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 (1)
-
232
爱默生学说的基点是相信自己:万事万物都是为一颗创造性的心灵而存在,任何机构、先例、禁律都不该束缚之。他不怕反对常识,不怕不被理解,也不怕通过意象和隐喻一“幻想”来阐明自己。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8) 更多
-
相隔时间太长我还是二刷吧
想象和介体结合产生幻觉。 模式一只手指向天堂的方向,另一只手禁止进入。 消费品的价值取决于他者的目光。 微不足道的差别变成骇人的对立,产生的后果不可估量。控制个人生活的依旧是他者,他者离我越近,他的诱... -
第五章
斯丹达尔认为,欲望出于自身而且竭尽全力满足欲望的人便是高贵的人。因此,从精神意义上讲,高贵和激情完全同义。 高贵的人以其欲望的力量而超越一般人。 他们摧毁了束缚人的少数人特权,却碰到了全体人的竞争。... -
第四章
在双重中介里,客体的变化对两个对手而言是共同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稀奇的否定合作产生的结果。资产者无须向自己“反复申诉证据”,证据每天都可以从身务的人那双蔑视或嫉妒的眼睛里看到。好心邻居的意见可以... -
第三章
欲望强度和客体的重要性之间存在反比关系。社会差异愈小,这种差异造成的虚伪就愈多。 靠着介体,想象才能丰富起来。 客体的形而下性质,即便在最有利的场合,也只起次要作用。这些性质不能刺激形而上的欲望,也... -
第二章 小说正义
伟大的小说家在看待他们的人物时,既不分担我们的愤怒,也不分享我们的热情。我们觉得有的作家宽容,有的作家苛刻,这同我们自己的情绪有关。塞万提斯看待堂吉诃德的眼光和普鲁斯特看待夏吕斯的眼光是一样的。我... -
第二章 带回自身的愤怒
攀附在我们心里激起的愤怒永远是衡量我们自身攀附风的尺度。小说家指出,所谓直线其买是一个圆,它不可抗拒地将我们带回我们自身。 心理圈规律是一条基本规律。在所有描写由他者产生欲望的小说里都可以看到。在卡... -
第二章 人将互为上帝..........................................
正是因为他不敢正视内心的空虚,他才急不可耐地向他者逃避一他觉得他者没有遭受这场灾祸。 普鲁斯特小说里的攀附者,和地下人一样是精细的心理学家,把介体的空无一物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 -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