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喵_如心对《走近中医》的笔记(10)
-
第9页 第一章 走出信任危机
鲁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伪中医”确实以不小的规模存在着,他们之所以有市场,主要是因为老百姓普遍有个误区,认为开中药治病的就是中医。误区二则是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作者列举了一些他遇到的病案,向读者说明中医治疗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调动人体的能动性来实现治疗目的 引自 第一章 走出信任危机 即从整体、系统的层面进行综合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在医疗实践中体现出它的存在价值和作用。一方面需要中医工作者坚定不移地在医疗实践中运用真正的中医理论治病,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医带来的真实疗效;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公众对中医的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到底是如何治病的、中医恩能治什么样的病,中医为什么能治疗这些病。彻底打碎中医头上的“玄”帽子,将中医的本质明明白白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看清楚中医的庐山真面目,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引自 第一章 走出信任危机 -
第10页 第二章 让中医走下玄坛
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中单个的器官功能强弱或是物质水平高低都不能代表其整体面貌,只有将人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可能得到最科学的结果。因此,中国古代医学家在探索生命与疾病奥秘的过程中,创造出了“整体——平衡”的研究方式,认为人是一个各组织、各器官协调平衡工作的整体,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平衡受到破坏的结果(在第四章中有详细的论述)。有了整体—平衡这个标尺,就可以通过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判断疾病对人体的整体平衡破坏的环节和程度,最后得到对疾病的本质性认识(也就是诊断),根据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恢复被破坏的整体平衡(也就是治疗),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个过程称之为“辨证施治”。所谓辨证,就是辨别整体平衡被破坏的环节和程度;所谓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恢复被破坏的整体平衡。这就是中医诊断治病的依据所在。 通过疾病的外在表现来了解疾病往往比检查、化验更能准确地抓住疾病的本质。 检查结果只能告诉我们疾病的表面现象,它并不能告诉我们疾病的本质。如冻伤和烫伤都会引起疼痛,检查的结果都是“发炎”,而疾病的本质却有着天壤之别。 检查和化验其实反映的是人体各脏腑器官、各物质成分在当时的一种状态和现象,也就是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后果。 在健康状态下,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各物质成分之间都是协调平衡运转的,当各种外界或内部的因素导致人体的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这就是疾病。平衡被破坏的环节和程度不同,出现的症状也就不同,所以这个症状和人体内在平衡的状态是直接关联的。 望、闻、问、切这些方法都是用来获取疾病外在征象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判断人体的内在平衡状态,从而抓住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为可靠的依据 中医这种通过整体平衡来认识疾病的方法,应该是更符合生命科学的法则的。 现行的西医学各种检查化验的指标往往是一个统计学处理后的参考范围,它并不绝对,它只告诉我们一种存在,至于在每一个具体的病人身上,它是否直接意味着疾病,我觉得值得商榷。 正确看待化验检查,它可以成为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合理运用化验检查手段,使之服务于“辨证”过程,也将使中医得到新的发展。中西医要如何结合,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在结合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中医的整体平衡观念,如果抛弃了这一点,那就不再是中医,我们也将最终葬送中医。 引自 第二章 让中医走下玄坛 -
第29页 第三章 健康的本质
第三章 健康的本质
健康应该符合两个条件:身体各组织器官能正常而协调地运转,从而维持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人体主观感觉无任何不适或痛苦。 在认识疾病和健康时,我们不能将人的五脏六腑孤立起来研究,而应该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才符合生命科学的基本原则。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微观与整体的矛盾,其“不相容原理”认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们使它精确的能力必将减少,在达到一定的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将之引入医学领域,我觉得同样正确。人体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应该超过任何现有的事物,过分精细化的研究会使我们反而无法正确地认识它。 所谓“整体—平衡”,就是指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是从两方面出发:①整体。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局部病变都和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认识疾病时,我们需要始终从整体出发。②平衡。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整体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而平衡的不同环节遭到破坏会产生不同的症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体外在症状的分析和研究来判断体内平衡的破坏情况,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转归。 疾病虽有千变万化,但逃不出中医的表里、虚实、寒热六纲,逃不出中医内伤、外感、不内外三因,逃不出中医卫气营血、六经脏腑之定位,这样,虽然没有微观化的检查,但我们对疾病的治疗却更有针对性并且更富人性化。而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各种检查仪器,也为我们探究人体的整体平衡规律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但在运用这些检查时,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检查结果和整体平衡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动态平衡的角度去看待和运用这些化验检查。 中医所称的五脏,实际上就是五个有着各自功能特性的系统。比如说中医学上的“肝”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部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功能,“心”实际上包括了部分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功能,“脾”实际上包括了消化系统的功能,“肺”实际上包括了呼吸系统和淋巴系统等的功能,“肾”实际上包括了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这种认识,正是在“整体—平衡”的研究方法下得出的,因为五脏在体内并不是单独存在,五脏要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必然和其他脏器、组织以及体内各种物质之间发生各种密切的联系, 既有联系又有制约,这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各系统、各器官之间的协调运转和动态平衡。脏腑作为完成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部分,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比如心脏负责提供血液循环的动力,肝脏负责储藏血液和解毒,脾脏负责造血和免疫,肺脏负责呼吸和氧气交换,肾脏负责排出代谢产物和生成尿液等。各个脏器虽然分工不同,但不是互相独立和分离的,它们在完成自身功能的同时,又是和其他脏器紧密相关和互相影响的。中医在医疗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五脏之间存在着有规律可循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通过“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理论阐述出来。