关注那些让决定变得“艰难”的真正原因,只会让我们在积聚的愤怒中认定:怠惰、愚蠢和怨恨是目前所有问题的成因——并且能够借由几个睿智机灵的人(也许包括记者本身)三下五除二地解决。 我们既有想象完美的能力,又有无法实现的苦衷,这之间的困境就需要新闻来调和。 由于被愤怒带来的兴奋和商业利益所绑架,新闻残酷地抛弃了其慰藉的使命。 5. 当乐观心态遭遇挫败时,新闻以幻灭的方式承载着启蒙运动的余波。新闻拒绝接受人性的现实,让我们的希望不断击碎在同一片浅滩上;新闻扮出一副天真无邪的姿态迎接每个早晨,却又在夜幕降临时如大梦初醒般对我们的处境报以怨愤。新闻设想了一个潜在的完美世界——永远距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却总是在政治进程的脚步中诡异地滑脱。新闻从不肯帮我们承认:就很多方面而言,我们本就是无可救药的物种,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本如此。并且在关键时刻,放弃歇斯底里的愤怒,保持安静深沉的忧郁,才是睿智的做法。 【恶人与丑闻】 1. 当新闻记者被问到其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他们一般都会特别强调:“对权力展开问责”乃其天职。 4. 某个问题人物的落马,可以在一时给大众带来深深的满足,但是其激发的希望却很有可能是种误导。 我们将无法深入探究虽然不是个人造成,但更具系统性、毒性不相上下的整体性问题,而这些问题与违法行为之间的关系,就像消极进攻与家庭暴力之间的关系:这些行为和价值观不动声色、不触法律,却能把生活摧垮,真可谓毁物细无声。 如果构思得当,调查性的新闻报道应该怀有包罗万象的兴趣,从各种对群体和个人生活造成影响的元素入手,将心理健康、建筑物、闲暇时光、家庭结构、感情关系、商业管理风格、教育课程和阶级体系纳入调查范围,因为这些领域对生活的影响,并不亚于立法机构里的各种活动。 5. 所谓新闻失态是指当权人物因一时疏忽而说漏嘴或做错事, 虽然(正如众所皆知)该言行并不代表其成熟的观点,但新闻却揪住不放、死缠烂打,坚持认为失态言行背后必然隐藏着见不得人的真相。 6. 不过,对于其他绝大多数的恶人,处理方法还是依赖新闻自身的独特利器:羞辱。对于讽刺报道、突袭采访、暗中偷拍和通讯泄密,新闻始终抱有高度热情。 但是,耻辱果真是人类改造过程中最有用的利器吗?人果然会因为遭到贬损而变得更好吗?恐惧果真能起到教育作用吗? 用新闻促进国家繁荣的志向。这些报道只顾围攻猎物,对公共生活的演化毫无兴趣: 新闻不过是在邀请我们一同取乐而已。 7. 负责调研国民生活的各项议题,并着眼于抛出建设性方案。 揭露错误并予以公开的唯一正当目的,是控制错误的泛滥。 新闻调查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约略不同,且未必重叠的目标:尽力改善现状的愿望。 【庸见】 3. 福楼拜之所以憎恨报纸,是因为他认定报纸怂恿着读者将思考的任务假手他人, 4. 在福楼拜看来,新闻武装了愚蠢,并让傻瓜变得充满权威。 6. 主要的原因在于,新闻采取了各种手段,向我们呈现出高度权威的姿态。 虽然新闻在其标题下流露着不容置疑的客观气息,但俘获我们的这些报道却并非一群天使经过合议、由超自然力量决定的结果,而是一群通常疲惫不堪且肩负重压的编辑,在转角办公室召开的选题会上,匆匆就着咖啡和麦芬,努力拼凑成的貌似合理的报道清单。这些报道的标题并非事件的最终陈述,不过是一群凡人凭着直觉在判定新闻价值。编辑和我们一样带有偏见、错误和软肋,而拣选对象则是每天发生在人类身上、数以亿万计的事件。 其背后所依照的等级法则,隐含了社会中最奇特也最隐秘的偏见。 8. 新闻报道倾向于将事件按照特定的模子框定,以削弱我们从其他角度进行深层想象的意愿甚至能力。新闻借助其威吓的力量使人神经麻木,尽管没有人在特别追求这样的结果,但许多萌芽中的但却可能更重要的想法,却就此灰飞烟灭。 9. 引起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金钱。 10. 因此,我们也应该像福楼拜一样,在遭逢那些意见似乎稍显过于统一的观点时,在头脑中敲一敲警钟。我们应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警惕那些藏匿在最漂亮的字体中、最权威可信的标题下,却也许是最彻头彻尾的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