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对《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的笔记(9)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 书名: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 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
  • 页数: 287
  •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 出版年: 2004-10
  • 第二章 自由的问题
    教育的意义是要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不论你是丑或是美、羡慕别人或嫉妒别人,永远都要做你自己,并且真的去了解这一切。做你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你总认为自己是卑微的,如果你能把自己变得神圣一定很棒。但是它永远不会发生。如果你认清真正的自己并且了解它,那么在这份深入的了解之中,你就开始蜕变了。因此,自由并不在那些想把自己变成不同的人身上,也不存在于做你碰巧想做的事,更不是跟随传统、父母或上师,而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 问:粗糙的心能变得敏感吗? 克:请注意听这个问题,注意言辞背后真正的含义。粗糙的心能变得敏感吗?如果我说自己的心是粗糙的,然后我试着去变得敏感,这份努力的本身就是粗糙的。请不要困惑,只要观察就好。如果我发现自己是粗糙的,但是我不试着去改变它,也不试着去变得敏感;如果我开始去了解什么是粗糙,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它――我吃东西时的贪婪、待人的粗鲁、我的骄傲自大、我的习惯及思想的粗野――在这种观察下,当时的状态就改变了。 同样的,如果我是愚笨的,而我想变得有智慧,这份想变得有智慧的努力,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愚蠢是什么。不论我怎么尝试去变得有智慧,我的愚蠢依然存在。 我也许可以得到表面的学识,也许可以引经据典,背诵伟大作家的章句,但基本上我还是愚蠢的。如果我观察并了解生活中的愚蠢――我如何对待仆人、邻居、穷人、富人及雇员等――这份觉察就会把愚蠢粉碎。 你可以试验一下,看看自己如何对仆人说话,观察自己对高官有多么恭敬,对那些不能给你分文的人是多么轻慢,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么愚蠢。在这份了解之中,你就会得到智慧和敏锐的感受。你不需要“变得”敏感,一个企图变成什么的人,就是丑陋的、不敏感的、粗糙的。
    引自 第二章 自由的问题
    2014-01-17 11:23:57 回应
  • 第三章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
    你明白爱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吗?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不跟随你,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了解吗?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爱,我们一点也不明白这种爱,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焦灼、嫉妒、恐惧等所限,这意味着,我们在内心是依赖着他人的,我们其实是希望被爱。我们并不是爱了之后,便把它留在对方那里,我们同时还要求回报,在这个要求之中,我们就变成了依赖的人。 因此,自由与爱是并存的。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在市场上 被买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 问:欲望的源头是什么?我如何把它消除? 克:这个问题是一位年轻人提出的。他为什么要把欲望消除呢?你明白吗?他是一位年轻人,充满了生命与活力,他为什么要消除欲望呢?有人告诉他,没有欲望是大德行,不受欲望约束就可以认识上帝或其他所谓的终极目标,所以他会问:“欲望的源头是什么?我如何把它消除?”但是这种想把欲望消除的冲动,本身就是欲望的一部分,不是吗?它其实是被恐惧所驱动的。 什么是欲望的源头、线索及开始?当你看见一件吸引人的东西,你想要它。你看见一部车子、一艘船,然后你想拥有它,或是你想要达到有钱人的地位,或成为灵性上师,这就是欲望的源头。眼见、身触都是感官的刺激,在感官的刺激中升起了欲望。因为认识到欲望会带来冲突,于是你才会问:“我要如何才能从欲望中解脱?”所以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脱离欲望,而是脱离欲望所引起的担忧、焦灼和痛苦。你想从欲望的苦果中解脱,而不是脱离欲望本身,这是必须了解的重点。 如果你能把痛苦、折磨、挣扎和一切欲望所引起的焦灼及害怕都摆脱,只剩下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你还想脱离欲望吗? 只要你存有获取成就或是变成什么的欲望,不论程度的深浅,你不可避免地一定有焦灼、懊恼及恐惧。你一直存在着变成有钱人的野心,以及想到这样或那样东西的期望,只有当你看见野心的腐化与败坏的本质时,你的野心才会消除。 问:嫉妒是什么? 克:嫉妒表示你对自己不满而羡慕别人,不是吗?对自己不满就是羡慕他人的开始。你希望像别人一样有知识,或是更漂亮,或是和别人一样有栋大房子、有显赫的权势,比现在更高的地位。你希望比现在更有德性,你希望知道如何才能使禅定功夫进步,你希望更接近上帝。由于你希望成为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人,所以你羡慕别人,嫉妒别人。 了解你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你必须从想变成什么的欲望中解脱才行,因为想要改变自己的欲望通常会孕育羡妒;然而真正了解自己,才会得到真正的改变。但是,你得到的所有教育都敦促你变成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人。当你心生嫉妒时,别人会告诉你:“得了吧,别嫉妒别人了,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因此你努力不去嫉妒,可是努力的本身就是嫉妒的一部分,因为你想要变得不同。