其中“五行相生”指的就是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促进的关系,而“五行相克”指的是脏腑之间的互相制约的关系,五脏通过这样的联系和制约,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共同维护着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种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那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其中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性。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长和向外舒展,因此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木”。火的特性是温暖、上升,因此凡是具有温热、升腾、活动、上升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火”。土的特性是孕育、滋养,是万物的生长的基础,因此凡是具有承载、受纳、孕育、生化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土”。金的特性是收敛、沉降、稳定,因此凡是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金”。水的特性是滋润、向下、寒凉,因此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作用或性质的事物,都可以归属到“水”。 中医学根据五脏在人体中的不同作用和特性,将五脏和五行一一对应,发展出了中医五行学说。其中,肝具有条畅情志、疏泄气机(指气的运动状态)的作用,与木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木;心具有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温煦机体的作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故属火;脾具有运化饮食精微、造血、免疫等功能,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土的特性相类似,故属土;肺具有呼吸、交换物质以及沉降气机的作用,与金的特性相类似,故属金;肾具有排泄小便,调节人体水分平衡的作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故属水。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如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生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这其实很好理解,钻木可以取火,所以木能生火。木材、纸张等可燃物体经过火烧后会变成什么?当然是变成灰烬或尘土,所以火能生土。金、银、铜、铁等金属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地下的金属矿,所以土能生金。金属熔化后变成什么?是水状的液体,所以金能生水。树木的生长最离不开的是什么?当然是水的滋养,所以水能生木。五行的相生原来就是这么清楚明白!将这相生关系对应到五脏则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相生关系使得各脏器能得到其他脏器对它的资助和营养,从而可以发挥出最佳的功能状态。 五行相克关系如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关系又该怎么来理解呢?同样也很简单。木能吸取土中的养分,所以说木克土。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毫无疑问,土是水的克星,所以说土克水。水能灭火,所以说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所以说火克金。刀斧可以砍伐树木,刀斧是什么做的?当然是金属,所以说金克木。五行相克对应到五脏则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相克关系可以使得各脏器的功能活动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使各个脏器之间能达到一种相互协调和动态平衡状态。相克关系是一个系统对另一系统的制约,根据其制约的程度,往往会产生三种结果:一是平衡,二是不及,三是太过。制约平衡是制约关系的最佳结合点 各脏腑相生相克,从而使人体整体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就是人体健康的本质所在。而这个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引自 第三章 健康的本质 -
第30页 第四章 疾病的产生
第四章 疾病的产生
中医学提出了一个与西医学迥然不同的健康与疾病的概念,那就是不再把单个的化验、检查指标作为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而是将机体的内在的整体平衡状态作为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准。 调节体系和防御体系共同构成了人体抵抗和适应内外刺激的一种能力,中医将人体的这种能力称为“正气”,它是护卫人体内在平衡的主导因素,有了它的正常运转,人体才能在和各种微生物的日常接触中不被感染,才能在寒来暑往的季节更替中维持恒定不变的体温,才能在起居劳倦、喜怒哀乐中保持脏腑的正常运转。换句话说,只有“正气”充足,人体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影响下仍然保持健康状态,中医学称这种现象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侵犯、干扰的意思)”。 中医学称这些造成机体内在平衡失调的因素为“邪气”。这也就意味着,任何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如果“正气”胜过“邪气”,那就不会产生疾病;而如果“邪气”胜过“正气”,那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邪气”胜过“正气”,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邪气”过盛,超过正常“正气”所能抵御和调节的程度;二是“正气”不足,无法正常抵御“邪气”。 “邪气”从来源分可分为“外来”和“内生”两大类。 “正虚”分为暂时性和积累性两大类。 引自 第四章 疾病的产生 -
第48页 第五章 外邪致病
第五章 外邪致病
中医对病因的这种研究方法,使我们能永远用已知的目光来看待疾病。如果把致病因子作为疾病的重点来研究,那我们永远只能跟在疾病后面跑,一旦遇到未知的致病因子,就傻眼了,就毫无办法了。 不同的人感冒时的症状也是不尽相同的,有发热、有不发热,有恶寒、有不恶寒,有鼻塞、有不鼻塞,有流涕、有不流涕,有咽痛、有不咽痛,有头痛、有不头痛,可以这么说,没有两个人感冒的症状会完全相同,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就在于病毒只是引起感冒的一个客观因素,而人体对病毒侵犯所产生的反应才是疾病的真正关键。 中医遇到感染性疾病,不讲细菌,不讲病毒,不讲微观化的理论,而是讲风、讲寒或是讲热(火),这不是中医落后的象征,也不是中医不科学的象征,这是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微观的水平,中医对疾病的着眼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体内在的平衡被破坏在哪里!所以中医的风、寒、热(火)都是表明疾病状态下人体平衡被破坏的类型,而这个内在平衡被破坏的类型,才是感染性疾病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苦苦找寻的疾病的真正病因所在。中医把这种通过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探求体内动态平衡破坏情况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中医如何认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外邪致病。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就时刻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寒来暑往、四季更替等,同时还会受到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如风、寒、暑、湿、燥、霜、雨、露、雾、雪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因素都不会对人体造成疾病,这是因为人体自身的防御和调节体系(正气)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而进行变化和适应,使人体能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维持内在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机体的健康。 异常的自然变化超过了人体正气的防御调节能力,这时就会破坏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造成疾病的发生。 这些凡是能对人体自身的动态平衡造成破坏、引起疾病的气候因素及微生物,中医统称为“外邪”。 气候因素和微生物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以风、热(火)、暑、湿、燥、寒为代表的六个综合体,中医把它们称为“六气”。 