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雪見🍁对《亚洲史的研究方法》的笔记(1)

秋山雪見🍁
秋山雪見🍁 (文字一床灯一盏,只应前世是深雠)

读过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 书名: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
  • 作者: 葛兆光
  • 副标题: 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
  • 页数: 408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 2022-10
  • 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区域史五大要素 P54-68

    使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历史世界的,应关注的因素大概有以下五个—— 1.战争 2.移民 3.贸易 4.文字和图像 5.宗教信仰

    不管重视文明的差异性,还是重视文明的相似性,当历史研究的重心,从政治转向文明,更重视战争、移民、贸易、宗教信仰和文字语言,那个历史研究的空间无形中就从“国别”转向了“区域”,区域史的意义就显示出来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别史不重要,当你讨论具体国别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塑造力量的时候,国别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还是很重要的。葛兆光老师不赞成提倡全球史或区域史,就说国别史不重要的偏见。葛兆光老师提到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认为有全球眼光的国别史,和全球史并不冲突。当我们注意到战争、移民、贸易、宗教和语言的交错和影响,应当注意到超越国别、放大区域的历史研究方法。在这个意义上,“东亚”史有点儿窄了,而“东部亚洲海域”史就很有意义了。 时代不同,历史重心变化,研究重心也会变化,汉唐宋那个时代,影响是笼罩性的,西嶋定生说的那个东亚诸国追随中华,被笼罩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各自有差异,但差异性不大显著,彼此文化的不同,好像只是一个时间差。倒是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回鹘、沙陀、契丹、女真、蒙古,与汉族中国表现了巨大的冲突和差异。所以,“西域”是各种族群、宗教的接触锋面。但是宋明时代以后呢?就不同了,从宋代就开始变化了。十几年前,美国学者贾志扬在《宋代与东亚的多国体系及贸易世界》一文里,就提到重新思考宋史的三个要点,其中,除了唐宋变革之外,他特别强调的两点,就是东部亚洲的多国体系和海洋贸易体系。应该说,除了蒙元时代之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国际领域和历史世界,近世的东海和南海联系多了,东部亚洲海域在蒙古时代以后,也就是十四世纪中叶以后,到西洋进入的十九世纪中叶,成了一个相对完足的历史世界。时间上,相当于明清/李氏朝鲜/足利、德川日本空间呢?则包括了整个环东海和环南海的地区。用现代的地理概念讲,就是应当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因为就汉唐之间,也许和西边的交流,包括中亚西亚的物质文化、南亚中亚的佛教与三夷教、陆地的丝绸之路,所以“西域”就像布罗代尔说的地中海,是一个历史世界的中心。但是,蒙古时代把欧亚连成一片之后,到了蒙古势力退出东亚,帖木儿建立的汗国瓦解,十四世纪、十五世纪之间,亚洲的东方和西方又开始各自成为历史世界,环绕东海和南海的东亚海域世界,又形成一个自己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所以,明清的“东海南海”就像汉唐的“西域”,又成为一个历史和文化圈。

    2023-05-28 09:50:15 回应

秋山雪見🍁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426条 )