    引自 第三章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
    2014-01-17 11:29:18 4人喜欢 1回应
  • 第八章 有条理的思维
    你有没有仔细看过一朵花?它的每一片花瓣都巧妙得惊人,然而它却是那么柔软、芳香、可爱。如果一个人努力让自己变得有条理,他的生命可能非常精确,却失去了那份温柔品质,只有像那朵花一样不费力地开放,你才能得到这份品质。所以我们的困难就在于既要精确、清晰、博大精深,又要毫不费力。 在这个国家以及全世界,很不幸的,我们的关怀都非常少,我们对事物没有深刻的感受。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知识分子,所谓的知识分子就是有肤浅的小聪明的人,用各种辞藻和理论来讨论人间的是是非非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人。 在智性上,我们发展得很高,但是在内心里,我们却非常浅薄而没有内涵。只有内在的品质才能带来真正的行动,真正的行动不是依据观念而产生的。 这就是你为什么要有强烈感受的原因,你必须要有热情和愤怒的感受,你要观察它、玩味它,弄清楚其中的真相。如果你只是压抑它,如果你对自己说“我一定不要生气,一定不要感觉热情,因为这是错的”,长久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被固定在某种观念中,你会变得非常肤浅。你可能非常聪明,具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但是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深刻的感受力,你的理解力就像是一朵没有香味的花朵。
    引自 第八章 有条理的思维
    2014-01-17 11:34:56 7人喜欢 回应
  • 第九章 开放的心灵
    如果你不革新,只是接受你的环境,你也会有一种平安,一种僵死的平安。但是如果你努力去突破你的环境,并且亲自去探索什么是真相,你就会发现另一种平安,一种不再停滞的平安。
    引自 第九章 开放的心灵
    2014-01-17 11:37:03 回应
  • 第十章 内心的美
    外表上我们可能很简单,我们可能只有几件衣服,一日一餐就满足了,然而这并不代表素朴。如果你的心能容纳无限的经验 ,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素朴。只有在你的心不想在岁月中得到或变成什么时,你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因此,发现什么是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事。只有在你能放下时,才可能有创造力。这意味着你不再有被强迫的感觉,不再有不能成为什么的恐惧、不能获得什么的恐惧以及不能达到目的的恐惧。 然后就会产生卓然的素朴与单纯的精神,它们能带来爱,这整体就是美,就是富有创造力的境界。
    引自 第十章 内心的美
    2014-01-17 11:39:03 2人喜欢 回应
  • 第十八章 专注的心
    问:当我不用功时,我为什么恨我自己? 克:请注意听这个问题,当我应该用功而我没有用功时,我为什么恨我自己?如果我对人不够好,我为什么会恨我自己?换句话说,我为什么不能符合自己的理想?如果我们根本没有理想,事情不是简单多了?如果你无所期望,你不是就没有任何理由去恨自己了吗?所以你为什么要对自己说:“我必须友善,我必须慷慨,我必须专心,我必须用功。”如 果你能知道为什么,并且从理想中超脱,你就会有十分不同的举动。现在我就解释给你听。 你为什么会有理想?首先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告诉你,如果你没有理想,你就是一个没出息的孩子。不论在什么社会,人们都有特定的理想,于是你就接受了它并且努力遵行,不是吗?但是在你努力遵行以前,你是否应该先弄清楚你到底需不需要理想?这显然应该是更合理的态度。你们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加诸于你的或是你自己制造的理想,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些理想吗?因为你害怕接纳你自己。 简而言之,你害怕接纳你自己,因为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你为何顺应社会、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 你为何害怕接纳你自己呢?你为何不能从接纳自己开始,而不去担心自己必须怎么样?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地想改造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请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我知道年长的人不会喜欢这个主意,但是不必管它。你就是要把这些理想都去除,把它们沉到河底,丢到垃圾筒里,然后从接纳自己开始。那么你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你懒惰,你不想读书,你想玩游戏,你想好好开心一下,所有年轻人都是这样的。你就从这些开始着手观察。当你想好好开心一下时,用心去想想这是什么意思,弄清楚这里面蕴含着一些什么,不要依照父母的意见或是你心中的理想,用你自己的心去发现到底为什么你不想读书,用你自己的心去发现你到底想在这一生中做些什么,是“你”想要做什么,而不是这个社会或是某些理想希望你做什么。如果你把自己全部投入这项探索,那么你就是一个革新的人,你就会产生创造的信心,你会接纳你自己,会有源源不绝的活力。如果反其道而行,你就在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耗尽了你的精力。你难道没有发现,你是如此不敢接纳自己?真正的美就在于接纳自己。如果你知道自己是懒惰的,是愚笨的,而如果你了解懒惰的意思,并且面对自己的愚蠢,不存心去改变它,在这种心境下,你就会得到极大的解脱,在其中有不可限量的美和智慧。