过于旺盛的“六气”,中医给它命名为“六淫” 一、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大风、汗出受风、体虚受风都会导致发病。风邪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上常常会出现下面的特征性表现:①发病迅速,变幻多样,发无定处。如风疹,起病快,发无定处,此起彼伏;②游走性关节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③皮肤瘙痒,痒无定处,遇到风吹则更加厉害;④汗腺分泌亢进,出汗怕风;⑤脉象浮。 二、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或夏季贪凉取冷都会导致寒邪致病,多见于素体阳气不足,对寒冷刺激抵抗力较差者。 寒邪引起的疾病,往往会出现下面这些特征性表现:①疼痛。寒邪伤于肌表,则表现为一身尽痛;寒邪伤于脘腹,则为胃脘冷痛;寒邪伤于关节,则为关节剧痛。这都是由于在寒邪的影响下,人体的血液循环变慢,甚至凝滞不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因为缺血而发生功能障碍。②畏寒无汗,手足厥冷。这是在寒邪的凝滞作用影响下,人体血液循环变慢、新陈代谢抑制、产热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的结果。③肢体拘挛、少腹拘急、身体蜷卧。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会自动蜷缩身体,这是因为通过蜷缩身体可以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发,从而减少寒冷对机体造成的影响,而肢体拘挛、少腹拘急正是寒邪收引特性的体现。 三、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到立秋之前。由暑热引起的疾病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汗腺闭塞,散热不足,出现高热无汗、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症状。二是汗出过多,机体脱水,出现汗出如洗、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脉数而无力或虚大。 暑季天气炎热,所以人多贪凉喜冷,比如夜宿于露天、多食冷饮、汗出后洗冷水澡或汗出后马上吹空调等,这往往会导致寒邪乘机侵犯人体,造成头痛恶寒、胃脘冷痛、大便溏泻、纳食不香、脘闷恶心等症状,这其实并非暑邪所引起,而是因为暑季贪凉,寒邪伤人而引起,所以古人称这种情况为“阴暑”,以区别于真正暑邪所引起的“中暑”。 四、湿邪 湿为长夏(即梅雨季节)的主气,尤其多见于江南,因为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较低,气候潮湿多雨,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更为多见。湿邪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有下面的特征:①沉重重着、胀满痞闷。②秽浊不清、黏腻不爽。③病程缠绵难愈。因为湿邪具有上面讲述的重着、黏腻的特性,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常常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 五、燥邪 燥为秋的主气。初秋尚有夏季的余热,所以燥邪多与温热邪气相兼,中医称之为“温燥”;深秋则已有冬季的寒气,所以燥邪多与寒邪相兼,中医称之为“凉燥”。但不论“温燥”还是“凉燥”,燥邪的主要特征就是干燥,容易损伤人体津液,所以燥邪侵犯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都是以“干燥”为特征 六、火(热)邪 火与热往往并称,这两者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轻重,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究其本源,都是致病因子扰乱人体的体温调节,导致器官功能状态过度亢进。因此火热邪气引起的疾病往往具有发热和机能亢进这两大特征。热(火)邪导致的发热可以表现为发热恶寒和只热不寒两种类型。发热恶寒的意思就是体温升高,但患者又有怕冷的感觉,这是人体散热功能障碍(汗孔闭塞,人体无法通过出汗这种方式来散热)的结果,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常会出现这种表现,中医认为这是热邪和风邪一起侵犯人体肌表所引起。只热不寒就是指体温升高,而且没有怕冷的感觉,这往往是人体产热过多的结果,常见于人体新陈代谢亢进性疾病或是感染性疾病的中后期等。 另外一种“外邪”——疫疠。疫疠是在某种特定的气候、环境因素影响下出现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邪。它和“六淫”邪气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具有传染性。疫疠致病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②和一定地域或气候因素有关;③发病急,病情多重;④流行区域内发病症状多较相似。 不管是“六淫”还是疫疠,大多包含着各种微生物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其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很多尚不为我们所认识,对待它们引起的疾病,中医学创造了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这一章所介绍的“辨证求因”的方法。将外邪致病的本质确定为体内动态平衡被破坏,并通过对各种因子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症状的研究,来推断体内平衡破坏的环节和程度,从而在无须知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形态的情况下,能找到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也就是恢复机体被破坏的内在动态平衡)。 引自 第五章 外邪致病 -
第62页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中医学对人体物质的认识,就走了另外一条道路,这是一条根据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来加以研究的道路。把在某一生理过程中有关联、有协同作用的各种成分作为一种“物质”来研究,并探讨“物质”盈亏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所以,中医学概念上的人体内的“物质”,往往包含着多种化学、生物结构类型的物质,这是我们理解中医对人体基本物质的认识时所需要具备的一个概念。 引自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元阳与元阴
中医将这种物质中具有活动、温煦作用的一部分称为“元阳”,而将另外一部分具有滋养、限制作用的物质称为“元阴”。“元”也可以称“原”,就是本原、初始的意思。元阴、元阳是人体生长发育、所有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在,如新陈代谢、心脏搏动、各种细胞的活性等,都和元阴、元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元阴、元阳充足,则人体的上述功能就强,元阴、元阳不足,则上述功能就弱。 元阴与元阳的充足与否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因素。先天充足的元阴、元阳如果得不到后天的营养灌溉,那么就像一颗品质优良的种子种植在贫瘠的土地,无法茁壮成长。同样,先天充足的元阴、元阳如果在后天消耗过度,也会导致过早、过快地衰减。因为元阴、元阳是物质,所以,在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能量的释放、生命活动的实现,它也会逐渐衰减直至消耗殆尽,这就是人体逐渐衰老和最终死亡的原因。 引自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气
气定义为:在元阴与元阳互相作用下,人体内某类物质或分子产生的运动。通过这类物质或分子的运动,将元阴与元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传递到各组织器官、各脏腑系统,并使得效能在各组织器官、脏腑系统上转化为各种生理活动。所以对于气来说,它含有三个特性:首先,气是一种物质;其次,气具有运动性;再次,气具有效能。 气是人体内某些分子或某些微物质活动的结果,而促使其进行活动的原动力就是人体的生命原物质(元阴与元阳)之间相互不断的作用。这些分子与物质运动所产生的动力,以及这些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运转、体内物质的运输、传递和排泄有着重要作用,中医把这个作用称为“推动作用”。 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推动生长发育。第二,推动机体新陈代谢。第三,推动物质运输。 第四,推动脏腑运转。 气由于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并且携带有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所以除了推动作用,气还具有以下的功能: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 既然气是物质与分子的一种运动,那么当这种运动发生变化或失常时就会带来各种疾病。中医上常说的“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指的就是气的运动失常的四种常见情况。 “气滞”指的是气的运动不畅。“气郁”是指气结聚在内,不能通行周身。 “气逆”是指气在体内上升太过、下降不及给人体造成的疾病。 “气陷”正好和“气逆”相反,指的是气在体内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而造成的疾病。 引自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经络
