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语是一种根据与对方之间的“关系”而发生微妙变化的语言。在不同的关系下,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站在大家面前,使用郑重其事的语言来说,很难说出个性化的话来。这一点只要考虑一下不久之前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就可以理解,在这种时候表现出“个人的感情”,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失礼。在作为整体生存的基础上发言时,应该说“规规矩矩的套话”,而不应该带入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形一直持续至今。在日本人所喜欢的“典礼”上,例如毕业典礼和结婚典礼等,致词都显得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原因也在于此。
但是,时代发生了变化,在面对整体使用郑重其事的话语的同时,我们也变得必须“传达个人的意见和感情”了。这对于日本人来说需要相当的修炼。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是尤其困难的。在面向整体侃侃而谈的时候,他们必须使用与和朋友进行个人接触时所使用的语言完全不同的语言。而且,日本文化是不喜欢个人在他人面前明确展露自我的。从美国归来的明良被同学们称为“离谱”,其实并不是在说他所说的内容的好坏,而是在攻击他的态度打破了日本式的平衡。
这样来看,我们就能理解孩子要在大家面前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发言有多么困难了。很多教师在被置于类似场面的情况下,也只能进行规规矩矩的没有个性的发言,这一点教师自己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也做不到的事,一定要勉强学生去做,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掀起一场课堂革命,允许学生在大家面前发表言论时可以使用方言信口开河地说,或者师生们进行努力训练,以求在用标准语发言的时候也能做到生动有趣呢?我认为,不要单单追求“正确”答案的做法比较好。即使我们能够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如前所述,考虑到现在的日本和美国的社会情势等一切情况,也不能简单地说应该以美国为模范,即便那么做了结果也并不会那么可喜。引自 2. 日本文化中的师生关系
-
·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当时,想得到自行车的孩子很多。在有些例子中,也有不上学的孩子提出只要买自行车就去上学,而在买了之后开心地骑了一段时间,结果却还是不去上学。因此,非常明显,“自行车”并不是特效药。那么,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我觉得,这时孩子想要的,也许就是“父亲”。对抗现实的父亲。告诉孩子现实的严酷,并相信孩子也能对抗严酷现实的父亲。这对于即将逐渐进入大人的世界的中学生儿子来说是必要的。他自己当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甚至可以认为,他通过想要自行车并向父亲提出这种要求的方法,安排了一个对自己和父亲而言都正合适的舞台。
即使我们觉得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完全莫名其妙,但仔细观察的话,“处方笺”往往就隐藏在其中。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处方笺往往要在父亲、母亲和教师等注入相当的心力的情况下才有效。
倾注心力,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有时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会回避与孩子的对决,而勉为其难地去买自行车。但是,只要这是一种试图通过用钱来逃避用心的态度,孩子就算得到自行车也不会开心。他看似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行车,但开心只是一时的,他同时体味到的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的深深失望,最后就依然不能去上学。
这种情况如果从大人的常识来说明的话,就是这样的:“这孩子老是要买这买那,说是买了就去上学,但是买了之后却还是不肯去。今后再也不会上当了。”说起来也的确是这样。孩子对此也无法反驳。但我却从中听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呼声:“我已经给了父亲这么多次的机会,他却一再逃避成为父亲。”
· 蛹的时期•
看了前面这个例子,希望大家不要简单地认为拒绝上学的原因是在父亲身上。要说“原因”何在,答案应该有很多,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不要过多考虑“原因”比较好。
在对不上学的理解上,作为一种常见的类型,必须提到下面的情况。对人类而言,从孩子成长为大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过程。就像毛虫化为蝴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蛹”的阶段一样,人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闭门不出”的时期。这个阶段在大部分人身上以某种形式出现在青春期到青年期之间。有时表现为什么也不想做,也有时表现为面朝书桌却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或者,还有时表现为热衷于看那些本来不屑一顾的小说,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干。
大部分的孩子仅仅表现为成绩稍有下降,在大人也不怎么发觉的情况下越过了“蛹”的时期。关于青春期的特征,本篇第四章也会谈到,不妨参考一下。总之,青春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时期。
这种“蛹”的状态如果以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的形式体现出来,就会演变为不上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关在房间里闭门不出。这时,最重要的是尊重并“等待”这种状态结束。时机成熟了孩子就一定会出来,而且,如前所述,这时期的耽搁一定会追回来的。不过,在此期间不丧失希望地等待,确实做来艰难,但这却是最好的“处方笺”。
既然是“蛹”,就认为孩子自己会出来的,所以不必理睬,这种想法是不行的。焦躁地捅来捅去也是错误的。如果周围的人能够采取这种难以做到的“不干涉、不放弃”的态度,无疑是最好的,但这也许需要达到多年修行的高僧般的境界。不过不必一定要有这样的悟性,只要温暖地等待。在“蛹”的外壳中,正发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变化。引自 2. 日本文化中的师生关系
-
·自立与依赖·
在接触不上学的孩子时,我常常不由得意识到“自立”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当我问他们空想些什么,他们有时会回答“想要独自出去旅行”或“想要坐船去外国”等。有的在墙上贴满火箭图片。这些都和“出发”的象征有关。但是,为什么他们却与出发完全相反,完全窝在家中闭门不出呢?