    引自 第十八章 专注的心
    2014-01-17 11:49:44 11人喜欢 回应
  • 第二十章 宗教情怀就是对万事万物敏感
    如果你对一件事真的感觉很强烈,你是否会考虑难不难的问题?如果你精通于打板球,你是用你整个生命在打的,不是吗?你会喊难吗?只有当你对这件事并不真的认真时,你才会说实现它是很困难的,因为你并不爱它。对于一件你所爱的事情,你是怀着热情来做的,其中必定有喜悦,然后不管你的父母或社会怎么说就不重要了。但是如果你对你选择的事情并真的信服,在做它的时候也不感觉快乐与自在,实现它才会变得如此艰难。 去做一件你所爱的事情,过程中当然是有困难的,但是你不会太在乎它,因为它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知道,我们已经把困难变成了一种哲学,我们认为卖力、奋斗和抗争都是美德。
    引自 第二十章 宗教情怀就是对万事万物敏感
    2014-01-17 11:52:08 回应
  • 第二十一章 学习的目的
    所以经验并不能使我们的心智得到自由,通过经验的学习,只是根据个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来的新模式而已。我想,了解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我们年长后,会愈来愈执着自己的经验,希望依照这种方式来学,但是我们的学习都是由自己的背景所指挥的,这意味着,通过经验的学习是永远得不到自由的,我们只是稍稍减轻了原有的局限而已。 问:“进步”这个字眼的真义是什么? 克:就像大部分人一样,你们都有理想,不是吗?然而这个理想并不是真实的、实际的东西。理想是你们认为“应该”的境界,它是存在于未来的。我现在想说的是:把理想忘掉,而去觉察你的本来面目,不要追求你认为“应该”有的样子,而要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真实的自己,比追寻理想中的自己要重要多了。为什么?因为在了解自我中会开始自然的转换过程。反之,如果你想把自己改变成理想的形象,这其中是没有任何变化可言的,只不过是包装改变了而已。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愚钝的,而想把这份愚钝改变成智慧,也就是你“应该”有的样子,这其实就是愚蠢的行为,那是没有意义的,不真实的,那只是在追求自我的投射,延迟对于“真我”的了解罢了。只要你想把自己的愚钝改变成别的东西,你就依旧是愚钝的。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我知道我很笨,而我很想了解愚笨是什么,因此我必须进入愚笨之中,观察它是如何产生的。”在这种深入的探索中,就会产生根本上的转化。 问:我们为何背负着哀伤? 克:我们把哀伤视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用哀伤创造了许多哲学。我们给哀伤找理由,还认为要想找到神就必须苦修。但是我的看法却完全相反,我认为所以会有哀伤,是因为人类对待彼此过于残酷。同时,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无解的,因此我们感到痛苦,包括死亡、失业、看见穷人的悲惨生活等等。我们对这一切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备受折磨,而一个愈敏感的人,就愈觉得痛苦。
    引自 第二十一章 学习的目的
    2014-01-17 11:54:06 回应
  • 第二十二章 纯然的爱
    问:如果心智与头脑是同一个东西,那么如果有一种不好的念头或冲动升起了,头脑就会告诉我们它是丑陋的,而心为什么还指使我们照样去做呢? 克:如果有一只针扎到你的手臂,神经系统就把这个感觉传到你的大脑,大脑就把它诠释为痛感,然后你的心就会抗拒这个痛感,于是你就把针拿走或采取一些其他的行动。但是有些事情即使你的心知道它是丑陋的或愚笨的,你还是照样去做。譬如你知道抽烟基本上是不智的行为,但是你照抽不误。为什么?因为你喜欢抽烟带来的快感,这就是所有的理由。 如果你的心对抽烟的不智非常了解,就像你对针扎手臂时的感觉一样清楚,你会立刻停止抽烟。但是你并不想把这件事看得那么清楚,因为抽烟已经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习惯。我们对贪婪及暴力也是同样的态度。如果贪婪对你来说就像挣扎手臂一样痛苦,你就会立刻停止贪心,你不会把贪心当做哲理来探讨;如果你对暴力的所有内涵都觉察到了,你就不会再写一大堆有关非暴力的文章了,那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根本没有真实的感受,你只是说说而已。 如果你吃了一样东西引起严重的腹痛,你就不会再继续吃下去了,不是吗?你会立刻把它推到一边去。同样的,当你一旦了解嫉妒及野心是有毒的、邪恶的、残酷的东西,就像眼镜蛇的毒牙一般,你就会对它们警觉。但是你知道,人心不想把这些事情看得太清楚,因为它在这些事情上已经投注了兴趣,它不愿意承认野心、嫉妒、贪婪及色欲是有毒的。所以人们才说:“让我们讨论如何不贪婪、非暴力,让我们怀抱着理想吧!”而在同时间内,人们心中还是充满了毒素。所以你要自己去发现这些事情是如何的腐败,如何具有破坏性和毒害。那么你立刻就能把它们放下了。但是如果你只是告诉自己不要去做那些事,行动上依然如故,你就是虚伪的人。你应该选择一种明确的态度,不论是冷或热。
    引自 第二十二章 纯然的爱
    2014-01-17 11:55:38 2人喜欢 回应