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要通过气这种方式传达到靶器官,完成其释放和转化,势必需要一个通道和路径,这就是我在这里要引出的又一个中医学独有的名词——经络。 经络的实质,其实是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向人体各组织器官传递,从而使人体生命活动得以实现的路径。它并不是以实体形式存在,所以我们在体内找不到单独存在而且具有实际形态的经络。 引自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归经
归经的含义是指某一药物的作用可以针对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也就是说,药物的作用和经络有着密切关系。 “归经”理论的实质告诉了我们,不同的药物中所含的成分能改变气在不同环节中的传递过程,从而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在靶器官上的释放和实现。 引自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血
中医概念中的“血”仅概括了血液中红细胞的功能。 中医在归类上,将红细胞的功能划归为“血”,而将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功能归在气的固摄和防御功能之中。中医的这种以功能来对物质进行分类的研究方式,更利于将人体的内在变化和外部征象结合起来,达到以外部症状推断内在变化的目的。 中医称“血为气之母”,又称为“血能载气”。中医称“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血的生成与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①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是消化吸收饮食的重要器官,也是血液生成的物质来源,所以中医称为“脾生血”;②气的充足程度。气所携带的效能是各脏器生理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气充足是人体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中医也说“气能生血”,这也是中医在治疗血虚患者时运用补气方法的理论依据所在。 引自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津液
中医将人体中正常存在的所有水液称为“津液”。其中,性质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如细胞中所含的水分、汗液、泪液、血浆等。而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骨髓组织,起濡养、润滑作用的,称为“液”,如关节间的滑液、组织器官分泌的黏液、髓液等。 中医对津液在体内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认识,《内经》将这个过程描述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水饮进入胃后,通过脾的运化,使水中的精华物质上升到肺,肺再使水汽下降,通过水道,将津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地方,并通过膀胱排出其中的糟粕。为什么说这个过程有意思呢?我们来看看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陆地和江湖河海中的水分在太阳热力的蒸发作用下形成水汽上升,在高空遇冷后凝结为水,水积聚到一定的量后又形成雨,重新降落到地面,部分被植物吸收,部分则渗入地下,通过地下水的方式汇流到江河,如此循环往复,构成水汽的变化运动。原来如此!中医学对津液循环过程的认识就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而推演至人体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小天地中的各种变化自然是和大天地相一致的,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观。 引自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上面这段论述得非常好。
元阴、元阳、气、血、津液构成了人体的基本物质,我们平时所说的虚证,正是这些基本物质的亏损消耗而引起生命活动衰退的结果。 引自 第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
第79页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元阴、元阳、气、血、津液构成了人体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提供了能量和动力,人体要很好地使用和分配这些物质,就需要在体内有储藏场所,这就需要引入“五脏”的概念。所谓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为什么这五个脏器要叫“脏”?“脏”在古代写作“藏”,“藏”有两个含义,一是深藏在内的意思,二是储藏、蕴藏的意思。 “精气”就是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等人体物质的精华。原来,五脏储藏的就是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等人体基本物质的精华,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 元阴、元阳、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的基本物质在五脏中得以储藏,并不是以具态物质存在,而是以其精华形式(也就是某种能量形式)存在,所以称其为“满而不能实”。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精气
中医上的一个脏腑就相当于西医的一个系统,而一个系统功能的完成要很多物质作为基础,中医就将这些完成这一功能的物质看作是脏腑中所蕴含的“精气”。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脏腑
脏腑虽然深藏在体内,但脏腑在体内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通过血管、神经以及各种物质和全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脏腑功能的各种状态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部位在人体的外部得到体现。中医学就是通过对脏腑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探索,创造了独特的“藏(音“葬”)象”学说。所谓“藏象”,就是“藏之于内而象之于外”的意思,也就是说,机体五脏六腑虽然藏在体内,无法被看到和触摸到,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均可以在体外表现出来而被观察和了解到,因而我们就能利用观察、了解到的体外的变化来推断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情况。 藏象学说指明了中医学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从机体的外在表现推断体内脏腑功能的变化),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立足点,有了它,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有了可靠而客观的依据,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才有了正确而科学的途径。 在“藏象”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脱离了对脏腑单一而微观的研究道路,走上了一条将脏腑和整体相关联的整体研究道路,使得我们对脏腑的着眼点放到全身,而不仅限于脏腑本身,从而对疾病有了一个更高和更全面的认识。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心,君主之官
心脏,是人体唯一一个能不受意念控制而自主搏动的脏器,正因为其独一无二,所以,中医学赋予心在人体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中医称它为“君主之官”。心所藏的精气是什么呢?中医称其为“神”。“神”是人体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综合、集中反映,也就是说“神”是包含有人体元阴、元阳、气、血、津液所有物质信息的一种精气。 中医称为“心主血脉”,“主”,就是主持、主宰的意思。 除了对血脉的作用外,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心主神志”。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肺,相傅之官