很久以来,我一直反对把自立与依赖看成单纯的相反概念。在最近的心理学界中,这种想法也得到了认可,令我感到非常欣慰。把自立和依赖看作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的人,试图通过消除依赖来达到自立的目的,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只要回顾一下自身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自立”了的人,也是一定程度上“依赖”他人的。人只有依赖他人才能生存下去。不过,只有把这样的相互依赖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内,才可以称为自立。因此,想要自立的人,不是要消除依赖,而是要逐渐学会适度的依赖。
在通往自立的过程中,依赖往往非常重要。只有经历了充分的闭门不出和被包容的体验,才能走向下一个出发。刚才提到了“蛹”的比喻,而要理解这里所说的意义,也许设想一下鸡蛋或植物种子更妥当一些。没有相适应的温度等条件,鸡蛋是不会孵化的,种子也不会发芽。即使一直在家里闭门不出,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温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就像鸡蛋和种子不知道在自己内部发生了什么一样,可以说,不上学的孩子也不知道在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总之,这种感觉就像是某个时候突然可以去上学了。但可以认为,在其内部一直以来都在不断为自立进行着准备和斗争。
一门心思要找出“心理的原因”,也许就会成为打破鸡蛋或割破种子去调查里面的内容那样的事。真正的专家是不会这么做的。
社会变之快
关于不上学的事例,咨询师和教师们进行了讨论。有人说“母亲在家庭中最强势,在无意识中拉了孩子的后腿”,也有人说“作为孩子自立的榜样,父亲的形象太弱小了”,这时每个人都开始觉得自己的家庭也有些类似,有人说了一句“明天就轮到我们了”,于是我说道:“不,今天就轮到我们了。”大家哄堂大笑。不上学的问题,在现代日本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的问题。
在本篇的第一章,我谈到了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不妨参照一下。与欧美相比,日本的母性原理更强烈一些。但现状是父性原理也正在不断发展。因此两种原理的冲突引起的摩擦随处可见,不上学也可以看作是其表现之一。
日本人一直对母性评价很高。“母亲”这个词,带有几乎可以称为绝对性的回响。但西方式的父性原理引入之后,个人的自立这一形象发挥强烈的作用,那么“母亲”这一存在就难免会给人以阻碍自立的感觉。因此,现在母性的评价降低了。现代日本人对于母性,带有非常强烈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总是带着眷恋希望把它留在心中,另一方面又想要干脆地拒绝。不上学的孩子,就是带着这种向两个方向分裂的心情,陷入无法动弹的境地。这样来考虑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或者,换句话说,在父性原理比以前更多发展的倾向出现的情况下,可以说不上学的孩子就是作为其先头部队在作战。事实上,家里有一个不上学的孩子,家人在苦苦挣扎的过程中,不要说孩子,父亲和母亲也比以前更自立了。也就是说,父性原理开始有所发展,让我们有这种想法的例子越来越多。在这一意义上而言,不上学的孩子可以说是在罹患着社会的疾病、文化的疾病。引自 3. 体育与哨子
-
。面向未来。
关于不上学的孩子,很多人在思考“原因”何在。而母亲或父亲往往被视作“原因”。这种想法有时也能发挥效果。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这么想却是有问题的。而且,认为不上学这种“不好”的事情的发生,是因为家长或教师“不好”,这种“寻找恶人”的简单思维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从前面所说的我们也可以知道,把不上学的情况马上认作“不好”的事,其实也是武断的想法。有时,由于不上学的孩子,父亲变得坚强了,母亲变得自立了,对母性的体验加深了,考虑到这些情况,我觉得不能把它简单地称为“不好”的事。如果一定要说“不好”,不妨像一位父亲所说的那样去理解,这位父亲在不上学的孩子开始去上学之后,说道:“人要变得更好,先必须要变得不好。”
当被问到“原因是什么”的时候,我经常会这样回答:“还是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即使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所改善。”与其回顾过去寻找恶人,不如面向未来,努力找出好转的途径。
而且,正如在“蛹”的例子中所显示的那样,虽说孩子成了“蛹”而不能动弹,但只顾反省自己在“毛虫”时代对其关心不够,也是没有用的。不要去对着“蛹”四处乱捅,安静地等待下去,它就会化为蝴蝶。知道了蝴蝶这一未来的样子,我们就能理解“蛹”的意义。连毛虫化为蝴蝶也需要这么多的辛劳,人类的孩子在成长为大人时,可以毫不费力、风平浪静地完成,这种想法未免有些可笑。
·静静的革命·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因此,每个人也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一代的父亲仅仅靠通过工作养活妻子和孩子来完成作为父亲的职责。但是现在父亲在家庭内的职责变得更重了。孩子们开始期待拥有本篇开始所提到的西方式父性的父亲了。
与其等到孩子不去上学了、逼着父亲对决的时候再惊慌失措,不如在这之前进行一下改变作为父亲的生活方式的努力,这样更能防患于未然。与其由于“斗争”而改革,不如提前推进“静静的革命”,才是上策。当然这需要相当的精力,引自 III 教育方与受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