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对《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的笔记(4)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 书名: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 作者: [英]约翰•鲍尔比
  • 页数: 216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年: 2017-10-1
  • 第1章:精神分析与儿童养育

    1.体验内疚的能力是一个健康个体的必要特质。体验内疚的能力意味着容忍矛盾情绪以及承担责任(温尼科特)。

    2.对敌对行为(意图)进行惩罚的恐惧时常会导致更多的攻击性。

    3.拒绝儿童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更强烈的力比多需求和恨意。

    4.正因为产生的力比多需求与恨意如此强烈,以致幼儿在与母亲形成情感纽带后与母亲分离,对其人格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5.早年的分离经历导致他产生了强烈的矛盾情绪,而他不成熟的心理机制是没法对其进行调节的,因此,他在早年采取的病理性调节模式就被保留了下来。

    6.矛盾情绪冲突的增强是母子分离的主要后果之一。

    7.我们通过接纳儿童的情绪向他们表明,我们不害怕怨恨,也相信它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8.父母通过惩罚儿童或引发儿童内疚来表明他不接受儿童的嫉妒与憎恨,认为这些是不好的也可能是危险的。

    9.对一个孩子来说,与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的需求相关的挫折才是真正重要的挫折。

    10.温和的干预向儿童表明:暴力、羡慕和贪婪都是可以通过平和的方式得打控制的,没有必要采取辱骂和惩罚的极端方式(一旦儿童学会了这些应对方式,那么他自身的原始幻想会将他们扭曲为病理性内疚和残忍的自我惩罚)。

    11.在外很好,与父母在一起表现不好,原因:父亲或母亲的在场不可避免地唤起了那些不能被其他人唤起的原初而混乱的情感。

    12.经历过剥夺的父母如果没有丧失感受情感的能力,那么他或她会体验到一种获得孩子的爱的强烈需求,并且会尽全力确保自己得到这份爱。一个季度年幼同胞的父母会对家庭中新诞生的“小陌生人”产生不合理的敌意,这种敌意在父亲身上尤为明显。一些父母会因为自己对母亲的爱中掺杂了许多对母亲严苛教育方式的反抗情绪,而对婴儿的苛求产生怨恨和憎恨。

    13.被迫占有孩子的爱的母亲通过自我牺牲来确保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别的什么情感。那些乍看之下充满爱心的母亲,必然会因为他们需要孩子的爱而对孩子心生怨恨,统一会因为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好到除了感激之前外没有其他情感的母亲而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内疚。在母亲采取这种行为模式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自己值得拥有小时候从未得到的爱。

    14.不是不当养育方式带来麻烦,而是父母对自身动机的忽视,以及在不知不觉中用压抑、合理化和投射来处理冲突的习惯。

    2020-03-06 11:32:21 回应
  • 第3章:儿童期哀悼及其精神病学意义

    1.当分离超过6个月或重复出现时,儿童已完全进入了分离阶段,他就会与父母在情感上产生永久性分离,对父母的感情永远无法得到修复。

    2.在反抗阶段(分离经历可经历反抗、绝望和分离阶段),遭受意外丧失时,儿童会在现实中或想象中努力复活死去的亲人并因为自己被抛弃而责备他们 。在这一阶段和接下来的绝望阶段中,儿童的情感非常矛盾,从愤怒地命令亲人回来,到比较柔和地表达绝望,或者根本不表达。尽管希望和绝望的交替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最终会发展为去失去之人的情感分离。

    3.儿童期会导致过早的成熟,因为儿童会掩藏对丧失之人的渴望和愤怒。

    4.儿童期丧亲的人随后罹患精神疾病的概念也更高;个体发生精神疾病的时间由儿童期丧失父母的意外时间发生的时间决定的。丧亲发生概率不高,对其他个案作者认为他们的确没有与父母分离,但有证据表明他们经历过与其他人的分离或其他严重事件。被拒绝、失去爱(可能是因为新生儿的降临或母亲的抑郁)、父母之间比较疏远或其他类似的情况,都可以成为孩子丧失爱和依恋对象的一般性因素。(但所有这一些都绝非是简单因果关系)

    5.愤怒时对丧失的直接、普遍而永恒的反应,它不一定会被意识到。没有愤怒意味着哀悼是病理性的。愤怒极大地增加了挽回丧失之人以及阻止自己再次被抛弃的砝码。

    在遭受丧失,尤其是遭遇意外丧失时,成人和幼小的儿童都会出现反抗(包括愤怒地要求亲人回来、责备他或她遗弃自己)。这是由于个体对离去的所爱之人的最普遍反应是先找回他们,再责备他们。

    6.区别正常哀悼和病理性哀悼:病理性哀悼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没有能力公然表达挽回和责备丧失之人的渴望,以及本该指向抛弃者的渴望与愤怒。这种公然的情绪表达尽管十分强烈且徒劳无功,但会带来健康的结果。在病理性的哀悼中,挽回和责备丧失之人的渴望连同所有的矛盾情绪都被分裂、压抑了。此后,它们仍以人格中的活跃系统继续存在,但不能公开而直接地表达出来,对情感和行为产生奇怪而扭曲的倾向,终至形成许多性格问题及神经性疾病。