肺在中医上又称为“华盖”。华盖是古代皇帝头顶打的黄伞,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左肺又是覆盖于心脏上方,起到了保护和遮盖心脏的作用,所以古人称之为“华盖”。再来看肺的生理功能。提到肺,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呼吸,通过肺的呼吸,人体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且吸入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的血液循环(西医称为肺循环,也叫小循环),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处,以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利用,中医把肺的这个功能称为“肺朝百脉”。 百脉在肺汇聚,接着就和肺进行气体交换,也就是排出自身的二氧化碳,吸入肺中的氧气,交换完之后,再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处,供给全身各组织、器官使用。肺循环的这个过程和诸侯朝天子的过程何等的相似! 肺和大气直接接触,当然是最直接感受到节气变化的脏器,好比是一个气候的接受仪,能敏锐地感知节气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使人体能适应各种气候环境。 肺对节气的感知和适应能力决定了肺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主治节”。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气、候、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每过五日,气候就会有一个明显的质变过程,这个气候中最小的变更单位,中医称为“候”。而“气”呢?中医称“三候为一气”。三候就是十五天,因此“气”就是每过十五天气候出现的实质性的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一年就是二十四个“气”,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人体内就扮演着“将军”的角色,对全身各脏器之间起着疏导和协调的作用。在肝的疏导和协调下,人体各脏器才能协调运转,而不至于各自为政。 中医学将肝称为“肝主疏泄”。“疏”是疏导,那么“泄”呢?很多中医书上将“泄”解释为“发泄”,这样的解释我觉得还不够准确和贴切。心情郁闷得到发泄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泄”字解释为舒畅、畅快更为符合肝的特性。肝的疏泄作用不但表现在对脏腑的疏导和调节上,更表现在使情绪舒畅、畅快上。我们平时把生气称为“动肝火”,这就是肝对情绪的舒畅作用失调而导致。 肝在中医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罢极之本”。罢极”翻译为“一个状态发展到极点之后向另一个状态发展”更为贴切。 人体阳气随着四季更替会出现生发、旺盛、收敛、潜藏的过程,其中由旺盛转到收敛,从潜藏转向生发,这是人体阳气变化的两个“极”。这个“极”的变化,就是由肝来掌控。所以中医说肝为“罢极之本”! 可以打个比方,收听广播往往要先调到一个大致的波段(粗调),然后再进行细微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收听效果(微调)。肝就相当于粗调,它把握人体在自然环境发生“极变”时的内在状态变化,而肺则相当于微调,它使人体随时和气候的量变相适应。有了肺和肝的作用,人体就实现了和自然的息息相通。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脾,仓廪之官
中医的脾则是综合了人体所有消化功能的一个总称。 人体摄入的饮食(包括水饮和食物)通过脾的作用,可以转化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吸收利用的精微物质,另一类是无用的糟粕物质。其中的精微物质被人体吸收并加以利用,而糟粕物质通过各种途径仍旧排出体外,中医称脾的这个功能为“运化”。 “脾主升清” “脾统血”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肾,先天之本
由于肾所藏的元阴与元阳是生命的原物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所在,所以中医把肾称为“先天之本”。 “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强壮、衰老的关键,而这个“肾气”就是元阴和元阳,在中医上,又将它们合称为“精”。人从出生到成人再逐步走向衰老,肾气也经历着由实而盛、由盛而衰的变化,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就是体内肾气盛衰变化的结果。 人体有三样东西和“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是骨骼、牙齿、头发。因此,通过对这三种组织的观察,就可以了解体内元阴、元阳的充足程度和作用强度。 心在体为脉,肝在体为筋,脾在体为肉,肺在体为皮,肾在体为骨。 既然五脏精气所滋养的组织不同,那么不同组织的营养状态和功能盛衰就能反映出五脏精气是否充足、五脏功能是否强盛,所以对脉、筋、肉、皮、骨五种组织的观察可以使我们了解五脏精气的情况。而脉、筋、肉、皮、骨五种组织各自在体表有其精华聚集显现的地方。如脉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面部,因为面部是人体毛细血管最丰富的地方,面部的色泽可以反映出脉管弹性及脉管中血液的充盈程度。筋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爪甲”,中医称“爪为筋之余”,也就是指人体的指(趾)甲是体内“筋”的延伸,所以指(趾)甲的光泽、平整与否就反映了“筋”的情况。肉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唇部,唇部是人体体表唯一没有皮肤覆盖的肌肉组织,所以也是肌肉营养状况的最佳反映。皮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毛,有句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说,毛是依附于皮而存在的,所以,毛的营养状况和精气之间的关系比之于皮来得更为灵敏。骨在体表的精华显现是头发,人年老时骨骼松脆,头发也随之变白,可见头发的荣枯和骨骼的强壮有着一定的关联。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既然五脏精气在体表有其精华显现的部位,那么,这些部位的色泽和形态的变化都可以反映五脏精气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研究也就可以推断五脏精气的情况,这就是中医望诊的依据所在。 体内的五种体液(汗、泪、唾、涎、涕)就是五脏精气变化的结果。 五脏精气在在完成对机体组织的滋养后,随着其能量的释放,五脏精气也就转化为人的五种体液,中医称这五种体液和五脏之间的关系为“五脏在液”:心在液为汗,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肺在液为涕,肾在液为唾。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五脏开窍
舌、眼、口、鼻、耳五官,这五官和五脏之间的联系就是中医所称的“五脏开窍”。其中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通过五脏的“在体”“在液”“在窍”,五脏和人体的皮、肉、脉、筋、骨五种组织,鼻、口、舌、目、耳五官七窍,涕、涎、汗、泪、唾五种体液联系成为五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而这五体、五液以及五官的变化,均可以反映出五脏内在的机能的强盛情况和蕴藏物质的充盈程度,从而让我们了解到五脏的工作状态。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五脏在志
在这五体、五液、五官之外,五脏还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根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则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肺中精气不足则会出现多愁善感、忧愁难解,甚则悲伤不止。脾中精气不足,则易于多虑多疑。肾中精气不足,则多恐易惊。 引自 第七章 人体精气的仓库 -
第88页 第八章 情志与疾病
第八章 情志与疾病 七情与五志
常见的情志变化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中医将它们称为“七情”。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相似,恐与惊性质相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合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化,称之为“五志”。 引自 第八章 情志与疾病 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
