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痕对《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笔记(15)

淡痕
淡痕 (音乐是个好东西……)

读过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书名: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 页数: 460
  •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 2021-7-28
  • 12. 欢迎来到荷兰P79
    《欢迎来到荷兰》这篇文章让朱莉很生气,因为对于朱莉来说她的癌症并没有什么“特别”和“美好”的地方。作为一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达拉说朱莉没抓到文章的重点。她也承认医生对朱莉病情的预判是毁灭性的,这对朱莉很不公平,使她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但她不希望朱莉在她余下的生命里—可能长达十年—错失她活着时能拥有的一切:她的婚姻、家庭、工作。即使身处“荷兰”,她也还是可以拥有这一切。
    引自 12. 欢迎来到荷兰

    《欢迎来到荷兰》这篇文章写的写的真妙,人生就是充满了各种随机和不确定性啊。

    2023-01-06 22:30:06 回应
  • 13.孩子应对悲伤的方式P87
    扎克坐在椅子上,身子前倾着说:“但香蕉自己掉下来之前就被我们拔下来了呀,那时它们还活着。就像你头发还没有掉下来之前有人拔你的头发。所以这不是在杀死香蕉吗?我们把香蕉拔下来的时候树不会疼吗?”
    引自 13. 孩子应对悲伤的方式
    2023-01-06 22:35:28 回应
  • 14. 解剖课P89
    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举起那颗心脏,捧在手里好让其他人细细研究,但那颗心脏从她的手套上滑了出来,摔在地上,“砰”的一声裂开了。我们都惊讶地倒抽了一口气一一颗破碎的心。我不由想到,即使你竭尽全力避免让别人伤心,但心总是那么容易受伤。
    引自 14. 解剖课
    2023-01-06 22:36:54 回应
  • 24. 做一个了结P179
    我记得在新闻里读到过一个故事,采访一对结婚超过六十年的夫妻,同们婚烟幸福的秘决是什么。除了一些常见的关于沟通和让步的建议之外,丈夫补充说,用嘴给对方带来云雨之欢仍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之一。则故事自然在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的评论都表达了反感。从大众对年迈肉体的自然反应不难想象,老年人的确没什么机会得到爱抚。 但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有证据表明,从出生到死亡,抚摸对我身心康都至关重要。抚摸能降低血压和心理压力水平,提高情绪和免疫系统功能。缺少爱抚可能导致婴儿天折,对成人来说也一样—经常受到爱抚的成年人会比较长寿。还有一个术语叫做“皮肤饥饿”,特指渴望爱抚的状态。
    引自 24. 做一个了结
    2023-01-31 23:09:57 回应
  • 36. 渴求的速度P272
    这里还隐含了一层不言而喻的讽刺:人们想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但殊不知一开始导致他们情绪问题的,就是生活中太过匆忙的节奏。他们以为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享受生活,但往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五十多年前就阐述过这样的观点:“现代人总是觉得如果做事不够迅速,就会损失一些时间。但面对省下来的时间又不知该怎么办,只能打发了事。”弗洛姆是对的,人们不会有多出来的时间去休息,或是联系朋友和家人。相反,他们总是试着往时间的缝隙里塞进更多的事情。
    引自 36. 渴求的速度
    2023-02-07 22:47:48 回应
  • 41. 完满还是绝望P314
    在二十世纪中叶,埃里克森提出了社会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依然引导着心理治疗师们的思考。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模型只到青春期为止,而且重点放在对“本我”的讨论上。但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侧重于个人在社会背景下的个性发展,比如婴儿如何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最重要的是,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前后相连,而且每个阶段都有需要面对的冲突和危机,只有度过前一阶段的危机,才能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这八个阶段 分别是: 婴儿期(希望)一信任/不信任 幼儿期(意志)一自主独立/羞怯怀疑 学龄前(目的)一主动/内疚 学童期(能力)一勤奋/自卑 青少年(忠诚)一同一性/角色混乱 青年成人(爱)一亲密/孤独 中年成人(关怀)—再生力/停滞 老年成人(智慧)一自我实现/绝望 瑞塔这个年纪的人通常都觉得自己处于第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到晚年,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生活过得很有意义,那我们就会感到完满。如果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完满,即使死亡渐渐临近,我们也能比较容易去接受它。但如果对于过往我们还存有未释怀的遗憾,例如认为自己曾经做了一些失败的决定,或是错过一些重要的目标,那就会感到沮丧和无望,从而导致我们陷入绝望境地。
    引自 41. 完满还是绝望
    2023-02-12 10:18:06 回应
  • 41. 完满还是绝望P315