日本姓名的历史学
1
官僚の研究
1
Harvesting Mountains
1
世界史の中の戦国大名
1
アジア主義
1
翻译与近代日本
1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1
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
1
琉球王国海上交渉史研究
1
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
2
武士的成长与院政
5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
1
琉球海域史論 下
1
琉球海域史論 上
1
東アジア往還
1
論点・日本史学
2
中世日本的内与外
3
长安与河北之间
1
铁道之旅
2
将軍権力の発見
1
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
1
薩摩藩士朝鮮漂流日記
1
喧嘩両成敗の誕生
1
天下泰平
5
明治维新史再考
1
中国思想史
1
火与冰
1
王权的诞生
3
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
3
文學與電影十講
1
应仁之乱
5
三国前夜
8
瞬間千年
1
頼朝と義時
7
满洲事变
1
日本科技150年
2
元老
1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
2
什么是知识史
1
20世纪日本历史学
3
国王的两个身体
1
庄园
3
美术史十议
1
海的亞細亞
2
樱与兽
1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2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2
寻找亚洲
1
我的两个祖国
1
士人走向民间
1
韦伯传
1
秦汉帝国
2
说扬州
1
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
1
何以中国
1
价格革命
1
从大都到上都
1
日本的思想
2
虚伪的“日本”
7
显微镜下的成都
1
“封建”考论
1
拓跋史探
1
日本思想史入门
5
日本近代建築
1
日本杂事诗
1
限隔山海
1
龙头蛇尾
1
元史学
1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3
大家的民俗学
1
波峰与波谷
1
如朕亲临
2
比较的幽灵
4
加利西亚
4
侧看成峰
1
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2
古代日本的战争与阴谋
1
为历史而生
1
史学理论手册
1
挣脱京都
1
通产省与日本奇迹
1
何处是“江南”?
9
日本权力结构之谜
1
重新解读日本历史
1
从那霸到上海
1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
我是谁?
1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1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2
論點・西洋史學
5
論點・東洋史學
4
“无责任”的帝国
1
江户思想史讲义
1
丸山真男讲义录(第六册)
1
隋唐长安与东亚比较都城史
4
马丁·盖尔归来
1
执拗的低音
1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增订本)
1
奶酪与蛆虫
1
荷兰海洋帝国史
1
从莫卧儿帝国到英属印度
4
文化与权力
2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1
继承人
1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1
伊藤博文
2
“民主”与“爱国”
1
从大王到天皇
6
《太平记》的时代
3
日本古代史
8
日本家训研究
1
一战后日本的对外交涉
1
发现阴阳道
6
国家神道
2
规训与惩罚
1
日本儒学史论
1
日本发现欧洲,1720-1830
1
日本近代思想史
2
新编日本近代史
1
律令国家的转变
2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1
清代华南帆船航运与经济交流
2
风俗与历史观
2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1
日本的祭祀与艺能
1
朝貢、海禁、互市
11
隐元隆琦禅师
1
东亚文化间的比赛
3
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
1
看得见的城市
1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3
祖宗之法(修订版)
1
开国与幕末变革
3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1
日本社会的历史
7
日本的诞生
1
京都
2
日本史研究入门
1
南北中国
1
东海道五十三次
1
权力与人
3
日本中世史
1
现代性
1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
1
发现东亚
1
华夏边缘
3
日本近代城市发展研究 (1868-1930)
1
维米尔的帽子
1
看电影,学历史
2
危险的边疆
3
皇帝和祖宗
1
从江户到东京
3
西方史学史
5
历史学家的技艺
3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3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8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
1
治史三书
1
东南亚:多文明世界的发现
3
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
1
从胡地到戎墟
1
大汉帝国在巴蜀
1
君主与大臣
2
北魏平城时代
1
法国农村史
1
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与信仰
3
日本历史上的东与西
1
三省制略论
1
日本武士史
2
漫长的余生
1
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
1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1
意大利战争研究 (1494~1559)
1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2
拜占庭的赠礼
1
创造日本
1
唐代幕府制度研究
1
唐代藩镇研究
1
刺桐梦华录
1
巴尔米拉
5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1
五代史略
1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1
公司与将军
3
神风与铜钱
1
海东五百年
1
铁与血
2
危机与重构
2
品位与职位
2
南北战争三百年
2
布汶的星期天
4
中世纪的王权与抵抗权
1
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
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1
承久之乱
1
世界艺术史(上.下)(精)
1
想象的共同体
1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
6
现代日本史
1
中世纪的城市
2
维新的构想与开展
1
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
1
源赖朝与幕府初创
1
帝国时期(岩波日本史 第八卷)
1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
1
江户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六卷)
1
战国时期(岩波日本史 第五卷)
1
武士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四卷)
1
平安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三卷)
1
魏晋南北朝
2
飞鸟·奈良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二卷)
1
日本社会的诞生(岩波日本史 第一卷)
1
亚洲史概说
1
德累斯顿
2
图书馆杂记
1
漫长的战败
1
京都的诞生
1
欧洲中世纪史(第11版)
1
脆弱的征服
3
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
1
秦汉魏晋史探微
1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1
东晋门阀政治
1
民族的重建
1
巴尔干两千年
6
华族
1
八月炮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