五脏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五脏又通过五官和外界进行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外界的信息通过五官传递给五脏,五脏再根据外界的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精气的储存和活动状态,使人体随时和外界相适应。在五脏的自身调整过程中,五脏所储藏的精气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和变化,这种精气的运动变化表现在内就是脏腑功能的改变,表现在外就是各种精神情志的反应。对情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作是五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与外界相适应的变化和活动。 五志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喜和心相关,怒和肝相关,忧和肺相关,思和脾相关,恐和肾相关。也就是说喜是心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怒是肝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忧是肺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思是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恐是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 我们既可以通过情志的变化来推测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态,也可以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方法来实现对情志的改变,而这无疑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卓越见解和发现。 引自 第八章 情志与疾病 情志内伤
如果情志活动过于激烈或过于持久,对五脏精气的消耗就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和范围,这就会导致五脏功能的失调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根据上面五志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过喜就会损耗心脏精气,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过怒就会损耗肝脏精气,导致肝脏功能失调;过思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脾脏功能失调;过忧(悲)就会损耗肺脏精气,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过恐就会损耗肾脏精气,导致肾脏功能失调。 情志对五脏精气运动状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涣)。悲则气消。思则气结。 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 这些情志变化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运动状态造成的影响,中医也称为“七情内伤”。 引自 第八章 情志与疾病 情志相胜
不同的情志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一种情志会对另外一种情志产生克制和制约作用,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 根据五脏相克的关系,对应到情志上就是:喜胜忧(悲)、忧(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范进中举”故事中所用的方法正是“情志相胜”中的“恐胜喜”。 喜、怒、忧、思、恐五志除了会影响到五脏的精气和功能,当这五种情志变化到了一定程度时,还会出现质的变化,从而成为一种“内火”,对人的全身的平衡造成影响和破坏,导致五脏机能失调,从而产生各种疾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五志过极皆化火”的理论。所谓内火,实际上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人体内在脏腑机能亢进而出现的病理状况,其中情志因素与“内火”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关系。“内火”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面红目赤、心烦失眠、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 引自 第八章 情志与疾病 -
第98页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六腑
“”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六个脏器的总称。 五脏是五个实质性的脏器,而六腑是六个带空腔的脏器,所以称之为“六腑”。六腑既然是六个有空腔的器官,那么,这个空腔用来放置什么东西呢?那就是饮食。 饮食从进入体内到排出体外总共要经过七个主要部位,在这七个特定的部位中完成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这七个部位在人体饮食的代谢过程中就犹如七个“关隘”,所以在中医上又称其为“七冲门”,“冲”就是要冲、关隘的意思。 《难经》中描述这“七冲门”为: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中医上称六腑的生理功能为“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谓“传化”,就是传导和消化的意思。 引自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胃
胃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容纳、消化食物,使之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这个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与脾是人体消化饮食最主要的脏器,是人体获得营养供应的重要保障,缺少了脾胃的正常运转,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就不能正常进行,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也就没有了物质来源,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中医称这两个脏器为人的“后天之本”。 胃还必须具备向下传递食物的功能,这在中医上称为“胃主通降”。一是通畅。二是下降。通降是胃的生理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医也称胃“以降为和”。 引自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小肠,受盛之官
小肠接受了胃传递过来的初加工过的食物,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将食物进一步消化成为人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并将其中的精华物质吸收,提供给人体使用,最后再将剩下的糟粕物质向下传递给大肠,由大肠排出体外。小肠的这个功能,中医上称之为“分清泌浊”。 引自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大肠,传导之官
大肠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传导糟粕,排出大便,所以中医也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接受了小肠传递过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过肛门排出体外。 引自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三焦,决渎之官
三焦是人体运输精华物质和水液的通道,并根据其在胸、腹腔中的部位被分为三部分,一是上焦,二是中焦,三是下焦,合称为三焦。上焦是指横膈以上部位运输物质和水液的通道,中焦指横膈以下、脐部以上部位运输物质和水液的通道,而下焦则是指脐以下部位运输物质和水液的通道。三焦在人体中并非是一个实质性的脏器,而是一个通道,所以中医也说三焦是“有名而无形”。“有名”是指有具体的名称,“无形”就是指没有特定的形态,它分布于胸腔和腹腔,无处不到,既是小肠吸收来的精华物质和水液运输传递到全身各处的通道,也是全身各组织器官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液向体外排泄的通道。 三焦所运输的精华物质是五脏精气得到补充和滋养的主要来源,也是体内水液循环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所以中医称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的意思就是疏通水道。 三焦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淋巴管有着非常类似的作用。 三焦事实上起到了总领五脏六腑、调和内外、为全身供给营养的作用。以上就是三焦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体内运输物质和水液的通道。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中医又将三焦的概念扩大化了,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根据部位也划分为三焦所属。如心、肺位于胸腔,属上焦;脾胃肝胆位于上腹部,属中焦;胃以下的脏器如肾、膀胱、小肠、大肠均属下焦。这就使三焦在广义上不单单是通道,而是涵括了人体内所有的脏腑组织。 引自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胆,中正之官