    我觉得,瑞塔现在对麦伦的绝望与她过往体验过的绝望有关,因此即使她的生活中有各种好的转变,她也无法全心投入地享受。她已经习惯了从一个有缺陷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其结果就是,快乐对她来说反而是陌生的感觉。如果你习惯了被抛弃,如果你非常了解被别人辜负和拒绝是什么样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并不好,但至少不会有什么意外,因为你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你踏入了自己不熟悉的情感领域——对瑞塔来说,跟值得信任、既欣赏她又有趣的人在一起就是这种情况——她会觉得不安,感觉迷失了方向。就像突然之间一切都是陌生的,你丧失了熟悉的心灵地标,没有了参照物,你所熟悉的那些可预见性都消失了。或许原来的世界并不完美,甚至根本就是很糟糕,但至少你知道自己最终能获得些——即使那是失望、混乱、孤立和自我批判。 我和瑞塔谈过这个问题。尽管她不想被别人留意到,只想像一个透明人一样过活,但事实上,现实正在发生改变:她和邻居有了交往,她的作品有了买家,麦伦对她说出了爱的表白。这些人都喜欢和瑞塔在一起,仰慕她,需要她,他们留意到了瑞塔,但瑞塔却似乎依然无法正视这些积极的变化。
    引自 41. 完满还是绝望
    2023-02-12 10:26:55 回应
  • 41. 完满还是绝望P316
    “你是在等另一只靴子掉下来吗?”我问。对于快乐的非理性恐惧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幸福恐惧症”。有幸福恐惧症的人就像一口不粘锅,任何快乐都无法在他们身上停留(但痛苦却可以,还粘得颇为牢固)。经历过创伤的人很容易期待再次遇到灾难,他们不会倾向于靠近生活中出现的好事,他们会变得过度警觉,总是等着厄运来临。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即使瑞塔知道她旁边的桌上就有一盒崭新的餐巾纸,她还是要从提包里摸索出揉成一团的纸巾。她觉得最好不要习惯手边有一盒崭新的纸巾,也不该习惯隔壁有一家像亲人一样的邻居,不该习惯有人购买自己的作品,更不该习惯有一个你梦寐以求的男性在停车场给你一个充满激情的热吻。别骗自己了!一瑞塔对自己说,因为一旦你让自己安于舒适的现状,那下一秒一切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对瑞塔来说,好事不值得喜悦,因为痛苦会随之而来。
    引自 41. 完满还是绝望
    2023-02-12 10:26:04 回应
  • 41. 完满还是绝望P318
    瑞塔和我也谈起过为何当初她没有保护她的孩子们,为什么她任由丈夫对孩子大打出手,为什么她宁愿去读书、画画、打网球、玩桥牌也不愿意陪在孩子们身边。我们逐个排除了瑞塔这些年来给自己找的各种理由,然后终于发现一个她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理由:瑞塔嫉妒她的孩子们。 瑞塔的情况并不是特例。譬如有一位母亲,小时候家境贫寒,现在每当她给自己的孩子买新鞋子或新玩具的时候,都会告诫小孩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她给每一件礼物都裹上了责备的意味。又譬如有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参观他想报考的大学,却在一路上不停地抱怨学校安排的导游、课程设置、宿舍,只因为这本是他梦寐以求但没考上的学校。他的所作所为不仅让儿子感到难堪,更有可能会影响儿子的升学机会。 为什么家长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呢?其实他们常常都会羡慕自己的孩子 一羡慕他们拥有的机会,父母为他们提供的稳定的经济和情感环境羡慕孩子们还有无限的未来,而这对家长们来说都是无法重来的过去。他们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现在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们能拥有,但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因为孩子们拥有的幸福而为自己感到愤愤不平。 瑞塔羡慕自己的孩子有兄弟姐妹,嫉妒他们从小住在舒适的房子里,还有自家的泳池,没事可以去逛博物馆和旅行。她嫉妒他们的父母年轻又有活力。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她这种无意识的嫉妒一她对这一切不公平的愤恨 一使得她不能允许孩子们拥有她所不曾拥有的幸福童年,所以当孩子们像她小时候一样渴望得到拯救和帮助时,她没能说服自己伸出援手。
    引自 41. 完满还是绝望
    2023-02-12 10:32:42 回应
  • 41. 完满还是绝望P319
    有时原谅是很微妙的,就像道歉一样。你向别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让你自己好过一些,还是为了让对方好过一些?你是真的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抱歉,还是其实觉得自己做的事完全在理,只不过是想通过道歉安抚那个认为你应该觉得抱歉的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谁? 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强迫宽恕”。有时人们选择宽恕是为了摆脱一个创伤,他们需要通过原谅那个给他们带来伤害的人来走出创伤的阴影— 那个人可能是对他们进行过性侵犯的父母,抢劫过他们家的强盗,或是杀害了他们儿子的帮派成员。可能有好心人跟他们说过,如果你不能宽恕那些罪人,你就无法放下自己心中的怒火。对某些人来说,宽恕就意味着豁然解脱— 你不宽宥人们的恶行,但原谅了那个伤害你的人,这样你就可以跨过这道坎,继续你的生活了。 但人们常常迫于压力去原谅别人,到头来如果做不到还会认为是自己身上出了问题,认为自己不够开明,不够坚强,或缺乏慈悲之心。 所以我说,你可以心怀慈悲,但选择不宽恕。有很多方式可以让生活继续,但其中并不包括伪装自己的感觉。
    引自 41. 完满还是绝望
    2023-02-12 10:36:21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