    7.对早期缺失哀悼正常过程的个案:帮助他回到哀悼的第一阶段,找回那些面对丧失时不是被忽略就是呗草率对待的矛盾情绪。这些个案在亲人丧失时似乎所有的渴望和愤怒都在他的自我意识中消失了(压抑)。但他们渴望从新见到逝去的亲人而滋生的爱和愤怒依然存在。因此,由于这种无助感,他们的人格一直处于不成熟的状态。随着亲人的离去,他的情感也消失了。

    防御过程——压抑、自我分裂、固着——更容易在儿童期而不是更成熟的人生阶段被激发出来。我认为,这个现象可以用来解释童年早期的丧失体验为什么以及如何导致了人格发展的偏差以及精神疾病倾向。

    8.克莱因:婴儿、年幼儿童哀悼后会经历抑郁阶段,他们在那个阶段的反应方式决定了后期对丧失的应对方式(早年的哀悼过程更容易沿着病理性的方向发展)。可以将特定的防御方式理解为“反抗对丧失客体的渴望。”

    2020-03-06 12:00:07 回应
  • 第4章:情感纽带的破裂对行为的影响

    1.我所说的“情感纽带”的核心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体的吸引力,其本质是双方倾向于和对方保持亲近。

    2.攻击行为在情感纽带的维持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有2种完全不同的形式:a.攻击、吓走入侵者;b.惩罚犯错误的伙伴,可能是自己的妻子、丈夫或孩子。有证据显示很多令人困惑的或者病理性的攻击性行为都源自这两种形式之一。

    3.丧失的威胁会引发焦虑,真实的丧失则会引发悲伤,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引发愤怒。

    4.精神病患者父母的平均年龄超过了他们所处群体父母的平均年龄。

    5.成年人的异常行为表明个体多年以来延续着异常的依恋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可能在儿童期情感纽带破裂后就形成了。

    6.乌科发现,在出生时缺氧的男孩相较于不缺氧的男孩对环境变化和母亲的分离更加敏感。

    2020-03-06 16:24:42 回应
  • 第5章:家庭中的分离与丧失

    1.如果个体和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在五岁之前持续或反复地被破话,那么个体成年之后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或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概率就会非常高。。

    2.哀悼的过程包括四阶段:

    (1)麻木阶段,通常持续一小时到一星期不等,可能会被极端强烈的悲伤或愤怒所中断;

    (2)对丧失对象的思念和寻求阶段,持续数月甚至几年;

    (3)混乱与绝望阶段;

    (4)重组阶段。

    3.如果分离是暂时性的,那么愤怒则是正常且有意义的反应。它能够帮助我们克服与丧失对象团聚的障碍。在团聚之后,对任何似乎应承担分离责任的个体的斥责会降低分离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只有当分离是永久性的时候,愤怒和责怪才是不合时宜的。

    4.哀悼(mourning)这个术语被认为是有用的。它在广义上可以覆盖人们对丧失的各种不同反应,其中包括一些导致病理性结果和那些发生在童年早期的丧失之后的反应。它将那些经研究证实有关联的过程和情景关联起来。

    在狭义上,“哀悼”这个术语只可以覆盖特殊类型的丧失反应,即“通过痛苦而冗长的记忆和现实检验,逐渐从对丧失客体的依恋中撤回”。

    5.如果儿童要从丧失中恢复过来,那么需要其他可以信赖之人的帮助,成人也是如此。拥有一个唯一且永恒的替代性依恋对象,我们才能期待儿童能够最终接受丧失是不可挽回的,进而重组他的内在世界(成人也如此)。

    6.由丧失引起的最强烈、最具扰动性的情感是对抛弃的恐惧,对丧失对象的思念和无处可寻的愤怒(一方面与找寻丧失对象的渴望相关,另一方面与斥责任何可能对丧失负有责任的人或妨碍丧失者好起来的人相关)。

    7.对哀悼的回避是爱上的一个重要的病理性变体。另一些人则没有抑制自己的情感,以一种严重和持久的形式展现了哀伤的所有特征。为何她不能抑制哀伤?

    (1)病人极端依恋自己丧失的配偶,她的自尊和角色认同都建立在该配偶持续存在的这个前提之上。她可能报告书,即使发生在过去的短暂分离也会让她体验到巨大的痛苦。

    (2)她没有和其他家庭成员建立足够亲密的关系,使她可以从自己和丈夫的联结中抽离出来。

    (3)婚姻充满矛盾,也许是因为妻子对自己的丈夫的占有欲让丈夫深感不满。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生还者都会自责,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妻子,不该允许自己的丈夫死去。这些人的哀伤中有自我惩罚的成分存在,就好像将永久性的哀悼变成了对死者的神圣职责,以此来换取生还者的救赎。

    2020-03-06 18:11:28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