胆的主要作用是储藏和排泄胆汁,而胆汁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和吸收。胆储藏胆汁的功能失常,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色苦水、黄疸等疾病。胆汁是人体消化食物所用的精微物质,这样,胆就类似于储藏精气的五脏,这也使得胆在六腑中具有了一项独一无二的功能,那就是胆和人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胆和人的决断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上也称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此中医将人出现的惊惕不安、优柔寡断、遇事无主见等情况归于胆主决断功能的不足,而通过调节和补养胆的功能则可以改善上述情况的发生。 引自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
六腑和五脏的根本区别就是六腑本身不具有储藏精气与物质的能力,五脏所藏的精气除了保证自身功能运转所需的物质能量外,还为六腑提供其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六腑有了五脏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其功能的实现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中医学上将五脏和六腑(除三焦以外)的这种联系称为“表里”关系,五脏为里,而六腑为表。 五脏和五腑(六腑除去三焦)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构成五个和睦协调的“家庭”。具体来讲是心和小肠是一对,肝与胆是一对,脾与胃是一对,肺与大肠是一对,肾与膀胱是一对。 引自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经络
经络的实质是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下体内某类物质的运动路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将携带的效能传递给所经过的脏器,为脏器的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信息。物质的这种运动,根据它最终产生的效应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行程段,一个行程段,物质都会给相应的脏腑和组织器官传递信息和提供能量,这样的一个行程段,在中医学上就被称为一条经络。 整个人体共有20个这样的行程段,也就是有20条经络,根据其作用的不同,被分为12条正经和8条奇经。其中12条正经和五脏六腑相关联,这种经络和脏腑发生的关联,在中医上称为“络属”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正是络属于有相互联系的两条经络。 引自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脑与中风
在五脏六腑之外,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那就是脑。 由于中医认识脏腑及其功能的方法并不是以解剖以及实验研究为基础,而是以人体外在表现和内在脏腑变化的联系为重点,所以,中医上脑的功能大多分散在五脏六腑的功能之中,因而对脑的单独认识和论述就显得相当少而肤浅。在清代以前,有关脑的论述都是零星和片面的。到了清代,名医王清任才第一次对脑提出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阐述,他在《医林改错》中如此描述脑的功能: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听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 清末民初,西医学逐渐传入中国,中国医家在接受西医学的过程中,对脑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除了将听觉、视觉、嗅觉、语言和脑联系起来外,还认识到脑对人的肢体活动的控制作用。最典型的就是认识到“中风”实际上是脑部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的疾病,而不是中医历代以来所认为的“外风袭人”,并结合《内经》上所说的“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论述,认为“中风”一病实际上就是气血上逆于脑部,导致脑部功能破坏,从而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等症状。 引自 第九章 饮食的通道 -
第109页 第十章 内生五邪
第十章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
人体内在平衡的失调,会产生内风,还会出现“内寒”“内火(热)”“内燥”“内湿”等和自然界的寒、热、燥、湿有着类似特征的病理状况,这五种病理现象,中医上称为“内生五邪”。它们和我们前面讲的“六淫邪气”最根本的区别是,六淫邪气是外界风、寒、暑、湿、燥、火破坏人体内在平衡面引起疾病,而内生五邪是人体脏腑自身机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由于疾病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自然界的风、寒、湿、燥、火等外来的邪气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中医上也将它称为“邪”,只是这种“邪气”不是外来的,而是自身产生的,所以要叫作“内生五邪”。 引自 第十章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脑出血,在中医上称为”中风”。这里的“风”和在“外邪致病”一章中讲到的“风邪”是不一样的,它是人体内在平衡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一种病理现象,和自然界的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中医上属于“内风”的一种。 风作用于物体最大的特性就是使物体“运动”。而中医正是类比了风的这个“动”的特性,将人体因为内在平衡失调而导致的一系列以身体动摇为特征的疾病,诸如手足震颤、头摇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四肢抽搐、鼻翼煽动、点头不止、肌肉跳动、肢体痉挛、目睛上吊等,都称为“风”。由于此“风”和自然界的风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为了区分两者,中医把由于人体内在平衡失调而导致的“风”称为“内风”,也称为“风气内动”。 肝和内风(特别是中风这类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和肝有关的内风也被称为“肝风”。《内经》上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突然发生的强直、抽搐、拘挛等毛病都是内风引起的,而所有的内风,包括震颤、眩晕、摇晃性的疾病都和肝有密切的联系。现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锡纯在治疗脑出血这类内风引起的疾病时要采用“镇肝熄风”的方法了。 内风的产生除了和肝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还和体内的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血和津液。 风的产生,往往是气压差所导致的空气的定向流动,气压差越大,风也越大。而体内的血和津液除了滋养人体外,还有着维持人体细胞内外、血管内外压力平衡的作用。当血和津液减少时,细胞内外、血管内外的压力平衡便会遭到破坏,这时就会导致体内细胞内外、血管内外物质分子运动加快,从而使人体某些功能异常亢进,最终导致内风产生。 中医所说的内风和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的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眩晕昏仆、头摇肢颤、四肢抽搐、肌肉跳动、肢体痉挛、皮肤搔痒等症状大多是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功能异常亢进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将内风理解为各种内在因素导致的神经传导、支配、控制功能的过度亢进。这样,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就可以从内风的角度入手,找到好的治疗方法。 引自 第十章 内生五邪 寒从中生
内寒又称为“寒从中生”。“中”是指人体内部的意思。人作为一种恒温动物,需要产热系统和散热系统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当产热不足时,人体各脏器得到的能量供应就会相应地减少,从而导致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这时人体就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关节冷痛、筋脉拘挛、胃脘冷痛等具有寒冷特性的症状。内寒的产生,和人体产热能力下降有关,而产热能力的高低是由人体新陈代谢的旺盛程度决定的。 元阳是否充足是人体新陈代谢是否旺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内寒能否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元阳在人体中主要储藏在肾,所以肾和内寒的产生就有了密切的关系。《内经》上也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这就是说,所有内寒所引起的肢体拘挛、伸缩不利、畏寒怕冷都和肾有关。 引自 第十章 内生五邪 火热内生
内火也叫内热,中医上又称为“火热内生”。顾名思义,内火(热)是和内寒相反的一类由于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产热过多所导致的疾病。产热过多,对人体而言有绝对过多和相对过多两种情况。绝对过多是指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导致产热量超过正常的散热能力所导致的疾病;而相对过多,则是指人体散热能力下降而导致产热相对过剩所导致的疾病。 产热的绝对过多引起的内火(热)也叫“实火(热)”,主要临床症状当然就是发热,实火(热)引起的发热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全身性的发热,往往表现为体温的升高,如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就属于中医内火(热)中的实火(热)范畴。局部发热,如胃脘部的烧灼感、心窝部的烘热感、头面部的烘热感、小便时尿道的热烫感、大便时肛门的灼热感等,是过多热量聚集在某一脏腑内引起的。实火(热)往往还兼有各种新陈代谢过于旺盛的症状。 引起实火(热)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莫过于元阳的运动、温煦作用过于亢进,从而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新陈代谢活动过于旺盛,产生各种症状。另外,各种过度的情绪活动也是导致实火(热)产生的一个因素。 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到一定程度,人体也会出现产热散热平衡的失调,从而出现各种发热性疾病,这就是产热相对过多的情况,在中医上把这种相对的热量过多引起的内火(热)称为“虚火(热)”。 虚火(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自觉发热,量体温往往无升高或有轻微升高(常在38℃,左右,一般不超过39℃),热度往往在午后或夜间明显,劳累后症状会加重。除发热外,另外还可以见到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颧潮红等症状。人体内血、津液、元阴等物质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在完成生理活动时要消耗这些物质,同时又从饮食中吸收营养,使消耗的物质得到补充和充盈。当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时,往往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时,就导致了虚火(热)的发生。另外,体内的液态物质在实火(热)和火(热)邪的煎熬下也会大量减少,从而出现虚火(热)的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发热性疾病的后期。 对于这种疾病,就需要采用补养阴液的方法来治疗,只有使体内损耗的血、津液、元阴等阴液得到逐步的充盈,低热才能逐步好转。此外,发热性疾病治疗不当,比如说过度发汗,也会使体内阴液损伤,而导致虚火(热)。 引自 第十章 内生五邪 津伤化燥
内燥在中医上又称为“津伤化燥”。内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津液的损伤和过度消耗。津液的亏耗常见的原因有大汗、剧烈频繁的呕吐、腹泻不止、大量失血,还有前面讲到的内火也会造成体内津液的亏损。 津液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滋润和营养组织脏腑,所以内燥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人体组织器官的干燥缺乏滋润为特征。引起内燥的原因,归纳起来,也不外是两种类型,一是组织细胞中水分的减少(如各种热性病、大汗、大吐,大泻等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二是黏膜细胞分泌的减少(往往和内分泌因素有关)。对于内燥的治疗,首先,应该去除损伤津液的原因,如大汗则要先止汗,大吐则要先止吐,大泻则要先止泻,失血则要止血,内火则要清火等。其次,应该养阴生津、补血润燥,使人体亏耗的津液和阴血(阴血为元阴、津液和血液的合称)尽快得到恢复,从而保证对人体各脏腑组织的滋润和营养。 引自 第十章 内生五邪 老年人的习惯性便秘
老年性的便秘,在中医上虽然有多种多样的证型,但归根到底,最终原因还是老年人体内阴血津液亏耗,大肠缺乏滋润而导致,所以,中医往往采用滋养体内阴血津液、改善内燥的方法来治疗老年人便秘,并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其中有名的方剂有麻仁丸(麻仁、杏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等。而在这些养阴生津、补血润燥的药方中,中医往往比较多地使用植物的果仁做主药,如桃仁、郁李仁、柏子仁、芝麻仁、火麻仁、杏仁、松子仁、核桃仁等。这类果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含有油脂多,具有滋润肠道、润滑大便的作用;二是果仁中含有植物发芽、生长的原物质,它所具有的特性,类似人体的生命原物质,所以它具有滋养人体精血的作用,可以从根源上改善老年人因精血亏耗而导致的便秘。 引自 第十章 内生五邪 湿浊内生
内湿在中医上又称为“湿浊内生”。 体内的湿,是体内水汽过多积聚所造成。水饮进入体内后,要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主要靠的是脾对水饮的运化。通过脾的运化,水饮变为人体可吸收利用的精华物质,以供滋润机体和为机体各种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那么进入人体的水饮就不能被正常转化为人体可利用和吸收的精华物质,从而导致水液在体内过多地积聚,反过来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内湿的疾病。脾与内湿形成的关系密切,《内经》上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就是人体大多数的水湿内停的疾病,如水肿、胀满等,都是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所导致的。 另外,水液通过脾的运化为人体所利用之后,在体内还有一个运输、分布、排泄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三焦的通道作用、膀胱的贮尿排尿作用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四个脏器功能的失调,也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循环过程的障碍,出现水液在体内异常停留的内湿症状。 水湿在体内过多积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组织器官中水分含量过多而出现的症状,如肢体水肿、头面浮肿、头重而沉、胸水、腹水、大便溏泻、四肢重胀、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二是体内粘膜细胞分泌的粘液过多,如妇女的白带过多(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关于带下疾病的论述中,就认为妇女的带下病,归根到底都是内湿引起的。他说“带下俱是湿症”,一句话就概括了带下疾病的根源,并根据这个理论创造出了有效治疗白带过多的方剂——完带汤),慢性结肠炎导致的慢性腹泻(中医认为“湿多成五泻”,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腹泻和内湿有关),支气管分泌粘液过多引起的慢性咳嗽、咳痰白而粘、不易咯出,等等。 引自 第十章 内生五邪 内湿与慢性鼻炎
根据慢性鼻炎的特征,我将它和内湿联系起来,拟订了一张治疗慢性鼻炎的方剂,命名为“通鼻解窒汤”,具体药味是苍术30克、炒白术30克(这两味药健脾燥湿,使脾运化增强而体内水湿无法积聚为病,为主药)、桑白皮15克、滑石15克(桑白皮泻肺气,滑石利水湿,这两味药通利水道,使水湿从小便而去,为辅药)、石菖蒲10克、路路通10克、辛夷6克(这三味药宣通鼻窍,为佐使药)。通过临床的证明,这张方子对治疗慢性鼻炎效果非常好,一般服用7天后鼻塞等症状就会有明显地好转。 引自 第十章 内生五邪 内湿与肥胖
中医认为肥胖是体内水湿中的秽浊物质凝聚,这种物质和我们肺里的“痰”有着类似的特征,所以在中医上有句很有名的话叫“肥人多痰湿”。 既然肥胖是水湿中的秽浊物质凝聚而成,而水湿又是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所致,那么,脾的运化功能失职,应该就是肥胖形成的根本原因。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无疑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从根本上治疗肥胖症的道路。 清代名医陈士铎的《石室秘录》中就记载了用健脾化痰来治疗肥胖症的方法,他在书中对肥胖症的成因提出了精辟的论述: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这句话就是说,肥胖是因为体内多痰湿,痰湿生成又是因为脾气虚弱,对水湿的运化功能减退,从而导致体内湿浊凝聚而为痰湿。 治疗肥胖应该以补益脾气(也就是改善脾对水湿的运化功能)为主,化痰除湿为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除肥胖。 陈士铎提出了治疗肥胖的有效方剂,具体组成为:人参90克,白术150克,茯苓60克,薏仁150克,芡实150克,熟地240克,山茱萸120克,五味子30克,杜仲90克,肉桂60克,砂仁15克,益智仁30克,白芥子90克,橘红30克。以上药物共研为末,用蜂蜜和成丸,每日用白开水送服15克。 我曾将此方略作变动,但仍以健脾化痰为主要原则,用于女性的瘦身美容,有一定的效果。具体配方如下:党参30克,炒白术50克,茯苓50克,炒枳实50克,半夏30克,陈皮50克,白芥子30克,生山楂50克,麻黄15克,玫瑰花30克,生大黄30克,槟榔30克,薏苡仁50克,当归30克,莱菔子50克,泽泻50克。以上药物一起打成粉,每次用开水吞服3~6克,每日2~3次。一般服用1~2料药(1料药,就是指按上面方子中的药物剂量配合而成的药物总量)后即可以有体重减轻的效果。 治疗期间,不需要特别节制饮食,只需要注意少吃两样东西就可以,一是油腻的食物,二是甜食。 引自 第十章 内生五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